耶魯大學公開課《聆聽音樂》22-23課筆記和視頻

2021-01-17 管風琴修樂

第二十二講 現代主義和馬勒


 

關鍵詞

現代主義(modernism)  經紀人(impresario)  芭蕾舞(ballet)  藝術音樂(art music)  謝爾蓋·季亞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  不規整節拍(irregular meter)  多重節拍(polymeters)  木琴(xylophone)  鐘琴(glockenspiel)  鋼片琴(celesta)  打擊樂器(percussion instruments)  七和弦(seventh chord)  多和弦(polychord)  管弦樂藝術歌曲(orchestral lieder)  延留音(suspension)

 

導引

本講介紹現代主義時期音樂,重點介紹伊格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作品,也會涉及阿諾爾德·勳伯格(ArnoldSchoenberg)。如同威爾第和華格納是19世紀最重要的歌劇作曲家一樣,勳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紀上半葉的器樂和聲樂最重要的倡導者。

 

伊格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1882-1974)

是俄國作曲家,於1882年出生在聖彼得堡。他師從於尼古拉·裡姆斯基-科薩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寫過一個很著名的組曲《天方夜譚》(Scheherazade)。他引起謝爾蓋·季亞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這位俄羅斯歌劇與芭蕾的傳奇經紀人的注意。經紀人也就是製作人,想想百老匯歌舞劇《製作人》(The producers)。季亞吉列夫製作俄國現代主義藝術,並把它帶入巴黎,包括現代主義繪畫、芭蕾舞、藝術音樂和現代歌劇。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職業生涯之初,為季亞吉列夫寫過三部著名的芭蕾音樂:《火鳥》(Firebird,1910)、《彼得魯什卡》(Petrushka,1911)、《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13)。現代氣息最濃鬱的是第二部《彼得魯什卡》,因其全新的節奏十分現代。

 

現代主義音樂的變化

    1、節奏:新的不平衡的節奏與不規則的節拍

我們之前聽到過的浪漫主義音樂中那種悠長而有些隨意的節奏很不固定,隨著現代主義的到來,我們有了更加強勁的節奏,幾乎與巴洛克時期的節奏差不多。但所不同的是,現代派音樂的節奏非常不規則,大多數是不規整的節拍。「不規整的節拍」並非一直重複著2/4、3/4的拍子,而是幾乎每小節都更換節拍,如5/4、4/4、2/4、6/4、3/8等等。「多重節拍」是指同時運用兩種或更多不同的節拍,你可以讓單簧管去演奏3/4拍節奏的音樂,而讓大管演奏4/4拍的節奏,小提琴演奏7/8拍的節奏,結果就產生一種分離性的韻律結構,是不連貫的節奏。

    2、音色:從新的來源獲得新的音響

更注重打擊樂器,傳統上經常演奏旋律的弦樂,讓位於音色更尖銳和更清脆的木管樂器。小提琴現在可能被要求用弓杆敲弦,或用手敲擊樂器的音板。這種對打擊樂器效果而不是抒情旋律的偏愛也表現在對打擊樂器的新的重要運用上。像木琴、鐘琴、鋼片琴這樣的樂器被加進了樂隊,那些可以產生不固定音高的物體,如牛鈴、閘輪和警報器有時也可在樂隊中聽到。而鋼琴這種在浪漫主義時期最愛用的具有抒情的歌唱音色的樂器,也被當作一件打擊樂器在樂隊中使用,因為鋼琴中的錘子可以用來敲擊琴弦。

★示範曲目: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曲《彼得魯什卡》(Petrushka)片段

你們已經聽到了節奏強烈的打擊樂效果,並且無法判斷出下一小節的節拍。

 

《春之祭》——現代主義音樂的開端

斯特拉文斯基最激進的現代主義宣言不是出現在《彼得魯什卡》作品中,而是在兩年後創作的《春之祭》,這部作品的理念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的象徵。我這裡有一本莫德裡斯·艾克斯坦寫的《春之祭》(Modris Eksteins, RITES OF SPRING),副標題是:偉大的戰爭和現代的起源(The great war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age),這是一部歷史讀物。用這部書的標題來描繪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並非偶然,這部舞劇就是現代主義時期的標誌和分水嶺。這場首演是西方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醜聞,發生在1913年5月29日,地點是巴黎新建的香榭麗舍劇院。

★示範曲目: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曲《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13)片段

巴黎人當時所期望的俄國芭蕾舞音樂應該像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般優美,但他們聽到的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新音樂,文化歷史學家將這一時刻普遍定義為現代主義的開端。斯特拉文斯基如何創作出這樣徹底的新音樂?

令人震驚的管弦樂隊:打擊樂部分被擴大了,甚至作為溫暖和豐富音色的弦樂器,也被要求像打擊樂那樣演奏,用重複的弓在似乎是隨意的重音上敲擊琴弦。人們聽到的不再是溫暖而豐富的音色,而是由打擊樂器、沉重的木管和銅管樂器敲擊出來的明亮、尖銳甚至是粗野的音響。

不規則的重音:通過把粗野的、金屬般的音響放在人們意想不到的非重音的拍子上,創造出爆發式的切分音,從而強化了這種音響的效果。在著名的「春之預兆」中,弦樂把重音放在第二和第四拍上,然後回到隨後的四拍律動小節的第一拍上,打破了常規的1-2-3-4的拍子,迫使我們依次聽到4、5、2、6、3、4和5拍律動組合。

不規整的節拍:前面已經做過介紹。

不協和的多和弦:斯特拉文斯基在這裡採用的是奇怪的和弦,他在這裡用的是很和諧的降F大調三和弦,之後又在上面加了一個降E調的「七和弦」(一個七和弦跨越了音階的七度,如從A到G),這兩個和弦本身都很和諧,但當把這兩個和弦放在一起時就出現了不協和音,這就是「多和弦」——一個三和弦或七和弦與另一個和弦同時奏響。當一個多和弦中的個別和弦相距僅為一個全音或一個半音時,音響效果就會特別不協和。

現代派畫作的不協和:幻燈片顯示了這一時期現代派畫家的作品:畢卡索的畫作《三個音樂家》(Three Musicians),這裡其中一位音樂家自身表現出某種不協調,另外兩位處在稍稍與之對立的位置;法國畫家喬治·布拉克的《拿小提琴的婦女》(Georges Brague, WOMAN WITH VIOLIN)隱藏在雜亂的小提琴碎片中的婦女不太容易辨別出來;西班牙畫家胡安·格裡斯的《小提琴》(Juan Gris, VIOLIN);法國畫家阿爾伯特·格列茲的著作《繪畫方案》(AlbertGleizes)中表明,一幅立體主義的作品可以通過旋轉一個與自身相對的形狀或線條,然後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直到產生視覺上的不協和。同樣,一個多和弦由兩個或更多的三和弦或七和弦並置,離開了中心並彼此相對,因此也可以產生音樂上的不協和。

儘管《春之祭》被稱為現代音樂的傑作,它的首演所引起的卻是一場抗議和騷亂。當樂隊剛開始演奏,擠滿觀眾的劇場就出現了很多不滿的說話聲、叫喊聲和噓聲,一些人佯裝聽覺痛苦狀喊著要看醫生。兩派人為這部俄國現代藝術作品而大肆爭吵,拳腳相向。從一些親歷公演的人們的口述記錄中可以了解當時的混亂:音樂開始「引起了一連串的尖叫,接著被一陣鼓掌聲打斷,我們為了藝術而戰。」「有些人認為是藝術,而其他人則認為不是。大概有四成的抗議者被警察趕出了劇院,但那樣並沒有平息騷亂,觀眾席的燈全亮了,仍然無法平息憤怒的暴民們瘋狂的咆哮。」「我坐在租用的包箱裡,有三位女士坐在我前面,一個小夥子坐在我身後的位子上。他在芭蕾舞演出期間站起來以便能看得更清楚。由於音樂中強大的力量刺激了他,為了發洩興奮他開始隨著節奏搖動身體,竟不由自主地用他的拳頭擊打我的頭頂。」《春之祭》首演引起如此強烈反響的原因歸納為:

1、強烈的不協和音,多和弦製造了這些強烈的不和諧音,這些三和弦它們相距不過半音;

2、更多地依賴打擊樂器,如定音鼓、鐘琴、鋼片琴等;

3、把弦樂器當打擊樂器來使,這是傳統樂器用法上的全新嘗試;

4、增加了木管樂器的使用,弦樂器退到了背後,木管樂器帶著它明亮而尖利的聲音走到了前臺;

5、強勁的節奏,不規則的節奏和多重節拍共同導致了這種分離的效果。

★示範曲目: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曲《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13)片段

這一段曲子包括了上述全部五個因素。你們之中有些人喜歡也會有不喜歡的。坦率地說,我非常喜歡這首曲子。我聽過很多次,但其實第一次聽時也不喜歡,感覺就像菠菜或是蘑菇似的,要很多年後才能適應。第一次聽是在1967年,那時我還是個助教,我得教這首曲子,於是榮幸地聽了現場演出。由於是在一個拳擊場,四周都是看臺,中心有個架起來的舞臺表演。伴隨著演員出場跳舞和樂隊的演奏,整個競技場開始沸騰。我興奮地說「我現在明白了!」那不僅是音樂,音樂只是整個藝術體驗的一部分,與動感的舞蹈一起彼此協調地共振,讓生命充滿美好的藝術感受。音樂在這裡只是芭蕾舞的催化劑,它引導我們開始欣賞。斯特拉文斯基的現代音樂,我們應該完整地去欣賞感受。我們會在分組討論中觀看《春之祭》的演出視頻。其中的舞蹈部分由於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這個視頻是由一位美國女舞蹈家重新編排的。

關於現代主義音樂的簡單介紹就談到這裡,我們的課程已經接近尾聲(有關於論文、考試的情況介紹略)。我想讓大家來欣賞一首我非常喜歡的曲子,也許並不會教你或啟發你更多的東西。我們分組討論時曾聽過美國作曲家塞穆爾·巴伯(Samuel Barber)的作品《弦爾柔板》(The adagio forstrings),我們要從中學習的是有關管弦樂藝術歌曲的概念。

 

古斯塔夫·馬勒和他的音樂作品

我們回過頭來再談談我非常喜歡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儘管曾在介紹19世紀交響樂那講中做過介紹。馬勒在維也納學習鋼琴,後來基本是靠指揮謀生,也在外省做過一些零碎的工作,最後回到維也納並成為國家歌劇院指揮。馬勒是個很不好相處的人,他在樂團裡很專橫,樂手們都不喜歡為他演奏。10年之後,國家歌劇院沒有與馬勒再續約,但那時紐約正好有空缺,他便來到了紐約。先是出任大都會歌劇院指揮,一年後他出任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他來過紐哈芬(New Haven)兩次,1910年他帶著紐約愛樂在沃爾西大廳(Woolsey Hall)演出,迎來了馬勒登峰造極的演出而成為他最輝煌的時刻,媒體給予了廣泛的報導與評論。演出的曲目主要有:《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gue)、巴赫的《管弦樂組曲》(OrchestralSuite)、交響詩《狄爾的惡作劇》(Till Eulenspiegel’s Merry Pranks)、格裡格的《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但並沒有馬勒的音樂作品,他那時是以指揮家而聞名。1911年他第二次來到紐哈芬,是到紐哈芬醫院治療心臟病——遷延性鏈球菌感染導致心臟極大衰弱。耶魯大學紐哈芬醫院的大夫說他們的確無能為力了,於是馬勒返回紐約,然後又回到維也納,六周後因心臟病去世。

    交響曲:馬勒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如果你喜歡馬勒的作品可以從交響曲切入,先從No.4聽起,它是最具親和性的,然後是第一、五(非常值得聽,即使只聽中間樂章也值了,慢板美得令人心碎),然後再聽一些具有挑戰性、更大氣的第八、九。

    管弦樂藝術歌曲:共創作了兩組藝術歌曲:5首曲子的呂克特組歌、管弦樂藝術歌曲(即管弦樂和人聲的藝術歌曲)。我們曾欣賞過舒伯特的鋼琴藝術歌曲《精靈王》(The Elf King),現在聽的是管弦曲和人聲的藝術歌曲,規模更宏大更輝煌,這是一種新體裁,它是以一種聲音演唱一種內容為特色。我們將要聆聽的這首藝術歌曲的歌詞,是根據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弗裡德裡希·呂克特(Friedrich Rückert)《我告別喧囂的凡塵》詩歌,於1902年創作的五首曲子的組歌。這是一首老人般的音樂,詩中的人從夢幻中醒來,被世間的困苦折磨得筋疲力盡,有一種「我告別喧囂的凡塵」的感覺。正如歌詞最後一段所寫「我已死於這塵世的渾濁,安歇在寧靜的樂土,獨居於我的天堂,在我的愛和我的歌聲中」。「歌聲」一詞表現得非常有意思,因為在嚴格意義上它不能叫歌曲,而是對他所有音樂的一種比喻的說法。他與世隔絕,只想生活在音樂的世界裡。音樂是以英國管(即次高音雙簧管)開始的,聽起來有些令人悲慟,引起些許懷舊之情。低音部分是甜美的豎琴,接著英國管開始演奏一個樂句,然後這個樂句會展開,像一個細胞或者動機發展為更長的旋律。

★示範曲目:古斯塔夫·馬勒《5首呂克特組歌》(Five Rückert Songs)之一

延留音:在樂曲的高潮部分「獨居於我的天堂,在我的愛和我的歌聲中」有一個知識點「延留音」。延留是作曲家設置在音樂中的,想給我們一種奇特的感覺。開始會給出一個和諧音,然後將原本和諧的低音部分變為不和諧音,接著再變為這樣或那樣的和諧音。在彈奏不和諧音時持續的時間越長,傳達給我們的感覺就越奇特。在浪漫主義末期,作曲家傾向於將在延留音的不和諧部分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高潮部分,弦樂升高並奏出一個延留音,然後英國管也如此演奏。

 

拯救古典音樂

這是聆聽音樂這門課聽的最後一首樂曲。現在我要告訴你們這門課到底是講什麼的,並不是聆聽音樂,而是拯救古典音樂。我們為什麼要拯救古典音樂?因為這是我們西方文化中最看重的東西之一。我們看重民主、宗教自由、兩性平等,我們還尊重程序公正,珍惜莎士比亞的小說、達文西的畫作、莫扎特的交響樂,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物。我認為值得為它而戰,值得為保存它而努力,最近有人給音樂學院捐款1億美元用於保持古典音樂的生機。我一直在履行我的義務,每天在學院裡露面沒有浪費一分鐘。現在輪到你們履行自己的義務,你們應該做以下的事情:

1、應該繼續購買音樂CD,從iTube或其它地方下載古典音樂,而不是免費偷取。如果免費偷取,就等於剝奪了音樂從業者們的謀生之道,而他們為此花費了大量心血,所以請有償使用音樂作品;

2、參與非正式的歌唱小組,繼續上你的鋼琴課(如果你有類似事情做)。當你們離開耶魯後,進入音樂機構的董事會,比如當地的交響樂隊、合唱團、歌劇院、音樂學院,進入董事會並幫助他們做類似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給你們的孩子們上音樂課,教育他們繼續努力學習,教會他們循序漸進地思考,告訴他們定量推理的不同形式,教會他們遵守紀律,告訴他們要對自己最終的工作成果感到驕傲,這些都是你們應該做的事情。

 

 


第二十三講 音樂風格的回顧

 

關鍵詞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t) 多重無伴奏聲部(multiple voices unaccompanied)  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 of Jeremiah)

 

本講將繼續對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進行討論與比較。這裡所做的練習很有西方特色,更喜歡將組織材料簡化,使我們以不同而有序的方式分析處理它,我們不會對後現代主義進行深入討論。

 

聆聽課堂示範曲目練習的要求

本課會通過示範曲目練習,要求能夠識別出樂曲的創作年代、作曲家、曲目名稱,以及樂曲所屬風格時期,更重要的是需要闡述出這段樂曲屬於某個特定風格時期的原因。如果僅僅知道某一時期的名稱(如「浪漫主義時期」),而不清楚其內涵是毫無益處的。對於聽到的樂曲,需要寫出三、四個具體理由來解釋自己對其風格時期的判斷。《聆聽音樂》教科書(中文版p.68-72)中有關於各音樂風格時期簡介,和一份按音樂風格時期分類的清單,有助於按相關方式思考。比如「巴洛克時期」音樂普遍具有長而不對稱的主題,但韻律非常強。重要的是在播放音樂時必須認真聆聽,尤其是你所列舉的三、四個現象或特徵能夠得出你的最終結論。例如,你可能判斷某一段樂曲的音樂風格屬於浪漫主義時期,並指出該樂曲大量使用了低音銅管樂器,但也許我們播放的樂曲裡面根本沒有運用低音銅管樂器,因此並不能得出你的答案。本課將會播放六、七個音樂片段,都是不同風格時期的典型曲目。

 

判斷音樂風格時期的重要因素

1、樂器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判斷一首樂曲的音樂風格最重要(或最先入為主)的會是樂器,如果聽到大量打擊樂器和木琴,以及類似砰響的不協和音,是不可能出現在莫扎特時期的音樂作品中,由此可推斷出這首樂曲可能會譜寫於19世紀後期或更晚些。

普遍用於各時期的樂器,要確定其用於廣泛演奏的時代。如鋼琴作為西方最重要的鍵盤樂器替代羽管鍵琴而被廣泛用於演奏大約是在1760-70年左右,而莫扎特是第一位專門運用鋼琴演奏的音樂家。因此如果聽到了鋼琴曲,那不可能是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也不可能是巴洛克時期。而有可能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或現代主義時期的。再根據這首樂曲的其它因素,推斷出樂曲風格時期的結論。樂器法在判斷樂曲風格時期也具有重要作用。

2、演奏規模,包括樂器、演奏規模。演奏規模最大的時期是浪漫主義晚期,如馬勒、史特勞斯等作曲家。馬勒寫了部千人交響曲,幾乎有一千位演奏家來演出。到20世紀初,演奏規模異乎尋常地縮減了。

3、和聲/和弦。有時你能辨別出和弦,但不一定是特定的和弦。它聽起來像平淡的和聲,或是帶些驚異的效果,抑或不令人吃驚,但令人振奮、出其不意。越是出其不意的和弦,就越可能出現在較晚時期,越是集中在浪漫主義時期。

4、協和音與不協和音的對比。我認為最重要或許比和弦更重要的,是協和音與不協和音間的對比。不協和音在西方高雅藝術音樂中佔了很大比重,有一點印象主義的風範,然後在現代主義時期更為濃重。隨後,在後現代主義時期又慢慢減弱。是的,它有可能在中世紀音樂中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存在——協和和弦的概念,直到15世紀才形成。因此,在聆聽15世紀之前的作品時,有時會在中世紀音樂中聽到有些緊湊、尖銳的不協和音,在隨後的500年間這種現象逐漸消失。

 

★示範曲目1:拉威爾《達芙妮與克羅埃》(Ravel, DAPHNIS AND CHLOE)

我們已經聽了那麼久,現在有些東西馬上就能被排除,如:古典主義(莫扎特、海頓、貝多芬的作品),包括古典主義之前的作品。古典主義時期為1750-1820年,這段樂曲不可能是1800年之前的作品。我們可以從浪漫主義時期(1820-1900年)開始,有三個選項: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現代主義。不必急於得出結論,需要思考一下你從中聽到些什麼,感受較強的因素可能會有:龐大的管弦樂隊(大約在1900年左右管弦樂隊變得龐大)、其中還有人聲,但這不可能是貝多芬的作品,他的作品中沒有包含那麼多東西。是華格納嗎?他的曲子雖然更宏大,但也沒有那麼多東西。

(又聽了一段樂曲後)從正在演奏的樂器判斷是雙簧管,這段旋律是以「固定音型」的方式展開的,結論將呼之欲出。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現代主義三者中,曾在印象主義的「聽力練習42」中聽過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顯然也出現了「固定音型」。所以可以排除浪漫主義,「固定音型」並不是浪漫主義的審美特徵,它通常以展開、發展、壯大、結束的形式,但它不會總是重複一種現象。

(繼續聆聽第三個片段後)還有什麼可以分辨出來的特徵嗎?「平行進行」,這些木管樂器都朝著一個方向上升或下降。在最後一段可以聽到豎琴的滑音,如水般流過。基於上述種種,可以判斷為是印象派樂曲。這是拉威爾的《達芙妮與克羅埃》,為迪亞捷列夫芭蕾舞譜寫的芭蕾舞曲。

示範曲目1特點:我們可以將所聆聽的上述樂曲描述為,是一部宏大而華麗的管弦樂。其中還有人聲,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也同樣能聽到;我們也可以說這部作品本質是協和和弦,而非不協和和弦;是平行進行和弦;如果用音階來表示,是非傳統的音階(可能有些難聽辨出來),但這裡肯定有滑音。可以用以下四個短語或是關鍵詞記下來:宏大、華麗的管弦樂,協和和弦,平行進行,結尾的滑奏。以這樣的闡述方式就完成對一部作品的分析和判斷,可以得到滿分。這是第一首示範曲子以及對它的整個思考過程。

★示範曲目2:託馬斯·塔裡斯《格裡高利聖詠》(Thomas Tallis,GREGORIAN CHANT)

    有一些怪異但確實非常美妙。這首曲子介於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是英國的託馬斯·塔裡斯所作,英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得較晚,所以它創作於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初期。我們聽到的是多重無伴奏的聲部,大多是復調,在音樂織體上是「模仿復調」(imitative polyphony)形式。如果我再放一遍你們就會聽到,先是一個聲部進入,然後第二個聲部跟上、第三、第四個聲部依次進入。回答多重無伴奏聲部也是對的,這裡涉及了兩個概念:這種無伴奏形式與「cappella(無樂器伴奏)」是同一概念,無伴奏、cappella形式在這裡是一個標誌;「模仿復調」的概念是另一種標誌。歌曲的語言是拉丁文,它沒有特別的韻律、強烈的節奏,音樂緩緩流動就像格裡高利聖詠。這首曲子的織體不僅是復調,而且是高度模仿的復調形式,這些都是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特點。這首曲子是圍繞古老的《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 of Jeremiah)所作,出自《舊約全書》(OldTestament)中對耶路撒冷陷落的哀悼,其文字特別憂鬱和虔誠,用文藝復興聲樂風格處理得十分精巧。

★示範曲目3:艾倫·塔費·茨維裡希《慶典》(Ellen Taaffe Zwilich,CELEBRATION)

    有時候能在三秒鐘之內就能聽出來,我們剛才聽到了什麼?有打擊樂器(如定音鼓)、很多不協和音(這點很突出)。開始音樂有點像約翰·威廉斯的《星球大戰》(John Williams,STAR WARS)類型音樂,直到特定音型的第三次反覆而引入的音高,在這裡產生了強烈的不協和音會把你帶入一個些許不同的領域。有很多銅管樂器,雖然它們不是打擊樂器,但卻以一種打擊樂器的方式使用;開始部分還有許多固定音型,至此我們已有四點重要分辨因素。很多現代音樂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這可能是我們想到的第五要素。由此便可得出結論:這是一首20世紀的音樂。由女作曲家艾倫·茨維裡希創作的(Ellen Taaffe Zwilich),她的曲目是「聽力練習45」的基礎,這是她於1984年創作的另一首作品《慶典》(Celebration),是迄今為止她創作的最富感情色彩、現代派音樂的比較近期的作品,不是後現代而是現代風格的音樂作品。

★示範曲目4:莫扎特《巴松管協奏曲》(Bassoon Concerto)

這個曲子的片段中我們聽到了整齊的節拍;弦樂器突出,意味著有一支管弦樂隊;獨奏的巴松管(木管)與合奏組互為應答地演奏,巴松演奏有很多小顫音,嗚咽聲充滿其中;沒有很尖銳的和弦變化;樂曲形式為雙呈示部(獨奏協奏曲)是古典主義時期標準的曲式。莫扎特為巴松管創作的這部協奏曲是巴松管演奏者必備的曲目之一,他在其中加進了許多跳進。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區別

1、浪漫主義音樂中,管弦樂隊有更多而且豐富的樂器,從高音部的短笛到中音部的英國管,再到低音部的低音提琴、巴松管、大號等,特別是銅管樂這類聲音,代表了一般意義上的19世紀的管弦樂的聲音。「領結現象」是指我們有這些成對的樂段,或樂段中簡潔的小分段可以被捆綁在一起,這是古典音樂的一個成份。

2、浪漫主義時期的主題旋律變得更加廣闊,而古典主義時期短而均勻的樂句建立調性旋律,主題的規則性、對稱性和一致性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3、古典主義時期節奏比較整齊,單一樂章中有更大的節奏變化。浪漫主義時期節奏更寬鬆多變、靈活的速度、模糊的拍子,或許這就是「美妙旋律」的真諦,這個時期出現了美聲唱法。起初是同時代鋼琴曲作曲家起始,然後歌劇作曲家才開始進入。

4、溫暖而豐富的美妙旋律在浪漫主義時期佔有重要位置,更多的半音使用使得和聲更加豐富,音域色彩也更寬廣,富有表現目的的突然的遠關係轉調。相比較古典主義時期如莫扎特的一部鋼琴曲,旋律華麗、動人但比較簡單、輕鬆愉快,音域、織體上相對比較有限,在樂句中插入一點點半音階是莫扎特作品的「指紋」,阿爾貝提低音(Alberti bass)的簡單和聲進行也是這個時期的和聲特點(講解期間插入了莫扎特一首鋼琴曲片段、蕭邦《我永遠在追逐彩虹》片段)。

★示範曲目5:曲名不詳

有個明顯證據告訴我們這首曲子的音樂時期——大鍵琴,是巴洛克音樂時期流行的樂器,在此之前並不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古典主義時期,又在很大程度上被鋼琴替代而淡出了音樂舞臺。這個片段中我們聽到了高度整齊的節奏、行走低音一直持續著,這是巴洛克時期音樂規整的風格。

(第二個片段聽後)明顯的特徵是出現了賦格,這是巴洛克時期產生的,主要是巴赫的支持下。由此我們分辨出了四個要素:大鍵琴(特定時期樂器)、節奏整齊、行走低音、賦格。因此可以推斷出這首曲子是巴洛克時期的作品。


相關焦點

  • 哈佛耶魯網絡公開課的幕後譯手
    把耶魯請回家  如果不是被veryCD的內容編輯青光弘毅苦纏兩個月,梁良以及「人人影視」字幕組很可能和海外公開課擦肩而過。  儘管「人人」的紀錄片翻譯組早已對公開課躍躍欲試,儘管一波又一波的網友「雪天裸跪求」,但這位愛惜羽毛的字幕組負責人明白,公開課不是塊好啃的骨頭。「太專業了,實在不敢接這個招呀!
  • 耶魯公開課丨《基礎物理》:耶魯「高分」教授帶你感受物理之美
    耶魯大學的人文教育聲名在外,但其實理科教育也斐然可觀。本周,我們給大家介紹的便是耶魯公開課中因為廣受歡迎而成為首個被錄製的理科課程——《基礎物理》。如果你走進課堂聽到教授說著「beautiful」(美麗的),「elegant」(優美的),「awe-inspiring」(令人驚嘆的)這樣的詞,你恐怕會認為這是一節音樂或是詩歌賞析課。
  • 關於政治哲學,耶魯大學公開課講的10本偉大著作
    關於政治哲學,耶魯大學公開課講的10本偉大著作 崔瑩/整理 2015-01-10 15:55 來源:澎湃新聞
  • 耶魯公開課丨《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本期的《耶魯公開課》,也是耶魯北京中心這一堅持了近一年的專欄的最後一期,選擇耶魯大學西班牙和比較文學系斯特林講席教授Roberto González Echevarría的《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作為收官之課,探索蘊藏在塞萬提斯筆下理想主義與骨感現實的激烈纏鬥。課程介紹《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這門課程共24講,每講在1小時左右。
  • 公開課,免費「就讀」世界名校
    公開課聯合國因為大學時代苦不堪言的「重修」經歷,讓朱學恆萌發了推廣一流高校課程資源的想法。畢業於「臺灣中央大學」電機系的朱學恆,曾在電磁學這門課上收穫兩盞「紅燈」,因而三修電磁學。當時,電磁學老師的授課方式非常枯燥,疏於與學生互動。「要是我那時遇到個好老師,能夠有很好的教學方式,我對電磁學的興趣也就不會被摧毀。
  • 浙江大學開設《數學傳奇》視頻公開課—資訊—科學網
    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蔡天新在公開課《數學傳奇》第一節課上便向學生們分享了美國詩人龐德的這句話。他說,希望與同學們一起在這門課上探討,兩千五百年前的光輝,是如何照耀到今天的。在數學日益被吐槽「滾出高考」的今天,重新發現數學之美,似乎已經成了奢侈之事。
  • 網絡公開課現狀調查:從資源共享到社交模式
    目前,公開課視頻專區已成為視頻中回訪率最高的部分,達85%,甚至超過了影視劇。此外,國內部分高校的校內論壇上,也出現了公開課視頻專區。  於是,「不愛逃課,愛淘課」,「今天,你淘課了嗎」,網絡公開課視頻迅速流行起來。
  • 耶魯政治哲學公開課
    耶魯政治哲學公開課 2015-01-21 10:23 作者:薛巍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5年第3期
  • 聯想公開課「加油,同學!」第四課——編程篇,本周日即將開啟
    11月29日下午2點,聯想公開課「加油,同學!」第四課將在位於北京的聯想總部西區正式開啟。本次公開課的主題為「編程的奇妙創造世界」。屆時,作為學而思特約編程老師,左手編程、右手吉他的刺蝟樂隊的主唱——趙子健將為大家帶來一節不一樣的編程課,直觀展現電腦編程在生活中的應用。
  • ...美劇 精品課程建設 邏輯思想 大學的使命 例題分析 CiCistudy...
    目前,公開課視頻專區已成為視頻中回訪率最高的部分,達85%,甚至超過了影視劇。此外,國內部分高校的校內論壇上,也出現了公開課視頻專區。  於是,「不愛逃課,愛淘課」,「今天,你淘課了嗎」,網絡公開課視頻迅速流行起來。
  • ...網絡課程 美劇 精品課程建設 邏輯思想 大學的使命 例題分析...
    目前,公開課視頻專區已成為視頻中回訪率最高的部分,達85%,甚至超過了影視劇。此外,國內部分高校的校內論壇上,也出現了公開課視頻專區。  於是,「不愛逃課,愛淘課」,「今天,你淘課了嗎」,網絡公開課視頻迅速流行起來。
  • 耶魯公開課丨《基礎物理 II》:看彈幕笑出聲,這位耶魯物理學「玩梗」教授的下飯課真香!
    眼前,你打開的不是哪位明星的演唱會現場,也不是什麼爆款搶購的直播,更不是什麼熱播的新劇,這番場面竟然是耶魯大學的一節物理課。和熟悉的教授又見面了!有許多「入坑」《基礎物理 I》的小夥伴一定不會陌生耶魯大學物理學John Randolph Huffman講席教授Ramamurti Shankar。今天,讓我們書接上回,一起聆聽續集《基礎物理 II》。
  • 孫維新公開課再次火爆開課
    實習生 汪丹萍 記者 邊曉丹/文 記者 曾瑞陽/攝 見習記者 楊子健 記者 司春華/視頻 上周末,科學松果會很「瘋狂」。為什麼?因為科學松果會再次攜手臺灣大學天文物理學教授孫維新,連推了兩場公開課。近千名小「果凍」,在浙江中醫藥大學和杭州圖書館,現場聆聽了充滿了孫式幽默的公開課。
  • 耶魯大學公開課程哲學
    最近一直在分享耶魯大學的公開課程。今天我們詳細地了解一下這所世界頂級學府。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簡稱「耶魯」(Yale),坐落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是一所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學府。
  • 孫維新公開課再次火爆開課·杭州日報
    實習生 汪丹萍 記者 邊曉丹/文 記者 曾瑞陽/攝 見習記者 楊子健 記者 司春華/視頻 上周末,科學松果會很「瘋狂」。為什麼?因為科學松果會再次攜手臺灣大學天文物理學教授孫維新,連推了兩場公開課。近千名小「果凍」,在浙江中醫藥大學和杭州圖書館,現場聆聽了充滿了孫式幽默的公開課。
  • 統計學公開課大盤點
    也許這門課主要面向的是無基礎的人吧。 https://www.udacity.com/wiki/st101/downloads 另外Udacity也在Youku上建立了官方頻道,這門課程對應一個專輯:Udacity公開課:ST101統計學入門,貌似視頻不全,但是有翻譯。
  •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 近日,耶魯大學醫學院舊年鑑中的大量照片,被眼尖的網友曝光並激烈抨擊。
  • 金寶貝音樂課解密
    理念:研究表明,音樂能夠促使寶寶腦部的動態聯結,促進智力發展。金寶貝生動的音樂課程將給孩子帶來多樣化的音樂體驗,通過聆聽、唱歌、跳舞、做遊戲和感受樂器等方式,讓寶寶學習到節奏、節拍、速度和旋律等重要的音樂知識,有效推動寶寶在語言、體能、社交、情感、記憶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 Jordan剛去清華講了三天課,這有課程筆記
    Jordan教授上周(9月12-14日)在清華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校內公開課,面對清華同學分享了他在伯克利AMP Lab和RISE Lab的最新研究成果。Jordan教授本次親自上陣授課實屬難得,為保證教學質量,本次系列課程也只面向清華學生開放,且不設錄像直播,頗為珍貴。據大數據文摘了解,Jordan教授授課風格頗傳統,全程拋棄多媒體設備,手寫版書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