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沒有替代品 】騙人的「替代醫學」

2021-02-22 ECO中文網

Medicine

醫學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沒有替代品

Virtually all alternative medicine is bunk; but the placebo effect is rather interesting

幾乎所有的替代醫學都是騙人的,但安慰劑效應相當有趣

May 19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譯者:710802847 和 join_soon

IT IS, you might suppose, always good to have an alternative. In medicine, though, that is a controversial proposition.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re mostly quackery. Yet they are very popular. Clearly, they have something that mainstream medicine does not. The question is, what?

你可能會認為,任何事物最好都能有替代品。但在醫學界裡,這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議題。替代醫學幾乎全部都是騙人的治療。然而,他們卻很受歡迎。無疑地,他們有傳統醫生所沒有的獨到之處。問題就是他們的獨到之處是什麼?

A few treatments (mostly herbs containing active drug molecules) do have proven benefits. A few others look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But from acupuncture, via homeopathy, to 「quantum healing」, the vast majority, some 95%, offer nothing more than the placebo effect—the strange and inadequately explained tendency of certain medical conditions to respond to anything the patient thinks is directed at treating them, even when the treatment in question could not possibly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the disease.

少許治療(草藥通常含有有效的藥微粒)已被證明有療效。另一少部分貌似值得進一步研究。但是,從針灸、順勢治療到「量子治療」,絕大多數(約95%)的另類治療僅僅提供安慰劑效應——有些病情,如果病人認為治療會有任何的一種作用,那麼,病情就會有那種反應,儘管那個治療不可能最那個疾病有直接的作用。這個安慰劑效應是奇怪的,在醫學中還沒有足夠的解釋。

It is thus a great pity that Edzard Ernst, the first professor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that is, real scientific professor) and the man who demonstrated that 95% of the industry was hokum, is about to retire early (see article). It is an even greater pity that funding to his department at Britain’s Exeter University looks likely to be cut. For the message needs to be broadcast that alternative medicine is a colossal waste of money. Globally, the industry is estimated to be worth some $60 billion a year. That is a lot to pay for placebos.

這有點可惜,因為證明了該行業裡的95%治療都是空話的首位非傳統醫學教授(更確切地說,科學教授,注意了,是真正的科學教授)即將提早退休。更可惜的是他所在的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這個系的資金支持可能會被砍掉。因為,世界需要廣泛傳播這個信息:非傳統醫學浪費巨額錢財。從全球來看,該行業一年的總估價為600億美元。也就是說人們為安慰劑支付了很多錢。

The world’s advertising-standards offices should thus crack down on bogus claims—including the idea that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the first place. If it works, it is a medicine and should be regulated like one. If it doesn’t work, it isn’t a medicine. Whenever scientifically challenged celebrities, such as the Prince of Wales, waffle on about it in ways that suggest it is outside the realm of scientific scrutiny, they too should be denounced by academics and proper doctors.

因此,全球的廣告標準局應該嚴厲打擊虛假聲稱——首先就要打擊那個「有另類醫學這樣一個東西」的觀念。如果它見效,就意味著它是醫學而且應該要像其他醫學一樣進行監管。如果它不見效,就意味著它並不是醫學。每當有不懂科學的名人,例如,查爾斯王子在不同方式上對此胡說八道並建議讓非傳統醫學不接受科學的詳細監查,他們也應遭到學者和正派的醫生來聲明它是無效的並加以譴責。

That should not, however, blind those proper doctors to the one thing, among all the claptrap, the so-called alternative does have to offer. Placebos can bring relief, especially from nerve-related problems like pain and depression. They may also reach further than that.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the strength of a person’s immune system is affected by his mental state, too: a healthy mind really does count, especially in an unhealthy body. You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dress up placebos in the trumpery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studies show placebos also work when patients are just given fake pills that they think are proper medicines and even when they know they are placebos. But the alternative-medicine industry plainly excels as a placebo delivery service.

不過,這不能讓那些正派的醫生視而不見一件事,在所有的譁眾取寵的東西中所謂的非傳統醫學也有其獨到之處。安慰劑能讓人得到緩解(痛苦)和安慰,尤其在疼痛和憂鬱等相關問題上。它的效用可能不止如此。還有進一步證據顯示,精神狀態會影響一個人的免疫系統: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特別身體不健康的人。你不必對中看不中用的替代醫學中安慰劑的添油加醋:研究表明當病人吃無藥效的假藥片。但他們認為這是真藥,安慰劑也有藥效,即使病人明明知道那是安慰劑(也一樣)。但是替代治療行業獨到之處主要在於安慰的發送。

Visit more, listen more

多一點家訪,多一點傾聽

For all the nonsense, the industry follows the famed advice of Sir William Osler, one of the fathers of (real) medicine: 「care more particularly for the individual patient than for the especial features of the disease.」 The industrialisation of patient care often depersonalises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The average length of an appointment with a British family doctor, for example, is eight minutes. Howeve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herapists—perhaps because they are usually private—take much longer. Patients reward them by believing (wrongly but usefully) that it is the specifics of the therapy that are bringing relief, rather than the attention itself. Proper doctors could learn from this. Veterans have always known the importance of a bedside manner. More home visits and fewer telephone consultations might work wonders.

儘管(替代醫學)是空話,但該行業遵照(傳統)真正醫學之父之一的Sir William著名意見:「應該多關注病人本身,而不是關注疾病的特徵。」 隨著病患照料的工業化,常常使治療過程去個性化。例如,一位英國家庭醫生的面談時間只有八分鐘。然而,替代治療專家——也許因為他們通常是私人的——投入更多。病人以信念(錯誤的但有用的)作為報答。這是治療本身的效果,而不僅僅只是安慰的效果。傳統醫生也應當從中學習。 經驗豐富者一直明白醫生對病人態度的重要性。多一些家訪,少一些電話,電話諮詢可能會創造奇蹟。


相關焦點

  • 我對20年替代醫學研究的總結
    本文作者:英國Exeter大學替代醫學部主席Edzard Ernst、從事替代醫學研究20年。評估指南主要應用於常規初級保健以及實質性共病患者的護理。這些書面為CAM/IHC研究與生俱來的難題提供了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現在讓我們來明確一下所有這些到底都在說些什麼。在我看來事情的經過可以概括如下:①我們是替代醫學、這是最關鍵的!我們的療法極為獨特、根本無法用還原研究法來釐清、所以我們拒絕科學分析、堅持我們自己的替代醫學!
  • 經濟學中,替代品和替代彈性要怎麼理解呢?
    今天來談替代品,和所謂的替代彈性。首先要明確一點:具備同一類用值的商品之間,才能成為各自的替代品。例如牛奶和裙子,為了滿足虛榮,可以成為替代品;而在解決飢餓與溫暖兩個用值層面上,不能成為替代品——關鍵是在哪個層面上成為替代品,其替代關係有不同的屬性。
  • 西方資本洛克菲勒家族創建了大型製藥公司並摧毀了替代醫學
    那時候的美國,幾乎有一半的醫生和醫院都在使用歐洲和美洲土著的知識進行整體醫學實踐。 作為壟斷者的洛克菲勒,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去擺脫最大的競爭對手——自然療法/替代療法。於是,他採用了經典的「製造問題-解決問題-製造問題-解決問題」策略。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另一方面,器官移植作為一種替代治療方法儘管有其巨大的治療作用,但它仍然是一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有損傷和有代價的治療方法,而且由於受到倫理以及機體免疫排斥等方面的限制很難滿足臨床救治的需要。因此,藉助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何使受損的組織器官獲得完全再生或在體外複製出所需要的組織或器官進行替代性治療便成為生物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關注的焦點,不僅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而且還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 「量子醫學產品」,是蒙人保健品的新馬甲
    據央視報導,量子能量瓶、護腰帶、光灸儀、手環和枕頭……這些看起來與普通日用品並無兩樣的產品,被宣傳為可以調理多種疾病的所謂「量子醫學產品」,使用之後,不打針、不吃藥、不開刀,就連心臟病、腎衰竭、癌症等也都能快速好起來。當然,這些「神乎其神」的商品價格高得離譜。輕信的消費者,被騙錢不算,有的甚至耽誤了正常治療。
  • 化學品汙染→替代→再汙染,環境友好型替代品研發何日可期?
    為了滿足工業發展的需求,被限制生產的化學品的相關替代品又被開發並廣泛使用。然而,在替代品開發方面存在新物質合成與毒性及其風險評價相脫離的問題,使得部分擬生產的替代品具有成為新環境汙染物的隱患。「化學品汙染→替代→再汙染」成為當前環境化學領域巨大的挑戰。
  • 危重患者何時啟動腎臟替代治療?重症醫學團隊新觀點刊登《新英格蘭...
    危重患者何時啟動腎臟替代治療?2020年10月29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羅哲主任醫師團隊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針對「Timing of Initiation of Renal-Replacement Therapy in Acute Kidney Injury」,即急性腎損傷患者腎臟替代治療的啟動時機發表了通訊文章,提出了針對危重患者啟動CRRT的新觀點:ICU醫生不應該單純關注
  • 醫學光子技術分類及醫學成像技術詳解
    醫學光子技術分為兩大類:光子診斷醫學技術與光子治療醫學技術,前者是以光子作為信息載體,後者則以光子作為能量載體。 目前,無論是光診斷還是光治療技術,多以雷射為光源。
  • 自供電的X射線檢測器有望改變醫學成像技術現狀
    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和Argonne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發了一個新的X射線檢測器原型,可顯著減少輻射暴露和相關的健康風險,有望改變醫學成像技術的現狀,同時也提高了安全掃描儀和研究應用方面成像的解析度。
  • 醫學上的兩個奇特謎團——安慰劑與順勢療法
    兒子急得沒有辦法,突然靈機一動說:媽,吃藥了。順勢就把一粒黃豆放進了老人的嘴裡,老人想也沒想,喝口水就咽了下去。結果,不一會兒,老人就安然入睡了。於是,兒子每天這樣做,老人硬是沒有察覺,而且,更神的是老人睡得比平常還好。不要以為這就是一個笑話,其實這一現象是醫學上著名的「安慰劑效應」。當然,上述故事中所用的黃豆確實有點誇張。
  • 震驚:樊代明院士講出醫學真相、諾貝爾醫學已把醫生導向歧途、近50年全球沒有生產出什麼好藥、都是毒藥.
    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路在何方?中醫如何為醫學發展貢獻力量……樊代明回答明快犀利,富有感染力。一問一答中,一下午時間不知不覺流走,全程竟無任何外來打擾。(歡迎關注我們:愛醫論壇) 中醫比肩現代醫學且不可替代!
  • (中)幹細胞第三類醫療技術 I 轉換醫學、再生醫學及精準醫療
    這種神奇的醫療技術,對於現代醫學的意義是顛覆性的,它的基本理念,從目前醫學的有限處理,變成「治癒」。理論上,所有疾病導致的組織和器官損壞,都可能通過再生醫學技術獲得治癒。 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是利用現代生命科學及工程學原理,研製體外製造可供移植人體組織器官的新興學科,其核心就是建立細胞與生物材料的三維空間複合體,即具有生命力的活體組織,用以對病損組織進行形態、結構和功能的重建並實現永久性替代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將體外培養擴增的正常組織細胞吸附於一種生物相容性良好並可被機體吸收的生物材料上以形成複合物,細胞在生物材料逐漸被機體降解吸收的過程中
  • FDA稱類鴉片止痛藥替代品Kratom可能導致成癮甚至死亡
    FDA稱類鴉片止痛藥替代品Kratom可能導致成癮甚至死亡2017-11-15 09:44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姜維責任編輯:lixianggan 據外媒報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周二在一份公共健康諮詢中表示,能夠產生與鴉片製劑類似效果的東南亞植物
  • 科技與醫學不斷進步,無機生命會替代有機生命嗎?
    用無機生命替代有機生命之後,就可能播下未來銀河帝國的種子。我們說了這些你一定會覺得特別可怕,不知道呢眼前的道路會把我們帶向何方。但是用科技將人類升級可以說是一項完全不同的一種這個挑戰,因為它有可能會改變人的心靈和欲望。如果我們還保持著現今的心靈和欲望的話,可能我們無法理解呢對未來的這個影響。其實人類社會的這種變化,它由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到現在的科技社會,發展得非常快。
  • 俄杜馬議員建議使用薑黃、冷杉精油和水蛭等「替代醫學」預防新冠...
    俄羅斯衛星社11日消息,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建議使用「替代醫學」預防新冠病毒,如使用膳食補充劑,在食物中添加薑黃、香菜,聞薰衣草和冷杉的芳香精油,還可以使用水蛭。本周三(10日),國家杜馬衛生保護委員會補充療法專家委員會會議上討論了這些建議。
  • 「包治百病」的量子醫學如何騙人?曾獲高校支持是真是假?
    9月5日晚,記者致電上海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對方稱,「這件事已經處理好了,(與徐)合作解除」,並稱校方與相關產品「沒有任何參與」。 但值得深思的是,為何徐子亮等所推崇的「量子醫學」及產品,屢經曝光和質疑,仍能存續近20年之久,並獲高校背書和院士認可?
  • 北大的情懷,醫學的溫度
    醫學的高度讓它顯得好像有一絲「高冷」韓啟德院士的新作《醫學的溫度》想解答一個時代命題——如何讓醫學變得溫暖?不是為了讓人長生不老而是讓人在有限的生命裡過得更健康人們對現代醫學的不滿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道何時為止以前我們追求療效和療愈現在我們追求的是療護
  • 浙大運動醫學研究所成立了!
    歐陽宏偉,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教授,國家傑青,"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重點專項專家組副組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項目負責人,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AIMBE) Fellow,國際骨科聯合研究學會(ICORS) Fellow, 2015-2019連續五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
  • 計算醫學:跑在超算上的醫學|醫學|計算技術研究所|譚光明|基因
    「拿到診斷報告的那一刻,我沒有掉一滴眼淚。」說這句話的時候,吳雙轉頭看向窗外,故意將視線避開了記者的目光,但眼角卻滲出晶瑩的淚水。吳雙,41歲,是一位都市職業女性。患病後,她和家人跑遍了北京多家知名的三甲醫院,嘗試過靶向藥物、化療、中藥等辦法,但病情都沒有得到緩解。「我還特地花了一萬多塊錢做了腫瘤基因檢測,很遺憾,報告顯示是沒有可用藥的基因突變。」
  • 告訴你醫學實驗動物的小秘密
    那麼,我們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醫學實驗動物的那些事吧。首先,什麼樣的動物才能作為實驗動物呢?是不是寵物市場買到的小貓小狗,或者是街上的流浪狗可以作為實驗動物呢?當然不是。那實驗動物和寵物有什麼區別呢?這些小小的實驗動物,在醫學等科研領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沒有這些實驗動物的犧牲,就沒有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我們醫學生一定會遇到要使用實驗動物的情況,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實驗動物的生命,要遵循減少、替代、優化的3R準則(3R準則是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要遵守動物福利倫理的要求,讓每一個為醫學發展做出貢獻的實驗動物都發揮出它們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