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一些自然紀錄片的時候,我們時常能夠見到一種腦袋光禿禿的鷹,就站在獅子、鬣狗等食肉動物的進食場旁邊,但這些食肉的猛獸似乎對它們並不感興趣,絲毫沒有表現出一丁點的驅趕或者捕捉行為。
這種非洲草原上常見的鷹就是兀鷲,屬於禿鷲亞科,人們也習慣稱之為禿鷲。人們感到好奇的是,難道鬣狗等動物看不上這幾兩肉,才沒有捕食它們的嗎?要知道兀鷲的體型不小,大的有7千克左右,相當於大型旱獺了。
現存的食肉動物,基本就具備了機會主義,說它們嫌棄兀鷲體型小,沒有多少肉是說不通的,畢竟蒼蠅腿也是肉,就如歐洲的森林狼一樣,在每年4-9月份林中小型哺乳動物數量繁盛的時候,甚至會因此而獨居,傾向於捕食小型獵物。
網上還流傳著一個說法,講兀鷲是食腐動物,它的肉質酸臭,獅子、鬣狗們並不喜歡吃,這也是不正確的,畢竟草原上的食肉動物連腐肉都來者不拒,還嫌棄酸臭味嗎?
而且現實中的鬣狗也不是沒有捕食過兀鷲的現象。其實眾多食肉動物之所以沒有對兀鷲頻下殺手,除了兀鷲會飛不容易抓住之外,主要是它有較大的用處。
兀鷲也是實打實的猛禽
世界上大多數鳥類都有著較高的顏值,而猛禽一類更是顏值與實力兼具,比如蒼鷹、遊隼等等。
你知道嗎?兀鷲雖然長得有點難看,光禿禿的腦袋、短而粗大且末端帶著彎鉤的喙、通體黑褐色的羽毛,甚至可以說有點醜陋,但是它也是一種實打實的猛禽。
一般來說,我們將多數具有食肉性的鳥類稱之為猛禽,而兀鷲毫無疑問所有的條件都符合。它隸屬於鷹科,體長近一米,翼展能達2.5-3.1米,這樣龐大的體型,足以讓它們傲視群雄。
從身體構造上看,兀鷲擁有較高的戰鬥力,它能輕鬆將狐狸、黑背胡狼等中小型的動物抓上天空,粗大的鳥喙也具有極強的殺傷力。但日常生活中兀鷲並不打算用出它的全部實力,就像隱世高手甘願在少林掃地。
兀鷲極少攻擊活物,也不怎麼捕獵,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整日在天空盤旋,尋找哪裡的腐肉,或者等在食肉動物進食場旁邊,等這些捕食者吃完之後,它再去撿食「殘羹剩飯」。
食肉動物們需要它
食肉動物們需要兀鷲,也正是基於它的食性方面,兀鷲的日常飲食來源,基本上都是腐肉,而為了能夠精準找到腐肉,兀鷲進化出了相對應的本事。
它每天都會飛到200-500米的高空上盤旋,利用極強的視力尋找動物屍體,雖說在猛禽裡面兀鷲是不善飛行的,但速度依舊能達58-65千米/消失。
兀鷲的消化系統幾乎就是為了食腐而生的,腐肉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寄生蟲會被它的高腐蝕性胃酸瞬間殺死,而且兀鷲對腐肉中的毒素還有較高的耐受性,所以即便兀鷲餐餐以腐肉為食,也不會生病。
大多數食肉動物,基本都具備了食腐的性質,即便是雄獅也不例外,動物屍體是草原上食肉動物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獅子、鬣狗等捕食者,雖然嗅覺靈敏,但它們能聞到的範圍是有限的,加之生活在陸地上,視野受限,無法發現遠處的腐肉。
兀鷲就不一樣,它在天空之上,能看見的範圍極大,如此這般,兀鷲就成了草原食肉動物的「千裡眼」,對於它們來說,兀鷲「很好用」,只需盯著兀鷲群的動向,基本就能找到腐肉。
非洲大草原上,每年都有大量的動物死亡,盯著兀鷲的動向能夠幫助陸地食肉動物快速找到這些動物屍體,所以它們自然就不怎麼會捕食兀鷲。
另外,從生態層面上看,草原上的動物也都需要兀鷲。野生動物死亡之後,是不會被埋葬的,它們直接暴露在地面上,經歷風吹日曬雨淋之後很快便會腐爛,進而滋生大量的細菌,極容易誘發傳染病。尤其是下雨之後,這些動物腐屍就會隨著雨水進入河流系統,從而汙染的範圍更廣。
少量的動物腐屍並沒多大影響,反而對生態的能量循環有利,但大量的動物腐屍便會超出環境的淨化能力,從而變成大危害。
在蓋倫蓋蒂大草原上,每年都有大批的角馬死去,這些屍體,除了被一些食肉動物撿食了之外,最重要的消耗者則是兀鷲。
一隻成年的兀鷲,兩分鐘內就能吃掉兩磅的腐肉,一群兀鷲一個小時就能解決一頭斑馬的屍體。
除了正常死亡的動物屍體之外,感染疾病而死的動物,兀鷲也吃,它的身體能夠產生一些讓病菌無法發揮作用的抗生素,從而使得兀鷲即便是吃了因感染炭疽病、霍亂等疾病而死的動物之後,也不會生病,可見兀鷲對維持生態平衡以及預防疾病傳播的作用是極大的。
間接地說,留下兀鷲,就維持了草原生態健康,那麼食肉動物們也不能捕殺它。
「投機倒把三劍客」
非洲草原上,還有一個有趣的組合,叫「投機倒把三劍客」,組合的成員分別是:斑鬣狗、黑背胡狼,以及兀鷲。它們三個既相互爭鬥,也相互利用,尤其是相互利用,有時會達到一個共贏的局面。
這三種動物,比起獅子、豹子等來說,對腐肉表現出了較高的依賴性,而兀鷲是最容易尋得腐肉的。但兀鷲粗大的勾狀喙雖然強悍,但面對剛死亡不久的動物時,是無能為力的,它的爪子也沒有足夠的力量撕開動物皮毛。
斑鬣狗、黑背胡狼雖然也能自己尋找腐肉,但在它們的日常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盯著兀鷲的動向,兀鷲在哪盤旋,就意味著哪裡有腐肉,所以跟著它們便對了。
鬣狗等動物能利用兀鷲,兀鷲同樣也能利用它們。食肉動物的撕咬能力較強,咬開堅韌的皮毛不算難事,所以兀鷲引來鬣狗、黑背豺之後,它便會在旁邊等候,等它們吃飽走開之後,兀鷲們就開始進食了。
另外,兀鷲也會盯著斑鬣狗、獅子等食肉動物,因為它們的食物來源有很大一部分是捕獵,而這些食肉動物大多數時候都是吃不乾淨的,自然會給兀鷲留下豐盛的「午餐」。
兀鷲跟著它們,也就意味有較大概率能夠得到食物,所以這也是兀鷲常常會出現在食肉動物進食場的原因之一。
這些動物的種間關係很微妙,既相互競爭,也能相互利用,共同維護了生態平衡。
「兀鷲之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斑鬣狗雖然不怎麼捕食兀鷲,但是在非洲某些地區裡面,卻有著大量的兀鷲因吃了有毒的斑鬣狗而死亡。
在非洲東部,牲畜的死亡常常被認為是鬣狗所為,所以人們會報復性毒殺鬣狗,通常的做法就是用有毒的動物屍體放在鬣狗等野獸出沒的地方,鬣狗一旦進食了這些肉之後,很快便會死亡。
隨著人口增長,馬賽馬拉儼然成了非洲「人獸衝突」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每隔一個月,就會發生一起野生動物中毒事件,而兀鷲以這些動物屍體為食,同樣也會中毒。
另外,兀鷲的中毒,有時候也不一定來源於人類的報復性毒害,還與偷獵盜獵有關。
當然兀鷲這顏值是沒有人直接偷獵它們的,只是這些象牙、犀牛角的盜獵者,在捕殺了大象、犀牛之後,為了防止大量的兀鷲聚集,引來護林員,從而使動物屍體被過快發現,他們會將毒素塗抹在這些屍體身上,以達到殺死兀鷲的目的。
根據一些非盈利機構的研究的調研數據顯示,在過去的30幾年時間裡面,非洲的8種禿鷲裡面,有超過60%的死亡都是與中毒有關,其種群數量下降了近62%,只是相對於來說,禿鷲們的顏值不如獅子、大象等動物高,又是以動物屍體為食,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不夠,才沒有引起全球範圍內的重視。
(關注我,看科學又客觀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