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藥「生命的血液」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國產平價替代」到底有...

2020-11-23 騰訊網

來源: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唐唯珂

編輯:李欣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在生物製藥領域,細胞培養基素有「生命的血液」之稱。

1882年,英國生理學家Sydney Ringer開發出一種鹽溶液,讓離體的青蛙心臟保持跳動,這是第一次實現動物組織的體外培養。

Sydney Ringer,1835-1910

發展至今,細胞培養基已經成為生物製藥領域的不可缺少的基石,只要是需要用到細胞生產的生物製劑產品,細胞培養基就無可替代。以無血清培養基為例,就有疫苗生產用無血清培養基;抗體、重組蛋白生產用無血清培養基;細胞及基因治療用無血清培養基;原代細胞培養無血清培養基等。

目前,GIBCO、Merck、Hyclone等三家企業佔據了無血清培養基的全球大部分市場份額。

生物製劑生產用培養基、藥理及基礎醫學研究用培養基,主要由原代細胞無血清培養,其開發技術壁壘最高,乾粉生產難度很大,幾乎完全依賴進口,且具有很強的客戶粘性。如果有國產製品替代進口,從運輸供應時間和成本控制上取得競爭空間,將成為可能突破的方向。

01

細胞培養基為何重要?

細胞培養基是生物製藥生產的最關鍵原材料之一。其原材料主要是胺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要求為藥用級別。

目前我國細胞培養基的原材料主要依賴進口,如生物試劑公司Sigma等。但由於進口周期長,備貨需要3-6個月甚至更長,通常會由國內企業提供少量藥用級別胺基酸。大型製藥企業會根據特定抗體及重組蛋白,進行無血清培養基配方的自主開發,然後尋求有供應能力的培養基生產商進行代工生產;而小型藥企只能應用無血清培養基的標準商業化產品,無法做到工藝性能的最優化。

健順生物董事長兼總裁羅順博士對21新健康記者解釋道,在生物製藥領域有一個常用的比喻:培養基就相當於奶粉,直接影響著嬰兒(生物藥)的健康成長。

抗體及重組蛋白生產主要使用無血清、化學界定培養基,國內用戶包括生物製藥企業,如三生國健、康弘藥業,嘉和生物等;生物藥CDMO企業,如藥明生物、澳斯康生物等。但過去三十年來,無血清培養基的供應因技術原因,長期被國外供應商壟斷,近年來才逐漸打破這一局面。

02

國外市場的長期壟斷

在無血清培養基市場,有三大國外巨頭長期「稱霸」全球。三大培養基公司美國賽默飛(Thermofisher/Gibco)、美國默克(Merck/SAFC/JRH)、美國GE(GE Health/Hyclone),佔有全球市場90%左右的份額。

三大家均擁有成熟的研發和客戶體系,業務穩定性強。而且全球細胞培養基行業的現有格局,是通過多次併購整合形成的,尤其是Thermo Fisher,先是併購Hyclone,再併購Life Technologies(旗下品牌GIBCO),隨後又把Hyclone賣給GE。

國外無血清培養基企業概覽

Thermo Fisher

2003年,Fisher Scientific收購了位於美國猶他州、成立於1960年代的Hyclone,合併成為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013年收購Life Technologies;又在2014年把Hyclone賣給了GE Healthcare。

Life Technologies旗下的GIBCO(Grand Island Biological Company),1962年成立於美國紐約州,主要生產化學成分界定的細胞培養基、無血清細胞培養基、基礎細胞培養基及血清等產品,為全球最大的細胞培養基供應商。

GE Healthcare

2014年,GE Healthcare以10.6億美元收購Thermo Fisher旗下Hyclone的細胞培養、基因調控及磁珠三項業務,相關業務在2013年營業收入2.5億美元左右。Hyclone從為美國大學基礎研究中的細胞培養開發高質量胎牛血清做起,現有產品包括基礎細胞培養基、無血清培養基、無蛋白培養基及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等。

Merck

Merck在細胞培養基業務的投入相當大,分別在2010年收購Millipore、2011年收購北京清大天一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業務為動物疫苗培養基)、2014年收購Sigma(SAFC Bioscience)。2005年,Sigma收購JRH Biosciences,年收入在1.62億美元左右,整合在旗下的SAFC Bioscience公司。

JRH Biosciences於1960年成立於美國堪薩斯州,2005年作澳大利亞CSL公司的一部分賣給Sigma Aldrich,主要產品包括基礎培養基(DMEM、1640、MEM、M199)、無血清培養基(適用於CHO細胞、雜交瘤細胞、昆蟲細胞等)和各種血清產品(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產地)。

03

國產細胞培養基是否有優勢?

近年來,細胞培養基的國產替代可以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人用、獸用疫苗行業,細胞培養基生產通常是基礎培養基添加10%左右的血清,GIBCO等外資企業佔有基礎培養基和血清的主要市場份額,天杭生物、民海生物等國內企業佔有部分血清市場份額。

在抗體及重組蛋白領域,主要使用化學成分界定的培養基,GIBCO等外資企業佔據主要市場份額,健順生物有一定市場份額。

在科研領域,主要使用的基礎培養基、化學成分界定培養基及胎牛血清,GIBCO等外資企業佔據主要市場份額,天杭生物、民海生物等佔有一定的科研用血清市場份額。國內少數生物製藥企業可自主開發無血清細胞培養基,如三生國健、天廣實等。

近年來,我國生物製藥領域發展迅速,除了因為生物製藥人才不斷從海外回歸中國以外,還有監管部門的支持。此外,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國內產品性價比更高(國內產品的平均價格是國外產品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具備更迅速的運輸時效,種種條件都在為我國的生物製藥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近幾年,中國生物製藥企業也快速發展,初創生物製藥企業通常就能獲得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的融資。對中國無血清培養基企業來說,目前顯然是生物製藥發展的窗口期,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企業更多著力於在臨床前為客戶提供細胞株篩選及化學成分界定培養基的定製化開發,增強客戶粘性,實現與客戶共同發展。

羅順博士對21新健康記者表示,細胞培養基長期以來被美國壟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規模化生產難以實現,而主要難點在於技術經驗的限制以及前期巨大的資金投入。隨著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上市藥物的競爭已逐漸成了生產工藝的效率和成本之比拼。目前,全球細胞培養基市場普遍存在採購成本提高、供應鏈不穩定、技術支持與服務嚴重缺乏等痛點。如健順生物,就在規模化上力求取得突破,其於2019年12月正式開工的細胞培養基生產基地二期項目已投資數億,建設用地78畝,預計將於2020年底實現全面竣工投產。

而在實際培養基採購過程中,美國的審查流程十分複雜,通常需要三到六個月的貨期。時間成本極高。而健順生物,只需要兩個星期即可完成供貨。「國產培養基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突破規模化的難題,具備自身的優勢。」羅順博士補充道。

另一方面,隨著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的深入,細胞培養基市場也迎來發展的新機遇。各大藥企在加強生物製藥轉型的要求之下,未來對培養基的需求也將更大,以實現在製藥領域提高競爭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目標。

「目前細胞培養基領域的全球年銷售額已達到60-70億美金,儘管中國連其中的十分之一都沒有,但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會佔到全球份額的一半以上,而整個市場的銷售額還在擴大。」羅順博士向21新健康記者說道。

據了解,中國疫苗企業已逐步認識到用血清生產疫苗的弊端,逐漸轉為無血清培養基生產工藝。預計未來在中國疫苗生產領域,無血清培養基將逐步全面替代血清。應用無血清培養基可降低疫苗企業生產成本和分離純化成本,及提高疫苗產品質量。

此外,無血清培養基受藥政部門監管,更換無血清培養基需要變更登記甚至臨床試驗,對於疫苗及生物製藥企業來說,更換供應商的成本極高,因此無血清培養基企業的客戶也有粘性強的特點。

「在國產替代層面,由於中國市場發展的歷史因素,提高市場認可度的確困難,但隨著質量體系的建立,我們引進更加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分析技術、過程控制,生產線的設計將達到甚至超過美國標準,再綜合規模、成本、效率等諸多優勢,國產培養基的推廣難題也就能夠破解了。」羅順博士說道。

相關焦點

  • 科研用生物試劑嚴重依賴進口,國產化建設迫在眉睫
    生物試劑是科研的關鍵性基礎材料。近日,中國科學院面向市場創建的第三方科研服務平臺喀斯瑪的交易數據顯示,我國部分科研機構的中高端生物試劑嚴重依賴進口——進口品牌交易額累計佔比高達79%。根據喀斯瑪提供的數據,自2013年上線以來,共計2052家科研、教育及產業機構在喀斯瑪平臺交易,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累計交易額高達78億元,有38%的交易來自生物試劑。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承擔重要課題項目的科研機構嚴重依賴進口——在平臺96家產生交易的中科院屬機構中,進口生物試劑交易額佔比高達83%;平臺上醫藥類高校對進口生物試劑的依賴平均也在81%左右。
  • 泰林生物:產品具備進口替代的實力
    全景網1月2日訊 泰林生物(300813)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網上路演周四上午在全景網舉辦。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葉大林在本次路演上表示,目前在國內微生物檢測與控制產品與有機物分析儀器領域,公司是國產品牌龍頭企業,相比國外進口品牌,公司產品價格相對較低並從未出現產品質量事故,具備進口替代的實力,且公司參與起草的部分行業標準陸續在2017年實施,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 國產高端生物醫用材料的替代進口成必然趨勢
    國產高端生物醫用材料的替代進口成必然趨勢(附報告目錄) 1、生物醫用材料已經成為新技術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生物醫用材料是用於和生命系統結合,以診斷、治療、康復和預防,以及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材料。
  • 匯研生物完成千萬級A輪融資,助力國產純化替代
    2013年成立的匯研生物,自主研發的瓊脂糖微球在粒徑分布、非特異性吸附、功能載量、使用壽命等多項內控和外控參數上,能夠達到進口產品的標準,在多家生物製藥企業生產線上完成了國產替代。該公司在瓊脂糖純化微球領域內的銷售規模和產能,目前位居國內第二。
  • 破解生物藥的成本之累:合理設計和國產替代是關鍵
    可以發現,設備相關成本約佔一半,其中生物反應器和層析設備是關鍵;其次是耗材開支,主要是層析介質,特別是蛋白A親和介質,佔了耗材開支的絕大部分;再次是原料開支,其中關鍵是無血清培養基。目前這些關鍵設備、耗材和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可想而知,核心技術受控,成本難以降低。只有通過國產研發和替代,才能真正實現中國製造,形成核心競爭力。
  • 自主研製高溫油煤漿泵成功替代進口
    鑑定委員會認定:該設備在結構、材料、密封、暖泵等技術方面均有突破和創新,總體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建議儘快投入批量生產,為煤化工、石油化工行業提供可靠的國產設備支持。在神華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項目近4年的使用證明,該設備運行可靠、可維修性好、性價比高,可完全替代進口產品。 據上海福斯特公司總經理陳德泉介紹,煤直接液化、油煤共煉、渣油催化裂化等裝置所用的油煤漿、煤漿、渣油等介質,因具有高溫、高固體含量、高磨蝕、高黏度等特點,對輸送泵質量性能要求十分苛刻。目前,國內高壓煤漿泵、油煤漿泵以及高溫煤漿泵、渣油泵等核心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 「首發」匯研生物完成千萬級A輪融資 新建10000L瓊脂糖微球生產線
    匯研生物自研的國產蛋白質純化技術打破了進口填料的壟斷,減少了國內生物製藥行業對進口填料的依賴。匯研生物成立於2013年,是國內少數掌握瓊脂糖微球核心成球技術的公司之一,旗下產品線包括分子篩、離子交換、親和、疏水等4大類100餘種蛋白質分離純化填料。
  • 公司調研|寶萊特:國產替代加速 血液透析業務或為公司帶來新增長
    據寶萊特方面介紹,除健康監測板塊仍有一定的存量市場空間外,由於國產替代加速,血液透析板塊也有望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寶萊特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公司血液透析粉液在國內市場市佔率大概在約為20%,後續有望進一步突破。
  • 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進入臨床試驗 將打破進口依賴
    這標誌著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據悉,國產人工血管此前未有報導。   龍華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施婭雪當日對記者介紹,中國國內血透患者對人工血管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小口徑人工血管產品主要依賴於進口。
  • 血液製品供不應求 部分品種長期依賴進口
    湖南日報12月26日訊(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何煒)12月25日,「2016中國血液製品事業發展」高峰論壇在長沙舉行。記者從會議獲悉,我國血液製品生產企業相比歐美很多國家要多,但因大多數血液製品企業的生產量小,品種單一,很多品種長期依賴進口。   血液製品的原料是血漿。
  • 半導體崛起的必由之路——國產替代進口
    國產替代進口已經到了一個刻不容緩的關鍵時刻,而在眾多本土提供半導體製造設備的上市公司當中,中微公司絕對是一個高點坐標。高端半導體設備的領軍者中微公司全稱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半導體設備前五大生產廠商佔據著全部市場65%的份額,而國產半導體設備僅佔據1-2%的市場份額,國產替代進口的潛力巨大。另外,由於美國對華高科技企業的再次全力打壓,半導體晶片領域的國產替代進口的已經踩上了時代改革的步伐。公司主營產品為等離子體刻蝕設備和MOCVD設備。
  • 從《生物安全法》看新形勢下生物醫藥供應鏈安全
    一、我國生物醫藥供應鏈現狀分析生物醫藥按產品可分為3大類,分別為生物藥、中藥和小分子化藥,生物藥又可細分為基因工程藥物、抗體工程藥物、血液製品藥物、疫苗、蛋白藥物,各產品研發生產過程原材料、儀器、設備既存在差異性,又有一定的相似性。
  • 國產雷射器替代進口勢在必行
    摘要高端雷射器當前主要被外資企業所壟斷,中美貿易戰也使得中國企業在採購應用高端雷射器方面受阻,因此實現高端雷射器國產化並替代進口勢在必行。值得注意的是,高端雷射器當前主要被外資企業所壟斷,中美貿易戰也使得中國企業在採購應用高端雷射器方面受阻,因此實現高端雷射器國產化並替代進口勢在必行。
  • 古老動物鱟血液是藍色對研發疫苗有特效 新冠疫苗會不會用到它
    跟其他生物不同,鱟有著神奇的藍色血液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你或許從未聽說過鱟這種生物,但你很可能打過針或是接種過疫苗,那你應該感恩鱟血。跟其他生物不同,鱟有著神奇的藍色血液,正是它與眾不同的血液讓它具有獨一無二的醫用價值。
  • 600億IVD市場,300億發光需求,國產儀器代替進口路有多遠?
    2011年新產業推出第一臺全自動化學發光儀,國產發光公司加入市場競爭,目前國產約佔10%市場份額,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對於進口廠家來說,由於研發、原料以及人工成本遠遠高於國產廠家,還有關稅等額外支出的存在,以及其品牌聲譽的影響,其降價的空間十分有限,國產品牌的價格優勢將持續存在,一旦國產在檢驗質量上達到進口產品相近的水平,國產替代勢在必行。
  • 盤點中國嚴重依賴進口的20項產品,兩類科學儀器在列!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許多產品仍然高度依賴進口,中國製造在這些領域的研發和生產依然存在難以攻破的技術難關。  這其中有關乎中國工業命脈的核心產品,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業零部件,也有電子顯微鏡、基因檢測儀等科學儀器。
  • 百優達:跨入高值醫械耗材進口替代深水區,要做「大動脈人造血管...
    「從數據上可以非常明顯地觀察到人造血管市場需求量的增長變化,但遺憾的是,一晃數年過去,國內仍遲遲未能實現進口替代。」 杜廣武說道。   為什麼難?難在哪?國產替代還有多遠?近日,動脈網記者採訪到了江蘇百優達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杜廣武,就以上疑問展開詳細解讀。
  • 化學發光行業深度:體外診斷明珠 國產替代可期
    核心技術,學術認可度較低,文獻數量遠少於外資廠家;2、不同廠家的檢測結果往往不具有可比性,不管是國產與進口廠家之間、進口廠家與進口廠家之間都是如此,原因是技術原理、抗原表位、幹擾物質、儀器構造、試劑性能等各不相同;3、國內產品雖然已取得一定進步,但與外資相比仍有差距,主要體現在檢測
  • 世界第一的鋼鐵製造大國,為什麼在特種鋼方面長期依賴進口?
    身為一名曾從事金屬成型工藝的技術人員,切身體會的是在特種鋼國產化的道路上,國產特種鋼一直在性能上無法替代進口鋼的無奈和憂慮。那麼,我國現在的高鐵產業究竟發展得怎樣了?特種鋼產業又到了什麼水平呢?從進出口單價來看,2019年我國進口產品平均價格約為出口產品均價的一倍,體現我國依舊是出口中低端產品、進口高端產品為主的格局,也體現了我國特鋼在產品結構上的不足。受益於政策端支持,特鋼行業向高端發展迎來更大機遇。需求提升,進口下滑,特鋼進口替代趨勢明確。但我國高端品種進口依賴度依舊很高。但是中國鋼鐵製造業從小到大,從弱變強其實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 禾望電氣大功率變頻器通過技術鑑定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原標題:禾望電氣大功率變頻器通過技術鑑定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