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和人類活動迫使包括象鳥在內的馬達加斯加大型動物群滅絕。圖片來源:WALTER A. WEBER
馬達加斯加曾經是高聳的象鳥、巨型烏龜,甚至巨型狐猴的家園。但今天,這些巨大的身影了無蹤跡,馬達加斯加沒有比一個汽車輪胎更重的動物存在,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是人類還是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一切。
現在,對另一個印度洋島嶼上洞穴沉積物的研究有助於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異常乾燥的環境使這些巨型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但人類是壓垮象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南海岸425公裡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後定居的地方之一。但兩年前,研究人員在此發現了10500年前被屠宰的大象的骨頭,這表明,在約1500年前這些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人類和它們曾在那裡共存了數千年。
為了更好地了解該地區的氣候變化歷史,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位於馬達加斯加以東1600公裡處羅德裡格斯島的洞穴。並未參與此項研究的美國考艾島國家熱帶植物園古生態學家David Burney表示,該島「顯然處於原始的孤立狀態」,直到最近幾個世紀被人們發現。這使得它成為分析洞穴、鐘乳石和石筍等巖洞沉積物的完美場所,這些沉積物記錄了古代氣候的變遷。但人類活動,如火災,會扭曲這種記錄。
研究人員確定了上述沉積物的年代,它們像樹輪和冰芯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新層。在某些情況下,能夠得到以10年為單位的解析度,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接下來,研究人員分析了重氧、重碳和微量元素在各層之間的變化,揭示了過去任何一個特定時刻的氣候潮溼程度。
研究小組近日在《科學進展》上總結說,印度洋西南部在整個時期經歷了4次大乾旱,其中包括與1500年前大滅絕同時發生的極端乾旱。巨型動物由於經歷了前幾次乾旱本已生存不易,而人類的過度捕獵和對棲息地的破壞,成了壓垮這些巨型動物的最後一根稻草。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帕克分校人類學家Kristina Douglass認為,這項新研究為其他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該地區整體氣候變化的清晰圖景。用羅德裡格斯島作為馬達加斯加島的替代品尤其具有創新性。
但是,Douglass指出,馬達加斯加幅員遼闊,有著廣泛的地形和氣候,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居住程度也在不斷變化。這意味著「滅絕的道路在不同的地方會有所不同」,需要更多實地研究。
密西根大學考古學家Henry Wright說,這些新的研究方法正在「徹底」改變人類對生態系統變化如何影響物種滅絕的理解。這些教訓一直延續至今。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eg/10.1126/sciadv.abb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