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的兩個奇特謎團——安慰劑與順勢療法

2020-10-18 大科技

人類對自然的探索總是在不斷地遭受各種各樣的挑戰,醫學上也是如此,安慰劑和順勢療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而更為奇怪的是,採用安慰劑效應和順勢療法的患者,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這就說明這兩種效應並不具備一般意義上的確定性,這一現象更是讓醫學研究人員一頭霧水。

安慰劑效應

一個老太太每天晚上睡覺時都要吃上一片安眠藥,否則就無法入睡。結果,有一天沒藥了,家裡離城裡又太遠,深更半夜哪兒還有賣藥的。兒子急得沒有辦法,突然靈機一動說:媽,吃藥了。順勢就把一粒黃豆放進了老人的嘴裡,老人想也沒想,喝口水就咽了下去。結果,不一會兒,老人就安然入睡了。於是,兒子每天這樣做,老人硬是沒有察覺,而且,更神的是老人睡得比平常還好。

不要以為這就是一個笑話,其實這一現象是醫學上著名的「安慰劑效應」。當然,上述故事中所用的黃豆確實有點誇張。在現代醫學中,安慰劑一般要製成與真正藥物的外觀一致,並且由沒有藥效也沒有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製成。

實際上,人類使用安慰劑的歷史已相當悠久。早在抗菌素髮明以前,醫生們便常常給病人服用一些明知無用的粉末,而病人還滿以為有了希望,於是有些病人就有了神奇的反應。在其中某些病例中,最後病人果真奇蹟般地康復了,有的甚至還平安地度過了諸如鼠疫、猩紅熱等「鬼門關」。

多數情況下,這種以假亂真的「安慰劑效應」都被認為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醫學臨床甚至發現安慰劑的有效率平均可達30%,也就是說,三分之一的人容易接受暗示或者自我暗示,通過人體自我調節,使病情得到好轉。

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心理暗示一直是解釋安慰劑效應的常用方法。那麼,安慰劑的作用僅僅是心理作用嗎?它是否能夠引起生理上的作用呢?

最近,義大利都靈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在對帕金森氏症的研究中,利用生理鹽水作為安慰劑給患者進行注射,病人並不知道這一情況。結果發現病人的腦細胞出現了與接受藥物注射時同樣的反應。科學家認為,這種反應是由於安慰劑能夠促使腦部多巴胺水平升高所導致的。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病人大腦中缺少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素,導致患者出現肌肉僵直、震顫和行走困難等症狀。

這表明,安慰劑效應並不完全是心理因素的作用,也會產生生理反應。對此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知」假設,患者期待藥物起作用的心理激發了生理反應;另一種是「條件反射」假設,患者所處的醫療環境引起了生理上的條件反射。

那麼在這一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幾十年來,雖然醫生們都知道存在安慰劑效應,但這一現象就像迷霧一樣一直籠罩在人們的腦海中。而義大利科學家研究似乎顯示,安慰劑效應可能是通過大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身體的一種生化反應。現在,研究人員還需要識別安慰劑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能夠發揮作用。也許安慰劑對某些疾病不會產生作用,也許在不同的疾病之間存在某種共同機理,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順勢療法

公元前4世紀,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首先發現,服用某些大劑量的天然物製劑能引起健康人產生疾病的症狀,而使用小劑量的同類物質卻能緩解這些相同的症狀。如金雞納(後證明其主要成分為奎寧),可以引起健康人出現類似間歇熱症狀(瘧疾的主要症狀),但它同樣可用來治療間歇熱。2000多年以後的1790年,德國醫生哈尼曼通過大量的實驗驗證了希波克拉底理論。

哈尼曼對當時醫學界常採用的大放血和毒性藥物治療極為反感,正在苦苦探索一種更平和、更有效的方法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當他了解到某些極少量的物質製劑能夠預防和治療疾病時,就在此基礎上創立了順勢療法,即利用微劑量的製劑或藥物去刺激機體的特異性防禦機制,由此順勢治療疾病,而且越稀釋的製劑具有越強的治療作用。為了發現藥物的最小有效劑量,哈尼曼採用重複加蒸餾水或酒精稀釋法,並反覆強有力地震蕩以達到充分混合,然後丟棄其中的99%。再加稀釋液,如此反覆稀釋,直到藥液中採用常規的實驗方法不能檢測出藥物。這種稀釋法尤其能使毒物以相對安全的劑量用於治療疾病。

人們對順勢療法的爭議較大,現代藥理學更是給予了強烈的抨擊,認為它是荒謬的、不合理的,其作用僅是一種安慰劑,甚至有人認為順勢療法是一種醫學迷信。然而,順勢療法醫生則堅持認為,雖然從藥理學上是無效的,但從生物學上還是有效的,能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順勢療法醫師還宣稱,不論將藥液稀釋到何種程度,哪怕藥液中除了水(溶劑)之外什麼也沒有,原始的藥物仍會在水分子中留下痕跡。因此,不論藥液稀釋到什麼程度,它仍然具備原來藥物的特性。

常規醫學院的醫生也承認該療法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大多數不認為其真正起作用。他們認為從科學研究的原則出發,很多順勢療法論文不符合科研規範,結論的可信度不大。但有些較嚴肅的順勢療法論文還是得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結論,如《柳葉刀》雜誌曾報導24例哮喘病的治療,實驗採用的是雙盲法,結果表明順勢療法比純粹的安慰劑有效。《小兒科》雜誌也曾報導對81個尼加拉瓜腹瀉症患者的治療中,服用順勢療法製劑的效果比服安慰劑要好。

甚至為了驗證順勢療法是騙人的而進行的實驗,最終卻可能支持了順勢療法。藥理學家恩尼斯曾經是順勢療法的強烈批評者,但她最新的研究卻證明,高度稀釋的組胺溶液產生了與組胺本身相同的效果。恩尼斯的實驗表明,順勢療法中確實存在有價值的東西。

然而也有一些採用嚴格雙盲和隨機的實驗不能證明順勢方法比安慰劑的效果更好,如骨髓炎的治療,順勢療法基本無效。另外,對一些感染性疾病採用小(微)劑量的抗生素治療還可能帶來較為嚴重的後果,因為這樣將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而使抗生素失去作用。

在西方國家,順勢療法有一定的市場,特別是一些私人診所常將該療法作為一種替代治療手段,但大多數都採取一種謹慎的態度,嚴格選擇順勢療法的適應症。

和安慰劑效應一樣,順勢療法也沒有更為合理的解釋,它們真正成為了醫學上的科學謎團。我們期待著科學家能夠早日揭開它們的真實面目,為人類造福。

相關焦點

  • 菲爾普斯背上的紅圈,是中醫拔罐療法的神奇還是安慰劑效應
    聲明:本文為懶熊體育原創或編譯,轉載請註明來自:http://lanxiongsports.com也許你已經發現,這屆裡約奧運會上許多運動員的皮膚上都出現了大紅圈,包括奧林匹克21金得主麥可·菲爾普斯以及美國遊泳健將娜塔莉·考芙琳。
  • 新冠病毒偏方療法蔓延,全球都在忙闢謠
    這是兩個起點。首先,我們必須停止容忍健康偽科學,特別是在大學和醫療機構。領先的大學和醫院的綜合健康中心已經接受了許多虛假的COVID-19治療。關於加拿大和英國的公共衛生服務提供者,可以提出類似的論點:通過提供順勢療法,他們實際上鼓勵了這種科學上不可行的補救措施可以對付COVID-19的想法,而這些只是無數示例之一。在我的祖國加拿大,監管機構目前正在嚴厲打擊推銷針對COVID-19的產品的醫療服務提供商,例如脊椎治療師、自然療法醫生和整體治療師。
  • 【醫學趣聞】醫學史上最瘋狂的十大療法
    今天小和就帶大家盤點一下醫學史上最瘋狂的十大療法,看完之後你就知道我們現在有多幸福。1.環鋸術古代人得了偏頭痛該怎麼治療呢?答案就是醫生會在你的頭骨上鑽一個洞,並且手術期間不使用麻醉藥物(當時沒有麻醉)。這種有意在頭骨上鑽孔手術叫做「環鋸術」,主要針對癲癇、精神病和頭痛患者。
  • 恢復神經性聽力損失 小分子再生醫學療法初期臨床結果積極
    對於慢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目前尚無批准的療法。Frequency Therapeutics開發的FX-322是一種小分子藥物混合物,旨在喚醒耳內已有的祖細胞,通過祖細胞活化(PCA),促進毛細胞的生長,最終達到逆轉生物學缺陷並恢復組織健康的目標。PCA再生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能以較不複雜的方式修復受損組織並恢復健康功能,同時可能提供優於傳統細胞和基因療法的安全優勢。
  • 【醫學沒有替代品 】騙人的「替代醫學」
    Medicine醫學There is no alternative沒有替代品Virtually all alternative medicine is bunk; but the placebo但是,從針灸、順勢治療到「量子治療」,絕大多數(約95%)的另類治療僅僅提供安慰劑效應——有些病情,如果病人認為治療會有任何的一種作用,那麼,病情就會有那種反應,儘管那個治療不可能最那個疾病有直接的作用。這個安慰劑效應是奇怪的,在醫學中還沒有足夠的解釋。
  • 腦科學日報:大腦謀劃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安慰劑效應有多強?
    研究者採用了選擇注意任務,通過聲音提示時間來操縱時間注意,通過要求被試僅對特定顏色和待關注的空間位置上的目標做出響應,從而操縱空間注意和特徵注意。研究進一步擴展了為促進選擇性視覺加工人們如何組合不同注意的機制。時間與空間的結合以及特徵注意對N1成分的影響表明,時間注意是一種「催化劑「,並在早期感知水平上影響其他注意的選擇性視覺加工。
  • 孩子參加「腦波反饋訓練」,不過是一種安慰劑效應
    遠遠(化名)今年八歲,在北京市海澱區某重點小學上二年級。在升學競爭如此激烈的北京,遠遠的父母自然是不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遠遠剛上小學不久,就得上各種各樣的課外班,課餘時間也被塞得滿滿當當。
  • Synairgen幹擾素新療法或有助COVID-19患者更快康復
    這類醫學問題,在其它疾病中可能並不明顯。但對於 COVID-19 患者來說,風險就要高得多。如果及時對這方面展開篩查,或有助於挽救更多的生命。此外醫生也可採用基於幹擾素的療法,對 COVID-19 患者展開有針對性的治療。其中一種療法,就是運用霧化的幹擾素。在今年年初的早期試驗中,其已經表現出了較高的希望。
  • FDA發布全面再生醫學政策框架:涉及CAR-T療法及幹細胞基因療法
    毫無疑問,包括新型細胞療法在內的再生醫學療法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臨床應用前景,也為人類面臨的大多數醫學難題帶來了新的希望。美國FDA局長Scott Gottlieb博士在上周表示,我們正處於有希望促進人體部位再生的醫學模式變革的初始階段。
  • 醫學史上的12月31日: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提出愛滋病雞尾酒療法
    歷史上的今天即1996年12月31日,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華裔愛滋病研究專家何大一提出愛滋病新療法——雞尾酒療法。 1970年,18歲的何大一考入名校麻省理工,1974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4年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 安慰劑真能治病嗎?| 揭秘安慰劑效應(二)
    他們發現在一定的條件下,安慰劑的確有可能像止痛劑嗎啡一樣減輕痛感,但沒有真正回答這是為什麼。事實上,儘管嗎啡在臨床上早已作為止痛劑使用多年, 醫學界也完全不知道它的作用機制。直到1970年代以後,隨著腦神經科學的發展,這一問題的答案才開始浮現。安慰劑生物學的誕生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使用各種天然產物來紓解疼痛。用得最早最廣的天然止痛劑是鴉片。
  • 我對20年替代醫學研究的總結
    雖然很多CAM研究者非常糾結猶豫、但是漸漸地——開始只是一小部分——後來慢慢地、常常也帶著幾分不情願、大家似乎認同了我的觀點、當然肯定不是所有人。在隨後的日子裡成立了幾個研究小組、對CAM背後的假說開始了嚴格的試驗、但是試驗以糟糕的結果告終幾乎是家常便飯。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僅絕大多數接受試驗的療法無法被證明有效、在安全性上也根本不是萬無一失的。
  • 中醫藥抗疫效果的循證醫學思考
    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來看,一項幹預措施(例如某種療法,某個方劑或藥物)有沒有效果,需要採用嚴謹科學的臨床研究去評價,用臨床研究的證據來說話。舉個例子,為什麼恰當的對照如此重要?採用A藥物治療某病人,幾天之後病人好了,就能說明這是A藥物的效果嗎?答案是未必。病人好了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種可能:1. A藥物發揮了治療作用2.
  • 突破性的幹細胞療法可能會挽救更多新冠患者的生命
    發表在 《幹細胞轉化醫學》 上的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Ricordi是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糖尿病研究所(DRI)和細胞移植中心的主任。研究人員發現,幹細胞組的患者存活率為91%,而安慰劑組為42%。所有接受幹細胞治療的85歲以下的患者都存活了一個月。  接受幹細胞治療的患者比對照組的患者恢復得更快。超過半數接受幹細胞治療的患者在最後一次治療後兩周內回家。
  • 近60年缺乏新藥 系統性紅斑狼瘡創新療法帶來希望
    不少人在生物課本上見過「系統性紅斑狼瘡」。同時,臨床上也缺乏新的治療選擇,在過去60年中,僅有一種新療法獲得了美國FDA的批准。現在,一款在研新藥anifrolumab在3期臨床試驗取得積極結果,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試驗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60%-80%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存在I型幹擾素高表達特徵,而且I型幹擾素濃度與SLE患者疾病活動指數(SLEDAI)評分呈正相關。
  • CRISPR基因編輯療法獲FDA再生醫學先進療法認定
    2020 年 5 月 11 日,CRISPR Therapeutics (Nasdaq: CRSP)和 Vertex 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 (Nasdaq: VRTX)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授予 CTX001 再生醫學高級療法(RMAT
  • 川普用上的新冠神藥:抗體療法究竟是什麼?-虎嗅網
    相比之下,再生元的雞尾酒療法REGN-COV2卻不為大眾所熟知。這次因為川大總統服用首次破圈,進入公眾視野。業內人士都知道,再生元是全球最具創造力的製藥公司之一,是中和抗體雞尾酒療法的鼻祖,此前已有伊波拉抗體成功的先例。這也是為什麼其雞尾酒療法被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
  • 創新細胞療法獲FDA再生醫學高級療法認定
    Orca Bio今天宣布,美國FDA已經授予該公司的細胞療法Orca-T再生醫學高級療法認定(RMAT)。Orca-T是一種在研同種異體、高精度細胞療法,適用於適合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血液癌症患者。此外,Orca-T還獲得了FDA授予的孤兒藥資格,用於增強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的細胞定植。Orca Bio公司一周前剛剛上榜行業知名媒體Endpoints推出的2020「生物醫藥最具潛力新銳」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