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的迅速發展,讓科學成為了國家競爭之間的重要主導因素。然而,從無到有,將一個陌生的物體從自然界中尋找或創造出來,不是那麼容易的。有時候,一項研究和成果要經過幾個時代的跨越,幾代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面世。
因此,科學家不是那麼容易當的,他們不僅要吸收海量的知識和訓練出過人的邏輯能力,還要獨自一人面臨成功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經歷。而且,科學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顆孤獨且強大的內心,這樣他們才不會被枯燥乏味的實驗磨盡熱情。
中科院作為中國科學人的最高追求,是無數科學人的最終夢想。然而,我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身份失敗,最後卻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錄取,這其中是否有什麼誤會。
1936年,李愛珍出生在福建省石獅市永寧鎮港邊村。她自小成績優異,身上永遠帶著一股科學人不服輸的精神,什麼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當同齡人還在迷惑未來幹什麼的時候,她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1954年7月,李愛珍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學習。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她每天不是在實驗室、圖書館就是在老師辦公室。四年以後她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進入上海冶金所,正式開始半導體材料的研發之路。經過不懈努力,她將中國半導體材料研究成果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平臺。
1980年8月,李愛珍被公派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習。在這裡,李愛珍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國科學界與美國科學界之間的巨大差距。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縮小中美科學界的差距。李愛珍不再是那個為中國科學界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了,她重新做回了學生,謙虛有禮地向美國學者提出疑問、做好筆記,有時候還來一兩場學術上的切磋交流。就在她在美國潛心學習技術的時候,社會上有不少的聲音說:李愛珍在被中國培養以後,跑到美國效力去了,她不會回來了。對此李愛珍沒有做出任何解釋,而是在兩年學習期結束以後,直接回到中國打破了這一謠言。
回國以後,她用所學技術為中國科學事業立下顯赫功績。在學術上,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她發表256篇科研論文。她將中國半導體材料研推上了國際平臺,申請了21個國家科研發明專利,獲得國際發明獎銀獎一個。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美國回來以後,李愛珍先後創建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導體微結構材料和器件實驗室和固態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氣態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為中國科研研究提供了一個更高的實驗平臺。除此以外,李愛珍還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學人才。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儘管李愛珍對中國科學事業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卻還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不想,這條新聞沒過多久就被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刷屏了。有人猜測李愛珍被中科院拒絕的原因可能是與美國科學院也在聯繫。因此,很多人都在罵她。不過,最終發現這只是一個誤會,美國那個科學院是一個社會性組織,而且是它單方面邀請的李愛珍。李愛珍本人拒絕了它的邀請說,我是中國人,中國培養了我,我會一直為中國科學事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