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未來100年科學技術發展

2020-11-02 三分鐘話科普

科學理論是技術發明的基礎,技術發明又催生了新的科學理論的誕生。預測100年後的科技發展,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近100多年來人類的重大技術發明和應用成就。


20世紀十大科技成就

1877年,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發明了鋼絲錄音機,從此人類進入了用存儲介質記錄聲音的時代。

1893年,美國科學家尼科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密蘇裡州聖路易斯首次公開展示了無線電通信,描述並演示了無線電通信的基本原理。


早期的無線電發射與接收

1895,年由義大利物理學家和發明家古列爾默•馬可尼(Gulielmo Marconi)成功地用無線電將電報信號從義大利送到了英格蘭,從此無線電技術開始進入了應用階段。

1906,巴西發明家阿爾貝託·桑託斯·杜蒙特(Alberto Santos-Dumont)設計了真正意義上的飛機,飛離地面60多米的高空,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動力飛行。

1906年 美國發明家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發明真空電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機的始祖。之後對二極體加以改進,研製出三極體,這看似小小的一步,卻是人類在打開電子時代大門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福雷斯特因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無線電之父」。


全尺寸的動力飛機

1907年,法國工程師,保羅·科爾尼設計的第一架全尺寸載人的飛機在法國卡爾瓦多斯省進行了首次飛行,這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飛機的首次載人飛行成功。

1923年,英國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發明了能產生8線圖像的電視裝置,從此人類可以用電信號傳輸圖像。


早期的火箭發射

1926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戈達德(Doddard,Robet Hutchings),設計出第一枚以液氧和汽油作推進劑的火箭,於1926年3月16日在麻省奧邦城發射,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爆炸,從此人類進入了原子時代。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標誌著計算機時代的開始。

1961年,前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1」飛船進入了人造地球衛星軌道,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第一人,同時標誌著人類打開了通天之門,開始探索外太空時代。


第一次進入太空的加加林乘坐的飛船

1969年,美國用「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將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艙駕駛員埃德溫·奧爾德林送上月球,實現了人類踏足外星的夢想。

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正式建立,網絡與網絡之間以一組通用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巨大國際網絡,從此人類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


全球網際網路

2018年,中國用長徵四號丙火箭發射「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月球背面屏蔽了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幹擾,是天文學家夢寐以求開展低頻射電研究的場所。

剛剛過去的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輝煌的世紀,人類創造了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科學成就和物質財富。這些成就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式,以及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思維觀念和對世界的認識,並正在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極大地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由此看到,人類文明在科技的推動下,每隔10年就有明顯的變化,那麼我們預測一下再過100年的時間,地球和人類的命運將會在哪些領域發生巨大變化呢?


人類未來的發展進程

一、能源領域:1)按目前世界人口增長趨勢,100年後世界人口總數將在目前70億的基礎上翻一倍以上,達到150億,能源需求也將成倍增長。屆時,地球地殼內存儲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逐漸枯竭,人類須利用新科技開發新的能源:1)從月球獲取氦3物質,用於發電、交通運輸、製冷制熱等;2)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風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作為補充;3)二次能源的轉換技術將會發生質的變化,電池儲能將以微小體積,超大容量的方式出現;4)人類科技將達到獲取太空資源的能力,不會再受能源短缺的困擾。


清潔可再生能源

二、交通領域:1)運輸概念將發生重大變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立體交通,城市間(或國家之間)互通地鐵;2)交通工具將出現能飛上天空以及可下水航行的車輛,屆時公路不再擁堵,鐵路不再繁忙,人們的出行變得更便捷和輕鬆;3)利用飛彈執行運輸任務,將貨物裝進貨櫃,定點、定時發射和接收,實現貨物遠距離的瞬間位移要求;4)飛機能以反重力系統技術進入亞太空航行,實現一小時通達全球各地。


未來會飛上天空的汽車

三、航天領域:1)月球上遍布科考基地和採礦企業,月球上氦3(無輻射核聚變物質)源源不斷地運回地球;2)開發月球旅遊公司,實現人類星際遊的夢想以替代出境遊;3)火星探測取得實質性進展,建立起機器人定居點;4)開展地球空間站的觀光旅遊業務,人們可以在太空觀測地球,欣賞藍色星球的神奇之美。


從太空看到的地球

四、人工智慧:1)軟體程式語言更具智能化,無須再寫更多的代碼,完全實現對話式編寫各類複雜的控制程序;2)機器人具備普通動物的本能反應,通過反饋及遙控指令能替代人類完成諸多危險且高難度的操作;3)各種交通工具和機械均由機器人駕駛操作,人們只做些輔助性的工作;4)城市的環保、衛生、醫院的外科手術等均由人工智慧機器人來完成。


人工智慧機器人

五、人居環境:1)隨著地球人口的增長,為減少土地佔用,將開發功能完備的地下城市,同時打造空中長廊別墅群,建設空中綠道和森林公園;2)城市內外參天大樹林立,遍地五彩繽紛,不再有空氣和水質汙染;3)所有人都居住在城市裡,實行每周工作兩天,每天4小時工作制;4)大部分維持人類生存的必備品按需分配,統籌管理。


空中綠道和公園


六、人文教育:1)學校主要開展對學生的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2)專業知識教育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將實現人腦記憶溝回的信息模擬、複製、傳遞,或以中間介質轉換(例如液體注射)實現共享、人類通用;3)利用極其微小的植入式晶片將人的大腦與計算機實現虛擬連接,通過電腦可以對人腦進行上傳、下載信息或記憶存儲等;4)各種專業知識以納米技術轉換成微型介質模塊,分類存儲,隨取隨用,立竿見影。


馬斯克公司試驗的腦機晶片

七、醫療保健:1)醫療機構可以滅絕一切對人類健康有害的病毒和細菌,並研製出抵抗各類疾病的疫苗和黴菌;2)類似智能手環的微型晶片裝置帶在身上,可準確監測身體各部位的生理變化;3)基因技術獲得長足發展,可以控制基因序列,修復基因缺陷,有效控制或減少致命疾病發生的機率;4)建立精確醫療系統,實施精準醫治技術,實現高效低耗的健康保障體制。​


未來的醫療科技

八、工業製造:1)3D列印技術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各種工業材料,各類交通工具、機器人、人體器官等一次列印,瞬間成型;2)利用納米技術製作出特殊性能的材料、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等;3)傳統的工業生產將被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過程所替代,大量的工業數據,雲計算應運而生,承擔應用海量雲數據的使命;4)傳統農業生產併入工業化加工範疇,實施科學化、規模化運作模式。


3D列印的汽車

九、地球治理:1)人類能準確預測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運用新的科學技術手段提前釋放震源勢能,有效解除災害的發生;2)整治海洋中的無人島嶼,採取吹沙造地等方式擴大陸地面積,實現自然環境較差地區的整體移民;3)利用新科技控制地球極端的氣候變化,控制地面降雨的均勻分布;4)合理調配地表水資源布局,將沙漠變成綠洲。


沙漠改造成綠洲

十、社會文明:1)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後的國家主動併入實力強大的國家,共同分享人類科技進步和發展的成果;2)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弱化,合作共贏的局面出現;3)自然規律的重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新進展不斷出現,使人們的意識形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宗教信仰逐漸被科學理論所融化,族群之間的對立局面消退;4)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入人心,世界大同,全球統一將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全球一體化深入人心

特別說明:個人的認知水平和想像空間是極其有限的,但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是迅猛異常的,剛剛過去的100多年的科技成就超過此前的幾百萬年。未來幾百年後,人類不僅是地球的主宰,或許能離開太陽系,徵服整個宇宙。

相關焦點

  •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影響未來戰爭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生物戰劑的研製提供了廣闊空間。雖然20世紀70年代國際上簽署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但生物戰的威脅始終未能消除。對於一些相對弱勢的國家,使用生物武器成為其在非對稱性軍事對抗中的可能選擇,都在暗中積極研製生物武器。腦科學技術影響日益凸顯。腦科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腦科學具有廣闊的軍事應用前景,從目前發展趨勢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控腦。
  •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含義
    今天,一份被稱為「中國到2050年的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報告——《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在北京舉行了隆重而簡單的發布儀式。路線圖的研究就是在仰望未來科學的星空。 全球經濟危機往往會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從兩年前開始,李國傑院士帶領30多名專家開始繪製這份信息科學領域未來發展的「路線圖」。
  • 江蘇科協未來5年「大動作」:遴選100名科研苗子,發展精品科技期刊
    江蘇科協未來5年「大動作」:遴選100名科研苗子,發展精品科技期刊 2021-01-15 1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部談新中國60年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與啟示
    偉大的戰略決策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逐步建立起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誌的重大科技成就,為國家的獨立、尊嚴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我國未來15年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轉向
    在「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方針的指引下,我國科學技術主要領域取得了從「跟跑」、「並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驕人成績。過去15年,在「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方針指引下,我國科技創新跨越發展,綜合創新能力從全球25位進位到15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評估顯示,2019年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總體上,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能夠實現。
  • 陳連增 雷波: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70年
    二、海洋科學技術發展歷程70年來,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從奠基起步到快速、全面加速發展,主要經歷了3 個發展階段,實現了幾乎從零起步到跟跑、並跑,再到某些方面領跑的跨越式發展。由此,中國海洋科技研究力量的基礎體制架構得到進一步擴展和壯大,開啟了中國現代海洋科學技術全面、系統、規模發展的歷程。⑵國家首部海洋規劃出臺。1956年10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制定了《1956 年至1967年國家重要科學技術任務規劃及基礎科學規劃》,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並首次將海洋科學技術列入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據此出臺了《1956年-1967年海洋科學發展遠景規劃》。
  • 未來100年,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生活是什麼樣子?
    未來100年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決定著人類未來的走向。現在的世界紛紛擾擾,但大自然不會理會各種主義和意識形態之爭,它們只會按照客觀規律演化和發展,順應和利用規律,就對人類社會發展有利,破壞和違背規律,就會對人類和社會發展不利。
  • 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並參照世界科學技術進展的情況,加以發展而制訂的。  執行「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以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專業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隊伍,比以前壯大了。對我國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資料。
  • 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揭秘京東方柔性顯示裡的黑科技
    2020年9月10日,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揭曉,京東方「面向移動應用的高解析度柔性可彎折 AMOLED 顯示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以下簡稱「柔性可彎折AMOLED項目」)在2019年度眾多項目評審中脫穎而出,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2020年中國長三角地區最好大學100強排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五
    據數據顯示,由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等組成的城市群,是我國最具實力的城市群,經濟總量佔中國總經濟總量的20%以上,並且正以快速的發展趨勢繼續向前邁進。 那麼,對於經濟相對發達、高校數量眾多的長三角地區而言,哪些高校的綜合實力相對較強呢?哪些高校的排名相對較靠前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2020年中國長三角地區最好大學100強排名,看一看你的學校排名多少?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原標題: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制性發展始於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成熟於改革開放後,是中國社會發展新思維的重要提供者與變革參與者。迄今,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已成為對中國當代社會與思想影響深遠的學科之一。
  • 如果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未來世界什麼樣?那是一個科幻的現實世界
    在過往的幾十年中,有大量曾經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事物變為了現實。以前人們只把科幻作品看作是一種美好的夢想,而現在人們對待科幻作品的態度早已悄悄發生了變化,人們從心底裡認為科幻不只是想像,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描述。
  • 【專題論壇】納米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及戰略
    納米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正在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連同其他新興科技的發展,正在成為提升國家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推動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我國納米科技發展現狀我國納米科技的布局較早,在納米科技發展的開始階段就同國際發展保持同步。「八五」期間,『納米材料科學」列人國家攀登計劃項目。
  • 如果人類壽命為100萬年,人類的科學技術該有多發達?
    100萬年。 現如今我們的壽命只有80年左右,即使新秀們的理論被老前輩們打壓,但只要自己的理論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用不了太久就一定能被主流接受。 如果人類的壽命達到了100萬年,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刻意打壓後輩,那可能會導致我們的科學技術難以有重大突破。 不過總體而言,如果人類能實現存活100多年,那麼地球將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口生存,為了緩解壓力,或許我們會把重點放到尋找宜居星球,進行太空移民。
  • 越南積極實施2011-2020年階段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3月8日,越南科學技術部舉行實施2011-2020年階段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的全國會議。越南政府副總理阮善仁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    越南2011-2020年階段科學技術發展戰略於2010年4月獲政府批准,該戰略確定了越南科學技術活動中的3個主要發展方向,包括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革新管理機制、推進科技應用研究等。其中對科學技術活動管理機制進行基本、全面且同步改革是戰略的突破口。戰略被認為將是越南科學技術行業創造發展的新方向。
  • 支撐當下 規劃未來—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科技政策
    疫情期間,韓國相繼推出4次大規模補充預算,出臺多項舉措助力醫藥衛生領域研發,計劃追加對未來汽車、半導體、生物等三大產業的投資,併集中投資「下一代戰略技術」的研發。韓國中小風險企業部宣布聯合其他部門推進「K-無接觸全球創新風險100」項目,集中孵化非接觸技術領域中小風險企業。
  • 董光璧:五百年來科學技術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引子該文主旨是回顧500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並展望它的未來。16至17世紀是科學革命的時代。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思想環境下,通過復活古希臘科學傳統,理論思維與工匠實踐相結合,新的宇宙觀和方法論被創立。這不僅為自然理論和技術原理的形成提供了基礎,同時也為社會變革準備了思想武器。
  • 關於中國科學技術館建黨100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短期展覽內容籌備及...
    一、項目名稱中國科學技術館建黨100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短期展覽內容籌備及相關服務二、項目需求中國科學技術館將於2021年舉辦建黨100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短期展覽,擬定名為「與黨同心 科學報國——中科院百傑科學家精神展」。
  • 未來10年內,世界科技可能飛速發展的黑科技!
    而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我總結了一下過去與未來,暢想過未來。而一百年前,歐洲發生的一場工業革命。在不平凡的歲月裡,無數的人開始思考未來。但當他們真正思考未來該如何發展時,我們都覺得他們的想像力是脆弱但又是爆炸性的。五十年前,美國研製出來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來計算登陸月球的能力。來計算太空環境能發把火箭發射到太空箭。
  • 饒毅:中國科學發展的歷史、隱患及未來
    中國科學發展的歷史很短我們的科學主要是從國外、特別是西方引進,西學東漸最初很慢。幾百年前一般人包括大多數中國人看不到科學的意義。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而用科學技術來向我們顯示西方文化,用科學技術來作為例子。而中國人很多還稱之為「奇技淫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