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自然的探索總是在不斷地遭受各種各樣的挑戰,醫學上也是如此,安慰劑和順勢療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而更為奇怪的是,採用安慰劑效應和順勢療法的患者,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這就說明這兩種效應並不具備一般意義上的確定性,這一現象更是讓醫學研究人員一頭霧水。
安慰劑效應
一個老太太每天晚上睡覺時都要吃上一片安眠藥,否則就無法入睡。結果,有一天沒藥了,家裡離城裡又太遠,深更半夜哪兒還有賣藥的。兒子急得沒有辦法,突然靈機一動說:媽,吃藥了。順勢就把一粒黃豆放進了老人的嘴裡,老人想也沒想,喝口水就咽了下去。結果,不一會兒,老人就安然入睡了。於是,兒子每天這樣做,老人硬是沒有察覺,而且,更神的是老人睡得比平常還好。
不要以為這就是一個笑話,其實這一現象是醫學上著名的「安慰劑效應」。當然,上述故事中所用的黃豆確實有點誇張。在現代醫學中,安慰劑一般要製成與真正藥物的外觀一致,並且由沒有藥效也沒有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製成。
實際上,人類使用安慰劑的歷史已相當悠久。早在抗菌素髮明以前,醫生們便常常給病人服用一些明知無用的粉末,而病人還滿以為有了希望,於是有些病人就有了神奇的反應。在其中某些病例中,最後病人果真奇蹟般地康復了,有的甚至還平安地度過了諸如鼠疫、猩紅熱等「鬼門關」。
多數情況下,這種以假亂真的「安慰劑效應」都被認為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醫學臨床甚至發現安慰劑的有效率平均可達30%,也就是說,三分之一的人容易接受暗示或者自我暗示,通過人體自我調節,使病情得到好轉。
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心理暗示一直是解釋安慰劑效應的常用方法。那麼,安慰劑的作用僅僅是心理作用嗎?它是否能夠引起生理上的作用呢?
最近,義大利都靈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在對帕金森氏症的研究中,利用生理鹽水作為安慰劑給患者進行注射,病人並不知道這一情況。結果發現病人的腦細胞出現了與接受藥物注射時同樣的反應。科學家認為,這種反應是由於安慰劑能夠促使腦部多巴胺水平升高所導致的。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病人大腦中缺少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素,導致患者出現肌肉僵直、震顫和行走困難等症狀。
這表明,安慰劑效應並不完全是心理因素的作用,也會產生生理反應。對此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知」假設,患者期待藥物起作用的心理激發了生理反應;另一種是「條件反射」假設,患者所處的醫療環境引起了生理上的條件反射。
那麼在這一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幾十年來,雖然醫生們都知道存在安慰劑效應,但這一現象就像迷霧一樣一直籠罩在人們的腦海中。而義大利科學家研究似乎顯示,安慰劑效應可能是通過大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身體的一種生化反應。現在,研究人員還需要識別安慰劑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能夠發揮作用。也許安慰劑對某些疾病不會產生作用,也許在不同的疾病之間存在某種共同機理,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順勢療法
公元前4世紀,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首先發現,服用某些大劑量的天然物製劑能引起健康人產生疾病的症狀,而使用小劑量的同類物質卻能緩解這些相同的症狀。如金雞納(後證明其主要成分為奎寧),可以引起健康人出現類似間歇熱症狀(瘧疾的主要症狀),但它同樣可用來治療間歇熱。2000多年以後的1790年,德國醫生哈尼曼通過大量的實驗驗證了希波克拉底理論。
哈尼曼對當時醫學界常採用的大放血和毒性藥物治療極為反感,正在苦苦探索一種更平和、更有效的方法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當他了解到某些極少量的物質製劑能夠預防和治療疾病時,就在此基礎上創立了順勢療法,即利用微劑量的製劑或藥物去刺激機體的特異性防禦機制,由此順勢治療疾病,而且越稀釋的製劑具有越強的治療作用。為了發現藥物的最小有效劑量,哈尼曼採用重複加蒸餾水或酒精稀釋法,並反覆強有力地震蕩以達到充分混合,然後丟棄其中的99%。再加稀釋液,如此反覆稀釋,直到藥液中採用常規的實驗方法不能檢測出藥物。這種稀釋法尤其能使毒物以相對安全的劑量用於治療疾病。
人們對順勢療法的爭議較大,現代藥理學更是給予了強烈的抨擊,認為它是荒謬的、不合理的,其作用僅是一種安慰劑,甚至有人認為順勢療法是一種醫學迷信。然而,順勢療法醫生則堅持認為,雖然從藥理學上是無效的,但從生物學上還是有效的,能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順勢療法醫師還宣稱,不論將藥液稀釋到何種程度,哪怕藥液中除了水(溶劑)之外什麼也沒有,原始的藥物仍會在水分子中留下痕跡。因此,不論藥液稀釋到什麼程度,它仍然具備原來藥物的特性。
常規醫學院的醫生也承認該療法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大多數不認為其真正起作用。他們認為從科學研究的原則出發,很多順勢療法論文不符合科研規範,結論的可信度不大。但有些較嚴肅的順勢療法論文還是得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結論,如《柳葉刀》雜誌曾報導24例哮喘病的治療,實驗採用的是雙盲法,結果表明順勢療法比純粹的安慰劑有效。《小兒科》雜誌也曾報導對81個尼加拉瓜腹瀉症患者的治療中,服用順勢療法製劑的效果比服安慰劑要好。
甚至為了驗證順勢療法是騙人的而進行的實驗,最終卻可能支持了順勢療法。藥理學家恩尼斯曾經是順勢療法的強烈批評者,但她最新的研究卻證明,高度稀釋的組胺溶液產生了與組胺本身相同的效果。恩尼斯的實驗表明,順勢療法中確實存在有價值的東西。
然而也有一些採用嚴格雙盲和隨機的實驗不能證明順勢方法比安慰劑的效果更好,如骨髓炎的治療,順勢療法基本無效。另外,對一些感染性疾病採用小(微)劑量的抗生素治療還可能帶來較為嚴重的後果,因為這樣將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而使抗生素失去作用。
在西方國家,順勢療法有一定的市場,特別是一些私人診所常將該療法作為一種替代治療手段,但大多數都採取一種謹慎的態度,嚴格選擇順勢療法的適應症。
和安慰劑效應一樣,順勢療法也沒有更為合理的解釋,它們真正成為了醫學上的科學謎團。我們期待著科學家能夠早日揭開它們的真實面目,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