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虞子期
2020年以來,極端性的乾旱問題在全球範圍之中也是不斷升級,雖然大家也看到了極端性降雨的影響,但是並不意味著乾旱是沒有的。
根據《自然》雜誌《科學報告》一項新的研究數據表明,新一輪的氣候變化將可能導致全球氣候的大變,如果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遏制,那麼歐洲地區將會更強的面臨極端性乾旱天氣,同時還會觸發更多的連鎖效應問題。
所以研究警告也說明了,如果不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到2100年歐洲極端乾旱的數量可能會增加7倍,這可以說是一個可怕的事件,這對生活在歐洲地區的人來說,算是一個「生命之災」了,地球氣候正在大變。
根據科學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極端乾旱」其實已經出現過,在2018-2019年期間中歐地區就遇到了一次,並且對大約五分之一的農作物「種植地」造成了負面影響。而這次事件是過去25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其實我們從2020年以來歐洲地區的氣溫也可以看到,極端性的高溫影響在歐洲地區非常明顯,其中前幾天歐洲還出現了創紀錄的40多度高溫。
所以這是氣候變化之下,高溫越多,那麼對乾旱的影響也會持續加劇,因為乾旱與高溫也是存在聯繫的。根據科學研究人員針對溫室氣體的排放三個階段進行描述,如果將排放量限制在中等水平,則兩年乾旱的風險可以降低一半,從而使受災土地面積減少37%。如果以如今的溫室氣體排放速度,這一水平持續到2100年,到2100年,全球溫度將相對於工業化前的溫度升高約4.3˚C,遠遠超過《巴黎協定》的限制溫度。
那麼乾旱肯定也是會成倍上升,所以如今的排放就已經算是極端性的模式了,我們只能將排放量降低到最低才行。不然,歐洲將會新增出現4000萬公頃的耕地受到嚴重的乾旱影響,這就是最壞情況的模式。如果中等和低等排放,那麼乾旱多發地區的面積可分別減少37%和60%,這就是這項研究的數據說明。
按照聯合國曾發布的研究數據表明,人類還有10年進行氣候的改變,所以如今改變氣候還是可以「逆轉」的,但是如果持續下去,那就真的沒辦法了。人類已經將全球的氣溫上升了約1度左右,而我們的《巴黎協議》是承諾各國將溫度上升的上限控制在比工業化之前的水平高2攝氏度以下,並儘可能力爭達到1.5攝氏度的上限,如今看來是很難控制得住了,因為我們已經加快了升溫的速度。
如果要實現與1.5度的目標,聯合國表示,此十年中,全球排放量每年必須下降7.6%。這樣才可能改變氣候。但是從2020年的情況來看,人類不僅沒有降低排放,反而是增加了排放。所以在前幾個月之中,我們也看到了更多極端性的高溫,例如北極38度高溫,野火肆虐,美國50多度高溫等等,這都指向了人類氣候變化的「預警」。同時2020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是創下了 同時段的最高氣溫,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如果人類不進行氣候的遏制,那麼真的需要想一條「後路」了。因為氣候變化之下,人類對地球的依賴將可能走向「終點」,在人類大肆破壞之中,地球將可能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就如科學家們針對歐洲乾旱發出的警告,氣候變化之下,人類的吃問題都很難解決,如何談人類文明的延續,很顯然是不可能的。同時這種狀態還會加大全球的競爭,更多資源的開發利用,這就是再也無挽救的餘地。
聯合國也才發布了預警,數據顯示,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所以全球的糧食危機都已經出現了,只是沒有波及到全球所有的國家,但是這不是一個好的事情,可能是人類糧食危機的開始,除非一切都「逆轉」,所以從如今的情況來看,影響是肯定存在,只是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還沒有波及到而已。
在這種自然狀態之下,所以科學家們提出火星改造,並且移居火星的計劃其實是一個好的選擇,保護地球協議提出來了這麼多年都沒有動靜或者逆轉過來,未來改變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所以實現火星移居可能才是人類文明真正的發展方向。雖然這有點不合實際,但是如今可以肯定是在進行這些計劃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