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宋振騏:煤礦安全,越是落後,就越需要有人為之努力

2020-08-11 中國科學報

作者:廖洋

宋振騏(中)在礦井下指導煤炭開採生產。

「安全是『1』,效益是『0』,沒有『1』做堅實的後盾,『0』再多也沒有用……」 不久前,在遼寧鑫豐礦業集團,8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宋振騏像往常一樣,在煤礦採掘一線指導安全智能開採工作。

煤礦是高危行業領域。近年來,我國煤礦的安全生產形勢整體穩定好轉。2019年,全國煤礦發生死亡事故同比下降24.1%,百萬噸死亡率同比下降10.8%……作為中國實用礦山壓力理論學派創始人,宋振騏在半個多世紀的工作歷程中,所研究的就是礦山災害事故的預防控制。

從舊社會讀不起書的窮小子到我國煤炭與煤礦領域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宋振騏的成長軼事是他的學生和同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越是落後,就越需要有人為之努力」

1935年,宋振騏出生在湖北漢陽兵工廠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全面抗戰爆發後,兵工廠先後遷往湘西、重慶,幼小的宋振騏跟隨父母經歷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

從記事起,宋振騏就開始為生計奔波:撿煤球、下河塘摸魚、去食堂打掃殘羹剩飯。艱苦的生活磨礪了他堅忍頑強的性格,也鍛鍊了才幹。

1953年,宋振騏高中畢業,正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國家工業化建設蓬勃展開。

「沒有煤就沒有鋼!」「為光榮的煤炭事業奮鬥!」懷揣著在祖國建設事業中大顯身手的壯志豪情,宋振騏在高考的三個志願欄裡全部填寫北京礦業學院採煤專業。

當時我國煤炭開採方式落後,條件異常艱苦,喜歡這個專業的人很少。而宋振騏卻認為,越是落後,就越需要有人為之努力;越是艱苦,就越需要有人奉獻犧牲。

煤礦頂板垮塌事故高發,威脅著礦工的生命安全。宋振騏目睹過一個礦工在頂板冒落中喪生,這讓他倍感所學知識的重要性,也讓他立下了為煤炭事業奮鬥終生的志願。

「冒險正是為了千萬礦工今後的安全」

大學畢業後,宋振騏因為成績優異留校任教。他沒有安於做象牙塔裡的教書匠,而是帶學生下礦井勞動實踐,在一線發現、解決制約生產的瓶頸問題。

一次,宋振騏參與搶救被頂板埋住的工人,他感到,整個礦山似乎都壓在心上,心中萌發向礦山壓力抗衡的念頭。

為了千百萬礦工的安全,宋振騏全身心投入礦壓理論研究。他通過對全國各地的採礦工作面觀測,分析數以百萬計的數據,為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1976年,兗州第一對礦井(南屯煤礦)發生近百米工作面塌垮的大事故,他不顧頂板來壓時刻驚雷般的聲響和塌垮的危險,搶奪頂板活動數據,摸清了開採頂板運動的規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巖層範圍和控制的辦法。

1984年,南桐礦務局魚田堡礦五年垮塌工作面總長達3000多米,嚴重威脅生產。他深入現場實測研究,改變了支護方式和支護手段,排除了長期不斷的頂板事故……

「在為師治學中,宋老師常帶領學生深入煤礦生產第一線,特別是有一定危險和需要有創造性活動的地方。」山東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院長陳紹傑說,井下遇到工作面壓力增大、頂板轟隆隆作響的危險時刻,工人都往外跑,只有他往裡鑽,讓現場的學生深受觸動。

在林西礦研究的時候,地層深處突然響起如雷般「咣咣、嘎嘎」的「板炮」聲。這是頂板來壓的徵兆。在學生和工人們緊急撤離到安全地點後,宋振騏卻向老塘爬去。

工人們喊:「宋老師,不能冒這個險!」他顧不上回答,仍堅定地往前爬,一心要得到來壓這個關鍵時刻的數據。事後,他說:「此時冒險正是為了千萬礦工今後的安全。」

現場的礦工無不被他的忘我工作精神所感動。礦工們時常對實習的學生說:「一個大學老師能夠這樣不知疲倦、不怕風險地在現場搞科研,這樣幹事業,哪能不成功。」

在礦井採場這個「天然實驗室」裡,宋振騏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他的實用礦山壓力控制理論,受到生產一線的普遍歡迎。據介紹,隨著壓力控制理論的廣泛應用,目前,我國百萬噸煤死亡率下降到0.083%。

善打硬仗和惡仗的「礦山遊擊隊」

讓時間回到36年前。在全國機械化採煤會議上,時任煤炭部副部長葉青把協助北京門頭溝礦改革採煤方法的任務交給了宋振騏。

這個礦的採煤方法不僅丟煤多、掘進率高、坑木消耗大,而且很不安全,更無法實現機械化開採。多年來,英國、蘇聯的專家多次改革,均未成功。

有朋友勸他:「這可是個三十多年沒有啃下來的硬骨頭,小心弄不好砸了牌子。」他卻想,門頭溝礦在首都郊區,落後的採煤方式帶來的損失不僅表現在經濟上,還表現在國家科技實力上。因而,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

宋振騏帶隊進礦。有人提出質疑:「英國人、蘇聯人都沒解決的難題,他們能行?」宋振騏向礦上人員廣泛宣傳礦壓理論及改革採煤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並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

經過兩個月的苦幹,他們幫助門頭溝礦設計並採用的長壁工作面頂板控制方案取得成功,結束了傳統刀柱式開採衝擊地壓頻發的歷史。一位礦工感慨地說:「中國人有志氣、有能力,外國人辦不到的,我們也能夠辦到。」

震動全國的松樹鎮礦瓦斯爆炸事故後不久,宋振騏應邀去現場進行礦壓觀測。他幫助松樹鎮礦改革採煤方法,在成功對頂板來壓進行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實現了由傳統刀柱採煤方法向長壁工作面連續推進採煤方法的過渡,控制了堅硬的頂板,從此排除了該礦發生類似事故的可能性。

就這樣,哪裡有險情,哪裡有難題,他就到哪裡去戰鬥。每年,他都有200多天在煤礦現場。他和團隊在四川南桐、山東柴裡、徐州義安等礦連續打了幾個漂亮仗,不僅解決了危難問題,還收穫了豐碩的經濟效益。礦上的人都親暱地稱讚他們是善打硬仗和惡仗的「礦山遊擊隊」。

1983年,宋振騏的礦壓理論被認定為先進的理論體系,他先後應邀到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參加國際會議並進行講學活動,很多國際知名學者稱讚宋振騏是「值得中國自豪的專家」。

「煤炭事業需要我一天,我就奮鬥一天」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宋振騏一再表明,勞動成果並不僅僅屬於自己,而是屬於一切為此作過支持、援助、貢獻的個人和集體。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礦壓儀器生產還是一片空白。宋振騏主張成立山東礦業學院(現山東科技大學)礦壓研究室,動員了一大批機電、計算機等專業的教師和研究生,「三顧茅廬」請來鄧鐵六、林紫陽等中青年專家,組成了專業互補、特色鮮明的礦壓科研團隊,日夜奮戰研製出巖層動態儀、遙測儀、支柱質量監測儀、支柱測力計等一系列儀器設備,為礦山壓力數據採集和巖層運動測報奠定了基礎。

宋振騏常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給更多年輕人。有教無類、沒有門戶偏見,他培養的學生都成為行業的先鋒、骨幹……「宋老師常常鼓勵我們要敢於和勇於超過他。他說:『礦壓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要靠更多的後來者。』」宋振騏的助手、山東科技大學青年教師郝建說。

他還拿出自己的積蓄,設立「院士獎學金」,每年資助貧困優秀大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為祖國建設多出一份力。

雖已耄耋之年,宋振騏仍然忙著撰寫《論犯錯誤的必然性和如何避免犯錯誤》一書。他和年輕人一樣上班、加班,多次參加技術討論會,堅持上礦山、下煤井,現場了解情況……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說:「宋老師是我國採礦界的前輩,在煤炭事業上奮鬥了60多年,對中國的煤炭事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幹煤礦苦是苦,但我以苦為樂,以苦為甜。在新中國的建設發展中,煤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要大力發展智能礦井、智慧礦山,讓煤炭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造福人民,這就是我的願望。」宋振騏說。

「只要中國煤炭事業需要我一天,我就奮鬥一天。」如今,他仍然奔波於全國各地,為探索地下黑色寶藏的秘密繼續奮鬥。

相關焦點

  • 宋振騏院士應邀出席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度...
    2020年11月29日,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在重慶大學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礦山災害預防控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宋振騏作為特邀嘉賓出席本次會議。會議由科發院院長朱才朝和學術委員會主任謝和平分階段主持。
  • 中國科學院院士宋振騏|新材料論壇「躍進式」蛻變
    站在「淄博珍珠」C館的場館內,中國科學院院士、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專家宋振騏,對今年「一展一會」給予高度評價。宋振騏說,本屆展會在原有基礎上,融入了很多新思維、新理念,專家層次高,集聚的新材料領域更精更細,讓人眼前一亮。
  • 【煙臺故事】中國唯一的海底煤礦龍口北皂煤礦
    【煙臺故事】中國唯一的海底煤礦龍口北皂煤礦 2019-06-13 15:17:57 來源:煙臺日報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
    (兩會訪談)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技術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技術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團隊日前在國際期刊發表有關量子通信的最新實驗成果,引起學界高度關注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外籍院士
    這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他們中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功成名就,也有大部分人一生默默奉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勞一生。科研是枯燥而乏味的,多年如一日的與儀器相伴,許多項目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最終也沒能成功。但是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不服輸的精神,堅強不屈的品格,無數次失敗之後依然站立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項又一項的發明。這些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類。
  • 中國唯一海底煤礦:陸上煤炭尚未採完,為何花大錢採海底礦?
    到如今,英國開採的海底煤礦已有14個。而日本雖從1880年才開始在九州島海底大規模採煤作業,但它發展速度比較快,目前正在開採的海底煤田就有4處,年產量佔其煤炭總產量的30%~40%。日本北海道的海底煤礦與陸地的距離超過25千米,是世界上離海岸最遠的海底煤礦。
  • 《煤礦安全規程》(簡介)
    儘管當時中國煤炭工業裝備落後,技術水平低,但由於建立了一套適應當時煤礦實際情況的《規程》,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煤炭工業的恢復工作得以順利進行。2)1955年12月仍由燃料工業部組織修訂和頌發了中國煤炭工業第二部《規程》--《煤礦和油母頁巖礦保安規程》。
  • 礦業安全工程與環境保護實驗室
    該實驗室在原礦山壓力實驗室的基礎上組建,礦山壓力實驗室成立於1978年,1997年被確定為省重點建設實驗室,2001年5月通過驗收,被授予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目前實驗室擁有「採礦工程」和「安全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有中科院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11名,具有博士學位人員佔66.7%,科研用房面積3450m2  ,儀器設備總額1489萬元,擁有MTS815巖石伺服實驗系統、EH-4電磁剖面成像系統、傅立葉紅外分析儀等一批九十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的儀器裝備。
  • 十八大以來煤礦安全生產改革創新綜述
    「在非常時期盡非常之責,用超常之功創非凡之為。」這恰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煤礦安全生產改革創新的真實寫照。  煤難賣,款難回,經營困難,虧損面擴大……2012年下半年以來,煤炭經濟運行步入低谷。「因為虧損了,企業的安全投入就沒有保障。」
  • 越優秀的人,越是孤獨,越不被別人喜歡
    越優秀的人,越是容易孤獨,這是為什麼的呢?因為越是優秀的人,他越是與眾不同,和他同一個頻道的人就越少。越優秀的人,他做的一些事情,在剛開始都常不被理解,只有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得不到周圍朋友和親人的理解,他只有一個人慢慢的孤獨的走下去。
  • ...湖南煤礦安全監察局 湖南省能源局關於印發《湖南省分類處置30...
    萬噸/年以下煤礦分類處置工作方案〉的通知》(發改能源〔2019〕1377號,以下簡稱「國家分類處置工作方案」)和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國家煤礦安監局辦公室《關於30萬噸/年以下煤礦分類處置工作方案有關意見的復函》(國能綜函煤炭〔2020〕28號)的要求,做好我省30萬噸/年以下(不含30萬噸/年,下同)煤礦分類處置工作,進一步淘汰不安全落後小煤礦,進一步退出低效無效產能,提高煤礦安全保障能力,促進全省煤炭行業安全發展
  • 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捍衛祖國,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中國學子的心目中有三個最想去的地方,分別是清華,北大,中科院。當時舉全國之力進行的兩彈一星的項目,連一臺計算機都沒有,還依靠原始的算盤來完成。就這樣,她的夢想實現了,只是她成為了一名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毫不遲疑,毅然回國效力李愛珍當時是交流學者,她明白自己的初心是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2020-11-18 高能物理研究所 【字體:、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做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論壇」。
  • 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捍衛祖國,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夢想之地皆未如願 在這些眾多的科學家中有我們熟悉的兩彈元勳錢學森;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等等,在這些群星中大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 煤礦 瓦斯爆炸
    國際巖石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宋振騏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上海廟礦業公司榆樹井煤礦在軟巖支護方面取得了全國乃至世界性的階段性成果。經了解,事發礦為個體煤礦,證照齊全,設計生產能力為9萬噸/年,初步分析事故地點為事發礦三段掘進工作面,透水水源為老採空區水。
  • 她為中國半導體事業貢獻巨大,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美國院士
    有時候,一項研究和成果要經過幾個時代的跨越,幾代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面世。中科院作為中國科學人的最高追求,是無數科學人的最終夢想。然而,我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身份失敗,最後卻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錄取,這其中是否有什麼誤會。
  • 她是著名中國女科學家,曾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最終成美國院士
    到了現在,我們有了很好的信息技術支持,而且還有了偉大的中科院目標,因此有更多的人朝著這方面努力,但真正能夠進入其中的卻是少之又少。 例如我們本期要聊的主人公,她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中國女科學家,但可惜的是一輩子的努力卻是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到後來,她無可奈何選擇成為了美國院士。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她是著名中國女科學家,曾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最終成美國院士
    到了現在,我們有了很好的信息技術支持,而且還有了偉大的中科院目標,因此有更多的人朝著這方面努力,但真正能夠進入其中的卻是少之又少。但可惜的是,就在她自認為已經獲得資格進入中科院的時候,中科院的拒絕卻讓她認清了現實。第一次被拒絕讓她意識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些留學到國外的人並不是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是一心為國沒有爭名。
  • 永葆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氣神
    實踐和歷史反覆證明,越是面對困難,我們越需要百折不撓的毅力、越挫越堅的鬥志;越是面對挑戰,我們越需要坦然應對的凜然、一往無前的執著;越是面對成功,我們越需要不驕不躁的謙遜、沉穩冷靜的清醒。這是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底氣所在和力量之源!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救災、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等艱難險阻讓黨、國家和人民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和「壓力測試」。
  • 中科院院士突然人間蒸發,國家尋找27年未果,至今仍是一個謎
    在《後漢書》中記載:"老子入夷狄為浮屠",老子在函谷關被迫為守關關令寫書,留下道德經出關後就下落不明。老子的蹤跡成為一個謎團,也有人猜測老子化胡,一路向西成為了佛祖。關於這個說法我們無從考證,但類似的事件不止發生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