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有多可怕?古代大乾旱致東南亞文明消失千年

2020-09-04 科學網

作者:文樂樂

對寮國北部洞穴巖石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場持續了1000多年的大乾旱可能在5000年前曾困擾東南亞,並導致區域文明發生巨大轉變。

研究人員認為,當遙遠的撒哈拉沙漠的乾旱擾亂季風降雨,並引發亞洲和非洲的乾旱時,東南亞的乾旱也就開始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多年來,研究東南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考古學家一直困惑於 「失蹤的千年」——這一時期大約在6000年前至4000年前,其間幾乎沒有人類定居的蹤跡。

據《科學》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家Joyce White是論文合著者,她表示,自己和其他人一直認為這是因為研究人員還沒有確定那個時代人們住在哪裡。現在,她認為這些定居點可能消失了,因為一場大旱迫使人們到別處尋找水源。

為重現那個時代的氣候,White和同事調查了寮國北部一個洞穴中的石筍。石筍是從洞穴底部生長出的逐漸變細的石柱,當雨後富含礦物質的水滴從洞穴頂部滴下時,它們便慢慢長高。

通過分析這種緩慢沉積的巖石含量,研究人員不僅可以測定其年齡,還可以測量它當時的溼潤程度。

科學家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了3塊石筍的年代,大約為9500年前至700年前。接下來,他們檢測了巖石中的氧同位素,以觀察降雨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通過尋找富含氧—18同位素的石筍層,研究人員可以確定氣候乾旱的時間。

研究人員發現,洞穴中的降雨量相對穩定了4000多年,然後在大約5100年前到3500年前突然減少。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這表明該地區可能經歷了一場此前未被確認的持續了1000多年的長期乾旱。

「倘若如此,這可能是5000年前至4000年前席捲非洲和亞洲的一系列特大乾旱的一部分。」論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古氣候學家Kathleen Johnson表示。

在此期間,西亞和中東的文明經歷了重大的動蕩,例如兩河流域阿卡德帝國的崩潰和印度河流域城市的廢棄。這種氣候變化被一些人稱為「4.2千年事件」,它是一個有爭議的新地質年代Meghalayan的基礎,它與綠色撒哈拉的終結(蔥鬱的北非變成沙漠)同時發生——也可能是其結果。

為確定北非沙漠化是否與東南亞特大乾旱有關,研究人員模擬了古代氣候,將海洋、大氣、灰塵和植被之間的相互作用結合起來。

他們發現,撒哈拉沙漠的乾燥可能增加了空氣中的沙塵,推動太平洋進入一個類似厄爾尼諾現象的漫長周期,擾亂了東南亞大陸的夏季季風降雨。反過來,這又可能引發了東南亞大片地區的特大乾旱和東亞地區的洪澇災害。

論文主要作者、威廉帕特森大學古氣候學家Michael Griffiths說,從本質上說,這是「整個亞洲的水分再分配」。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古氣候學家Raymond Bradley說,新研究表明,被許多人視為一次氣候突變的「4.2千年事件」,可能是此前800年已開始的一個更大趨勢的一部分。

他希望這項新研究能促使研究人員回顧亞洲其他地區的歷史記錄,看看類似氣候變化的發生地點和時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社會變化之間的關係。」他說。

Griffiths和他的團隊計劃探索越南和泰國的洞穴,以便更好地了解這一時期。他說,其答案也可能為現代氣候預測提供依據,「研究過去或可幫助我們以新方式了解現狀」。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927-6

相關焦點

  • 古代大乾旱致東南亞文明消失千年
    本報訊 對寮國北部洞穴巖石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場持續了1000多年的大乾旱可能在5000年前曾困擾東南亞,並導致區域文明發生巨大轉變。研究人員認為,當遙遠的撒哈拉沙漠的乾旱擾亂季風降雨,並引發亞洲和非洲的乾旱時,東南亞的乾旱也就開始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古代大乾旱導致東南亞人類文明消失千年
    古代大乾旱導致東南亞人類文明消失千年(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多年來,研究東南亞的考古學家一直困惑於「失蹤的千年」——這一時期大約在6000年前至4000年前,其間幾乎沒有人類定居的蹤跡。
  • 從世界尺度看,中國北方為什麼偏乾旱
    中緯度區域中國北方偏乾旱,從新疆一直綿延到華北平原,北方偏乾旱這個特徵比較明顯。這個區域大體位於蒙古高原南側到青藏高原北側這個區域。越向東部延伸,因為離海洋越近,所以越來越溼潤。我們知道成雲致雨的條件是水汽凝結,水汽凝結需要溫度降低,對流層越高的地方溫度越低,所以上升氣流才能使水汽凝結,下沉氣流使水汽增溫,帶不來雨水,所以整個「副熱帶高氣壓帶」的雨水要麼是因為季風,比如中國東部,要麼是因為山脈阻隔迫使氣流爬坡降溫凝結,比如新疆一些高山區,接納從大西洋來的水汽形成降雨。然而,中國位於北緯30度的是什麼地方呢?
  • 古代印度人在山洞裡挖冰,倖免於乾旱
    美國考古學家發現,生活在美國西南部的古代印度人通過融化自冰河時代以來保存在高山洞穴和熔巖管中的冰,來應對乾旱期間的缺水問題。美國佛羅裡達州坦帕市的南佛羅裡達大學新聞服務部在周三宣布了此消息,並參考了《科學報告》中的一篇文章。
  • 盤點五個神秘消失的古代文明!
    目前科學家還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原因,但是古普韋布洛文明曾經有戰爭、人祭和食人等現象,科學家認為這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高棉帝國:高棉帝國建立於9世紀,吳哥窟曾是東南亞最大的城市之一,它以財富、藝術品而聞名。同時,吳哥窟擁有大量宏偉建築和複雜水道,能夠最優化存儲夏季雨水。
  • 盤點五個神秘消失的古代文明 瑪雅文明最為神秘!
    古普韋布洛文明:古普韋布洛文明是最典型的一個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文明衰敗的實例。
  • 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讓糧食與生態安全遠離乾旱威脅
    我國是全球乾旱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遇到大旱之年,糧食減產大約有一半以上歸因於旱災。乾旱災害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樣一種沉默而影響深遠的災害,氣象科技工作者站了出來,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由此啟動。
  • 天氣冷暖交替,乾旱洪水侵襲!瑪雅衰亡的經驗教訓
    瑪雅文明從鼎盛時期為什麼放棄文明,反而大舉向高山叢林遷徙?瑪雅文明又是為何神秘消亡?研究團隊給出的解釋:受惡劣氣候的影響。對瑪雅文明的發現也給現代社會,對於預防在下次小冰期前走向衰亡敲響警鐘:變暖和變冷反覆交替,大洪水和大乾旱將接踵而來。
  • 楊學祥:氣象乾旱和構造乾旱
    「地震是一個巨大能量的釋放過程,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能量,但也正是因為時間短,能量很快得到釋放,其後續的影響,最多也就是在接下來的十來天對當地的地氣(陸地和大氣)有一定影響,」張培群解釋說,「而這次旱災,是從去年10月由於缺雨形成的,距離5月的震災已經過去了5個多月,所以可以說,地震對於旱災的直接影響是幾乎沒有的。」
  • 寮國文明停滯1000年是怎麼回事?
    一提到東南亞,人們就會想到肥沃潮溼的熱帶森林。很多人想像不到在東南亞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曾經經歷過一場大乾旱,從而導致東南亞文明的消失。20年前,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家喬伊斯·懷特就意外地發現這場大乾旱。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乾旱研究是一個漫長的徵程
    近年來,乾旱所確立了「乾旱形成機理與乾旱監測預測技術」「乾旱陸-氣相互作用及區域數值模式發展」和「乾旱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三個學科方向,圍繞「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和「西北區域數值預報模式發展」兩大科技攻關任務,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並推廣應用。
  • 乾旱是怎樣形成的——專家詳解氣象乾旱成因及發展趨勢
    近一個月以來,我省氣候總體表現為氣溫異常偏高、降水異常偏少、蒸發量偏大,乾旱狀況呈持續發展態勢。 據省氣候中心統計,過去30天(9月11日至10月10日)湖南氣溫異常偏高,位居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1高位。同時,降水異常偏少,位居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1低位。蒸發量偏大,7月16日至10月10日,全省的平均蒸發量較常年同期偏多67.1%。
  • 專家稱高原熱力因素加厄爾尼諾現象致西南乾旱
    飲水困難人口1609萬人  飲水困難大牲畜1105.5萬頭  農作物受災面積4348.6千公頃  其中絕收面積940.2千公頃  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90.2億元  據新華社電 記者19日獲悉,截至目前,旱災已致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5省(自治區
  • 世界上最大的大洲「亞洲」,有哪些擁有燦爛文明的古老國家?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大洲,比如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都是起源於亞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有三個文明古國都位於亞洲。目前亞洲總共有48個國家,其中有很多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或者說是一些古老的國家,我們就來介紹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三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和伊拉克。
  • 科學家警告:美國爆發800年來最嚴重乾旱!與史前特大乾旱同軌道發展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氣候危機會因此消失。科學家通過分析本世紀初以來的降水量以及過去1200年氣候狀況發現,北美洲西南地區(SWNA)的氣候模型已出現前所未有的改變。科學家警告稱,美國加州和墨西哥灣的大部分地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特大乾旱。
  • 歐洲極端性乾旱或增加7倍,人類何去何從?
    根據《自然》雜誌《科學報告》一項新的研究數據表明,新一輪的氣候變化將可能導致全球氣候的大變,如果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遏制,那麼歐洲地區將會更強的面臨極端性乾旱天氣,同時還會觸發更多的連鎖效應問題。所以研究警告也說明了,如果不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到2100年歐洲極端乾旱的數量可能會增加7倍,這可以說是一個可怕的事件,這對生活在歐洲地區的人來說,算是一個「生命之災」了,地球氣候正在大變。
  • 比普通乾旱更嚴重的這種「乾旱」,竟然是從海洋登陸的?
    「登陸型乾旱」在海洋上形成,然後向陸地遷移。它會造成更大範圍、更嚴重的乾旱。近日《水資源研究》雜誌近期發文稱,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乾旱模式——「登陸型乾旱」。它始於海洋,而後向陸地區域遷移。這種乾旱也許能在其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之前被預測。研究人員表示,與只發生在陸地上的乾旱相比,「登陸型乾旱」造成的後果更為嚴重。據統計,在1981年至2018年間影響全球陸地地區的所有乾旱中,大約六分之一屬於「登陸型乾旱」。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張健平等-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摘要:在末次冰期,東亞熱帶陸地是否存在類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及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影響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控制,是長期困擾第四紀古氣候學的難題。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
  • 瑪雅人是如何消失的,瑪雅文明之謎
    中國古代文明則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可以稱為東亞的 「兩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文明發祥於恆河和印度河。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美洲的瑪雅人卻把那些異常繁榮的城市,建築於深山的熱帶叢林之中。這是一個難解之謎,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缺乏有說服力的解釋。瑪雅人是距今2500年以前,生活在美洲的一支古文明的民族,那麼它和阿斯特克帝國,印加帝國並稱為是,美洲古代的三大文明區域,也是美洲古印第安人當中,那麼留下文字記錄的,唯一的一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