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做透析 佩戴式「人工腎」後年有望在四川實現量產

2020-12-04 人民網

本報製圖/朱濉

探訪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材料科學很關鍵。在四川,有這樣一群人,在國際材料科學界「領跑」,他們的科研成果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衣食住行變得更方便。他們就是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

4月24日,本報記者走進這個頂尖實驗室。

本報記者 王丹

A 實驗室裡的「最前沿」

高分子材料改變衣食住行 透析機可佩戴在身 再生皮膚可3D列印

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一棟回字形的樸素大樓,一進校門就能看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築風格,已顯陳舊。

這棟樓裡分布有100多套大型儀器設備,價值人民幣上億元。實驗室副主任張熙帶著記者穿過走廊,推開角落處一扇門,開燈,可見展廳裡陳列的高分子材料和設備。

實驗室近10年已發表SCI論文3800餘篇,列世界高校高分子學科第一。國際首創膠乳法製備石墨烯橡膠納米複合材料及輪胎、攻克鋰電池隔膜製備關鍵技術並打破國外壟斷建成中國第一條規模生產線、首個國產人工腎血液透析器……這些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後,榮譽就成為陳列內容,科學家們則投身新的研究項目。

在這裡任意推開一間實驗室大門,都能感受到高分子材料新技術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趙長生教授負責的項目,為尿毒症患者帶來生機。截至2016年底,全國累計242萬人診斷出終末期腎病,其中99%需血液透析延續生命。血液透析器是連接在透析機上使用的一次性產品,「以前,國內沒有自主研發的血液透析器,國外產品要1380元。國產化後,國外產品降價到200多元。」趙長生團隊的新目標是佩戴式「人工腎」。常規透析機有書櫃大小,透析每周3次,每次長達4小時。佩戴式人工腎採用新材料及微型化技術,尺寸和重量大減,能像腰帶一樣穿在身上,患者使用時可以正常工作和娛樂。此項目有望在2020年實現產業化。

郭少雲教授和吳宏教授正在研究「層疊」的魔法。他們自主研發了世界第一臺萬層級高分子微納層疊共擠出裝置,可以把1毫米厚度的材料內分為3萬層,每一層的厚度達到納米級別。這種新材料看起來像普通地板膠,但鋪到高鐵車廂上可以隔音、阻燃、減輕重量。這項技術已出口應用到美國、馬來西亞、埃及等多國軌道交通中。還有防輻射、隱身屏蔽、高溫密封等不同功能的層疊材料會陸續面世。

夏和生教授的團隊則忙於矽橡膠3D列印的產業化推進。過去,3D列印一般使用塑料或者金屬,矽橡膠材料難以列印。夏和生團隊與義大利專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矽橡膠的選擇性雷射燒結3D列印。在掃描儀上測量皮膚燒傷損傷面積,量身定做一張3D列印的矽橡膠材料「人工皮膚」,兩小時內成形,看起來跟真實皮膚一樣,還能促進皮膚組織再生。矽橡膠等柔性材料將用於定製可穿戴設備、人造器官等更多領域。

B 和科學家聊聊

項目不差錢的秘密:與產業界密切合作

「你一定要採訪一下張新星啊,他是我們這裡最能侃的專家!」幾名年輕博士集體向記者推薦他們心中的代言人——實驗室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於1982年的張新星。

其實,高分子材料實驗室的張熙等多位科學家都很能侃,說起科研成果深入淺出。

「我們在企業泡習慣了,上到世界500強下到鄉鎮企業,都要經常打交道。」張新星笑言,自己是做廢棄材料環保回收的,說話就特別注意「接地氣」。成本、市場、應用,是他嘴裡的高頻詞。

張新星時常到江蘇出差,一去就是一個月,幾乎成了企業的編外人員,蹲在企業現場解決問題,忙起來就吃個盒飯。

這個實驗室,校企合作是常態,故成果轉化很多,科研項目大多「不差錢」。

趙長生團隊的佩戴式「人工腎」項目啟動之初,就與成都歐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華西醫院等緊密合作,成都歐賽的高級會計師還被列為項目專家組成員。一邊研發,一邊算「市場帳」。

「一開始就要打通基礎研究與產業的『最後一公裡』。」張熙說,實驗室重視與產業界合作,先後與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業聯辦了8個聯合研究室,企業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有強大顧問團可倚靠,實驗室的科研也可以在雛形階段就進入企業的視線。

實驗室走出四川,在福建、無錫、南京等省市建立了聯合研究平臺。外地政府和企業出資建立研究所,並給實驗室一定經費。實驗室則派出專人常駐。「在許多地方政府搭建的研究所、交流會等平臺上,我們的教授都很活躍。企業家兜裡都是聰明錢,只要嗅到機會,就會主動要求合作。」張新星說,好產品自己會說話。一些合作過的企業,還會把實驗室科學家介紹給其他企業。

C一種困惑

科學家的工作該怎樣考核

「吳宏們」也有自己的煩惱。他們要考核KPI(關鍵績效指標),這將決定獎金、工作量計分、職稱晉升。

「科學家的工分應該怎麼打?相對論也不是計劃出來的。原創性研究需要時間和空間,希望不要對科研人員過於擠壓。」吳宏曾留學於美國密西西比大學,並在日本秋田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他認為,我國對基礎研究的考核過於指標化。

發表論文,是科研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在張熙看來,目前的導向有些「唯SCI」,論文數量多了,實力未必強。

張熙的微信朋友圈轉發了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的文章:「評價高低最重要的是論文本身質量,而不是僅看作為載體的紙質刊物的高低……學術會議報告、小型研討會、網絡發布研究階段性成果交流等也可以作為其他發表渠道。」

張新星曾經擔任過波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外聘專家。「既然海外的項目可以邀請我們中國人評估,中國的科研項目為什麼不能也邀請外國專家呢?」讓外部力量參與科研評價,可以使評價機制更加多元,更加公平,減少學術不端行為。

D他山之石

美國:終身教授請國際同行來評

美國科研績效的評價主要設置三道關。第一道關是「同行評估」。評審終身教授,一般由校評審委員會請20位具有國際水準並且與候選人無利害關係的同行專家對候選人的論文和專著進行匿名評審,並寫出書面鑑定意見。

第二道關是「引用分析」,用文章或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數來分析其產出質量。

第三道關是「成果計數」,通常採用對出版物直接加總和使用加權法計算,計算教師獲得的科研成果的數量。

在美國,學術成果發表的數量不但基本上決定一個教師的報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大學的聲望、地位和影響。

德國:發論文或拿項目沒有獎勵

德國公立大學、公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都是固定工資,科研人員個人不會因為多發論文或者拿到了大的科研項目而獲得額外的經濟收益。永久職位教授一般情況下高出當地平均工資兩倍以上,教授沒有後顧之憂,不用靠拉項目、發論文來養家餬口。

但教授們並非沒有壓力。以德國科研機構的主力軍馬普所為例,如果工作組從事的科研不是世界前沿或者說不是前瞻性科學問題,會被直接關閉,將科研人員遣散或分流。如果教授連續多年沒有像樣的科研成果,將吸引不到好學生,現有博士生在科學圈就業也受負面影響。

原標題:隨身做透析 佩戴式「人工腎」後年有望量產

相關焦點

  • 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實驗室:佩戴式「人工腎」後年有望量產
    國際首創膠乳法製備石墨烯橡膠納米複合材料及輪胎、攻克鋰電池隔膜製備關鍵技術並打破國外壟斷建成中國第一條規模生產線、首個國產人工腎血液透析器……這些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後,榮譽就成為陳列內容,科學家們則投身新的研究項目。在這裡任意推開一間實驗室大門,都能感受到高分子材料新技術將改變我們的生活。趙長生教授負責的項目,為尿毒症患者帶來生機。
  • ...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隨身做透析 佩戴式「人工腎...
    國際首創膠乳法製備石墨烯橡膠納米複合材料及輪胎、攻克鋰電池隔膜製備關鍵技術並打破國外壟斷建成中國第一條規模生產線、首個國產人工腎血液透析器……這些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後,榮譽就成為陳列內容,科學家們則投身新的研究項目。
  • 探訪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隨身做透析 佩戴式...
    A  實驗室裡的「最前沿」  高分子材料改變衣食住行  透析機可佩戴在身  再生皮膚可3D列印  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一棟回字形的樸素大樓,國際首創膠乳法製備石墨烯橡膠納米複合材料及輪胎、攻克鋰電池隔膜製備關鍵技術並打破國外壟斷建成中國第一條規模生產線、首個國產人工腎血液透析器……這些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後,榮譽就成為陳列內容,科學家們則投身新的研究項目。  在這裡任意推開一間實驗室大門,都能感受到高分子材料新技術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 透析患者的福音:穿戴式人工腎,不再是夢!
    其主要治療方法為腎臟替代治療(腎移植和透析),無法進行腎移植的患者,只能靠透析維持生命。雖然透析在淨化血液、清除多餘水分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每周透析2-3次,每次耗時4小時,嚴重限制患者的活動,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腎病科醫生一直致力於可穿戴式透析機的研究,希望有朝一日患者可擺脫笨重的大型透析機,獲得自由活動。
  • 人工腎進展到哪一步了?新成果令人振奮!尿毒症透析患者曙光有望
    而多個國家的研究團隊,也一直致力於人工腎臟的開發。目前,主流的人工腎項目有基於晶片的植入式人工腎、類似微型透析機的可穿戴式人工腎、利用成體幹細胞分化培養出活性腎單位,以及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具有腎臟功能的類腎臟結構。其中,有兩項還是獲得了美國FDA扶持研發的。
  • 3D列印人工腎,跟真腎一樣?透析也不怕,腎病患者福音來了!
    如Aprecia公司獲批生產3D列印藥品的製備、雲南省第一醫院運用3D模型技術製作仿真骨骼並應用,更包括心臟支架、牙齒、手術導板甚至乳房組織,都能藉助3D列印技術實現。這樣聽起來,似乎用3D列印技術做一個腎臟出來,也是有可能的?眾多腎病領域的醫學研究專家和技術專家也致力於開發這項技術。
  • 製作人工腎的3 種方法
    作者:Eliza Strickland 3 個研究小組採取了不同方法製作人工腎,但都有一個相同的目標:讓患有腎衰竭的患者擺脫現在的常規透析。透析維持著患者的生命,但也令他們非常痛苦。「它是患者的救命稻草,」韋斯伯德說,「但(透析)也意味著生活質量的大幅降低和一些煩人的症狀。」 以下3種方法可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佩戴式腎臟可穿戴人工腎(WAK)看起來很像一條笨重的腰帶。最新的臨床試驗中,患者24小時佩戴WAK進行連續治療,結果有好有壞。
  • 美國穿戴式「人造腎」有望2年上市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日報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期宣布將加快對小型可穿戴「人造腎」的審批。研究機構表示,若有持續穩定的研究資金,腎衰竭患者有望在2年內穿上這種人造腎。
  • 最新4代人工腎的科研進展,尿毒症的傳統治療將被顛覆!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透析技術開始應用於終末期腎衰竭的治療。至今七八十年過去了,這種被大部分尿毒症患者視為最後「底牌」的技術療法,往往因為透析頻次的增多、透析時間過長等問題,困擾著廣大的腎友和醫生們。目前,納米科技、3D列印技術、生物醫學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大行其道,備受追捧,而這些新技術與患者們最關心的人工腎的結合,醫學界更是翹首以盼。
  • 為什麼人工腎能夠延長壽命?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為什麼人工腎能夠延長壽命?在美國,一個需要做透析的人每年都要花費9萬美元以上,僅僅是治療末期腎病患者的費用就超過了350億美元。專門用來給病人透析的人工腎以前是一個比較龐大的設備,它需要做的事就是通過透析液把病人血液中的排洩廢物和多餘的水排到身體外,並將鹼基和電解質糾正到正常水平。一般情況下,人工腎的主要結構包括4部分,它們分別是水處理裝置、透析液、透析器和血液透析機。
  • 微晶片人工腎臟有望使患者擺脫透析
    由心臟供能 靠血液運作 微晶片人工腎臟有望使患者擺脫透析 2016-02-19 科技日報 常麗君 這一技術或使腎病患者徹底擺脫透析。  該校醫學中心腎病學家、醫學副教授威廉姆·費塞爾說,他們正在創造一種生物混合設備,能模擬腎臟清除廢物、鹽和水,讓病人不再需要透析。現在的目標是將設備做得足夠小,可植入病人體內。  這一設備的關鍵是矽納米技術微晶片,其工藝與計算機微電子行業中的晶片一樣。這種晶片並不昂貴,卻很精密,可作為理想的濾膜。
  • 得了尿毒症,透析能延續多長壽命?臨床研究:大多在這段時間內
    這種情況,不透析會有生命危險的。又或者,如果有人工腎臟隨身攜帶,生活至少不會那麼絕望。 腎透析,無可奈何的選擇 腎透析是腎病治療中的一種直接消除身體裡面的毒素的治療方法。如果一個患者需要進行透析,意味著患者的腎功能基本已經全部喪失,腎臟日常的新陳代謝以及清除毒素的任務無法進行。
  • 血管化腎類器官問世,人工腎逐步成熟
    ,成功培養出了血管化的生物人工腎。以往科學家為了解決人工腎的血運問題,將腎類器官植入動物體內供血。但這樣一來,便無法在體外培養發育,仍然不是成功的。怎麼讓人工腎形成成熟的血管?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設:流體流動可以促進腎類器官形成血管。於是,他們探索出了細胞外基質、介質添加劑和流體切應力的正確組合,將以往的靜態培養皿,改為了液體流動的管道。
  • 2019年腎病新進展合集,人工腎、腎病新藥,一個也不少!
    對腎友來說,這一年也註定不平凡。有人見證了治病的不易和辛酸;有人收穫了疾病的復原和好轉;有人在復發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也有人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透析。但細數2019年那些振奮人心的消息,每一個都在激勵大家努力前行。
  • 人工腎臟:可穿戴式透析設備的發明
    根據美國腎臟學會第35屆年度透析會議的報告,美國Xcorporeal Inc.開發的一款可穿戴式人工腎臟給透析病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降低了他們需要在椅子上安坐的時間,
  • 腎病前沿|尿毒症患者的新希望:列印腎、人工腎臟的出現
    一提起尿毒症,大家想起的就是要透析、要換腎。然而,腎源有多少?透析能維持多長時間?自己有沒有條件去堅持呢?只要透析開始,就是長時間的奮戰,看不到盡頭,看不到希望,只能無休止進出醫院,與病魔爭時間。而合適的腎源則需要無休止的等待,期待希望的降臨,很多人可能會就此絕望!
  • 醫院重大消息:「人工腎」即將上市,終於告別透析機,尿毒症患者準備好了嗎?
    尿毒症是慢性腎病的終末期,當腎病患者進入尿毒症期時,表明腎臟已經完全纖維化,不能再給血清除毒素,只能選擇腎臟替代治療,即腎移植和透析。雖然腎移植效果好,但腎來源困難等,但手術費用和後期的藥費都不是普通家庭負擔的。我們一起來看看。」久服多服不傷人」。享受中士的工資待遇。就能夠讓這種症狀消失。皮膚也會變好。都有很好的效果。年齡可以放寬到58歲(具體以當地最新政策為準!)(三)。
  • 人工腎研究進展更新
    2018年12月4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人工腎研究小組(The Kidney Project Team) 在臉書上發表了最新研究進展更新聲明.
  • 人工腎臟和微型透析的探索與發現
    但是,作為西雅圖透析創新中心(CDI)病人諮詢委員會的成員,裡舍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個比透析更有活力的選擇——透析在過去的50年裡基本保持不變。CDI的聯合主管巴迪·拉特納說,走進任何機構,你都會在每個接受透析的人的床邊發現一臺大機器。他說:「如今,液晶顯示屏和現代控制設備將會出現。」「但是看看1960年代的那些機器。它們看起來和我們今天做的很相似。」
  • 「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建立與維護」培訓班開班
    多年來,北大醫院介入血管外科一直堅持以國際指南為標準,結合不同患者的臨床情況,對複雜血液透析通路患者進行規範化和個體化兼顧的手術治療,創新性地開展了前臂直型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全上肢直型人工血管透析通路、上肢動脈瘤切除+同期人工血管移植透析通路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瘻動脈瘤切除+同期自體血管移植透析通路建立、上臂人工血管移植透析通路建立、胸壁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建立、下肢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建立、開放手術與介入技術結合各種透析通路血栓閉塞再通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