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鷲長啥樣?
禿鷲是隼形目鷹科禿鷲屬的猛禽,以食腐肉為生。成年禿鷲頭裸出,皮黃色,喉及眼下部分黑色,嘴尖黑蠟膜鉛灰,嘴角質色,頭及嘴強勁有力。禿鷲體型碩大,兩翼長而寬,具有平行的翼緣,尾部短小呈楔形,可在高空逗留長達幾個小時,靠長而寬的翼慢慢滑翔。
禿鷲的棲息環境與生存現狀
禿鷲分布於非洲西北部、歐洲南部、亞洲中部、南部和東部,冬季也到印度、泰國、緬甸等地。禿鷲沒有亞種分化,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見到的禿鷲都是正在遷徙或在繁殖期後四處遊蕩的留鳥。它們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高山荒原與森林中的荒巖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緣地帶,冬季偶爾到山腳平原地區的村莊、牧場、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區棲息。
禿鷲因其形態特殊且羽毛有較高經濟價值,常被人類捕殺並用於製作標本和「時尚」裝飾,加之禿鷲繁殖能力低,使得種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目前,禿鷲屬於全球性瀕危物種,被列入國家重點野生動物名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還被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列入了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禿鷲食腐有「秘訣」
大自然中,假如沒有禿鷲以及其他食腐鳥類,荒野上將會堆滿動物的屍體。不僅如此,這些腐爛的屍體還會傳播疾病,給動物及人類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正是由於禿鷲等鳥類及時清理了動物屍體,才有了乾淨的荒野。
但腐爛的肉塊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這種令其他動物望而卻步的腐肉,為何卻成為禿鷲的饕餮大餐?它們就不會中毒嗎?
這其中的奧妙在於禿鷲擁有一個「百毒不侵」的胃。
禿鷲胃內酸性比人類的胃酸高十倍,可以大量消滅攝入的可致病細菌。即便如此,一些難纏的細菌依舊可以在禿鷲的體內生存。禿鷲大腸裡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兩種厭氧菌組成——梭狀芽孢桿菌和梭狀桿菌,這兩種菌類對其他動物都是致命的,比如某些梭狀芽孢桿菌可以造成水禽大批量死亡,而梭桿菌綱—核梭桿菌可以引發人類的結腸癌。但禿鷲卻可以與這兩種細菌和平共處。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禿鷲腸道裡的微生物種群起到關鍵作用,在長期的進化中,這些腸道細菌和禿鷲形成一種互惠的關係。比如梭狀芽孢桿菌,這種桿菌在腸道裡迅速繁衍,可以把複雜食物分解成重要的營養物質。作為回報,這些細菌需要穩定豐富的蛋白質來源。
此外,禿鷲體內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可以產生針對梭菌屬中某些菌種的抗體,可以抵禦一些神經毒素。有了這些特殊能力,禿鷲在進食的時候可以首先濾掉容易感染的微生物,留下那些對自己有利的細菌。
經過自然的選擇和生物自身的進化,在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生物們都找到了獨特的生存方式。正是生物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才保持著生態的平衡。禿鷲和其他食腐鳥類在生態淨化中共同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目前在世界範圍內,禿鷲的種群數量明顯減少,已經屬於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禿鷲,刻不容緩,我們必須攜起手來,共同維護這些大自然的清潔衛士。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蘆俊文 [責任編輯: 蘆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