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類似藥層見迭出,臨床上可否與原研生物藥分庭抗禮?

2020-12-04 生物谷

在腫瘤治療領域,生物藥憑藉高效低毒的優勢已然成為了抗腫瘤治療的主流藥物,在腫瘤治療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隨著原研生物藥專利到期及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原研生物藥為基礎的生物類似藥蓬勃發展,全球呈現出如火如荼、風生水起的研發局面。截至2019年5月29日,Clarivate Analytics Cortellis資料庫共收錄生物類似藥972個,其中單克隆抗體佔52.4%[1]。


我國也不例外,目前已成為生物類似藥在研數量最多的國家,有270個生物類似藥處於研發中,同時有4個單抗類生物類似藥於2019年相繼獲批上市[1,2]。


那麼,在此種境況下,不由讓人心生疑問:生物類似藥的治療效果能否與原研生物藥媲美呢?生物類似藥是否會與原研生物藥分庭抗禮,進而取而代之呢?本文就這些疑問進行探討和闡述。


生物類似藥≠原研生物藥


首先,我們要搞清「生物藥」與「生物類似藥」的概念。


生物藥即生物製品,是指以微生物、細胞、動物或人源組織和體液等為起始原材料,用生物學技術製成,用於預防、治療和診斷人類疾病的製劑[2]。如疫苗、血液製品、單克隆抗體等。生物藥的分子量大,存在多級複雜結構。形象地說,若把小分子化學藥作為參照,將其比作 「一輛平衡車」的話,那麼生物藥——單克隆抗體就是「一架飛機」。



生物類似藥是指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已獲準註冊的參照藥具有相似性的治療用生物製品;生物類似藥候選藥物的胺基酸序列原則上應與參照藥相同。參照藥是指已獲批准註冊的,在生物類似藥研發過程中與之進行比對試驗研究用的產品,包括生產用的或由成品中提取的活性成分,通常為原研產品[3]。


鑑於生物藥結構複雜、工藝繁瑣(單抗生產要求更高、過程更複雜,如下圖[4]),生物類似藥難以完全、精準複製原研生物藥。另外,在名稱上,生物類似藥還被稱為「similar biotherapeutic product (類似生物治療藥)」「biocomparables(生物可比藥)」「non-originator biological(非原研生物藥)」「subsequent entry biologics(隨後進入的生物藥)」等。從這一層面也足可見,生物類似藥僅僅是與原研生物藥「類似」「可比」,而絕不可能與原研生物藥一樣,即生物類似藥≠原研生物藥。



循證證據:生物類似藥<原研藥


從研發階段到臨床實際應用的漫長過程中,原研生物藥歷經大量的臨床試驗及實踐驗證。然而,生物類似藥的臨床數據卻十分有限,臨床經驗也相對匱乏。


單從下圖3種單抗已完成的臨床研究數量對比來看,原研生物藥的研究數量與其生物類似藥相比,數量高達十倍。


另外,就具體案例來講,如原研生物藥曲妥珠單抗的療效和安全性從全球已完成的784項臨床試驗中得到了驗證,惠及了全球>300萬的腫瘤患者,包括>30萬的中國患者,循證證據充分,並積累了大量真實世界數據。



臨床可及性、效價比:生物類似藥可能<原研藥


《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年版)》強調,在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中,應當充分考慮抗腫瘤藥物的效價比,優先選擇有藥物經濟學評價和效價比高的藥品。根據藥物適應證、藥物可及性和腫瘤治療價值,將抗腫瘤藥物分成:普通使用級(有明確的臨床使用適應證、已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和國家談判藥品的抗腫瘤藥物品種)和限制使用級(有明確的臨床使用適應證、未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或《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或國家談判藥品的抗腫瘤藥物品種)[5]。


2017年,通過「國家談判」,包括原研生物藥曲妥珠單抗在內的36種藥品納入國家醫保目錄[6],價格大幅降低(曲妥珠單抗降幅約高達69%),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並提升了藥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曲妥珠單抗國家醫保續約成功[7],再降24%,進一步降低了患者經濟負擔,可謂是「貴族藥」開出了「平民價」。



顯然,已納入醫保的原研生物藥為兼具「可及性」和「效價比」的「普通使用級」抗腫瘤藥物,相比生物類似藥或更具臨床應用優勢。


安全性問題或風險:生物類似藥>原研藥


從免疫原性、適應證外推、可互換性角度,生物類似藥可能存在安全性問題或風險,尚需充分的臨床驗證。因此,選擇生物類似藥需謹慎。


生物類似藥與原研藥的免疫原性差異,或致安全性問題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細胞,使免疫細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終產生免疫效應物質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的特性。臨床上,免疫原性可能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輸液反應,降低藥物有效性。因此,免疫原性的評估已成為確定藥物臨床安全性、有效性的關鍵步驟[8]。



原研藥已在全球範圍內經過大量臨床研究驗證,免疫原性得到充分的評估和管理。原研藥通常不引起(或僅引起有限的)免疫反應,或者免疫相關不良反應通常並不嚴重,且很少會威脅生命[2]。因此,在原研藥臨床應用中無需擔心其免疫原性相關問題。


然而,生物類似藥無法精確複製原研藥,二者難免存在免疫原性差異,並可能導致非預期的免疫原性,降低療效或產生非預期的不良事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同時,生物類似藥臨床研究治療隨訪時間有限,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建議免疫原性評估時間為1年。因此,臨床應用時需加強安全監控和管理。


適應證外推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適應證外推是指將從一種批准的臨床適應證中收集的療效和安全性數據投射應用至其他情況,且不在這些情況或適應證中另外開展特定臨床試驗。


國內外權威機構強調,生物類似藥進行適應證外推必須具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同時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需要謹慎考慮和合理選擇[9-12]。


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互換風險叵測

生物類似藥的可互換性是指將一種藥物轉換為另一種有相同臨床效果藥物的可能性[2]。基於缺乏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之間、不同生物類似藥之間轉換用藥的臨床數據,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一旦互換,則可能存在不利於藥物療效、不良反應、藥品追溯的風險。


目前,全球多數權威監管機構對於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互換持謹慎態度[12-15],不建議非臨床因素互換。同時,生物類似藥使用真實世界研究提示,強制互換易造成失效和停藥;互換大規模應用仍需審慎對待;互換還會使藥費以外的其他醫療成本增加。



結語

顯而易見,在臨床證據、安全性、醫保等方面,生物類似藥尚不能與原研生物藥相媲美。在臨床應用中,也尚不足以與原研生物藥分庭抗禮或取而代之。至於原研生物藥和生物類似藥的未來治療前景,仍有待時間考證!

參考文獻


[1]中國生物類似藥專家共識(初稿).

[2]http://www.nmpa.gov.cn/WS04/CL2094/335194.html

[3]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

[4] Mellstedt H et al., The challenge of biosimilars. Ann Oncol. 2008; 19(3): 411-9.

[5] 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年版).

[6]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shehuibaozhang/zcwj/yiliao/201707/t20170718_274153.html

[7] http://www.nhsa.gov.cn/art/2019/11/28/art_14_2052.html

[8]Pineda C, et al.BioDrugs. 2016;30:195-206.

[9]EMA. Guideline on similar biological products contain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EMA/CHMP/BMWP/403543/2010).2012.

[10]FDA.Guideline on scientific considerations for demonstrating biosimilarity to a reference product.2015.

[11]CFDA.生物類似藥指導原則2015.

[12]EMA-Biosimilars in the EU. Information guid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2017.

[13]WHO-Guideline on evaluation of similar biotherapeutic products(SBPs). Annex 2.2013.

[14]ASCO生物類似藥聲明.

[15]Ingrasciotta Y, et al. Drug safty. 2018;41(11):1013-1022.

相關焦點

  • 復宏漢霖港交所上市,生物藥產品線強勁!
    HLX03(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與HLX02(曲妥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已獲國家藥監局新藥上市申請受理,現已納入優先審評程序。HLX02相繼在中國大陸、烏克蘭、歐盟波蘭和菲律賓全面啟動國際多中心3期臨床試驗,成為國內首個開展國際多中心3期臨床研究的生物類似藥,並於2019年6月獲歐洲藥品管理局上市申請受理。
  • 院士論壇 | 王軍志院士:開發抗體生物類似藥可推動原研進口藥大...
    在全球單抗藥物研發和產業概況部分,王軍志院士回顧了生物藥的發展歷程: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1970年發現限制性內切酶1972年獲得了第一個體外DNA分子1975年雜交瘤技術創立1977年第一次在細菌中表達人類基因1982年FDA批准了第一個基因重組生物藥1986年第一個基因重組疫苗上市
  • 生物類似物的春天真正來了?
    在過去的2年,FDA共批准了4個生物類似物,這要低於歐盟批准的20多個,但隨著大量生物藥專利過期,FDA監管政策的日漸成熟,已有大批企業在此領域布局(表1),這將使美國生物仿製藥數量在未來幾年迎來高潮。
  • 正大天晴又一生物類似藥啟動III期臨床 超10款生物藥在臨床中
    本次臨床試驗計劃招募國內患者 412 人,主要研究者是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張清媛主任,參加臨床的機構為來自全國 18 個省市的 30 家醫院。Insight 資料庫顯示,目前齊魯製藥的帕妥珠單抗生物類似藥也已經處於 III 期臨床,兩家進度相當。由於全球銷售額排名前 10 的藥品中有 6 個是生物藥,因此生物藥成了國內企業爭相布局的熱門項目。
  • 復宏漢霖、信達、恆瑞……生物類似藥市場,戰鬥號角已打響!
    愈發擁擠的生物類似藥賽道上,誰能率先突出重圍,誰就在很大程度上擁有了搶佔市場的先機以及布局未來的籌碼。先是復宏漢霖,現在是百奧泰,接下來會是誰?愈發不平靜的生物類似藥市場水面之下,又是怎樣的波濤洶湧?這是國內首個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百奧泰也自此成為國內首家在這一擁擠賽道上率先突圍的企業。 資料顯示,百奧泰的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已在中國完成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III期臨床試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於2018年8月27日正式受理其上市申請,並於同年11月被納入優先審評。其適應症為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關節炎和銀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 生物製品行業:「生物製品通用名命名原則規程」發布,利好生物類似...
    和原研類似的單抗藥物按照新藥申報的時代即將過去;類似的單抗藥物以生物類似藥申報成為規範,提高了單抗藥物的研發門檻:2007年藥品註冊管理要求「生物製品按照新藥申請的程序申報」,過去國內已獲批的單抗藥物均按照新藥來申報。
  • 2020中國生物藥臨床研究高峰論壇「拍了拍」你,鄭州見!
    聽說了嗎,10月16日在鄭州要舉辦「2020中國生物藥臨床研究高峰論壇」啦~ 當然了,這可是行業裡的大事。這次論壇層次高,大咖多,一定要去參加! 2019年2月,中國有了首個生物類似藥漢利康(利妥昔單抗),開啟了中國生物類似藥元年。
  • 2020生物藥開發者創新大會圓滿落幕,中國生物藥,我們一起去將世界...
    21 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相信類似的判斷對於生物從業者來說再也熟悉不過,甚至一度成為我們就業時自嘲的幽默。然而21世紀剛過去20年,生物技術已經逐步顯現出它的潛力。尤其2020年過去的這8個月,核酸、抗體、病毒這些生物科學的概念已經廣為人知,即使非專業的普通大眾也能聊上半小時。
  • 哮喘已獲批和處於晚期臨床的治療用生物藥
    其中ICS是哮喘長期控制的首選藥物,主要代表藥物有布地納德、二丙酸被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其中市場份額最大的為布地納德混懸液(普米克令舒),為阿斯利康手裡上10億美元銷售額的品種。而SABA是目前最有效、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支氣管舒張劑,主要代表藥物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這一領域數GSK硫酸沙丁胺醇吸入劑萬託林為老大,也算是10億美元銷售額的品種了。
  • 21深度丨國產生物類似藥崛起:海外徵戰多點開花
    百奧泰此前有阿達木單抗類似藥在中國獲批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克羅恩病和葡萄膜炎。除了創新藥,生物類似藥是近兩年中國醫藥市場上的熱門話題。生物類似藥是指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已獲準上市的參照藥(原研生物藥)具有相似性的治療性生物製品。
  • 一文帶你看生物類似藥免疫原性如何做
    生物類似藥在研發周期內需要在理化性質,生物活性,藥代動力學行為,有效性及安全性,特別是免疫原性等多方面證明與原研藥具有可比性。其中免疫原性的對比可以反映出體內生物類似藥和原研藥可能存在的差異。臨床中兩者在免疫反應上的可比性是證明生物類似藥與原研類似的重要環節。
  • CFDA發布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附全文)
    針對國內外藥品生產企業在我國開展生物類似藥研發的強烈意願,為促進我國生物製藥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及時組織藥品審評中心等技術部門,在借鑑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相關指導原則及國際生物類似藥成功研發案例的基礎上,充分徵求和聽取業內專家和企業意見,結合我國生物藥研發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國情,本著既確保生物類似藥與原研藥的相似性、同時又能減少企業的研發時間和成本的原則,完成了《指導原則
  • 生物類似藥混戰在即,恆瑞、復宏漢霖、百奧泰……紛紛進場
    【製藥網 市場分析】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由百奧泰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的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格樂立的上市申請。這是國內頭個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百奧泰也自此成為國內頭家在這一擁擠賽道上突圍的企業。
  • 2020年生物藥領域發展回顧
    國內來看,生物藥市場具有強勁的增長潛力,2019年市場規模達3172億元,隨著未來可支付能力提高、醫保覆蓋範圍增大、研發投入增加,生物藥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資料來源:火石創造從獲批上市的情況看,2020年有8個國產單抗藥物獲批上市,其中6個單抗藥物為今年首次獲批上市,包括三生國健的2類新藥伊尼妥單抗,以及信達生物的3款生物類似藥貝伐珠單抗、阿達木單抗、利妥昔單抗和復宏漢霖的阿達木單抗
  • BioCon2018第五屆中國國際生物類似藥論壇
    ,TEVA 全球生物製品研發副總裁話題:生物類似藥的結構功能類似性示範以及臨床藥理學和免疫原性的評估策略 Hans-Martin Mueller,默沙東生物工藝開發總監話題:從臨床到商業化生產:一種現代的方法決定生物類似藥的相似性/可比性 吳幼玲,浙江特瑞思藥業股份有限公司CEO
  • 首個國產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 價格低原研藥兩三成
    業內估算,羅氏原研藥安維汀2019年在中國的銷售額接近30億元,隨著齊魯製藥生物類似藥的獲批,以及未來更多企業的在研藥品獲批,這一市場將迎來更多競爭者。對此,田勇表示,未來的價格戰是一定的,不僅是和原研廠商競爭,還有生物類似藥的各家企業。
  • 全球生物藥市場達3260億美元,抗體藥成巨頭必爭之地
    在政策鼓舞下,中國生物藥一方面不斷創新超越,一方面能更快獲得藥物審批,不僅促進行業大力發展,也滿足本國百姓對新藥好藥的消費需求。據InSight統計,2017年國內生物藥申報突破近5年來最高水平,總數量達616,其中進口藥為331,國產藥為285。此外從生物製劑受理的內容來看,上市申請約佔生物製劑總申請的7%,臨床申請比例約在44%。
  • 國內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上市!齊魯製藥十年磨一劍 背後...
    12月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發布消息:國內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上市。標誌著齊魯製藥歷時近10年科研攻關的重磅產品——重組抗VEGF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商品名:安可達)即將進入臨床使用,該條生產線就是為安可達準備的。十年磨一劍,這款藥物從研發到臨床再到最終獲批上市,背後有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