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用『最低』這樣的詞描述增長速度啦。」日前,在關於宏觀經濟運行政策吹風會上,主持人對媒體說,在當前經濟結構仍然處在調整狀態的大背景下,要用長遠眼光分析中國經濟,切忌「把話說得太滿」。
今年從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的波動性持續增強,儘管季度增速數據波幅微小,但經濟速度的放緩已日趨明顯,以中高速增長為特徵的「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逐步成為了全社會的統一共識。
然而,「新常態並不會從天而降,適應新常態的過程,也不會是閒庭信步,更不可能一帆風順。」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中,權威研究人士當前最擔心的,還不僅是轉軌新常態過程中經濟速度下降可能帶來的發展困難,「建立在過去兩位數增長速度上、追求規模和數量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能不能適應7%甚至6%的新形勢?」
「對我們全黨而言,這是又一次巨大考驗。」他認為,對執政黨的各級幹部而言,這可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發展思路的大轉折。第一次是從革命戰爭轉型到建設國家,第二次是從計劃體制轉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三次是從規模發展轉型為質量發展,「同前兩次一樣,這一次也沒有現成的方法可以拿來,現實環境和發展條件都是全新的。」
目前,許多在各級部門和地方幹部中的「規模發展大師」,已經表現出了較為普遍的「水土不服」。本刊記者調研中了解到,某些經濟部門,面對複雜局面只會用「一刀切」的總量調控,乃至出現「孩子和髒水一塊兒潑出去」的現象;某些地方政府,沒有土地和資金就不會搞發展,仍然傾心於「大發展=大投資」的「一招鮮」,甚至一些地方出現掛深化改革「羊頭」、賣投資擴張「狗肉」的現象等等。「這都是工作思路不適應新環境的突出表現」。他說。
在全球大調整中,「相比世界諸國,我們在資金、技術和發展潛力上具備較為雄厚的支撐條件,尤其是三中全會『深化改革』《決定》和四中全會『依法治國』《決定》兩份重大制度改革的部署,使得中國改革發展大調整在戰略部署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面。」這位權威人士認為,現在主要矛盾就集中在能否在貫徹執行上儘快「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嚴峻挑戰。
而所謂的「適應」,在他看來,一方面是全社會諸行業領域的生產力,調整各自內部生產關係以適應新發展環境;另一方面則是具體政策制定和執行部門,切實領會和貫徹兩個《決定》的精神,在工作思路、發展理念、思想理論乃至心態上,根據「新常態」的現實調整方向與方法。
新常態面臨機遇「窗口期」
「中國已經再沒有『8』的時代了。至少未來的五年規劃再沒有『8』的時代,五年平均8%的時代結束了。」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中,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的判斷直言不諱,明年經濟增長在7%左右,「十三五」時期是6.5%左右,「只有增速下降到一個合適的位置,調整充分以後,才會在一個新周期循環往復。」
「整個『十三五』時期是中國1978年以來的超高速增長轉到新常態的轉折期。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後的新常態,就是5%~6%的增長。」對這個與「十一五」中國經濟高峰期相比增速攔腰斬半的數據,他認為也難能可貴,「在100多萬億元GDP的基礎上能有這個速度也是非常不錯的局面。」
「十二五」開局的2011年兩會期間,陳東琪曾為本刊記者測算,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期美國GDP總規模的水平,人均GDP提高到美國的五分之一左右,超過1萬美元。那麼,增速減半條件下,百萬億元GDP還能實現嗎?
「中國經濟總量今年會達到60萬億元,明年會達到65萬億元。6.5%的增速加上2%~3%的CPI,名義增長也達到8%~9%。到2020年,經濟總量肯定會超過100萬億元,大概能到110萬億元。」而且陳東琪認為,十八大報告提出的2020年兩個「翻一番」目標,即使按照目前最悲觀預測的發展速度,也能夠順利實現。
就GDP而言,按照2014年60萬億元的規模,以6.5%的增速,4年時間就可以實現相比2010年的翻一番目標,即使以6%的最悲觀速度,也只需5年;就人均收入而言,按照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和農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測算,未來只要6%(2014年一至三季度為6.9%)的增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6年就可以實現翻番。農民純收入以8%(2014年一至三季度為9.7%)的增速,只需要4年半。
這給中國經濟向新常態的調適和改革深化,留出了寶貴的調整空間。陳東琪因此再度強調,「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重心不是速度、數量和規模,而是發展質量,這也是新常態發展階段的必然趨勢。
他特別提醒,如果未來出現的是規模意義上的6%,中國經濟毫無疑義地陷入巨大困境;如果出現的是質量意義上的6%,「那這個增速實現的成果,甚至可能遠超數量意義上兩位數的增長效果。」
路徑依賴乃最大心障
然而,轉軌新常態的過程中,一些政策執行部門和市場主體表現得信心不足、底氣不足,甚至駐足觀望。對此,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厲以寧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分析說,大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法治建設仍然滯後,亟待進一步完善。比如,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中,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在具體操作中,其作用、其責任等等仍然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厲以寧認為,此次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對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將大大改變這一局面,也將極大增強社會各階層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其二,只看局部表面現象,而沒有看到深層次變化已經出現。厲以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近兩年基層「創業潮」風起雲湧。一方面政府簡政放權措施有力,改善了市場環境;另一方面現在的年輕人主動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敢於開拓的拼搏精神,自主擇業、自主創業意願強烈。
他認為,這兩種力量上下合力,是當前「增速放緩、就業反升」這一奇蹟的主要原因,也是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撐之一,「如果看不到中國經濟這種深層次的潛質,面對現實壓力,適應新常態的進程如何有定力、有底氣?」
其三,經濟增長中的慣性行為,經濟學稱之為路徑依賴。過去相當長時期內,以規模和數量為引導的經濟目標追求,形成了缺乏發展協調性的執行思維和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