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面對我們雙方付出的不平等?
我們在關係當中付出的不平等,如果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只要是不平等的付出超過了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那麼這個付出都不是為對方服務的,而是為了自己內在的價值需求,或者是情感的安全感的需求來服務的。
所以我們這一種情感的付出,不是一個享受的過程,而是要用付出來完成一個交換或者來完成一個控制的過程。
所以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沒有太多的價值,只能用增加自己向對方的付出,才能夠增加自己在這個關係當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感的話,那這個付出的不平等就是會出現。
02
我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如何接納他的「不完美」?
任何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其本身也是會有錯誤和失誤的,我們對他人的錯誤和失誤的不容忍、不接納,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內在的這種有可能犯錯的恐懼。
然後因為一個人犯錯的恐懼就會去牽連、去泛化到我們自身的一種感受:「我一旦犯錯就會被嫌棄,就會被拋棄」,所以就會觸動我們自己內在害怕失去這樣的一個防禦機制
我們就會因為我不能夠接受自己犯錯,所以我一定要保持一個「完美」的狀態,來用自己的「完美」保持自己內在的安全感的一個獲得,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身邊很親近的人,他反而犯錯了,那我的這種因「完美」而獲得的安全感就被他給破壞了,所以我的安全感就出現了一個「bug」。
那這個時候我就會很憤怒,「我這兒拼命的保護著自己,不敢行差踏錯,以避免遭受滅頂之災,結果我旁邊的人卻活得那麼的漫不經心、大大咧咧」,這時候這個追求完美的這個自我就會非常的憤怒。
03
如何面對我們之間的語言誤會?
如果我們都不能夠理解,不是對方的錯誤而導致兩個人的衝突,而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恐懼感導致我不能耐受兩個人的差異而出現的矛盾和衝突,那自然我們就會想著怎麼去修理對方,怎麼去改造對方,那這時候只能夠讓矛盾越來越激化,即使這個暫時的委屈、暴躁平息下去了,它也會攢個大的下一次又捲土重來的。
所以心理學從來不是用來去改造他人的一個學科,它是我們用來發現自我和去成長自我的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