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要去當一名科學家,去探索未知的宇宙,去發現星星的秘密。但可惜的是,長大才發現原來科學家這條道路千難萬難,而且門檻太高了。
在古代社會,沒有條件,沒有上升的通道。所以大家只能以科舉為主,以人生興趣為輔,這才有了那些半吊子的科學家。到了現在,我們有了很好的信息技術支持,而且還有了偉大的中科院目標,因此有更多的人朝著這方面努力,但真正能夠進入其中的卻是少之又少。
例如我們本期要聊的主人公,她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中國女科學家,但可惜的是一輩子的努力卻是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到後來,她無可奈何選擇成為了美國院士。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女科學家的奮鬥
在中國古代,我們曾經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而且封建時代以男性為主,女性想要真的謀得一個發展實在是很難。還記得當年李清照在晚年的時候,想要教一個小女孩學習文學,結果居然被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理由,頂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女性在發展的路上走得很窄,而且很艱難。不過到了現代社會,自從我們建國以來就提供了一個男女平等的平臺,男性和女性一起奮鬥,同樣的在科學領域也有很多的女性開始湧入。
我們的主人公李愛珍就是奮鬥的一員,她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名科學家,但與我們不同的是,她不僅有理想而且有恆心,更重要的是還有這樣的水平。
在很小的時候,李愛珍對於科學數字有著很敏感的程度,考試成績從來是位列前茅,而且每次與老師進行交流都是舉一反三。就這樣,對數字的敏感,對問題的快捷思維已經讓我們看到,她可謂是天生的科學家。
既然有了天賦又有了理想,那麼就需要時間的積澱和未來的開花結果。果不其然,李愛珍的努力並沒有讓大家失望,她很快考上了復旦大學。
李愛珍來到這個讓所有人羨慕的學府以後,她的成長之路並沒有終結,而是在一大堆的學霸裡面再一次脫穎而出。在校期間就已經被大家賞識,並且被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學生時代年少有為,眾人羨慕的目光和周圍人敬佩的眼光,讓李愛珍得到了認可。
相比較於之前的大學,研究所裡面的生活狀態與以往完全不同,大學有自由,有歡樂,有人情味,而研究所只有冷寂與苦幹。但李愛珍卻並沒有任何的不適應,相反還非常的樂在其中,對於一個又一個的研究與試驗,她都是感動得熱淚盈眶。
正是在這段歲月裡面的積澱,她很快擁有了大量的實驗經驗與積累,而且還把理論知識落實到了實際。伴隨著他的努力,沒過幾年,她就坐上了技術委員會主任的位置。
二、外面的世界
就在李愛珍不斷的研究與深造的時候,當時的時代背景卻也發生了改變。當時很多的學者與研究人員,都受到了外部世界的誘惑,於是有很多的人出國留學,並且一去不復返,甚至還有很多的人改變了國籍,成為了外國人員。
對於當時周圍人的選擇,李愛珍內心也有過一絲波動,但是堅定的愛國主義,使得她對於外面的誘惑最終還是不再理睬。
雖然拒絕對於外部世界的誘惑,但是有句話說的好,科學沒有國界,所以中國與美國科學家的交流,這些行動還是要有的。所以李愛珍來到了國外,並且親眼目睹了美國的學術氛圍還有她所暢想的那些知識與境界。
在美國她看到了很多新奇的科學邊界,而且還突破了很多以往想不通的問題。不過就在她感動的時候,美國科學家向她提出了請求,讓她留在美國。但李愛珍還是那句話,搞研究可以,但是不想離開中國。
三、衝擊中科院
從美國回來以後,李愛珍進一步進行研究,並且對於科學家的最高學府中科院開始有了狂熱的追求。雖然對於李愛珍來說,她沒有什麼欲望,但是作為一個科學家來說要想得到大家的認可,中科院就是所有人的目標。
因此她不斷的研究突破,並且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例如當年她所搞的半導體矽材料實驗室,不僅讓國內關注,而且還在國外打響了名聲。但可惜的是,就在她自認為已經獲得資格進入中科院的時候,中科院的拒絕卻讓她認清了現實。
第一次被拒絕讓她意識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些留學到國外的人並不是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是一心為國沒有爭名。
此後,她以更大的毅力進行研究,再一次衝擊中科院的門檻。然而可惜的是,一次失敗,兩次失敗,三次還是失敗了,不管她多麼努力,中科院猶如一座大山,她的理想還是沒有實現。到第四次申請的時候,她的年齡已經不達標了,所以只能無奈的退去。
不過在當時的背景之下,雖然她失望了,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下,她的成就是非常明顯的進步,也是達到了讓周圍人都側目的地步。因此,美國再一次不失時機的向她提出了請求,當時很失望的李愛珍,選擇了美國的請求,最終成為了美國的外籍院士。
在當時來說,美國人給出的待遇其實更好,而且似乎也有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對於李愛珍來說,美國的院士終究只是一個不達標的目標,真正的境界還是中科院。她沒有資格進入中科院,還是實力不達標,而且她終究是個中國人。
在當時,李愛珍加入美國的時候,曾經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和指責。但李愛珍還是擺正了態度,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有,自己在美國,好好的學習技術,然後培養足夠多的留學生,為祖國做出更好的貢獻。雖然中科院是她一輩子難以企及的夢,但是她可以為這個夢添磚加瓦。
也正如後來記者採訪時她所說的,當年我們閉關鎖國,所以落後挨打,現在她作為一個失敗者,想出去看一看,帶給國人更多的眼界與知識。
所以說,李愛珍接受美國的院士,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的粗暴與墮落,其實也是一種失敗以後的重新起航,這就是愛國主義培養下的科學家。遠在異國他鄉,依舊思念家鄉,即使沒有實現理想,也要添磚加瓦,這一點還是值得大家認可的。
結語
科學家這條道路真的非常的艱難,不僅要有天賦,而且還要有毅力,更重要的是競爭壓力還特別大。過去可能我們沒什麼感覺,只是覺得中科院是一個偉大的存在,但誰都沒有想到這裡面的競爭壓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中國有十幾億的人口,但是那裡面的院士卻只有那麼一點點。所有的人都想要進入其中,但是競爭壓力太大了,那裡面每一個人都是人才中的人才。即使是像李愛珍這樣的有天賦並且刻苦,而且得到美國人認可的存在,也沒有達到標準。
正是在這種殘酷的競爭壓力之下,我們才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絕對頂尖人才,他們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足以威懾美國。不過大家也需要端正一個態度,在本國國內無法達到最高境界,來到外部世界去追求境界,並且為我們打開一條出路也是可以的。
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這句話沒有錯,但身為真正有追求的科學家,從來不會受外部世界的影響,內心的執著會讓他們心繫祖國,一般來說科學家叛國是不存在的問題。所以大家看到一些留學和接受外國院士的新聞,也需要端正一下態度,不要太過於激進,不要小瞧中國文化下的科學家。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