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生物藥的成本之累:合理設計和國產替代是關鍵

2021-01-09 生物谷

林東強

浙江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7,lindq@zju.edu.cn

 

近年來我國生物產業發展迅速,特別是以單抗藥物為代表的生物製藥行業捷報不斷。不過,近期一部熱門電影《我不是藥神》和疫苗事件卻引發了大眾淚點和普遍擔憂,提高質量、擴大產能和降低價格的社會需求十分迫切。隨著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大和國內外競爭的不斷加劇,如何切實保障產品質量,如何真正提高過程效率,如何有效降低製備成本,將成為未來生物製藥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質量源於設計,效率和成本同樣源自設計,生物製藥過程的合理化設計將越來越重要。

現代過程設計理念已廣泛應用於各個工業領域,鑑於生物過程的特殊性和複雜性,藉助合適的計算機輔助工具,開展系統的過程開發和評價顯得尤為重要。SuperPro Designer作為針對生物過程的模擬軟體,已被國際上許多大型製藥公司和研究機構使用。通過計算機輔助生物過程設計,可以實現:(1)全流程建模,全局把控流程設計,促進過程的整體優化;(2)合理評價工藝參數,評估新技術、原料/設備和各項消耗,提高過程的整體效率;(3)系統分析成本要素,改善過程經濟性,降低生產成本,為生物製造過程提供合理指導。

以單抗藥物生產為例,依據國內外研發和生產實際,採用SuperPro Designer生物過程模擬軟體包,構建了4個細胞培養規模的單抗生產流程,分別對應於中試或小規模生產(500升)、中等規模生產(2000升)、大規模生產(5000升)和超大規模生產(15000升),其中15000升規模的流程示意如下。


(1)產能和成本分析

通過過程模擬得到基本產能和經濟指標如下:


可以發現,單抗生產的規模效應十分明顯,常規的2000~5000升培養規模可控制成本在100美元/克左右,若希望進一步降低成本,需要擴大產能。

對生產成本進行分類分析,包括設備相關、原材料、消耗品、勞動力以及其它5大類。設備相關成本包括固定資產折舊費、設備維護費和保險/稅率等;原材料主要包括無血清培養基、緩衝液、注射用水等;消耗品主要包括層析介質、濾膜等;勞動力成本由勞動力單價、操作時間和需要人數得到;其它成本包括檢測分析和質量控制的實驗費用、能源消耗以及廢物處理成本等。

基於不同單抗表達量和生產規模的成本分析,發現主要開支在設備相關、消耗品、原材料3項,這也是生物藥生產的典型特徵。下圖是10g/L表達量、15000升培養規模的成本分布。可以發現,設備相關成本約佔一半,其中生物反應器和層析設備是關鍵;其次是耗材開支,主要是層析介質,特別是蛋白A親和介質,佔了耗材開支的絕大部分;再次是原料開支,其中關鍵是無血清培養基。目前這些關鍵設備、耗材和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可想而知,核心技術受控,成本難以降低。只有通過國產研發和替代,才能真正實現中國製造,形成核心競爭力。

 

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採用國產設備,特別是設備成本中佔比較大的生物反應器、層析柱和層析系統等,可以顯著減小設備投入,降低生產成本。相對來說,規模越小,設備相關費用佔比越大,國產設備替代的效果越明顯。對於500 L規模,若設備價格下降50%,則單抗生產成本將下降約30%;對於15000 L規模,則下降約24%左右。因此,針對單抗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設備,加強國產研發,提高設備性能,實現國產替代,將有力促進我們生物醫藥產業的良性發展。在這方面,近年來以利穗科技為代表的國產設備公司取得了長足進步,實現了大型高端裝備的國產化規模製造。


(2)上遊優化

上遊優化的策略通常包含兩個方面,提高單抗表達量和擴大培養規模。依據過程模擬分析,這兩個因素對成本的影響見下圖。


整體而言,隨著單抗表達水平提高,生產規模擴大,單抗生產成本逐步下降。仔細分析,下降趨勢可分為三個階段:表達量從0.5 g/L提高到2 g/L,單抗生產成本明顯下降,且生產規模越小,成本下降越顯著;表達量從2 g/L提高到5 g/L,生產成本持續下降,但趨勢變緩;表達量進一步提高,成本下降幅度越來越小,達到10g/L後成本基本穩定在一個平臺值。分析表明,此時成本主要由下遊過程控制。表達量和培養規模的增大使得批次產量增加,為了適應產量增加,下遊處理的設備尺寸和消耗品也相應增加,而下遊成本直接和產量相關,不改變下遊工藝的前提下,單位產品的下遊成本將基本保持不變。結果表明,上遊優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於提高上遊表達量需要理性分析,更高表達量細胞株的購買是否有必要,提高表達量的研發費用是否有相應的效益回報等等,都需要仔細權衡。此外,過高表達量有可能會導致雜質增多,增加下遊過程的處理難度。因此,當表達量達到較高時,關注點需要轉移至下遊過程。

(3)下遊優化

下遊過程的成本主要決定於層析介質和設備相關成本,介質中最為關鍵的是蛋白A親和介質的消耗,約佔下遊總成本30%;設備中最關鍵的是層析柱和層析系統,約佔下遊總成本的20%。因此,這兩個方面是下遊成本控制的主要經濟熱點。遺憾的是,目前生物製藥領域的蛋白A介質和層析設備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連年增長的價格加重了生物製藥企業的負擔。

對於蛋白A親和介質,提高動態載量和循環使用次數,開發耐鹼性蛋白A介質,適當降低介質的購買成本,是控制成本的關鍵。分析表明,當蛋白A介質的動態載量從30 g/L增加到60 g/L,處理相同料液量所需的介質總量減少約50%,同時層析柱的體積也減少了30%,降低約30%的設備相關成本。不過,介質性能提高,往往也帶來單價的提升。

近年來,國產的下遊設備和蛋白A介質得到了快速發展,以利穗科技、博格隆、納微科技、千純生物等為代表的相關產品性能指標顯著提升,具備了替代國際同類產品的潛力,將助力我國單抗產業的良性發展。此外,引進連續流層析新技術,可顯著提高蛋白A介質的利用率(從50~60%提高到80~90%),提高過程產率,減少緩衝液消耗;研發一些替代蛋白A親和層析的新方法,如混合模式層析和親和仿生層析等,以及親和沉澱、雙水相萃取等非層析技術,這些新技術得以規模化應用,將顯著降低單抗的生產成本。


上下遊的協同

上遊和下遊的過程協同是提高過程整體效率的關鍵。針對15000 L規模的單抗製備流程,分析設備的時間利用率,發現上遊過程的主生物反應器的時間利用率高達90%以上,而下遊過程中三步層析的時間利用率均較低。因此,基於計算機輔助的全流程分析,可以發現限制生產周期的關鍵設備,適當添加這些設備,實現交錯運行,可提高設備的利用率,縮短生產周期,從而提高產能,降低生產成本。

基於過程模擬分析,對於15000 L規模的單抗生產流程,採用三個主生物反應器匹配一條下遊生產線比較合適。下圖給出了批次循環時間、年產量和生產成本的變化趨勢。隨著上遊生產線增加到3條,批次循環時間減少到原來的1/3,年生產批次和年產量提升到約3倍,生產成本顯著下降。


 

結語

生物過程的系統優化是生物產業提高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合理設計是重點。藉助計算機輔助過程設計,可以實現全流程分析,科學評價進程安排和設備利用;發現經濟熱點,改善過程經濟性;指導工藝變革,實現全局優化,提高產能、效率和效益,從而促進我國生物產業的良性發展。

實際上,計算機輔助生物過程設計貫穿於生物產品開發和生產的全過程,具體應用範疇如下。


為了促進生物製藥過程的合理設計,針對國內生物製藥公司的具體需求,浙江大學可提供項目合作,以及計算機輔助生物過程設計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生物過程設計原理、SuperPro Designer軟體運用、實際案例分析和討論,通過具體實踐,充分了解生物過程設計軟體的各項功能,掌握計算機輔助生物過程設計的理念與實現技術,並結合具體的工業過程進行分析和評價。

生物製藥發展迅猛,國內產能持續擴大,新技術不斷成熟,如何讓工藝更先進、更高效、更經濟,能否在激烈競爭中佔得先機,這些都需要冷靜思考、科學分析和合理設計,過程模擬和評價將發揮重要作用。2017年11月,藥明生物、多寧生物、利穗科技共同發起成立了「抗體生產原材料及裝備國產化聯盟」,藥明生物是生物製藥CDMO龍頭企業,多寧生物專注於上遊無血清培養基和一次性產品,利穗科技則是下遊分離純化專業技術和產品提供商,目標正是打破進口依賴,促進國產替代,從而提升中國生物製藥行業的整體實力。

生物藥物的中國製造已在路上,合理設計讓過程更加可靠和高效,國產替代讓成本更加可控和富有競爭力。質量為先,國際標準,前瞻布局,掌控核心技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一起為老百姓用得起的抗體藥而努力 !

 

參考文獻

(1)史策,虞驥,高棟,王海彬,姚善涇,林東強. 單抗製備的過程模擬和經濟性分析. 化工學報,69 (7): 3198-3207,2018

(2)林東強,姚善涇,梅樂和譯著,可持續發展的生物過程—過程模擬和評價,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林東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物分離領域研究,包括分離新方法、分離新介質、過程優化和設計等。針對單克隆抗體、重組蛋白等生物醫藥產品,集中研發混合模式層析、擴張床吸附、連續生物製造等新技術。曾任浙江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浙江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目前擔任浙江省生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化工學會理事和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高校化學工程學報》編委。已出版專著2部,譯著1部《可持續發展的生物過程——過程模擬和評價》,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4項,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SCI收錄130多篇。

 

關於利穗科技

利穗科技成立於2009年,坐落於蘇州工業園區,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已建立了產業化製造基地和應用開發技術中心。利穗科技是生物製藥分離純化專業技術和產品提供商,致力於從分離純化工藝的開發與放大、分離介質的選擇與優化、分離純化設備的定製和分離純化工程的設計與實施等方面,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在過濾分離、層析純化、在線配液等生物製藥工藝上可提供自動化、智能化、個性化的定製方案,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覆蓋藥物發現、中試放大和規模生產整個生物製藥全過程。目前,利穗在為單克隆抗體、重組蛋白、疫苗和血液製品等生物製藥領域的500多家製藥企業和研發機構提供產品和服務。如需更多信息,請訪問:www.lisurescience.com。


相關焦點

  • 「國產平價替代」到底有...
    如果有國產製品替代進口,從運輸供應時間和成本控制上取得競爭空間,將成為可能突破的方向。 01 細胞培養基為何重要? 細胞培養基是生物製藥生產的最關鍵原材料之一。其原材料主要是胺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要求為藥用級別。
  • 為何國產機器人不用國產RV減速器?技術和成本的根本原因
    其他國家的工匠將一直想要了解清楚緣由,但是一直也沒有破解其奧秘所在,後來直到20世紀這個方法才被完全公開,也就是在玻璃在熱融狀態進行長時間加熱不停的攪拌,並且攪拌的速度角度和方法也各有講究,但是,不知道這一點,憑摸索就是以前很難與突破的。
  • 國產雷射器替代進口勢在必行
    雷射器是雷射設備上最核心的部分,其重要性就像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地位,因此採用先進、可靠、穩定的雷射器對提升動力電池產品性能和降低製造成本擁有積極意義。值得注意的是,高端雷射器當前主要被外資企業所壟斷,中美貿易戰也使得中國企業在採購應用高端雷射器方面受阻,因此實現高端雷射器國產化並替代進口勢在必行。
  • 國產替代系列之靶材行業
    來源:每日財報作者:劉雨辰 全球的靶材製造行業主要由幾家美、日大企業把持,在這一被「卡脖子」的領域,國產替代勢必要快速推進,重點關注有研新材和江豐電子  真空狀態下,用加速的離子轟擊固體表面,離子和固體表面的原子交換動量,使固體表面的原子離開固體並沉積在基底表面形成所需要的薄膜
  • 2020生物藥開發者創新大會圓滿落幕,中國生物藥,我們一起去將世界...
    生物藥,作為生物技術的集中體現,其產品直接造福病人與社會。進入21世紀後,生物藥更是氣勢如虹,不僅顯著改善了治療的效果,使得像腫瘤絕症的陳舊印象慢慢被拋棄,從市場角度看,抗體藥產品更是以不可擋之勢強勢刷新銷售榜單。CAR-T活細胞療法正快速地實現臨床應用的產業化;基因治療的概念也得到了更多的驗證;各種生物技術與製藥的融合交叉讓精準治療的藍圖得以實現。
  • 半導體崛起的必由之路——國產替代進口
    國產替代進口已經到了一個刻不容緩的關鍵時刻,而在眾多本土提供半導體製造設備的上市公司當中,中微公司絕對是一個高點坐標。高端半導體設備的領軍者中微公司全稱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半導體設備前五大生產廠商佔據著全部市場65%的份額,而國產半導體設備僅佔據1-2%的市場份額,國產替代進口的潛力巨大。另外,由於美國對華高科技企業的再次全力打壓,半導體晶片領域的國產替代進口的已經踩上了時代改革的步伐。公司主營產品為等離子體刻蝕設備和MOCVD設備。
  • 2020年生物藥領域發展回顧
    其中包括19個國產疫苗、4個進口疫苗的臨床試驗申請;7個國產疫苗的生產申請獲得受理,無進口疫苗申請銷售。表1:2020年CDE受理和獲批上市疫苗情況另外,CDE共新增受理了87個重組蛋白藥品的申請(國產61個和進口26個),國產重組蛋白批件中有43個藥品申請臨床試驗,已有24個獲得臨床批件,10個藥品申請上市,均處於在審評審批階段;進口重組蛋白批件中,2個為申請銷售,尚未獲批上市,另有2個申請臨床,已有1個獲得臨床批件。表6:2020年CDE受理和獲批上市重組蛋白產品情況
  • 抓住5G機遇 左藍微電子挑戰濾波器國產替代之路
    5G 可部署頻段分成了兩個範圍:FR1(450 MHz -6000 MHz)和 FR2(24250 MHz -52600 MHz)。中國、韓國、日本、歐洲等地區目前都是主要採用Sub-6GHz5G方案,美國選擇以毫米波頻段為主。毫米波技術還未成熟,Sub-6GHz在目前階段具有成本優勢,一方面是由於毫米波成本高,另一方面毫米波基礎建設成本高,網絡沒有完全覆蓋。
  • 半導體國產替代,哪些公司值得投資?
    《英才》精選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半導體設計、封測等領域中的具備較強國產替代能力的上市公司,分析其成長邏輯。受華為事件影響,國內晶圓廠加大與國產半導體設備的合作研發,國產化率上升的狀態將會持續。根據SEMI數據,中國大陸2019年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134.5億美元,國產化率約17%,具備較大國產替代空間。在當前美國持續加強技術和設備封鎖的情況下,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步伐正在加快。
  • 通信行業:工業機器視覺,5G+AI 加持,國產化替代進程加速
    通過平衡漏判率和誤判率,更加嚴格地控制漏判,可以讓漏判率降到 100PPM 以下,而誤判率降到 5% 以下。5G網絡降低機器視覺部署、運營等成本 ,降低機器視覺技術應用門檻:隨著我國 5G 商用大幕正式拉開, 5G 做為「新基建」之首,成為新一代智能製造系統的關鍵使能技術。
  • 巨·研究|國產半導體設備正在逆襲 刻蝕機有望率先實現國產替代
    刻蝕設備由於技術原因全球形成多寡頭壟斷格局,國產替代走在半導體設備中前列,這也同時意味著機會,我們具體來看一下。晶圓加工工藝包括氧化、擴散、退火、離子注入、薄膜沉積、光刻、刻蝕、化學機械平坦化(CMP)等,這些工藝並不是單一順序執行,而是在製造每一個元件時選擇性地重複進行。
  • 生物類似藥層見迭出,臨床上可否與原研生物藥分庭抗禮?
    生物藥即生物製品,是指以微生物、細胞、動物或人源組織和體液等為起始原材料,用生物學技術製成,用於預防、治療和診斷人類疾病的製劑[2]。如疫苗、血液製品、單克隆抗體等。生物藥的分子量大,存在多級複雜結構。形象地說,若把小分子化學藥作為參照,將其比作 「一輛平衡車」的話,那麼生物藥——單克隆抗體就是「一架飛機」。
  • 「芯觀點」從「紅皇后效應」看中國半導體:國產替代不是終點,要...
    國產替代、自主可控的核心半導體技術,成為當前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當務之急。不過,在集聚了產業界大咖的集微峰會期間,除了對當前國產替代的關注之外,更多產業界人士則將目光投向更長遠和更深層次的產業邏輯,提示對於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乃至整個核心科技產業而言,國產替代僅僅只是第一步,是階段性的機遇。「紅皇后效應」告訴我們什麼?
  • 航空航天裝備電子元器件國產化替代質量控制探討
    2006和2011年,我國分別頒布了相關要求和管理辦法,對進口元器件的使用提出了規格比和數量比的量化指標要求,貫徹了總裝關於加強武器裝備使用進口電子元器件管理,從嚴控制、量化考核的指示精神。元器件國產化替代中的問題隨著國際鬥爭的複雜化,航空航天裝備關鍵電子元器件形勢日益嚴峻。
  • 機械行業:大基金二期蓄勢待發 加速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
    二、強化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邏輯強化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邏輯,二期預計加大半導體設備、材料和IC設計投資。大基金一期投資範圍涵蓋集成電路產業上、下遊各個環節,重點在IC製造環節,其中IC製造佔67%,設計佔17%,封測佔10%,裝備材料類佔6%,目前中芯國際14nm先進位程產品和長江存儲64層3DNAND均已實現量產,IC製造投資戰果顯著。
  • 行業|國產替代?自主崛起?天價醫療器械的破局之路在哪裡?
    這個問題的答案隱含著醫療器械行業最關鍵的一個邏輯:國產替代。因為心血管是我國第一大疾病,利潤高也吸引到了很多本土玩家前赴後繼。但與之相對的是,像神經介入器械、手術機器人、人工關節等高精尖領域的專科耗材,國產和進口的比例幾乎倒置;而除了耗材之外,高端醫療設備領域也由外企壟斷,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90%的磁共振設備均為國外品牌所佔據。
  • 江左牛郎:半導體國產替代才是硬核投資機遇
    那就繼續關注我們最擅長的硬核題材——半導體國產替代!今年的工作報告中指出: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幹就讓誰幹。這話說得相當霸氣,背後表明了在「科技興國」理念下科技領域既充滿了挑戰,也充滿了機遇!換句話說挑戰即是機遇、就是賺錢機會。
  • 全球生物藥市場達3260億美元,抗體藥成巨頭必爭之地
    據悉,2022年全球生物藥市場將達3260億美元。Frost&Sullivan預測中國2021年將達3269億元市場規模,迅疾發展的生物藥無疑將成為最具前景和投資價值的科技領域。在政策鼓舞下,中國生物藥一方面不斷創新超越,一方面能更快獲得藥物審批,不僅促進行業大力發展,也滿足本國百姓對新藥好藥的消費需求。據InSight統計,2017年國內生物藥申報突破近5年來最高水平,總數量達616,其中進口藥為331,國產藥為285。此外從生物製劑受理的內容來看,上市申請約佔生物製劑總申請的7%,臨床申請比例約在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