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切片AI識別可預測結直腸癌預後

2020-12-05 科學網

組織切片AI識別可預測結直腸癌預後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0 9:11:05

近日,挪威奧斯陸大學醫院Håvard E Danielsen研究團隊研究了預測結直腸癌結局的深度學習。該研究於2020年2月1日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柳葉刀》雜誌上。

為了完善輔助治療的選擇,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分層的預後標記物急需改善。該研究的目的是通過使用深度學習直接分析掃描的常規蘇木精和伊紅染色切片,從而開發一種生物標記物,來預測大腸癌切除術後患者的預後。

研究組從四個隊列中疾病預後明顯較好或較差的患者中提取超過1200萬個圖像塊,用於訓練10個卷積神經網絡,以構建分類超大型異構圖像。

結合10個網絡的預後生物標記物通過非明顯預後的患者來確定。該標記物在920名患者身上進行了測試,載玻片在英國製備,然後根據預先確定的方案在1122名患者身上進行獨立驗證,這些患者使用單藥卡培他濱進行治療,載玻片在挪威製備。所有隊列只包括可切除腫瘤的患者。

來自四個隊列的828名患者有明確的腫瘤特異性生存率,將其作為訓練隊列。1645名患者生存率不明顯,用於校正。在驗證隊列的初步分析中,生物標記物不良預後與良好預後的風險比為3.84,在校正了相同隊列單變量分析中已建立的預後標記物,例如pN期、pT期、淋巴侵犯、靜脈血管侵犯之後,該風險比為3.04。

總之,結合蘇木精和伊紅染色腫瘤組織切片的數字掃描,開發了一種臨床可用的預後標記物。在大量獨立的患者群體中,該檢測已廣泛評估,與已建立的分子和形態學預後標記物相互依賴,並優於後者,且在腫瘤期和淋巴結期結果一致。

生物標記物將II期和III期患者進行足夠明顯的預後分層,這可用於指導輔助治療的選擇,避免對極低風險患者進行治療,並確定患者受益於更密集的治療方案。

附:英文原文

Title: Deep learning for predi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outcome: a discovery and validation study

Author: Ole-Johan Skrede, Sepp De Raedt, Andreas Kleppe, Tarjei S Hveem, Knut Liestl, John Maddison, Hanne A Askautrud, Manohar Pradhan, John Arne Nesheim, Fritz Albregtsen, Inger Nina Farstad, Enric Domingo, David N Church, Arild Nesbakken, Neil A Shepherd, Ian Tomlinson, Rachel Kerr, Marco Novelli, David J Kerr, Hvard E Danielsen

Issue&Volume: 2020/02/01

Abstract:

Background
Improved markers of prognosis are needed to stratify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colorectal cancer to refine selection of adjuvant therap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velop a biomarker of patient outcome after primary colorectal cancer resection by directly analysing scanned conventional ha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ed sections using deep learning.

Methods
More than 12?000?000 image tiles from patients with a distinctly good or poor disease outcome from four cohorts were used to train a total of te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purpose-built for classifying supersized heterogeneous images. A prognostic biomarker integrating the ten networks was determined using patients with a non-distinct outcome. The marker was tested on 920 patients with slides prepared in the UK, and then independently validated according to a predefined protocol in 1122 patients treated with single-agent capecitabine using slides prepared in Norway. All cohorts included only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tumours, and a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umour tissue block available for analysis.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cancer-specific survival.

Findings
828 patients from four cohorts had a distinct outcome and were used as a training cohort to obtain clear ground truth. 1645 patients had a non-distinct outcome and were used for tuning. The biomarker provided a hazard ratio for poor versus good prognosis of 3·84 (95% CI 2·72–5·43; p<0·0001) in the primary analysis of the validation cohort, and 3·04 (2·07–4·47; p<0·0001) after adjusting for established prognostic markers significant in univariable analyses of the same cohort, which were pN stage, pT stage, lymphatic invasion, and venous vascular invasion.

Interpretation
A clinically useful prognostic marker was developed using deep learning allied to digital scanning of conventional ha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ed tumour tissue sections. The assay has been extensively evaluated in large, independent patient populations, correlates with and outperforms established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prognostic markers, and gives consistent results across tumour and nodal stage. The biomarker stratified stage II and III patients into sufficiently distinct prognostic groups that potentially could be used to guide selection of adjuvant treatment by avoiding therapy in very low risk groups and identifying patients who would benefit from more intensive treatment regimes.

DOI: 10.1016/S0140-6736(19)32998-8

Source: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9)32998-8/fulltext

相關焦點

  • 淺談結直腸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
    結直腸癌早期診斷不明確,癌細胞轉移率高,預後效果差,導致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腸道作為人體「最勞累的器官」,可謂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80%的消化和吸收在腸道內完成,90%的毒素靠腸道排出,夜以繼日的幹著最髒最累的活,卻被人誤以為能堅強地處理各種酸甜苦辣。
  • 貝斯派成功晉級2017病理切片識別AI挑戰賽決賽
    而採用人工智慧對病理切片進行識別,能夠快速的對感興趣的區域進行識別、分割、定量檢測,快速的進行生物標記物的檢測,也減輕臨床醫生的負擔。   2017病理切片識別AI挑戰賽是由上海大數據聯盟、大數據產業基地、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華院數翼聯合主辦,以胃癌為靶心,圍繞胃癌病理切片智能識別、診斷進行的國際性比賽。
  •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預後意義:過去、現在和未來
    摘要  腫瘤組織中存在著大量的巨噬細胞,這些巨噬細胞的形態、定位以及功能活性均存在很大差異。鑑於在多種腫瘤中已經證實巨噬細胞可以在預測腫瘤進展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有望開發基於巨噬細胞的新型預後預測工具。
  • 根據HE染色切片即可預測微衛星不穩定性的深度學習模型!
    檢測結直腸癌微衛星不穩定性(MSI)對臨床決策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區分預測不同治療反應和預後的患者。臨床推薦結直腸癌患者進行通用的MSI檢測,但許多患者仍未進行檢測。迫切需要可廣泛使用的、成本效益高的工具來幫助患者選擇進行檢測。
  • 騰訊AI Lab姚建華:數字病理+AI將成為未來趨勢 丨CCF-GAIR 2019
    因此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幫助醫生提高診斷的可重複性,提高準確率和效率,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病理醫生不足的狀況。但是對於病理分析而言,病理的圖像尺寸非常大,對計算機的處理性能提出挑戰,此外,醫生經常要識別病理圖像中非常細微組織的變化。在自然圖像中比較成功的算法往往在病理圖像中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因此,工程人員就需要開發特殊的算法。
  • MCB:可預測乳腺癌患者預後的新型生物標記物
    2014年8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麥基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明,一種名為p66ShcA的蛋白質或許可以作為一種生物標記物來幫助鑑別乳腺癌患者的預後不良
  • 組織切片快解析 —— 切片的問題(上)
    移動刀座,如果劃痕仍然在切片的相同位置出現,就能說明是組織內有汙物或硬物,如鈣化、砂粒體甚至線頭、鋼針等,而不是刀刃本身有缺口造成的。切片時組織太軟,是由於脫水不足或透明不足,把組織退回到透明液或脫水液,再重新處理,可以有所幫助。但是與正常處理的組織切片相比,可能還是會有所差異。總之,切片時出現的問題很多,下面我們就較常見的幾種情況作一介紹。
  • 乳腺癌預後有了新生物標記
    預測治療後效果對醫療管理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發表在最新一期《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上的研究報告指出,p66ShcA蛋白有望作為生物標誌,用以識別預後較差的乳腺癌。  預後良好的患者可倖免進行帶有嚴重副作用的侵入性治療,但不對侵入性腫瘤進行侵入治療或可導致死亡。癌症之所以致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發生了轉移,從一個器官或組織轉移到另一個器官或組織。癌症致死絕大多數與轉移有關。
  • 加速癌症診斷:新AI系統可助病理醫生排除75%的組織樣本
    7月15日,《自然·醫學》雜誌報導了一種能夠區分癌症與健康組織的人工智慧系統,該系統可以幫助病理科醫生排除75%的無關組織樣本,並保持100%的敏感性。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有助於簡化病理科醫生的工作流程,使他們集中精力檢查含有腫瘤的組織切片。
  • 腦出血影像學特徵及其預測臨床預後的研究進展
    研究顯示,血腫體積增加10%,不良預後增加5%;血腫體積增加1ml,不良預後增加7%。研究證實,血腫擴大大多發生在出血6h內,6h以後血腫擴大發生率較低。腦出血發病後數小時血腫擴大是臨床症狀加重和轉歸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採用影像學對血腫擴大進行預測評估,儘早給予相應臨床幹預,可降低死亡率。
  • 循環腫瘤細胞(CTC)為結直腸癌肝轉移預後因素
    研究結果表明,CTC為不能手術切除及不良生存預後的預測因素。此外該研究建議,對於此類患者,應將CTC分析作為肝臟切除手術前的決策工具。文章發表於2014年2月6日在線出版的《外科學年鑑》(Annals of Surgery)雜誌上。
  • 帝國理工學院新成果:AI 預後卵巢癌 準確率是傳統方法四倍
    圖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癌症藥理學與分子成像教授Eric Aboagye近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人工智慧系統Texlab,該系統能夠對卵巢癌進行預後(預測疾病可能病程和結局),預測卵巢癌患者的存活率
  • AI 或可預測夫妻吵架,準確率 79.6%
    來源:HyperAI超神經 新奇 AI 或可預測夫妻吵架 準確率 79.6% 夫妻之間吵架是常見的場景
  • 生信精講|TCGA&GEO挖掘,預測腎細胞癌患者預後,精彩
    ★對TCGA中選擇腎癌Ⅲ期病例 (N=122)進性lasso cox回歸,篩選和建立預後多基因信號。在FUSCC資料庫中選擇腎癌Ⅲ期病例(N=77)對多基因信號進行驗證。★對所有病例(N=199)預測總體生存時用C-index和time-dependent ROC檢驗多基因信號的有效性。
  • 組織切片常見問題與對策
    我們就組織切片常見的問題與對策進行分析與討論 ,旨在與技術人員一起學習和交流 ,以提高組織切片的質量 ,為病理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 切片時如果遇到此類蠟塊 ,可將蠟塊在冰盤冷卻片刻或用溼的棉花沾一下 ,蠟塊接觸刀刃用力不能太猛太重 ,以減少這一人為現象的出現。如果發現蠟帶上的組織切片出現空洞 ,只要蠟塊中的組織充足 ,應儘量再緩慢切片 ,直到空洞消失。 另外 , 空洞也可能是因為組織在浸蠟時 ,蠟液中有殘留的空氣存在 所致。
  • 文章解讀 | 細胞外基質在非小細胞肺癌預後預測中的相關指標
    在個性化醫療時代,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輔助化療(ACT)的預後和預測效果仍然比較差。研究者根據1943個原發性NSCLC腫瘤和303個正常組織的相關差異性表達推測,細胞外基質(ECM)中的相關成分可能是更好的用於診斷預後的標記物,所以基於此開發了一個29基因ECM相關的預後和預測指標(EPPI),並且在多個獨立數據集中驗證了EPPI風險評分的魯棒性(robust performance)。在臨床數據集中根據閾值得分將病人進行分組,發現低風險組具有較好的生存結果。
  • 惡性結直腸息肉的內鏡識別和管理策略(要點)
    關鍵問題、建議和討論 問題1a:結直腸息肉的哪些內鏡特徵可預測黏膜下深浸潤癌?問題1b:當懷疑黏膜下深浸潤癌時,應如何處理無蒂息肉及有蒂息肉? 建議:1a.我們建議,具有以下特徵的有蒂息肉和無蒂息肉都應考慮有黏膜下深浸潤:NICE 3型或Kudo V型(Vn和Vi)。
  • MDS預後看哪些結果?一起來盤點認識一下!
    【免疫細胞表型組織】教MDS病人/家屬看懂這三種檢查結果!> 細胞化學方面 鐵染色:由於本病線粒體內鐵病理性堆積,鐵染色在識別異常環形鐵粒幼細胞中具有重要意義
  • 熱點|結直腸癌預後,腫瘤間質將與TNM相輔相成
    4.腫瘤出芽在CRC中的研究現狀腫瘤出芽(tumor budding,TB)定義為存在侵襲邊緣的單個或小簇腫瘤細胞,被認為是CRC中影響預後的高危因素,TB與CRC的不良預後相關,並可預測早期CRC的區域淋巴結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