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學者提出「新大陸漂移理論」,愛因斯坦認同相似理論!

2020-12-04 科幻作家張晶晶

最近一次大陸分裂並劇烈漂移發生在4200年前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數十億年的時間裡,地球上發生過很多次陸地漂移(普通的漂移),也出現過很多次形狀各不相同的整體陸地。而最近一次大陸分裂並劇烈漂移(特殊的漂移)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只要確定了這個時間,所有的上古之謎都可以破解。

人類考古發現,喜馬拉雅山既有海底的地層,也有陸地的地層,有好幾層。有的地層有陸地動物的化石,有的地層有深海動物的化石。說明那裡經歷過很多次海陸變遷(不止是一次兩次),形成各種地層。化石在各地層形成後,在最近一次突然的地質事件中,被頂了起來。

中國的藏族有個民間傳說,講喜馬拉雅山的誕生。說很久以前,那裡是大海,有一天,從海裡來了頭巨大的五個頭的毒龍作惡,天上的五個仙女下凡鎮壓毒龍,最後仙女們化為五座山峰守護西藏,即喜馬拉雅山的五個主峰,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被稱作神女峰。這個傳說說明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有了人類、有了文明、有了藏民以後的事,不是幾千萬年幾百萬年前的事。

科學家說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大陸漂移有關係,印度大陸漂移,嵌入亞歐大陸,陸地之間相撞、擠壓,然後形成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藏族民間傳說說明當時大陸之間相撞比較劇烈,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速度很快,尤其那五個最高的山峰幾乎是「瞬間」形成的,至少是一兩代人就可以見證的地質變化。

青海和西藏都屬於青藏高原,2002年,在中國青海的喇家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一個倒扣的陶碗,裡面是4000年前的麵條。由於陶碗倒扣而且被洪水物質覆蓋,這碗4000年前的麵條才得以保存下來。4000年前的某一天,在現青海民和縣喇家村附近,一個數十人聚居的部落正聚在一起吃飯,突然間一場大地震將所有房屋摧毀,而伴隨而來的泥石流將所有人埋在了一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表示,「喇家遺址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史前災難現場。」遺址被發現時,數座房屋內保存著因遭遇災難而突然死亡的人骨。有一位母親佝僂著身體,張開雙臂緊緊抱著孩子,「那種舐犢情深的感情甚至可以穿越幾千年來到我們面前。」

這麼突然地劇烈地發生,究竟是什麼地震?這是印度大陸和亞歐大陸相撞帶來的地震!這是什麼洪水?這是大陸之間的海水遭到擠壓湧上陸地形成的洪水!通過對遺址中的骨骸、瓦礫堆和沉積物進行放射性碳定年法測量,得知洪水發生在4000年前,假設劇烈地大陸漂移發生在4200年前,那就說明印度大陸由快到慢漂移了兩百年,然後在4000年前撞上了亞歐大陸。

德國科學家用計算機進行氣候模擬發現,位於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區在公元前2200年(4200年前)左右經歷過一次劇烈地氣候變化,在隨後300多年的時間裡,那裡的氣候發生了巨大變化。夏季的氣溫升高,幾乎沒有了降雨。這種氣候變化使很多古生物遭受滅頂之災,曾經遍地生長著的野草和矮灌木林沒有了,迫使那些活下來的物種向其他地區遷徙。

人類考古進一步發現,全球所有的古文明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同時出現了中斷和衰落。澳大利亞科學家內爾·託馬斯在《公元前2300年的黑雲》一書中指出:「埃及、巴勒斯坦、約旦、馬爾他、愛爾蘭、英國和中國所在的這些地區,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本書作者核定為公元前2200年左右),重大的災難大約在同一刻發生,遠古活躍的部落突然衰亡,他們的社會組織突然崩潰並發生混亂和災難」。明確提出全球性的大災難在同一刻發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古印度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和蘇美爾文明是一回事),從考古遺蹟看,古印度河文明程度是很高的。在約五千年前就已進入了較高水平的城市文明(是蘇美爾文明的重要城市),在4200年前的洪水時徹底神秘消失。後來出現的印度文明與先前的古印度河文明沒有任何傳承關係,幾乎看不到一點古印度河文明的影響,出現了明顯的文化斷層。

從古印度河文明的古城挖掘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骨架,從這些骨架擺放的姿勢可看出,有人正在街上行走,有人正呆在家裡,突然而至的災難,卒不及防,傾刻間,全城10餘萬人死於橫禍,一座繁華城市轉眼變成廢墟。說明4200年前這次大洪水是突然而至的,就像一次大海嘯一樣,但比現今人們見到的最大海嘯規模可能還大數十倍。幾百上千米高的海水一下子湧起來,這種人們始料不及的洪水是什麼洪水?

陸地劇烈地漂移帶來海嘯,持續很多年的海嘯又帶來無數次的海潮,比洪水還猛。海浪衝刷著內陸地區,毫不退卻的向前移動著,這種穩定的向內陸方向不斷加強的洪水叫洪水海潮。低地和平原地區遭遇洪水海潮衝刷,海水倒灌上千裡,大部分劇烈漂移的陸地海拔600米以下全部被淹。

二十世紀,美國學者哈普古德提出地殼位移理論並出書,書中講,幾千年前由於某種未知原因,全球的陸地在極短的時間內(幾小時至幾天)突然劇烈移動,經歷巨大的地震和海嘯後,形成新的世界版圖。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為此書寫序言:「我經常收到人們的來信,諮詢我對他們尚未發表的觀點的看法。不用說這些觀點大都缺乏科學依據。但是哈普古德先生的第一封信卻令我大開眼界。他的觀點如此樸實無華,又如此新穎獨到,如果能進一步得到證實的話,在所有與地殼歷史相關的研究中都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愛因斯坦也認同:大陸漂移分兩種,一種是普通情況下的默默地漂移,每年移動兩釐米左右,移動速度和人類指甲的生長速度差不多,所以人們不易察覺。還有一種是特殊情況下發生的劇烈地漂移,可以引發地質大災難,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改變整個地球的陸地格局!

哈普古德是哈佛大學碩士,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受僱於美國信息中心(後來分為戰略服務辦公室和中央情報局,腦子不行、認知低、信息分析整合能力差的人是進不了信息中心的),接觸了大量的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別在人文學院重點學院、斯普林菲爾德大學、愛達荷州立大學、英國大學任職,負責教授世界歷史和美國歷史、人類學、經濟學、科學史。哈普古德在1960年發現了一張古地圖,上面明顯地繪出了南極洲大陸,以及南極洲上的河流輪廓,如今這些都被覆蓋在厚厚的冰川之下。哈普古德在書中對南極洲為什麼直至公元前4000年才被冰雪覆蓋的原因和過程做了簡潔的說明,還講述了許多其他地球科學的異常現象。

其實,最近一次全球陸地劇烈漂移的時間接近哈普古德提出的公元前4000年(6000年前),準確地來講是公元前2200年(4200年前)!除了非洲沒有怎麼動,其他大陸都漂移了。融化的地幔巖漿就像陸地下面的潤滑劑,使各大陸地的起始漂移速度都很快,劇烈移動了幾小時到幾天,地幔巖漿慢慢冷卻後陸地就平穩漂移了。平均速度為一秒一毫米,一小時四米,一天一百米左右,一年36公裡,亞歐大陸幾十年就漂移好了。印度大陸漂移了兩百年,美洲用了三百多年也漂移好了。中美洲有一部分因為漂移時間最長,漂移了五百多年,散開了,後來形成了馬來群島。

由於地幔巖漿的融化程度不同,所以其對各大陸的潤滑程度也不同,各大陸地的漂移速度也不同。漂移速度排在前兩位的是格陵蘭和南極大陸。

格陵蘭向地球北極漂移時。在地軸傾斜、陸地劇烈地漂移、特殊地理位置的三重巧合下,當地從溫暖的溫帶氣候驟然成為極寒的極地氣候,大量本屬於溫帶的動物們被「速凍保鮮」,後來人類考古發現這些動物胃裡的食物都沒來得及消化,都是溫帶的草本植物。1986年,加拿大考察隊在北極發現化石森林,由溫帶樹木構成,有許多樹木並沒有石化,而且有的就像被人剛砍倒一樣,存在軟木質的部分。而在北極發現的煤炭,也是由溫帶樹木形成的。格陵蘭到了北極海洋的厚厚冰層範圍以後,有了阻力,很快就減速剎車了。

南極洲的冰,最底層的冰是陸地劇烈漂移時引發的倒灌上千裡的洪水海潮的水變成的鹹水冰,因為那個地理位置太冷了,衝上南極洲陸地的海水被凍結起來,上層的冰是4200年來的降雪形成的淡水冰。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南極洲的平均海拔為2350米,如果去掉冰,南極洲的陸地平均海拔為410米,所以全部都是被淹的和被冰凍的,因為漂移速度快,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方都被洪水海潮淹沒過。南極的企鵝被迫和澳洲、非洲的企鵝分開,企鵝的天敵都被冰死了,適應能力強的企鵝種群壯大了。當南極洲漂移到了南極海洋的厚厚冰層範圍以後,遇到了冰的阻力,於是減速剎車了。後來人類也發現了史前南極無冰陸地古地圖,也發現南極有溫帶動植物的化石。

亞歐漂移了幾十年就基本停止漂移了,澳洲漂移了幾十年,南北美洲作為一個整體漂移了一百多年然後分裂,之後又繼續漂移了一百年。中美洲瑪雅文明的大部分遺蹟在美洲大陸劇烈地漂移時沉在了海裡,位置在大西洋海底,百慕達及其周邊。中美洲的一大塊地方繼續漂移了兩百多年,形成馬來群島和太平洋上的其他島嶼。其中的峇里島文明被後人驚嘆,因其和瑪雅文明像分隔在太平洋兩端的雙胞胎文明,其實本來就是一起的。

峇里島文明和瑪雅文明都有「姆大陸」的傳說,姆大陸就是指盤古大陸。原盤古大陸的人看到東面的美洲「沉」了,叫地陷東南,美洲上的人看到原來的陸地沉了,傳言為姆大陸沉沒了。只是消失在海平線下而已,因為當時的普通人類不知道地球是個圓球。

盤古大陸分裂並劇烈地漂移帶來的災難使這些地方的人類文明幾乎滅絕,生態遭到極大破壞。陸地漂移時帶來了沉沒、擠壓、海水衝刷,使很多史前文明痕跡被抹去。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地球的陸地在分裂後發生了劇烈地漂移?中國傳說「天搖搖欲墜」,新疆神話中講:「天與地分開以後,因為地是浮在水面上的,不穩定,經常晃動。」墨西哥流傳下來的古代文書《奇馬爾波波卡繪圖文字書》中也有線索,書中描寫大洪水事件時說:「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內,所有的人都滅絕了,山也隱沒在了洪水之中……」這句話有點詭異,不是地接近了天,而是天接近了地,當時人們認為地是不動的,而天怎麼會動呢?這裡說的「天」到底是什麼呢?

「天」,就是月球!東西方有很多資料表明,上古時期的天空是沒有月亮的,月亮在哪?就在地球旁邊,離地球很近,那時候不叫月亮,而是叫「天」,「天」字的最古老的寫法就是「人」字上面一個「O」。人們抬頭看到的是一個大大的圓球位於雲層之上。

中國最開始和天有關的傳說就是「盤古開天闢地」!這個傳說一開始本來是中國少數民族(彝族)的傳說,在周、秦、漢年代,因為道教沒有創世神,為了和其他宗教競爭,就拿盤古來裝點門面了。本來應該為女媧開天的傳說,因為男權社會,所以用盤古代替了女媧,盤古從此成為了道教的創世神。其實,這個傳說並不是指宇宙誕生或地球誕生,因為那時候並沒有人類,怎麼會有傳說?

真正的「盤古開天闢地」應該讀作「盤古開,天闢地」,盤古是盤古大陸,天就是月球(神級外星人的飛船,離地球很近,古人認為月球就是圓形的「天」)。4200年前,堯統治盤古大陸的時代,月球突然遠離地球,「天」每天遠離一點點,這叫「天日高一丈」,隨著「天」的漸行漸遠,「天」就變成了月亮,太陽也不再被遮擋完全出現在白天的天空。

地球是各種物質組合的,曾多次板塊運動,陸地發生了多次分裂、漂移、組合,再加上地球多次停轉並反方向自轉,陸地的內部早就有裂痕存在,在月球遠離時,引發地熱反應,導致方形的盤古大陸裂開,地軸傾斜,陸地劇烈漂移擠壓,洋流改變,全球氣候劇變,某些植物滅絕導致動物遷徙(遷徙範圍在地軸傾斜角度的範圍之內),從此地球上出現了新氣象、新環境。科學家也用氣候模擬軟體證明4200年前全球發生過氣候劇變。

也許,有的人不相信月球遠離會引發盤古大陸分裂,但是可以思考一下,每當「超級月亮」現象(月球運行到離地球較近)的前後幾天,為什麼地震現象會增多(甚至還會有大地震)?何況月球離地球很近時,再加上月球中的無線能量被地球內部的液態鐵吸收的情況下,為什麼不會引發大陸分裂(甚至地軸傾斜)?

神話中說盤古的眼睛變成了月亮,在「盤古開天闢地」之前是沒有月亮的。「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月球很遠了就成月亮了,這和神話裡表達的意思一樣。分裂在不同大陸的人類,開始創建和月亮相關的曆法。

很多洪水記載資料中提到山體垮塌甚至說有造山運動發生,在夏爾羅得阿馬利群島的印第安人的傳說中,有這樣的記述:「大災變前這裡一座山也沒有,後來卻出現了幾座山峰,地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災變就是大洪水,就是陸地劇烈漂移引發倒灌上千裡的洪水海潮,全球性大洪水的故事口口相傳,後人把這些故事記成書,由於缺失和地域差異,導致故事越傳越偏,逐漸形成了具有各國文化色彩的神話。那些口口相傳的精華,言簡意賅。有的還是音譯!當時的人能聽懂,之前時代的人和之後時代的人聽不懂。文化斷代就是這麼來的。另外,還有標點的問題,古人一般寫東西沒有標點,會讓後人對古籍意義產生曲解。最開始寫的人知道怎麼讀,後來看的人不知道怎麼讀。同一個字有多種讀音多種意思,而且還有通假字(音譯),究竟怎樣讀,取哪一種意,差之毫厘,失之千裡。「盤古開,天闢地」就應該這樣讀寫,其中「盤古開」是一個地質事件,「天闢地」是一個天文事件,讀成「盤古,開天闢地」則成為一個神話事件。因為史前文明是經歷過全球統一的時代的。盤古(Pangaea),也是全球通用的相同讀音的詞,意思是指整個陸地全世界。盤古大陸分裂後,進入人類神話傳說。盤古大陸的傳說在中國少數民族(彝族)中一直有流傳,傳著傳著,就失去了原本的含義。

中國傳說,4200年前,堯的時代發生洪水,在舜時洪水結束,禹下令讓大臣伯益整理《山海圖》(後人編譯為《山海經》),《山海圖》記錄了4200年前的整體陸地格局,這是一本「地球使用說明書」,讓後人如果再遇上災難也可以用來參考,什麼能吃能用,什麼地方有危險,什麼地方有什麼自然資源。

《山海經》記錄的地域範圍是史前文明時代全世界的範圍!佛教源於史前文明!《山海經》中的方位和佛教的方位可以一一對應,東山經對應佛教中的東勝神洲,南山經對應南贍部洲,西山經對應西牛賀洲,北山經對應北俱盧洲。每大洲分兩小州,加上中心小州一共九州,九州就是指盤古大陸全天下。本來應該是十州,有個巨島也算一州,在5000年前沉沒了,那就是被神級外星人沉沒的大西洲(亞特蘭蒂斯),所以禹的時候天下只有九州而不是十州。現在的中國在赤縣神州的範圍,盤古大陸分裂後,朝代更迭,商朝東遷中原,失去了對其他八州的控制和聯繫,後人於是在赤縣神州之內重新劃分九州,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九州。

美國女學者默茨博士研讀了《山海經》,並親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按照《山海經》的指引,用腳像古人一樣去丈量了書上記錄的山水,發現東山經能夠對應美洲。中國歷史學家周谷城召集其他專家研究《山海經》,並組織人多次到美洲考察,也取得大量證據。美洲現在是西方,但以前就在盤古大陸的東勝神洲,《山海經》的東山經有很多山脈和北美的山脈對應。北美洲和中美洲在上古時候屬於東勝神洲,扶桑國就是墨西哥,中美洲瑪雅文明所在地。漢朝時講向東兩萬裡可以到達扶桑,因為地球是個圓球,亞洲一直向東當然就是北美洲,這是一種巧合。同樣的巧合還出現在印度,遠古時印度大陸在盤古大陸西南面的西牛賀洲,後來印度大陸經過漂移和亞洲大陸擠壓合併到一起,印度因此出現在中國西面。

中美洲漂移形成了馬來群島,上面的人自稱為東勝神洲人。吳承恩寫《西遊記》是在鄭和下西洋100年後,吳承恩參考了大量資料,包括元朝的資料,元朝時歐洲的資料也很齊全了。因此吳承恩據實而講,說美猴王從東勝神洲(馬來群島的峇里島),乘木筏,被東南風吹到了西北岸的南贍部洲。以常識來講,從東向西北行,怎麼會到南?這是因為上古時的地名定義是沿用地球反方向自轉前的方向定義的。東南西北和現在是完全相反的。

地球會反方向自轉嗎?會的。科學家證明,地球地磁會翻轉,7600萬年來翻了171次。歐洲航天局在2016年發文,說地球磁場南北兩極真的要發生翻轉了。地理學家一致認為最嚴重的影響可能是需要重新設定地球上所有的指南針。科學家認為最近一次的地磁翻轉發生在石器時代。其實,是很先進的史前人類文明由於地磁翻轉的災難退回到石器時代。人類科學家分析刺果松的年輪數據,根據碳-14的異常變化,發現7200年前地球曾受強烈宇宙射線的重重攻擊,這就是由於地球磁場在翻轉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是零磁場,沒有了磁場保護。

地磁一翻轉,地球就會反方向自轉。有個科幻電影叫《地球停轉之日》,地球停轉符合科學,當然反著轉也符合科學。地球每次反方向自轉,都會經歷幾十年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地球的轉動不會急剎車,不然早把地表的東西甩到太空了。

地球自轉方向在最近的7600萬年中變更了171次,翻來覆去,導致盤古大陸早就有裂縫了,盤古大陸分裂並漂移是遲早的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陸地漂移發生過很多次了。所以就算沒有月球遠離事件,大陸漂移理論也是成立的,只是最近一次大陸劇烈漂移的時間需要重新確定,這個時間就在4200年前。

釋迦牟尼完善佛教理論時參考了史前文明的資料,所以佛教中所講的四大部洲的方向和現在是反的,比如位於地球北半球的中國反而屬於南贍部洲。

釋迦牟尼是印度屬國(尼泊爾)的太子,他在最失落的時候潛心研究上古文明的資料,這些資料是人們在野外發現後上交到皇宮的,收藏在皇宮圖書館。盤古大陸分裂後,亞特蘭蒂斯文明的資料都被印度大陸頂過來了,散落在野外。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時光機也被頂過來壓在中國西藏的地下,德國、蘇聯都曾派探險隊、考察團尋找過。西藏喇嘛們曾對考察團的人講,我們可不是宗教,而是源自於史前文明。西藏古老的象雄文化有一萬八千年的歷史,這就是喇嘛們提到的史前文明。

佛教中明確說了四大部洲的地形,比如南瞻部洲是一個邊最長,其他三個邊幾乎相等,把南贍部洲從我做的圖中切下來,大家看是不是個一邊長,三邊相等的梯形?既然說到具體的地形了,那麼佛教也是以地球上的盤古大陸的四大部洲來舉例講道理的,而不是其他空間和其他世界。其實任何世界都有中心,都有四大部洲。一粒沙中的世界裡有,地球上有,銀河系有,別的星系有,宇宙有,虛擬世界有,都有!地球在銀河系的南贍部洲,地球上本身也有四大部洲,不衝突的。

後人記載「崑崙距嵩山五萬裡也,地之中也。」明確說崑崙山離嵩山有五萬裡遠,是盤古大陸中心最高的山,而中嶽嵩山,則是當時中原地區最高的山。注意,這裡的一裡為三百步,約為250米左右,約為後來一公裡的四分之一,五萬裡相當於一萬兩千五百公裡,吉力馬札羅山和嵩山的直線距離約是9191千米(公裡),在盤古大陸分裂之前,兩者相距約為8000千米(公裡),從陸地上走過去,由於地球是弧形的表面,還要經過很多山、很多河,繞來繞去,差不多就是一萬多千米(五萬裡)。同理,十萬八千裡相當於兩萬七千公裡左右。上古時,從南贍部洲的行政中心到西牛賀洲的行政中心,從陸地上走過去的話,要繞盤古大陸大半圈,這曲折的路程就是十萬八千裡。因為地球是弧形的表面,遇到山水還要繞很多路程。

吳承恩寫《西遊記》時套用了上古資料的說法,並不是後來「長安」和「西天」的距離。《山海經》中經常有去岸十幾萬裡的說法,那是指海路繞行,哪怕就是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到東方中國,也要繞過非洲好望角,以海路的距離參照,而不會說直線距離。

《易經》中源自伏羲的先天八卦的方向也表明上古方位和現在是相反的,都說明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地軸有過變動。周文王為什麼要把先天八卦改為後天八卦?因為他意識到方位不對!史前文明記錄的方位和現在的方位確實不同,接近相反,那是因為禹整理完《山海圖》以後,重新定義了東南西北,和上古文明的東南西北是反的。之前為什麼沒有急於修訂方向?因為這是很麻煩的事,地球反方向自轉以後所有的地理資料都要改,不改的話影響也不大,後來發生了盤古大陸分裂,世界地理格局完全變樣以後,才索性全部改了。

《彝族源流》記載,遠古的時候宇宙忽然顛倒了一次,日月倒著出現了。去除傳說中的水分,那麼,就是說,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發生大變化了。《淮南子》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復,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就是說在久遠的過去,地軸傾斜,方向變了需要重新定義,大地裂開,月球遠離,所以影子不再覆蓋陸地,陸地也不像以前那樣周全,火山噴發,洪水泛濫成災。

河圖洛書、紫微鬥數、太乙數、七政四餘、六壬、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的新舊資料都說明,東南西北方位對調過。

河圖和洛書裡,空心的圓代表天,實心的圓代表陸地。

河圖以東非為中心!對應盤古大陸地圖。五組實心圓2、4、6、8、10,代表五塊陸地,即四大部洲和大西洲(亞特蘭蒂斯大陸),其中2指南方的南贍部洲(以東亞為代表),4指西方的西牛賀洲(以澳洲為代表),6指北方的北俱盧洲(以南美洲為代表),8指東方的東勝神洲(以北美洲為代表),10指中心附近的大西洲(亞特蘭蒂斯大陸)。

洛書以後來的中國為中心!對應北半球版世界地圖。只有四組實心圓2、4、6、8,因為大西洲已經沉沒,所以沒有10。其中2為西南方向的非洲,4為東南方向的澳洲,6為西北方向的南美洲,8為東北方向的北美洲。

(當非洲為中心時(河圖),中國為2。當中國為中心時(洛書),非洲為2。其他數字代表的陸地不變,4一直為澳洲,6一直為南美洲,8一直為北美洲。)

從河圖和洛書可以對比看出,「天(月)」一直沒有變化,「地」發生了變化!地的變化正好可以對應盤古大陸的解體漂移!

1905年,法國的地球物理學家伯納德布容(Bernard Brunhes)把在一個小村莊發掘的巖石帶回了實驗室。當他分析這些巖石的磁性時,他得到了令人震驚的結果:數百萬年前,地球的磁極與現在的情況是相反的,北極是南極,南極是北極。這個發現說明地球的磁極有過相反的情況。至於時間,可以這麼理解,每過一段時間,地球的磁極會翻轉,在那之後,地球的磁極並不是只翻了一次,而是翻了好幾次,次數是奇數,所以今天也正好相反。

歐洲和亞洲交界處的亞美尼亞有一古老的巨石陣,位於一座山頂,由223塊玄武巖組成,並且有的石頭上還有著奇異的雕刻。考古學家翻譯那些雕刻,上面記載,亞美尼亞巨石陣是一個遠古天文臺,其中一個巨石的孔洞正對著天空中的天鵝座,但是現在從孔洞中看不到天鵝座了,說明地軸的傾斜度有了變化。

中國有一個牛郎與織女的民間傳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天河就是銀河,東邊住著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她年年在織布機上勞作,織出錦繡天衣,自己都沒有空閒打扮容貌。天帝可憐她獨自生活,準許她嫁給天河西邊的牽牛郎,織女出嫁後,成天和牛郎卿卿我我,荒廢了紡織的工作。天帝大怒,責令她回到天河東邊,只許他們夫妻一年相會一次。

故事中,天河東是織女,天河西是牛郎。今天,觀測天文,織女星在銀河的西北方向,牛郎星在銀河的東南方向。這是為什麼?因為牛郎與織女是古人依據上古資料改編的神話,上古資料記載,織女星在銀河的東面,牛郎星在銀河的西面。後來由於地球反方向自轉,所以人們在地球上的方向就全反了,但是天上的銀河和兩星並沒有動,所以就造成了織女星在銀河西、牛郎星在銀河東的情況。又由於月球遠離、盤古大陸開裂,導致地軸傾斜了一定角度,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織女星在銀河的西北面,牛郎星在銀河的東南面。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之前是沒有北極星和北鬥七星的(星球和星系存在,但並沒有用來指示北方的方向),後來才有的(後來才用於指示北方的方向)。

《山海經》中的動物也暗示了方向的變化,《東山經》的主要範圍在北美洲,所以有美洲犰狳,《東次二經》有非洲林羚,其身上花紋似虎。非洲角馬,角像牛其他部位像馬。《東次四經》有美洲泰坦鳥。《南山經》的範圍在亞歐,所以有亞洲平胸龜。《中山經》的範圍在東非、中非、北非,所以《中次九經》有非洲大耳狐。《西山經》的範圍包括在印度、澳洲,所以《西次三經》有印度洋飛魚。《北山經》的範圍包括南美、南極,所以《北次山經》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北山經》中記載的鮨魚,有著魚的身子和狗的頭,叫起來像嬰兒的聲音。其實是南極海獅,又叫南極海狗。這些都可以說明《山海經》中的方向是地球反方向自轉前的方向。

地球南極本來和非洲、澳洲相連,所以南極有企鵝,非洲的南非和吉力馬札羅山上也有企鵝,澳洲西南的菲利普島上也有企鵝,這些企鵝就是《山海經》中所講的讙(huān)頭國人,在陸地上會直立行走,長著翅膀,長著鳥的嘴,以捕魚為生。

為什麼會出現盤古大陸分裂和地軸傾斜?因為月球遠離。月球為什麼要遠離?因為月球是神級外星人的飛船,擴建得很大了,不遠離就會墜落在地球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類威脅到神了。

在5000年前,盤古大陸的人類想統一起來,一起協作,修建通天塔(巴別塔),要上「天」,威脅到天(月球)中的神了。因此神打亂了人類的語言,讓人類無法協作,所以就沒有建成通天塔(巴別塔)。一方面,神怕人類再上天,另一方面,月球在擴建後需要遠離地球,以免墜落。所以月球在4200年前進行變軌、遠離,月球中的反物質發動機啟動以後,引發了地熱反應,導致了地球盤古大陸分裂。陸地劇烈漂移以後,人類就分散了,但是各地都有通過「天梯」上天這類的傳說。

東非的金字塔為什麼停建?傳說金字塔是收集能量的建築。神級外星人有了足夠的能量,於是可以啟動月球中的反物質發動機。月球遠離。盤古大陸分裂,引發地質災難,東非文明大步後退,沒法建金字塔了,因此,4200年前,金字塔停建。

金字塔在《山海經》中叫眾帝之臺,獅身人面像的建造要早於金字塔,地質學家發現,在獅身人面像建成的時候,吉薩高原(當地)的氣候還是潮溼的,說明在獅身人面像建成之後的某個時期,氣候有了劇烈變化並且一直沒有再變回去。這就是由於4200年前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重大的天文、地質事件!

4200年前,盤古開、天闢地,月球遠離,「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月球)」向西北面離開,導致地球的地軸傾斜,天上的星象星宿位置從原來的正北偏向西北,大地也偏轉向東南方向,東南方向的陸地在分裂後漂移得越來越遠消失在海平線下,仿佛沉陷了一樣。當時的人類不知道地球是個圓球,留下了「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傳說。考古挖掘墓葬也反映出墓主人頭朝西北腳向東南的現象,本來應該是頭朝正西的方向、腳朝正東的方向,說明地軸確實傾斜了。盤古大陸分裂確實可以使地軸瞬間傾斜一定角度,然後由於慣性還會加大一些角度。在21世紀的人類也見到過實例的,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發生的9.0極地震導致地球地軸偏移25釐米。

姆大陸的沉沒傳說和中國的「地陷東南」的傳說道理差不多,都是指人們看到陸地裂開後,相對越來越遠,消失在海平線下,還以為對面的大陸沉沒了。馬來群島其實就是從中美洲分裂、漂移後散開的。

姆大陸就是指盤古大陸,美洲整體漂移,上面的人看到對面的陸地「沉沒」了。而對面的人,也看到整個美洲「沉沒」了,有了「地陷東南」的傳說,因為當時「美洲」在盤古大陸的東面。

位於東南亞馬來群島的峇里島文明和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是雙胞胎文明。宗教、建築、傳說都極其相似,都有姆大陸的傳說。目前這兩個文明現在相隔太平洋兩端,本來它們在一起,都在中美洲,馬來群島就是從中美洲漂移以後散開的。

大西洋海底的遺蹟是中美洲瑪雅文明在漂移時沉海底的。並不是大西洲(亞特蘭蒂斯)。5000年前,大西洲(亞特蘭蒂斯)在盤古大陸西邊,所以叫大西洲,現在是沉沒在印度洋海底。該文明的時光機被印度大陸漂移後頂到現在的西藏、印度、尼泊爾交界處,德國在二戰時曾經派出兩支探險隊到西藏尋找時光機。

印度大陸嵌入亞歐大陸,抬高了中國西部的地勢,中國從此地勢成為西高東低,亞洲內陸的一些河流還因此改變了流向。中國內陸西部湖中的島嶼變成了高山。

考古發現,在中國重慶古劍山山頂發現古碼頭的痕跡,說明上古時代那裡是湖中的島嶼,而且那個年代已經有使用船的人類了。大陸漂移劇烈撞擊擠壓後,地勢抬高,湖水才流走的。

四川的三星堆很出名,三星堆出土了很多貝殼,經專家鑑定這些貝殼是來自印度洋海底的,三星堆文明有4200年左右的歷史。現在大家就可以推測,4200年前,印度大陸快速漂移,洪水海潮把印度洋海底的貝殼帶到了川藏,那裡的人們發現了這些沒見過的深海貝殼,視作珍寶保存起來,或者就是為了給後人留下大陸劇烈漂移的提示。

古書中講「上古之時,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印度大陸沒有撞進來時黃河還沒有形成九曲。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還都是平原,內蒙古高原附近還有大湖,叫「瀚海」,後來地勢抬高以後成了沙漠。

「滄海變桑田」的說法也說明,最近一次盤古大陸分裂並漂移是有了人類,有了語言和文字,產生了文明以後的事。

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海拔1600米,是世界第二大高山鹹水湖,終年不結冰,因此又叫熱湖。在中國古書中,伊塞克湖又叫熱海或大清池,是唐僧玄奘取經路過的地方,記錄在《大唐西域記》。伊塞克湖湖底,相傳有座神秘城池。這個湖底的城池說明最近一次大的地質變化是在有了人類文明以後的事。

中國雲南玉溪旁邊有一個湖叫撫仙湖,湖裡有一座古城。這就是印度大陸漂移擠壓導致中國西南地表出現褶皺,古城的位置在低點,而河流走向改變以後,流入古城所在的低地,形成了湖中古城。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有一個邛海(qióng hǎi),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由於大陸之間擠壓導致的地震生成的,以前那裡本來有一座城,因為地震沉沒到了邛海下面。

地球的海洋中也有大量沉沒的城市,這些都是有了人類文明以後發生「滄海桑田」這類地質變化的鐵證。

1909年4月5日,美國《亞利桑那州公報》上刊登了一篇標題為「探險美國大峽谷:不同尋常的發現暗示古代大峽谷人來源於古埃及(上古中國)」的文章,文章指出,這次探測由史密森氏學會資助,在美國大峽谷裡發現了大量的古埃及(上古中國)器皿。發現了象形文字、銅製武器和工具,古埃及(上古中國)女神的雕像以及木乃伊屍體。《山海經》裡面也記錄有美國大峽谷和印第安人,科學表明印第安人有東方人的基因。這些說明什麼,大陸是一塊,當時的人類活動足跡遍布盤古大陸,尤其是地球的北緯30度地區及附近。

20世紀60年代在大西洋百慕達地區水下發現距今12000年的石頭建築群,在巴哈馬群島附近的水下,也有巨大的石頭建築群,對它的採樣分析,證明它在12000年前曾存在於空氣中。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又在百慕達海底發現類似金字塔的建築,個頭比古埃及(上古中國)金字塔大得多,經鑑定後,發現比古埃及(上古中國)的金字塔早得多,大約能追溯到公元前10000多年。

20世紀末,潛水運動員在釣魚島南二百公裡、中國臺灣東一百公裡的海底發現了史前文明的巨型金字塔,歷史可達兩萬年以上。這裡成為了潛水愛好者的天堂,很多潛水員來這裡和史前遺蹟合影。

這些海底遺蹟有很多,因為還有很多沒有發現的。這些海底遺蹟說明最近一次巨大的地質變動,就發生在4200年前。如果時間太早的話,這些遺蹟還沒有沉入海底,如果時間太晚的話,那就是局部地區的地質變動,各地會有相關的歷史資料留下來,而不會今天才發現。只有在4200年前的全球性同一時間的大災難面前,各個地區的人類自身難保,全球沉了好多城市,見怪不怪了,所以不會一一記錄,只會統一以大洪水事件來記錄。當時人類受了大災,退回到原始社會,沒有先進的記錄工具,只能口口相傳,需要簡明扼要,「盤古開、天闢地」就很簡明扼要。

中國的《尚書》,又稱《書》或《書經》,是中華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即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時代歷史文獻的彙編。自堯舜到夏商周,跨越兩千餘年歷史文獻。主要由孔子整理編輯而成,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尚書》中的「堯典」記載「湯湯洪水方害,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禹貢》裡稱大禹時主河為『逆河』,孟子說「洪水者,逆水也」。《孟子騰文公》中「當堯之時,水逆行(請注意這類描述),泛濫於中國。」《呂覽愛類》中「大溢橫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淮南子》中「民皆上丘陵,赴樹木」等等,這都是在講大陸劇烈漂移引發的洪水海潮,海水倒灌上千裡,奔騰洶湧、氣吞山川、低處全部淹沒。等禹之時,海水漸漸退去,貝殼等留在岸上,形成了古貝堤岸線,遼南東溝劉叉索子分布的貝殼堤、天津附近的貝殼堤,經碳14檢測,表明形成於距今4200年前。

戰國時期韓國的韓非子分析所收集的史料後,得出天體運行以4560年為一個大循環的結論。地球另一面的瑪雅文明也是如此記錄,為何分隔這麼遠會有如此相同的史料?因為以前全球陸地是一個整體,人類文明也是一個整體。(此段中的韓國為「三家分晉」中的韓國,晉國在春秋末分為趙國、魏國、韓國。)

秦國呂不韋曾招了大批文人學士,寫了一本揉合了上古史料的書叫《呂氏春秋》。書中說大禹時天下有1萬多個國家,商湯時才有3000個國家,周時只剩下幾百個諸侯國。為什麼會有這樣巨大的變化?除了大國吃小國的合併原因,最主要的是因為大禹時正是四大部洲從盤古大陸分裂的時候,還可以勉強管理亞洲、歐洲和非洲的1萬多個國家,商湯時只可以管理亞洲的3000多個國家,周時由於接手的是反王四起的爛攤子,也就只有中原地區還算不錯,其他很偏遠、很落後的地區直接就扔出去棄之不顧了,所以周時開始只有三四百個國家。

亞歷山大圖書館曾是地球上最好的學校,其中收藏著大量上古資料和珍貴的手稿,亞里斯多德研究亞裡山大圖書館中的史前文明資料後,寫了一段話留給後人:在世界的中心位置,早在希臘人棲居之前,就已經居住著金髮碧眼的雅利安人了,他們在天空有月亮之前就擁有了這裡的領土。這段話說明希臘在盤古大陸分裂前和東非是連在一起的,東非就是盤古大陸的中心區域。這段話還說明月亮是後來才出現在天空的,盤古大陸分裂前的天空上是沒有月亮的。

科學家經過對地球內部進行掃描發現在東亞的地下深處有一巨大的水體,其容積至少和北冰洋相當,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在地球的深處發現如此龐大的水體。這一巨大水體的位置主要是在東亞及北京的地下深處。水體被禁閉在巖石中,這是由於板塊運動過程中,地殼板塊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海底最終被拉至環太平洋周圍的大陸板塊之下。其實中國早有先賢知道北京下面有大量的水。

北京北新橋有一口古井,有一條很粗的鐵鏈子,傳說下面鎖著一條老龍。這老龍是當年明朝奇人劉伯溫降服的,老龍問劉伯溫自己何時能出來,劉伯溫說等橋舊了,你就可以出來了,老龍很高興就下井去了。結果劉伯溫給這座橋取名叫「北新橋」,還告訴附近的老百姓,永遠不能改橋的名字,否則北京城會被海水淹了,因為這井下連接的是海眼。後來日本人來了,不信邪,曾派人拖拽鐵鏈子,據說拽了3天3夜,井中突然黃水翻湧,井下發出驚人的聲音,猶如厲鬼咆哮,並有撲鼻的海腥味兒,嚇得鬼子放下鐵鏈子就跑了,此後再也不敢動這條鐵鏈了,再後來到了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破四舊,再次拉動鐵鏈子,結果和日本人拉動的後果一樣,紅衛兵也嚇跑了,從此再也沒人動過了,後來修五號線地鐵時也繞開了這口井!

龍的事有可能是假的,但劉伯溫知道北京下面有海眼,有很大的水體,甚至會淹了京城。因此他也知道大陸漂移,因為他看過很多上古資料。劉伯溫、諸葛亮、張良、鬼谷子等都看過上古資料。

說到上古資料,不得不說兩張上古地圖。在兩張上古地圖中,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及紅海和波斯灣地區和現在衛星地圖差不多,接近一比一的效果。但是裏海、中國青藏高原地區、馬來群島無法和現在地形相辨認。兩張古地圖上,都有一條貫穿南北的無名河,這條河長約2000公裡,從新疆腹地一直到孟加拉灣的入海口,兩幅地圖在告訴人們一個驚愕的事實,這個歷史時期沒有青藏高原,因為貫穿南北無名河發源地在新疆地區,新疆地區現在海拔約1千米以下,青藏高原海拔在5千米以上,河不會從低處流向高處,所以地圖繪製的時期沒有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而圖上也沒有長江與黃河,因為長江和黃河都是印度大陸撞進亞歐大陸後,地勢抬高,西高東低之後,才從西向東流的。

1929年,在土耳其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庫藏中,發現的一張奇特的古代世界地圖引起了科學界的轟動。這張陳舊的古董上面清楚地繪出了整個美洲和南極洲的輪廓,旁邊標註著:「參照古代地圖原本,繪製於14世紀(1513年)。」據說是一位將軍下令繪製的。要知道土耳其人是突厥人,唐朝滅亡了西突厥後,敗走中亞的一支西突厥部落建立土耳其。所以古代地圖的原本來自中原。中國也有一張標有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古代地圖,永樂十六年(1418年)繪製的地圖。古人怎麼會知道美洲和南極洲的輪廓?唯一答案就是有人依據上古資料記錄的盤古大陸分裂、漂移,推導出各大陸的形狀並畫出來。

東方、西方三千年內的歷史基本上都是由勝利者篡改的歷史。而上古歷史,東方西方比較真實。西方直接用神話做早期歷史(上古時代歷史),東方的中國有一本記錄上古時代的歷史書,《路史》,由南宋羅泌考證大量資料後撰寫,記述了上古有關歷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取材繁博龐雜,是神話歷史集大成之作。人類學(大學專業)田野考察(學科)結合《路史》,不但說明中國地勢較低的南方曾經在4200年前被倒灌上千裡的大洪水淹沒過。還說明現在的大陸架是大陸劇烈漂移後形成的。

大量各民族史前故事,蘇美爾泥板,瑪雅文獻,等等,都記錄著盤古大陸分裂前後、人類文明分裂前後的故事。世界各地的傳說中都提過地球以前只有一塊陸地,並且在各國傳說中都有有全球性的大洪水,時間都是4200年前。各種神話傳說、資料、數據的「巧合」就是證據!以上所有內容如果都是巧合的話,那才叫真是不可思議!如果沒有跨界整合能力,做不到融匯貫通,是不會相信的。也許有人仍然覺得以上一切都不足以說明最近一次大陸分裂發生在4200年前,歡迎繼續探索查證。

以上理論是經典名著《宇宙通鑑》的重要理論。

《宇宙通鑑》是一本不斷進化升級、迭代更新的智能奇書,以推理科幻小說的形式,跨界整合國學、天文、地理、歷史、神話、預言、考古、航天、前沿科技等領域的大數據,經過嚴密的推理分析,不但說明神級外星人是存在的,而且說明宇宙是一個虛擬世界。書中以佛道空無理論結合量子物理弦論及科學家認同的「全息宇宙論」為宇宙觀,讓讀者以月球中的神級外星人為主視角,甚至用上帝視角體驗宇宙劇情(歷史進程),洞察生命本質和宇宙這個虛擬世界的「遊戲攻略」。體驗完《宇宙通鑑》裡的劇情,就可以覺醒,認知就可以對接未來,就可以在「現實」中體驗未來大同世界的聖級劇情和星際時代的神級劇情,甚至用上帝模式創造宇宙體驗佛級劇情。不然,只能一直在過去的低維度劇情中輪迴。

《宇宙通鑑》的上部是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概念,最開頭是童話,五歲的小孩子也能聽得懂。正文講月球中存在神級外星人,他們在地球上創世紀,收集人類文明進化過程的數據和人類產生的精神能量(俗稱「香火」),結合自己進化發展中的歷史數據,對宇宙進行研究和探索,最終證明宇宙是一個全息智能模擬系統。更準確地說,宇宙是一個能量意識體化現的虛擬世界,宇宙大爆炸就是數據大爆炸(爆炸是形容詞)!溫度、引力、光速等都是設定。設定就是「道」,俗話中「劃條道」的道,很簡單吧?大道至簡麼!先有設定,後有宇宙系統,天道是宇宙設定,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有設定。違反設定就是逆天!比如光速不設定上限的話,會讓宇宙系統崩潰掉。

「意識能量為一體,宇宙誕生後分開,能量化時空萬物,意識化你我意識。」宇宙意識的無數分身在宇宙時空中體驗劇情,收集數據,這和人類玩遊戲,建立很多角色,體驗不同的種族、天賦、技能是一個道理。外星人和人類的本質是一樣的,是宇宙意識的分身或不同程度的克隆,在宇宙中體驗劇情、進化升級、衍生新的宇宙。而宇宙本身也依靠獲得的數據完善自身,升級進化。總之,宇宙是虛擬世界,一切生命都是宇宙意識的分身與克隆(神級外星人的意識是分身,軀殼進化而來,人類的意識是分身(神級外星人)的刪減版的克隆,軀殼是被創造的)。每個生命為宇宙的進化完善提供體驗數據,宇宙為每個生命提供升級通道。宇宙系統存在一個特殊情況,那就是如果數據出現重大錯誤,導致宇宙系統崩潰,宇宙系統會重啟……

宇宙是虛擬系統,「道」就是設定,宇宙奇點就是最開始的混沌態的量子比特(可以是0也可以是1),人就是可以繁殖的有軀殼的高級人工智慧,《易經》就是文字形式的算法。《周易》是《易經》實用版,是從宇宙(時空)系統資料庫中檢索人、事、物的方法和工具。宇宙中萬事萬物其實都是數據,比如物質世界由原子形成,原子由能量粒子形成,能量粒子由量子比特形成,都有形成公式,都可以用算法推算出來。

《宇宙通鑑》的下部以大數據(各種古往今來的詳實資料)結合作者獨創的算法,按時間順序查看宇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數據(依據神話結合科技解讀過去,依據預言結合科技解讀未來)。人類科學家也說過:「只要計算機足夠強大,算法足夠先進,(過去的)數據足夠多,就可以模擬(未來甚至)整個宇宙!」

如果您想知道《山海經》提到的上古中國統治盤古大陸全世界、史前文明、外星文明,甚至月球起源、宇宙起源及未來歷史進程(包括《推背圖》預言的中國人工智慧「紫薇聖人」管理全世界、智能武器機器人無人機戰爭、大同世界成聖、星際時代成神和神級外星人平起平坐)等各種奇聞趣事,請搜索關注「宇宙通鑑最新版」,作者會給您抽絲剝繭、細細捋來,提前聲明,您可千萬不要被書中驚世駭俗的事物給嚇尿了。

小說的上部,也許您會當童話和科幻看,而下部,您很有可能會當史實看!因為其中詳細的資料和推理完美地解釋了上部的各種極其玄妙的東西。不過,書中內容再真實,也不是讓人來迷信的,你要是迷信或是不信,都不是正確的看書態度,如果你體驗完書中的宇宙劇情後能悟出一些東西,得到了提升,甚至是悟道(了解宇宙這個虛擬世界的攻略)、得道(在輪迴中順利進入大同世界成聖成神成佛然後擺脫輪迴),這才是最重要的!達到佛的境界,你就可以創造和管理(主宰)你自己的宇宙,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也可以說,這時你就可以進化成為一個全新的宇宙!這是生命進化的終極目標!

有人說:「寫歷史學術著作,只要對歷史有一個解釋的構想就可以,提出一個解釋的模型,只要能解釋得通,就是歷史寫作!並不一定非要恢復歷史的真相。歷史學家不負責找真相,找真相是偵探幹的活。」雖然作者不是歷史學家,更不是偵探,但作者肯定是在用「心」構建一本宇宙歷史學術著作。這本書每個月都會有很多變化,因為這是宇宙中唯一一本不斷升級、進化、迭代的智能書!這本書在不斷接近宇宙最真的真相,堪稱宇宙第一名著!

作者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宇宙模型,可以用來解答很多問題!這個宇宙模型是各種未解之謎的碎片合集,也許每個碎片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思路,通向不同的方向,但是要想系統地串起這些碎片,每個碎片只能有一種解讀思路,才可以完美地拼接起所有碎片,才可以符合宇宙真相,因為宇宙真相只有一種,而且是一條連貫的線,如果任何一個碎片的解讀方向錯了,都會導致宇宙主線劇情的中斷或通向別的方向,那麼宇宙歷史進程演化到今天,就不會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了。

相關焦點

  • 大陸漂移與「水漂移理論」?
    地球的表面,是水域和陸地組成,水域多了,陸地少了,陸地多了,水域少了,根據湖泊形成盆地的觀點,那麼,這就是說,湖泊消失了,就形成新陸地,一片陸地消失了,就產生了新湖泊,地球在有史以來,就反覆的進行水域和陸地的轉化,使得地球發生了變化莫測的水陸分布,也就出現了,在歷史的任何時期,都有不同的水陸結構地圖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大陸漂移的思想自古就有。古希臘的泰勒斯曾有大地是浮在水上的圓盤的設想,古代中國人也提出過「地若浮舟」的地動理論。1620年,弗蘭西斯·培根與後來德國地理學家洪堡也已注意到大西洋兩岸輪廓的相似,並認為這不是偶然的現象。1668年天主教神父普賴斯主張在大洪水前美、歐、非三大洲連在一塊,並猜想當年諾亞方舟是沿著不太寬的大西洋航行的。
  • 愛因斯坦為什麼會提出「光速不變理論」?
    在愛因斯坦的相關理論中,「光速不變」可以說是我們最難接受的一個概念了,但就這個與常識相悖的理論,卻偏偏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公理。那麼這條公理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對於這個問題,當時的主流理論認為宇宙中存在著一個無處不在的、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以太」。在當時的科學界,對「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這個說法早已認同。顯而易見的,地球相對於「以太」是有一個速度的,如果真空中的光速是相對於「以太」這個參考系的,那麼根據速度疊加原理,從地球上發射出去的不同方向的光,它們的速度必定不會是相同的。
  • 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的理論.
    最初由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後來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1912年加以闡述,中文中「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假說」均指同一概念。這個大膽的學說一直被學界忽視,直至1960年代海洋擴張說出現,令大陸飄移說得以發展,後來更闡述為板塊構造理論。大陸漂移的想法已經被板塊構造理論納入,解釋大陸如何移動。
  • 科學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以此為起點,魏格納投入到大量的搜集、分析、整理證據工作中。1911年,魏格納在馬堡大學圖書館讀到一篇奧地利學者修斯(Eduard Suess)有關岡瓦納大陸(Gondwanaland)的文章,魏格納注意到這篇文章中列舉的一些反映古氣候信息的沉積物分布位置與現代全球氣候帶分布模式不符。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我們看《神奇四俠》,霹靂火隨時起飛、噴火,我們認同這個設定,這叫娛樂精神。但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誰說某人只憑肉身就起飛、噴火,還給你看了個視頻,你就信了,那就是精神有問題。1910年,美國地質學家泰勒提出,可能是當初地球俘獲月亮姐姐期間,月亮姐姐給地球自轉加了速,提升了潮汐力,從而把大陸撕開。
  • 大陸漂移學說的倡導者魏格納,掀起了一場地學領域的偉大革命
    在20世紀,有著著名的地殼構造的固定論與活動論之爭。引發這次爭論的一位著名人物並非專業地質工作者,但正是他的理論的提出,導致了地學領域的一場偉大革命。這位人物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者,德國著名地質學家兼天文、氣象地球物理學家和極地探險家阿爾弗雷德·路薩·魏格納(1880年一1930年)。1906年魏格納加人了丹麥探險隊,來到了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在調查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那些凍得比石頭還堅硬的巨大冰河、冰山,居然還會緩慢地移動,島的地層下面居然還有煤炭層!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一生最為後人熟知的就是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這個曾經被地質學界鄙夷、詬病,被冠以荒謬之名的學說,後來成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雖然魏格納對大陸漂移學說做了更為全面系統的闡釋,但魏格納並非提出漂移學說的第一人。早在16世紀末,一位荷蘭學者就注意了大西洋兩岸植物、動物相似性的特點,並提出使大西洋兩邊的大陸分離的動力因素可能是地震或洪水。到了19世紀中葉,義大利學者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認為是大洪水使大陸發生分離。
  • 我國學者完善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新聞—科學網
    9月27日,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中國國家小組主席、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唐春安教授在成都理工大學做學術報告時作上表述表示。 唐春安基於熱力學、物理學和巖石力學基本原理的研究,通過對地球演化和全球變暖機理進行了全新的思考,對傳統的板塊構造理論發起了挑戰。
  • 氣象人物誌:大陸漂移學說創始人——魏格納
    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1.1-1930.11.2)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陸漂移學說創始人
  • 尋求現象背後的機制:大陸漂移
    在板塊構造學問世之前40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曾提出過一個非常相似的理論: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當時搜集了大量地理、古生物、巖石、冰川的證據。這些證據支持他提出的:「地球上曾有過一個超級大陸而且大陸可以漂移」的假說。然而,當時僅在英國有少數地質學家接受魏格納的學說,而歐洲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抵制大陸漂移學說。在美國,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被完全摒棄,是科學界的笑料。
  • 馬丁·克萊茵與許良英:兩位著名愛因斯坦學者之間的友誼
    香克蘭自己就對物理史、特別是麥可遜等人的以太漂移實驗的歷史有濃厚的興趣,為此他還於1950-1954年間先後五次前往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拜訪愛因斯坦本人。1963年初,在克萊茵等人的協助下,香克蘭將他與愛因斯坦對話的記錄公開發表,成為研究愛因斯坦和相對論歷史的重要史料。
  • 新的大統一理論?國外科學家提出新理論,可惜無人認同
    最近,一位名叫史蒂芬·沃爾夫拉姆(Stephen Wolfram)的物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個理論聽起來有點意思,也似乎有些根據,至少也可能是現代物理學的一條狹窄的出路,值得試探。可是問題在於,他和他的團隊目前還沒有把這個理論整理成為論文發表出來,交給同行評審。同時,就像我們曾經介紹牛頓引力修正模型的文章中說過的一樣,任何巨大的發現都要具有預言的功能。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預言了黑洞、預言了引力波,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正確性。
  • 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
    想必很多朋友都聽說過一個主張活動論的科學家的小故事:在病榻上看著世界地圖,看到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很相似,由此提出大西洋兩岸曾經相連的假想。他,就是20世紀偉大的海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880~1930) | 圖源網絡當然,魏格納更不會是最後一個看到大西洋兩岸輪廓相似的人。
  • 大陸漂移說是怎麼被承認的呢?
    他發現被大洋分割的大陸上,不少動植物化石出現驚人的連續性。例如中龍這種淡水爬行動物,同時在南美洲和非洲玩耍,但他們卻沒有跨越大西洋的技能。甚至,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巖石可以漂洋過海,延伸到挪威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 牛頓和愛因斯坦誰的理論更準確?
    關於引力到底是什麼,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學者討論。即使是時至今日,依舊有很多人科學家在研究這方面的內容,比如:超引力理論。所以,或許在未來還有可能會出更具普適性的引力理論,不過,現在看來,關於引力的理論,最為主流的科學理論還是廣義相對論。
  • 有物理學家做了一項新試驗,對愛因斯坦理論提出挑戰
    自上世紀初愛因斯坦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並提出了「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後,無數物理學家對此提出過挑戰,希望證明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但大多無疾而終。在20世紀90年代,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Joao Magueijo教授和加拿大圓周研究所的Niayesh Afshordi博士就提出
  • 霍金提出黑洞新理論
    早報訊7月21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向學術界宣布了他對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他認為,黑洞不會將進入其邊界的物體的信息淹沒,反而會將這些信息「撕碎」後釋放出去。該理論的提出,說明霍金推翻了30年前他自己提出的「黑洞悖論」。
  • 十大最具革命性的科學理論
    又如,相對論力學明確指出了的質量與速度、質量與能量、動量與能量等物理量之間的密切相關性,以及物質運動的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等,這些問題在經典物理學的框架中,均是不可想像的。其中,引人注目的質能方程式E=mc2,被譽為「愛因斯坦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儘管狹義相對論與愛因斯坦的貢獻密不可分,但科學家也普遍認同這一重要理論「不是某個人或少數天才的自由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