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牛汝辰
「薊」是西周初年一個封國的名稱,也是北京見於文獻記載的最早地名之一。薊城的舊址在今北京西城區廣安門一帶。
北京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稱為「薊」的早期聚落與修建了城牆之後作為周初「薊國」都城的「薊城」。
從周初開始到遼代改「薊縣」為「薊北縣」直至「析津縣」為止,以今廣安門一帶為中心的「薊城」「薊縣」始終是封國的都城或北方軍事重鎮「幽州」的治所。秦漢以前的「薊」與「薊城」以及其他城邑和山水名稱,在北京地區早期地名中佔有重要地位。
1995年,在北京原宣武區廣安門立交橋東北側的濱河公園豎立了薊城紀念柱,上有侯仁之先生擬定的榜文:「北京城區,肇始斯地。其時惟周,其名曰薊。
關於「薊城」的命名,孫冬虎認為,遠在《史記正義》之前,《水經注》就已指出:「昔周武王封堯後於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水經注》卷13《㶟水》)
根據上述記載,薊城以城內西北角的土丘「薊丘」為名。薊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薊丘因丘上長薊,故名。《戰國策》有「薊丘之植,植於汶篁」之語。我們還可以把它當作文學上的比喻來理解,即隨著燕國伐齊之戰的勝利,薊丘上的植物被帶到了汶水流域去種植。
根據文獻記載和晚近時期的考古發掘,一般認為薊丘位於今北京西便門外的白雲觀西側,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還保留著一些遺蹟。
「薊」具體是何種植被,北宋科學家沈括曾作為使臣到過薊城,據他在《夢溪筆談》裡說:「予使虜至古契丹界,大薊茇如車蓋,中國無此大者,其名薊,恐其因此也。」大薊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薊屬的植物),沈括描述它的根莖高大,葉片支撐開來與車蓋相似,當時的中原地區很少見,因其獨特性而成為地方命名的依據。
最早的北京城是以生長的植物「薊」命名的,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植被地理特徵。薊主要分布於朝鮮、日本、臺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南、安徽、江蘇、河北、山西、山東、陝西、江西、雲南等地,多生長於海拔400—21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荒地、草地、山坡林中、田間。
版權所有,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