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宮頸癌細胞竟能經產道進入嬰兒的肺!科學家首次發現宮頸癌...

2021-01-18 奇點網

差不多是兩年前,奇點糕們曾經介紹過一個與器官移植有關的「癌症傳染」罕見案例。如果現在標題再用這四個字,估計就要被讀者們一陣痛批了,畢竟新冠疫情這一年下來,大家對「傳播」、「人傳人」這樣的字眼都非常敏感。

但如果真的拿傳染病學術語去套,那麼癌症還真的有一種傳播途徑——母嬰傳播,而且早在1949年就有這樣的報告,癌細胞穿越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也就是所謂「血源性傳播」,但這種案例非常罕見,發生概率大概只有50萬分之一。

而在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團隊報告的兩例案例,就是罕見中的罕見了:兩名患有宮頸癌的母親,可能因為順產的緣故把癌細胞傳給了兒子,導致了兩例兒童肺癌!

能確認是「母嬰傳播」,是因為母子腫瘤樣本在二代測序、組織學檢測、HPV檢查中高度吻合,比如癌細胞都缺少Y染色體,具有KRAS、TP53等多個相同的基因突變,都感染相同分型HPV等,這是首個報告癌症經產道傳播給嬰兒的研究。

研究者們推測這種傳播的原因,可能是嬰兒在分娩過程中從產道內的羊水、分泌物等液體中吸入了宮頸癌細胞[1]。看到報告的多位美國專家都對這一傳播途徑感到非常吃驚,表示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宮頸癌對胎兒的潛在影響。

「嬰兒吸入癌細胞」這一傳播途徑,此前還只是理論上的可能。日本學者們在論文開頭列出目前已知的18例癌症「母嬰傳播」,就都是穿越胎盤的血源性傳播,且主要是皮膚黑色素瘤(8例)和血液系統腫瘤(6例),很少有宮頸癌等實體瘤。

所以發現這兩例患兒,很大程度上也算是出於偶然,因為兩例患兒在被確診時,醫生都沒有考慮母嬰傳播的可能性,直到患兒入組了一項評價二代測序用於腫瘤患者的前瞻性臨床研究,才在測序結果中發現了端倪。

醫生想不到的事兒,母親們就更難想到了

(圖片來源:Pixabay)

先來看第一例患兒的情況,他在23個月大時因咳嗽持續2周就診,CT掃描發現雙肺支氣管附近有多個腫塊,胸腔鏡取肺組織活檢,證實患有肺神經內分泌癌。

這名患兒是順產出生,他出生前7個月其母的宮頸細胞學塗片檢查陰性,但在出生3個月後被確診為宮頸鱗癌,隨後行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和術後輔助化療。醫生沒有立即考慮「母嬰傳播」,也是因為母親宮頸癌和兒子肺癌的組織學類型不同。

但在末次治療三年內,患兒母親相繼查出肺、肝、骨等多處轉移,其中左肺轉移灶活檢發現癌細胞伴有神經內分泌分化,於是研究者們複查了原來的宮頸癌病理結果,發現也有局灶性神經內分泌分化,和患兒的組織學類型對上了。

由於組織學類型相似,研究者們對母子腫瘤樣本都進行二代測序和HPV檢測,發現了相同的TP53、KRAS突變及47個外顯子上相同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母子腫瘤均檢出HPV 18型陽性,且患兒的癌細胞沒有Y染色體。

但母子也有所不同,母親對PD-1抑制劑治療沒有應答,兒子療效卻不錯

基於患兒父母的意願,患兒起初只是密切隨訪,研究者們觀察到部分腫瘤病灶自行消退,但此後檢查發現腫瘤沿支氣管擴散,於是患兒在3歲時開始接受化療,但兩輪化療後效果不佳,於是入組了一項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的臨床研究。

在4個周期的納武利尤單抗治療後,患兒所有病灶都有所縮小,此後患兒共接受14個周期的納武利尤單抗治療,檢查未見新的病灶後接受肺葉切除術,術後12個月仍未見癌症復發,遺憾的是患兒母親已因為宮頸癌疾病進展去世。

第一例患兒的疾病進程

第二例患兒的發病就要晚很多,直到6歲時因胸痛就診接受CT檢查,才發現左肺有一個直徑6釐米的腫塊,確診為粘液樣腺癌。這名患兒同樣是順產出生,其母在他出生前查出有宮頸息肉樣瘤,但宮頸細胞學塗片檢查陰性,且腫瘤相對穩定。

然而在分娩後,患兒母親的宮頸病理活檢提示宮頸腺癌,子宮切除術後2年最終不治去世,而患兒直到6歲才確診肺癌,所以醫生們一開始也沒考慮母嬰傳播,直到患兒接受化療+左肺全切,病理樣本送去二代測序,才提示母嬰傳播的可能。

二代測序結果與第一例患兒類似,母子腫瘤樣本有相同的KRAS、STK11突變,均檢出HPV 18型陽性,且患兒的癌細胞沒有Y染色體,同樣推測是母嬰傳播的結果。目前患兒術後隨訪已達15個月,仍未出現疾病復發。

這例患兒腫瘤發展緩慢,可能與所謂「同種免疫」有關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表示,基於本次發現的宮頸癌「母嬰傳播」,患有宮頸癌的準媽媽都應以剖宮產的方式完成分娩,但幾位美國專家對這一意見並不贊同,表示目前的證據實在太少了[2],而且堅持懷孕分娩的宮頸癌患者本來也不多。

但就算是再低的風險,相信也不會有哪個準媽媽願意讓孩子去承擔的。所以說平時多做宮頸癌篩查,有條件早點打HPV疫苗才是王道啊,直接把風險降到最低,就不用做艱難的抉擇啦。

參考文獻:

1.Arakawa A, Ichikawa H, Kubo T, et al. Vaginal Transmission of Cancer from Mothers with Cervical Cancer to Infant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1, 384(1): 42-50.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1-women-transmit-cancer-infants-childbirth.html

頭圖來源:維基百科

本文作者 | 譚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發現宮頸癌母親順產導致兒子患肺癌的案例,母子腫瘤...
    但如果真的拿傳染病學術語去套,那麼癌症還真的有一種傳播途徑——母嬰傳播,而且早在1949年就有這樣的報告,癌細胞穿越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也就是所謂「血源性傳播」,但這種案例非常罕見,發生概率大概只有50萬分之一。
  • 宮頸癌母親分娩導致孩子肺癌
    今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報導了兩例極為特殊的癌症病例:日本國立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在對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基因檢測中,意外發現兩例小兒肺癌(分別為23月齡和6歲)大概率是由於分娩時宮頸癌細胞經產道母嬰傳播而導致的。經過治療,目前兩名患兒均未復發。
  • 全球首次確認:患宮頸癌產婦癌細胞會轉移給嬰兒
    每經AI快訊,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7日宣布,患宮頸癌的產婦在生產時,癌細胞轉移給了腹內嬰兒,已發現兩名男性嬰兒確診肺癌。此類病歷為全球首次確認。相關研究成果已登載在美國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據日本《讀賣新聞》7日消息,日本研究小組從兩名嬰兒體內的癌細胞中,檢測出了不屬於他們的基因。
  • 「機械精子」能對抗宮頸癌?可消除近90%宮頸癌細胞
    德國萊布尼茲固態和材料研究所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方法,能夠對宮頸癌進行化療,結果表明可以大幅減少癌症治療相關的副作用。研究人員將公牛精子細胞浸入阿黴素(doxorubicin)液中,通常阿黴素用於化療,之後他們將這些精子細胞放入一個包含微型宮頸腫瘤的實驗器皿中。
  • 全球首例:宮頸癌孕婦陰道分娩,新生兒吸入癌細胞導致肺癌
    1 月 7 日,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在NEJM報告了兩個獨特的病例:患有宮頸癌產婦經陰道分娩時,宮頸癌細胞轉移至胎兒肺部,造成腫瘤種植。 這是全球首次報導孕婦在生產過程中將癌症細胞通過種植播散,傳播到新生兒身上的病例。
  • 全球首次確認癌症「母嬰傳播」,宮頸癌母親分娩導致孩子肺癌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1月7日,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宣布,兩個罹患宮頸癌的產婦在分娩時,將癌細胞傳播給了兩名男性嬰兒,這兩個男孩在分娩後確診肺癌。這是全球首次確認的通過「母嬰傳播」的癌症病例,相關病例報告已登載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
  • 全球首次確認:患癌孕婦生產時癌細胞竟轉移給嬰兒!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1月7日宣布,患宮頸癌的產婦在生產時,癌細胞轉移給了腹內嬰兒,已發現兩名男性嬰兒確診肺癌。此類病例為全球首次確認。相關研究成果已登載在美國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 適時接種HPV疫苗 遠離宮頸癌困擾
    這意味著,我國將與193個國家和地區攜手向宮頸癌說「不」,推動全球實現消除宮頸癌的目標。二是經國家藥監部門批准,四價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女性群體接種年齡由過去僅適用於20~45歲,擴大到目前的9~45歲,以確保預防宮頸癌關口「前移」,避免低齡女童「中招」。世界衛生組織強調,通過疫苗接種、篩查和治療的三級防治路徑,到2050年,有望減少40%以上的宮頸癌新發病例和500萬宮頸癌相關死亡病例。
  • 國產二價宮頸癌疫苗在巴中開打
    能預防84.5%宮頸癌9歲至45歲群體可接種宮頸癌主要是由人乳頭瘤病毒引起的,在我國,每年大約新增13.15萬宮頸癌患者,且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更嚴重的是,宮頸癌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35歲以下患者所佔比例逐年上升。宮頸癌疫苗是目前唯一一種可以預防癌症的疫苗。
  • 宮頸癌免疫治療法成功率
    宮頸癌免疫治療法成功率?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年輕化的趨勢,其治療是一種長期且漫長的過程,但若不幸發現患上宮頸癌,也要積極尋醫,方能避免疾病的進一步加重。  什麼是宮頸癌?  宮頸癌是女性第二大常見腫瘤,起源於宮頸上皮內病變。
  • 科學家發現罕見病例,癌症母親順產導致嬰兒患癌症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陸修遠(大阪大學免疫科學研究所)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日,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發表的最新病例報告顯示,患有宮頸癌的母親在分娩過程中,其體內的癌細胞通過嬰兒初啼時吸入的羊水進入了嬰兒體內,導致嬰兒患上了肺癌。這是人類首次觀察到此類癌症轉移現象。
  • 宮頸癌的6個特徵,佔3個以上,提示宮頸癌已到中晚期
    據婦科醫生介紹,宮頸癌雖說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癒的癌症,但因為很多女性朋友平時不注意預防,也不留心身體的一些宮頸癌的先兆,以至於在發現的時候,宮頸癌已經是晚期階段,治療難度非常大,治癒機率也就比較低。相關的統計數據就顯示,全球範圍內每2分鐘就會有一個人因為宮頸癌去世,而我國就排在第二位。
  • 宮頸癌免疫治療進展
    最初的觀察結果表明,頸部惡性腫瘤在感染後會有顯著反應,這一發現首次表明了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中的作用。從那時起,人們開發了提高對癌症免疫反應的療法,現在已經被批准用於治療許多癌症。幾乎所有的宮頸癌都是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的結果。上皮損傷後,HPV可感染角質形成細胞的基底細胞層。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感染可以被徹底清除。
  • 咪蒙得的宮頸癌前病變 離宮頸癌有多遠?
    點擊查看 前一陣咪蒙談到自己得了「非典型鱗狀細胞,高級別鱗狀上皮病變」,是宮頸癌的一種癌前病變。宮頸癌是我國女性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據統計,中國宮頸癌每年新發病例10萬例,死亡3萬例,居15-44歲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二位,死亡率第三位。
  • 日本發現宮頸癌相關基因 有助於開發出新療法
    東方網5月24日消息: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研究人員黑田雅彥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通過老鼠實驗發現與宮頸癌相關的基因,控制這一基因的活動有助於開發出新的宮頸癌治療方法。   據《日本經濟新聞》24日報導,黑田等人在老鼠細胞中被認為與癌症相關的200個基因中,發現了「WAPL」基因,把這種基因注入老鼠體內,約兩個星期以後老鼠長出宮頸癌。
  • 細胞免疫療法治療宮頸癌費用-北聯nk免疫細胞
    對女性來說,宮頸癌比較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且發病年齡年輕化,給女性健康帶來嚴重影響。而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最關鍵一點是術後的防治工作,可以考慮北聯nk免疫細胞治療,是防止宮頸癌轉移和復發的強力手段。  症狀表現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
  • HPV和宮頸癌有什麼關係?HPV疫苗咋打?乾貨在這!
    關於HPV的這些事  大家都應該知道  11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簡稱「全球戰略」)。世衛組織稱,全球戰略的發布是一個歷史性的裡程碑,標誌著全世界194個國家根據今年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的決議,首次承諾消除一種癌症。
  • 科學家已治癒帶宮頸癌細胞小鼠
    日前,來自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運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有效治癒了帶有宮頸癌細胞的實驗小鼠。該研究團隊通過針對特定的致癌基因,並將其破壞從而使腫瘤消退,在臨床小鼠身上的存活率為100%。此項研究將推動人類更接近於治癒人類的不治之症,癌症。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人體的一種病毒。
  • 宮頸癌防治、篩查與檢測的新進展
    一、預防和篩查是防控宮頸癌的重要手段 目前,宮頸癌的防控主要包括: 一級預防,接種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 ; 二級預防(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hpv陰性會得宮頸癌嗎 hpv和宮頸癌的關係
    hpv陰性會得宮頸癌嗎99.8%的宮頸癌患者中可以檢測到HPV,而HPV陰性者幾乎不會發生宮頸癌。除此之外,98%以上的宮頸疾病患者也存在HPV。在漫長的潛伏期當中,任意做一次婦科體檢防癌篩查,都能檢查出來宮頸的癌前病變。也就是說,通過HPV篩查,我們可以準確得知自己的患病可能,把心放寬,或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