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召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生物製品檢定首席專家。WHO生物製品標準化和評價合作中心主任,WHO生物製品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藥典委員會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軍志院士在11月14日下午的院士論壇版塊做了題為《抗腫瘤抗體藥物的研究進展》報告。
WHO生物製品標準化和評價合作中心主任,WHO生物製品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藥典委員會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軍志院士
中國醫藥生物子版塊生物製品賽道持續增長
中國醫藥生物子版塊生物製品賽道,上市公司自2008-2019年,除個別年份外淨利潤不斷提升,銷售淨利率相對呈現平穩趨勢。
數據來源:工信部 製圖:39健康
目前,單抗類產品中,貝伐單抗為相對熱門產品。根據藥智資料庫中貝伐單抗類產品註冊於受理數據,羅氏(包含子公司等)申請量最多,一家獨大。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
專家觀點
王軍志院士的報告共分為四個部分:全球單抗藥物研發和產業概況,我國單抗藥物研發和產業概況,單抗藥物的質量控制,單抗藥物研發的總結。
在全球單抗藥物研發和產業概況部分,王軍志院士回顧了生物藥的發展歷程:
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1970年發現限制性內切酶
1972年獲得了第一個體外DNA分子
1975年雜交瘤技術創立
1977年第一次在細菌中表達人類基因
1982年FDA批准了第一個基因重組生物藥
1986年第一個基因重組疫苗上市
1992年中國第一個基因工程產品上市
2002年第一個治療性人源抗體獲準上市
2015年第一個溶瘤病毒療法藥物獲批
2017年第一個CAR-T療法獲批
在回顧單抗藥物發展歷史時,王軍志院士提到,單抗藥物的發展起源於1975年,經歷了鼠源化單抗,人鼠嵌合單抗,人源化單抗和全人源單抗四個階段。隨著人源化比例提高,不良反應降低,成為未來技術發展主要趨勢。
在關注全球生物藥和抗體藥物情況時,王軍志院士回顧到,2018年,全球生物藥市場規模為2618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7.7%,高於非生物製藥市場。由於多個重磅單抗藥專利期到,生物類似藥市規模從2014年的17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72億美元,年化增速超過40%。
1986年-2020年,FDA共批准103個抗體藥物,其中近五年獲批48個,標誌著全球抗體藥物研發進入快車道。其中,抗腫瘤抗體藥物最多,達43個,佔比42%。
對比我國,2018年,我國生物藥市場規模為2622億元,複合增長率為22.4%,高於全球水平,處於快速增長階段。2018年,我國生物藥市場中單抗僅佔比6.1%,低於全球平均水平,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目前中國上市的國產抗體共20個,近五年獲批10個。
王軍志院士做了題為《抗腫瘤抗體藥物的研究進展》報告
王軍志院士認為,開發抗體生物類似藥具有重要意義有二:能夠保障療效同時,降低患者用藥負擔,增加人民用藥可及性;推動原研進口藥大幅度降價。
在談及單抗藥物質量控制時,王軍志院士詳細介紹了抗體藥物的研發流程,其中包括:藥物發現,確立抗體基因序列;穩定細胞株建構中試和安試;嚴格按照GMP要求生產,規模化生產工藝建立;臨床研究;生產上市。在進行介紹時,王軍志院士多次強調,質控方法和標準的建立貫穿抗體藥物開發全程,保障藥品質量。同時,王軍志院士提出關注質量控制三要素:質控方法、標準物質、質控標準。只有科學系統的質量評價,才能保障抗體藥物安全、有效、質量可控。
在最後的總結中,王院士強調:從十一五到十三五國家科技專項對新藥創製持續投入,使我國抗體藥物研發能力和平臺水平顯著提高;我國抗體產業基數低,給中國醫藥帶來黃金髮展期,需要政策引導,避免重複研發;原研藥專利期到期,生物類似藥發展空間巨大,原有的知道原則已經不適合我國抗體產業發展,需要積極推動相關國際標準修訂;監督科學的發展為生物藥研發提供必要保障。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