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食肉動物,為何極少捕食禿鷲?主要是禿鷲「很好用」

2020-12-07 獅虎豹三兄弟

在看一些自然紀錄片的時候,我們時常能夠見到一種腦袋光禿禿的鷹,就站在獅子、鬣狗等食肉動物的進食場旁邊,但這些食肉的猛獸似乎對它們並不感興趣,絲毫沒有表現出一丁點的驅趕或者捕捉行為。

這種非洲草原上常見的鷹就是兀鷲,屬於禿鷲亞科,人們也習慣稱之為禿鷲。人們感到好奇的是,難道鬣狗等動物看不上這幾兩肉,才沒有捕食它們的嗎?要知道兀鷲的體型不小,大的有7千克左右,相當於大型旱獺了。

現存的食肉動物,基本就具備了機會主義,說它們嫌棄兀鷲體型小,沒有多少肉是說不通的,畢竟蒼蠅腿也是肉,就如歐洲的森林狼一樣,在每年4-9月份林中小型哺乳動物數量繁盛的時候,甚至會因此而獨居,傾向於捕食小型獵物。

網上還流傳著一個說法,講兀鷲是食腐動物,它的肉質酸臭,獅子、鬣狗們並不喜歡吃,這也是不正確的,畢竟草原上的食肉動物連腐肉都來者不拒,還嫌棄酸臭味嗎?

而且現實中的鬣狗也不是沒有捕食過兀鷲的現象。其實眾多食肉動物之所以沒有對兀鷲頻下殺手,除了兀鷲會飛不容易抓住之外,主要是它有較大的用處。

兀鷲也是實打實的猛禽

世界上大多數鳥類都有著較高的顏值,而猛禽一類更是顏值與實力兼具,比如蒼鷹、遊隼等等。

你知道嗎?兀鷲雖然長得有點難看,光禿禿的腦袋、短而粗大且末端帶著彎鉤的喙、通體黑褐色的羽毛,甚至可以說有點醜陋,但是它也是一種實打實的猛禽。

一般來說,我們將多數具有食肉性的鳥類稱之為猛禽,而兀鷲毫無疑問所有的條件都符合。它隸屬於鷹科,體長近一米,翼展能達2.5-3.1米,這樣龐大的體型,足以讓它們傲視群雄。

非洲兀鷲

從身體構造上看,兀鷲擁有較高的戰鬥力,它能輕鬆將狐狸、黑背胡狼等中小型的動物抓上天空,粗大的鳥喙也具有極強的殺傷力。但日常生活中兀鷲並不打算用出它的全部實力,就像隱世高手甘願在少林掃地。

兀鷲極少攻擊活物,也不怎麼捕獵,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整日在天空盤旋,尋找哪裡的腐肉,或者等在食肉動物進食場旁邊,等這些捕食者吃完之後,它再去撿食「殘羹剩飯」。

食肉動物們需要它

食肉動物們需要兀鷲,也正是基於它的食性方面,兀鷲的日常飲食來源,基本上都是腐肉,而為了能夠精準找到腐肉,兀鷲進化出了相對應的本事。

它每天都會飛到200-500米的高空上盤旋,利用極強的視力尋找動物屍體,雖說在猛禽裡面兀鷲是不善飛行的,但速度依舊能達58-65千米/消失。

兀鷲的消化系統幾乎就是為了食腐而生的,腐肉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寄生蟲會被它的高腐蝕性胃酸瞬間殺死,而且兀鷲對腐肉中的毒素還有較高的耐受性,所以即便兀鷲餐餐以腐肉為食,也不會生病。

大多數食肉動物,基本都具備了食腐的性質,即便是雄獅也不例外,動物屍體是草原上食肉動物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獅子、鬣狗等捕食者,雖然嗅覺靈敏,但它們能聞到的範圍是有限的,加之生活在陸地上,視野受限,無法發現遠處的腐肉。

兀鷲就不一樣,它在天空之上,能看見的範圍極大,如此這般,兀鷲就成了草原食肉動物的「千裡眼」,對於它們來說,兀鷲「很好用」,只需盯著兀鷲群的動向,基本就能找到腐肉。

非洲大草原上,每年都有大量的動物死亡,盯著兀鷲的動向能夠幫助陸地食肉動物快速找到這些動物屍體,所以它們自然就不怎麼會捕食兀鷲。

另外,從生態層面上看,草原上的動物也都需要兀鷲。野生動物死亡之後,是不會被埋葬的,它們直接暴露在地面上,經歷風吹日曬雨淋之後很快便會腐爛,進而滋生大量的細菌,極容易誘發傳染病。尤其是下雨之後,這些動物腐屍就會隨著雨水進入河流系統,從而汙染的範圍更廣。

少量的動物腐屍並沒多大影響,反而對生態的能量循環有利,但大量的動物腐屍便會超出環境的淨化能力,從而變成大危害

非洲草原每年都有大量動物死去

在蓋倫蓋蒂大草原上,每年都有大批的角馬死去,這些屍體,除了被一些食肉動物撿食了之外,最重要的消耗者則是兀鷲

一隻成年的兀鷲,兩分鐘內就能吃掉兩磅的腐肉,一群兀鷲一個小時就能解決一頭斑馬的屍體。

除了正常死亡的動物屍體之外,感染疾病而死的動物,兀鷲也吃,它的身體能夠產生一些讓病菌無法發揮作用的抗生素,從而使得兀鷲即便是吃了因感染炭疽病、霍亂等疾病而死的動物之後,也不會生病,可見兀鷲對維持生態平衡以及預防疾病傳播的作用是極大的。

間接地說,留下兀鷲,就維持了草原生態健康,那麼食肉動物們也不能捕殺它。

「投機倒把三劍客」

非洲草原上,還有一個有趣的組合,叫「投機倒把三劍客」,組合的成員分別是:斑鬣狗、黑背胡狼,以及兀鷲。它們三個既相互爭鬥,也相互利用,尤其是相互利用,有時會達到一個共贏的局面。

這三種動物,比起獅子、豹子等來說,對腐肉表現出了較高的依賴性,而兀鷲是最容易尋得腐肉的。但兀鷲粗大的勾狀喙雖然強悍,但面對剛死亡不久的動物時,是無能為力的,它的爪子也沒有足夠的力量撕開動物皮毛。

投機倒把三劍客

斑鬣狗、黑背胡狼雖然也能自己尋找腐肉,但在它們的日常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盯著兀鷲的動向,兀鷲在哪盤旋,就意味著哪裡有腐肉,所以跟著它們便對了。

鬣狗等動物能利用兀鷲,兀鷲同樣也能利用它們。食肉動物的撕咬能力較強,咬開堅韌的皮毛不算難事,所以兀鷲引來鬣狗、黑背豺之後,它便會在旁邊等候,等它們吃飽走開之後,兀鷲們就開始進食了。

另外,兀鷲也會盯著斑鬣狗、獅子等食肉動物,因為它們的食物來源有很大一部分是捕獵,而這些食肉動物大多數時候都是吃不乾淨的,自然會給兀鷲留下豐盛的「午餐」。

兀鷲跟著它們,也就意味有較大概率能夠得到食物,所以這也是兀鷲常常會出現在食肉動物進食場的原因之一。

這些動物的種間關係很微妙,既相互競爭,也能相互利用,共同維護了生態平衡

「兀鷲之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斑鬣狗雖然不怎麼捕食兀鷲,但是在非洲某些地區裡面,卻有著大量的兀鷲因吃了有毒的斑鬣狗而死亡。

在非洲東部,牲畜的死亡常常被認為是鬣狗所為,所以人們會報復性毒殺鬣狗,通常的做法就是用有毒的動物屍體放在鬣狗等野獸出沒的地方,鬣狗一旦進食了這些肉之後,很快便會死亡。

隨著人口增長,馬賽馬拉儼然成了非洲「人獸衝突」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每隔一個月,就會發生一起野生動物中毒事件,而兀鷲以這些動物屍體為食,同樣也會中毒

另外,兀鷲的中毒,有時候也不一定來源於人類的報復性毒害,還與偷獵盜獵有關。

當然兀鷲這顏值是沒有人直接偷獵它們的,只是這些象牙、犀牛角的盜獵者,在捕殺了大象、犀牛之後,為了防止大量的兀鷲聚集,引來護林員,從而使動物屍體被過快發現,他們會將毒素塗抹在這些屍體身上,以達到殺死兀鷲的目的。

根據一些非盈利機構的研究的調研數據顯示,在過去的30幾年時間裡面,非洲的8種禿鷲裡面,有超過60%的死亡都是與中毒有關,其種群數量下降了近62%,只是相對於來說,禿鷲們的顏值不如獅子、大象等動物高,又是以動物屍體為食,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不夠,才沒有引起全球範圍內的重視。

(關注我,看科學又客觀的野生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禿鷲的進食順序總要排在獅子之後?在這種情況下獅子不會阻攔它們
    導讀:禿鷲為何要恪守順序最後進食?因為它們知道和獅子搶食的下場。但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獅子不會阻攔它們。禿鷲是一類有名的大型猛禽,常常以各種動物的屍體為食。在非洲大草原上,一頭被獅群獵殺的野牛,常常是獅子吃過之後鬣狗吃,鬣狗吃過之後禿鷲吃,一群禿鷲往往能把動物的屍體啄食得只剩下白骨。那麼,禿鷲為何要恪守進食順序最後才進食呢?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禿鷲的嘴巴不能啄開動物厚厚的毛皮,所以它們必須靠其他食肉動物助力。
  • 你應該知道的14個關於禿鷲事件
    在東半球的禿鷲,原生存在歐洲、非洲和亞洲的禿鷺,有著彎曲有力的鷹嘴,用鉤狀的爪子很容易抓住東西。但相比之下,生活在美洲的新大陸禿鷲的喙要弱一些,而且這些鳥不善於用腳操縱物體。這些廢漬物還有另外一個用途:由於禿鷲糞便呈高酸性,因此在腿上大便對它們的腳起到消毒作用,殺死動物屍體周圍的有害細菌。4.約翰·詹姆斯·奧杜邦挑起了一場禿鷲戰爭1826年,約翰·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質疑普遍認為所有禿鷲都有非凡嗅覺的觀點。奧杜邦對火雞禿鷲的鳥類進行的野外實驗使他得出結論,這些鳥類利用視覺來追蹤它們的食物。
  • 《香格裡拉飛羽天堂——每日觀鳥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禿鷲
    (第20期) 今天,我們來認識和了解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禿鷲。 禿鷲 觀鳥節組委會/拍攝於納帕海 禿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鷹形目鷹科,全長約 100 釐米,翼展約 260 釐米以上的大型猛禽。
  • 非洲草原吃肉最多的動物:不是獅子也不是鬣狗,而是長相醜陋的它
    非洲草原吃肉最多的動物:不是獅子也不是鬣狗,而是長相醜陋的它非洲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這裡生活著眾多有名的動物,如獅子、鬣狗、豹子、獵豹等食肉動物,大象、犀牛、長頸鹿等食草動物。在非洲,食肉動物捕食食草動物的畫面每一分鐘都在激烈地進行著。
  • 食腐的禿鷲為何百毒不侵?人們都低估了它們的重要性
    禿鷲,鬣狗等食腐類動物作為大自然的分解者,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態位,沒有了它們,動物屍體無法得到及時清理,屍橫遍野,腐爛的屍體不僅散發惡臭,還會滋生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容易引起疾病肆虐,危害到其他動物與人類的生存,草原可能會變成難以想像的人間煉獄。禿鷲的生活習性禿鷲屬於鷹科的大體格猛禽,展開雙翅後,翼展長度約2-3米。
  • 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禿鷲在北戴河獲救
    近日,秦皇島北戴河區獅子河村村民李和平在幹農活時發現了一隻大型猛禽,隨後通過鎮、村幹部聯繫到了鳥類救助機構,經過工作人員現場檢查和辨認,確定其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禿鷲。記者趕到現場時禿鷲已經被李和平養到了院子裡,看起來十分虛弱。
  • 偷獵者向動物屍體投毒 非洲禿鷲數量急速減少
    【環球網綜合報導】法國《費加羅報》10月29日援引法新社報導稱,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消息,非洲禿鷲也淪為偷獵者的犧牲品,數量急劇減少,11種禿鷲種類中有6種瀕臨滅絕。據報導,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期公布的有關全球受威脅動植物的消息顯示,中毒是非洲禿鷲面臨的主要威脅。
  • 鬣狗在吃腐食的時候,為什麼不抓捕旁邊等待的禿鷲而僅是驅趕?
    它們在吃腐食的時候並不抓捕旁邊等待的禿鷲,僅僅是驅趕一下而已,具體原因下面我一一陳述,我們先來看看這兩種動物都有什麼特性。斑鬣狗能號稱非洲二哥,那麼大哥是誰呀?大哥就是獅子,有著非洲草原之王的稱號,體型巨大,攻擊力極強。斑鬣狗雖然叫草原二哥,在有些方面其實是可以叫做大哥的,雖然在個頭上比不上獅子,但咬合力卻要比獅子還要強悍得多。
  • 出來混遲早要還,捕殺獅子、大象、禿鷲的鱷魚,成了豹子的食物
    出來混遲早要還,河中霸主鱷魚,一不小心成了豹子的食物鱷魚,一種卵生變溫動物,作為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動物之一,向來以兇猛著稱。「鱷魚眼淚」講的是鱷魚在吞食人畜時,邊吃邊流眼淚,比喻惡人的假慈悲。就充分說明鱷魚的兇猛。
  • 動物科普:食腐不中毒 禿鷲有訣竅
    它們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巖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冬季偶爾到山腳平原地區的村莊、牧場、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區棲息。禿鷲因其形態特殊且羽毛有較高經濟價值,常被人類捕殺並用於製作標本和「時尚」裝飾,加之禿鷲繁殖能力低,使得種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 食腐動物例如禿鷲為什麼都不怕腐肉上的病毒細菌?
    食腐動物的種類很多,它們是大自然的分解者,因為有了這些食腐動物大自然中才沒有遍地殘害、臭氣燻天。這些動物一般以腐敗的動植物屍體為食,例如蚯蚓、蝸牛、禿鷲、鬣狗等。在這裡主要以禿鷲為代表講解一下它們為什麼吃腐敗的肉而不生病。
  • 紙板禿鷲,桀驁不馴
    第八彈 -- 紙板禿鷲說到禿鷲,在我的印象中在最初是老鷹的變種。小的時候,我一直以不一樣的老鷹去稱呼它。但是實際上,它們處於完全不一樣的家族。以大小論,禿鷲比雕、鷹都體型大;以捕獵能力論,禿鷲屬於食腐類動物,沒有強大的獵食技巧;以形體論,通體黑褐色,頭裸出,僅被有短的黑褐色絨羽,後頸完全裸出無羽,頸基部被有長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皺翎。其實還是很好分辨的。
  • 禿鷲盤旋在美國上空到底傳遞著什麼可怕信息?
    而且更尷尬的是,禿鷲作為名副其實的大型猛禽,習慣藉助氣流的上升活躍在距地面500到1000米的高度,這樣的高度想要用氣味捕食是不現實的,所以禿鷲用的是眼睛。而從禿鷲一般靠眼睛尋找地面上的屍體以及跟蹤鬣狗、烏鴉、豺等食腐動物尋找屍體的習性來看,美國有沒有死亡氣息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暴屍在外的屍體。
  • (組圖)好鬥的肉垂禿鷲
    好鬥的肉垂禿鷲鷲亞科的食腐猛禽大多數都比較溫順,但其中有兩個「好戰分子」例外,其一是那個以毆打其他猛禽為樂的「座山雕」,另一個就是肉垂禿鷲了。圖1-3:驅逐兀鷲群。作為非洲食腐猛禽中的大哥大,肉垂禿鷲總是不能容忍兀鷲搶在自己前面先吃。
  • 禿鷲偷吃鱷魚獵物,吃飽喝足還閒逛,鱷魚:當我是條魚?
    並且,無一例外,鷹類的所有的分支都是純正的食肉動物。它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都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而且,老鷹理論上說沒有天敵,因為,在天空中,沒有動物是老鷹的對手。禿鷲是鷹的一種,有的人喜歡把禿鷲成為禿鷹,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叫法。因為禿鷹是指白頭海雕,因為其頭部都是白色的羽毛因此得名,而禿鷹並不是真的禿,而且禿鷹是鷹類之中體型最大的鷹之一,成年的禿鷹的翼展超過了兩米。
  • 在上大的猛禽禿鷲出現在秘魯上,翅膀展開3米長,但只吃腐肉
    他是安第斯禿鷲,也稱為康多禿鷲,其體長100-130釐米,翅膀展開長達3.2米,就像半個成年女人的身高,雄性禿鷲體重11-15公斤,而雌性禿鷲體重8-11公斤,他們也是世界上出現在秘魯中最大的猛禽禿鷲。
  • 禿鷲因太冷了到牧民家求救
    禿鷲因太冷了到牧民家求救 2020-12-28 13:02:37 來源:千龍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禿鷲太冷了到牧民家求救】‍12月26日,內蒙古二連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蘇木蘇吉嘎查牧民向當地的邊境派出所報警
  • 被放生禿鷲賴警局每天夥食費150,禿鷲這麼聰明知道乞食?
    大家前段時間若是關注熱點的話就會發現當時就有一隻禿鷲登上過熱搜,當時是因為天氣太冷躲到一位牧民家中。當地的民警們其送到二連浩特市森林公安局野生動物救助站。現在,有這麼一位跟它的「前任」接班霸佔了熱搜。事情是這樣的,在上個月,內蒙古白音都蘭邊境派出所的民警救助一隻禿鷲並將其放生。
  • 2020年9月5日是「國際禿鷲宣傳日」,為什麼要保護禿鷲?
    2020年9月5日是「國際禿鷲宣傳日」,為什麼要保護禿鷲?來源/CMS其實,禿鷲是很容易辨認的鳥類,有著悠久的歷史,對許多文化都很重要,包括古埃及人、羅馬人、藏傳佛教和瑣羅亞斯德教。作為主要以腐肉(已經死亡的動物)為食的食腐動物,禿鷲不僅與死亡有關,而且與重生有關。然而,近年來全球禿鷲數量迅速下降。
  • 獨居的老虎,若放到草原上生活,有可能發展成群居動物嗎?
    老虎是貓科動物裡面最不善社交的一類,即便是雌虎與雄虎,也僅是在發情期才短暫生活在一起,而其他時間基本上是不會一起生活的。獅子是最特殊的貓科動物,不僅表現在雌雄兩態上,還表現在生活方式上。因為老虎生活在森林中,缺乏大型獸群,而老虎食量巨大,森林生態根本無法承載這麼大群的食肉動物,所以老虎只能群居。而在非洲稀樹草原上,成千上萬隻個體組成的獸群很常見,養活大型食肉動物獸群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