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找到那麼多宜居行星,我們是否可以去太陽系外面定居?

2020-12-05 情感錨點

星際旅行都有極強的目的性,要麼像電影「流浪地球」一樣騎著地球尋找歸宿……要麼作為先遣隊,為即將「流浪的地球」上的人類搭橋鋪路……

如果我們把星際旅行,當做是郊遊:開著私家車,後備箱裡帶上幾塊麵包培根,一瓶紅酒……出發到某個風景宜人的地方~撒個歡兒,晚上回來再找個飯店搓頓大餐~打道回府……這麼簡單?就大錯特錯了!

星際旅行如果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那麼如果做了充分的準備,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能達到去太陽系外定居的水平嗎?

第一人類沒有解決長途星際旅行的能源問題。

星際旅遊需要遠遠不斷的能源。現狀是:我們沒有強大,持久的便攜能源。

可能我們要寄希望於「人造太陽」或者是其他可以輸出強大能量的力量之源。

第二人類的試錯能力太弱。

按照現在的科技水平,我們宇宙間穿行,可能要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漫長時光。根據以往阿波羅計劃在太空中進行的經歷。我們人類在太空中的活動如履薄冰。任何一個小的失誤都會導致無可挽回的失敗~就像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宇宙飛船一樣的慘劇。星際旅行需要我們有試錯的機會,這也是必備的硬性條件。我們的控制系統要有備份,人員要有備份,計劃要有備份……而萬無一失的後備,會讓星際旅行變得格外的累贅。就拿宇宙飛船的體積來說,可能要比真正需要的體積,大十幾倍甚至上百倍……

第三人類的飛行器不夠結實。

月球

一方面,在星際旅行遇到小行星或者是隕石的碰撞是必不可免的,幾米到幾公裡大的隕石和小行星都有,按照人類的宇宙飛船來說,幾乎就像雞蛋殼一樣脆弱。一旦發生碰撞,毫無疑問,絕對是沒有生還的希望的。

另一方面還有宇宙射線的威脅。如果想要擋住宇宙射線,就必須要有幾百米甚至是幾千米厚的冰層,巖石層才能有效的阻擋宇宙射線的致命襲擊。(像月亮一樣大小的,空心的小行星,是最理想的載體!)

挑戰者號解體

第四,人類沒有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格局,難以支撐星際旅行。

人類的七情六慾都是星際旅途上的巨大絆腳石,人們會被關在密閉的空間,幾乎和蹲監獄沒什麼兩樣。在這種情況下,意志力不強的人,會被日復一日的無聊和孤獨給迅速摧毀。

人的嫉妒,貪婪,同情,失望會使人越來越像困獸一樣,漸漸失去控制。星際旅行需要人類的精神有依附的精神支柱。比如說宗教,普通人之間相互的慰藉已經完全不起作用……漆黑,永恆的深空會將旅行者身體裡美好的東西榨乾,研磨成粉,一星一點的撒在毫無生氣的真空中……

當我們對這些深思熟慮後,不禁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想去太陽系以外的地方去定居?」

相關焦點

  • 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原標題: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恆星的宜居帶,只有位於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並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海洋熱量輸送的氣候效應將使得該宜居帶變窄,也就是說,如果超級地球類的宜居行星確實是海洋世界,那麼只有當這些行星位於較狹窄的宜居帶範圍內,它們才是宜居的,因為如果它們離恆星太近,海洋熱量輸送將使得行星很容易進入溫室逃逸狀態,如果太遠,則很容易進入冰封狀態,均不適宜生命存在。換句話說,海洋的氣候效應將導致找到宜居行星的機率將比以前估計的要低一些。
  • 我們能找到第二個宜居星球嗎
    也許真的會有那麼一天,當面臨災難、人類無法在地球繼續生存下去的時候,我們可以依靠科技解救自己,最終移居到期盼已久的新家園去。  然而理論終究是理論,被稱為「金鳳花恆星」的K型恆星是否孕育生命,還需要以後的觀測來驗證。人類能否實現星際移民?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通過各種方法已經找到了10多個類似地球,且處在宜居區當中的行星。但這些行星上有無生命、有無液態水,我們並不知道。
  • 宜居行星真的能「宜居生命」嗎,是否可以產生類似地球的生物?
    因此,要找到外星生命,第一步就是找到一顆與地球相似的「宜居行星」。科學家們正在使用克卜勒望遠鏡尋找與我們地球世界差不多大小,並圍繞著與地球相似的恆星運行的「可居住行星」。這樣一來,這些行星上的溫度變化將與地球相似。
  • 被稱為「行星捕手」,它如何幫助我們找到新地球?
    當然,現在你要給科學家一些時間,他們在設計一些機器人,以後要鑽到冰層底下去一探究竟。從現在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在太陽系裡面,地球目前還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我們也知道了,宇宙當中有很多星星,肯定會有那麼一兩顆跟太陽差不多,在那裡面也住著一個地球。所以 ,讓我們離開太陽系,去更大的銀河系找一找。
  • 美俄天文學家隔空論戰「超宜居」行星是否真的宜居?
    美國科學家宣布找到24個「超宜居」行星最近,美國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以及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了行星「超宜居」的標準。這個標準涵蓋了: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存在水還有與恆星的距離等等方面。最終在人類目前已經發現的4500地外行星中,它們篩選出了24顆「超宜居」星球。這24顆「超宜居」星球,按理說是非常適合生命體生存的,可惜他們都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既然「超宜居」的星球有了,憑我們現在的科技能不能確定那些星球上存在生命呢?
  • 太陽系宜居帶內的行星都不宜居,為什麼還要搜索系外行星?
    而火星則是大氣層稀薄到只有地球的1%,表面溫度倒還能湊合,但很明顯這個條件至少我們地球上的碳基生命是無法忍受的!這三個同處宜居帶的行星命運是迥異的,甚至有理論認為地球的條件也許是宇宙中獨有,這顯然不能說服一大波吃瓜群眾們翹首以盼的眼神,系外行星+地外文明的誘惑力實在太大,即使我們到不了,那麼搜索出來YY下可以啊!
  • 徵服太陽系和周邊宜居行星,人類必須突破五大關鍵技術
    (宜居行星)迄今為止人類可以發現距離太陽50光年以內的可能的宜居行星(在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已知的有10顆。在未來3百年內,人類或可以移居這些行星。距離太陽系50光年以內宜居行星都是人類的勢力範圍,犯我太陽系文明者,雖遠必誅。
  • 銀河系中有110億顆宜居行星?為何我們仍然沒有找到地外文明
    編者按:為什麼我們至今沒有找到宇宙生命,原因是恆星之間的距離太遠外,還有一個潛在的因素就是其他宇宙生命可能與我們不在一個時代。但我們在探索宇宙時,它們可能還處於數十億年前的單細胞狀態,但有一點科學家是非常認同的:微生物在行星系統中應該是常見的。
  • 銀河系中或有3億多顆宜居行星 有些可能離我們非常近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根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進行的新研究,估算出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它們中有些可能離我們非常近,有些可能離太陽不到30光年。他們還計算了所謂的類太陽恆星,這些恆星與我們的太陽年齡相仿,溫度也大致相同。此外,研究人員還計算了行星是否具備支持液態水的必要條件。之前對於銀河系中潛在宜居系外行星數量的估算,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該行星與寄主星的距離。然而在此次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還考慮了行星能夠受到多少光照。
  • 太陽系外的宜居星球,距地球僅有4光年,我們何時才能前往?
    可是我們都明白,火星其實並不是一顆天然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事實上,在整個太陽系,除了地球再也沒有第二顆天然宜居行星。我們想要在其它的星球上生活,只能通過各種環境改造,可是想要改造一顆星球的環境 ,讓它成為像地球一樣的宜居行星,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遺憾的是,雖然位於宜居帶內,但金星和火星自己不爭氣,金星表面幾乎就是我們心中地獄的模樣,而火星則有望成為人類的下一個家園,但是憑藉它自己的能力想孕育生命還有些困難,或許在幾億年前,它的表面環境還有望勉強孕育一些微生物。對於太陽系的行星來說,我們還能通過探測器來實際觀察其表面環境,甚至帶回巖石樣本檢測生命跡象。而對於系外行星,我們不可能直接觀測它們是否有生命存在。
  • 行星宜居意味著什麼沒有標準答案,但新工具會讓我們走得更遠
    華盛頓大學虛擬行星實驗室(Virtual Planet Laboratory)的天文學家和天體生物學家羅裡·巴恩斯(Rory Barnes)說,「很多討論都是由已知的情況和我們實際擁有的模擬行星的技術驅動的。直到最近,我們甚至不知道太陽系外的行星是否普遍存在。
  • 不要去尋找外星人?外星人發現我們與我們發現他們,有什麼不同?
    如果我們能夠率先在宇宙中發現一顆存在有外星生命的宜居星球,那麼毫無疑問,我們的文明會比它們更加先進,甚至於它們可能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文明,只是一些外星生物而已。那麼假如我們真的發現了這樣一顆宜居星球,接下來我們又會做什麼呢?那就要看所發現的這顆星球到底在哪裡了。
  • 宜居帶行星≠宜居行星!二者之間有何差別?科學家的重點在哪?
    宜居帶行星Vs宜居行星 首先,我們要知道,所謂的位於宜居帶的行星,還分不同的種類。 那麼,我們身處地球之上,如何判斷幾十上百光年以外的系外行星是巖石星球還是氣體行星呢?這就和它們的尺寸有關了。 尺寸與表面的關係 根據太陽系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像木星這麼大或者更大的系外行星,顯然都是氣體行星。
  • 宇宙那麼大,為何沒有外星文明找到我們?
    宇宙那麼大,為何沒有外星文明找到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擁有智慧文明的星球,而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已經有幾十億年的歷史了。如此之長的時間,只產生了人類一個文明,不禁讓很多人想我們在宇宙中是否是唯一一個智慧文明?
  • 為什麼有那麼多科學家,懷疑太陽系是被設計出來的?
    太陽繫到底有哪些可疑之處?曾經太陽系有九大行星,2006年IAU將冥王星開除了,因為冥王星實在太小,而且在它軌道附近還發現了不少類似大小的天體,所以冥王星只能與它們一起被貶到了矮行星行列。但在這八大行星裡,仍然有讓我們目瞪口呆的地方。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了解到,北大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了海洋熱量的輸送能有效改變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宜居性,並能極大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
  • 科學家在4500顆行星中確定了24顆宜居行星
    在人類的太空探索道路上,尋找宜居行星一直是主要目標之一。然而在太陽系,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失望。為什麼人類要急於尋找更多的宜居行星呢?宜居行星有什麼標準呢?雖然還沒有發現此類生命的直接證據,但像克卜勒這樣的系外行星搜尋任務改變了我們對行星系如何形成的許多看法,並為科學家提供了思考太陽系以外生命的手段,而不必過於依賴猜想和猜測。其實我們心裡都明白,為了邁出更遠的科研腳步,我們致力於發現這些可能有希望維持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存在,這些就是宜居行星。
  • 銀河系內可以找到「地球2.0」嗎?宜居行星需要滿足哪些苛刻條件
    艱巨的系外行星探索任務過去的10年,NASA乃至世界的多國都在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從最初的幾十個增加到4000多個,但目前仍未找到真正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宜居行星需要滿足什麼條件呢?這些例子,也僅僅局限於我們自己的太陽系。2)宜居區域。如果有一個地球大小的行星,且大氣層和地球一樣,那麼它需要和它的母恆星相距多遠,才滿足液態水存在的條件呢?這個答案不是固定的。事實上,距離恆星較遠的行星可能具有較厚的大氣層,從而導致了適宜溫度條件。
  • 天文學家的新方法——探索宜居帶的類地行星,是否存在大氣層?
    Olmsted (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們找到了一種新方法,可以辨別一個巖質系外行星(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是否存在大氣層。在過去十年裡,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許多與地球相似的巖質系外行星,在「宜居帶」運行,「宜居帶」是恆星周圍的區域,溫度溫和,有可能使液態的水停留於巖質系外行星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