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億院士:未來風光年發電量將達5-6萬億kWh,電解水制氫是重要儲能...

2020-11-27 國際能源網

隨著「十四五」漸行漸近,我國能源發展的未來戰略規劃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從長期來看,能源低碳轉型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和解決能源安全問題的主要路徑,也將是「十四五」期間能源發展的主基調。

日前,本報記者就我國能源轉型的目標和路徑等問題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他認為,未來我國年發電量將達到11-12萬億kWh,其中,風電和光伏發電量將達5-6萬億kWh,同時,為應對低碳轉型帶來的電力系統供需之間時間的不匹配,氫儲能將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記者:隨著「十四五」的到來,我們國家能源轉型的步伐也在逐漸加快,您如何看待能源低碳轉型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關係?

江億院士: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表明了中國政府在緩解氣候變化上的積極立場和大國責任,明確了今後四十年能源革命的目標、任務。

從能源領域的長治久安來講,我們首先面臨能源安全問題,我國油氣資源不足,對外依存度高;其次面臨大氣治理問題,只有徹底改變能源結構,才能根治霧霾;同時還面臨氣候變化問題,要在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這對能源結構和用能方式是巨大挑戰。

要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途徑就是實現能源結構轉型,由化石能源為主轉向低碳能源結構,實現以「可再生能源+核能」的零碳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結構,使化石能源比例大幅度降低,從而實現能源安全、解決大氣汙染、實現碳減排。

記者:如何實現這一轉型目標?

江億院士:我們先要明確遠期目標,比如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行倒逼機制;然後規劃設計低碳能源結構下的能源供給、能源輸配、能源轉換和終端用能方式;再討論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使轉型過程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

記者:在轉型路徑下,未來將會呈現什麼樣的低碳能源結構?

江億院士:未來將是電力為主、燃料為輔的能源結構:以風電、光電、水電、核電為主的電力供應,和以生物質能為主的燃料供應。因為零碳能源的主要形式為電力,所以應儘可能加大終端用能中電力的比例,減少對燃料型能源的依賴,實現電氣化,未來的「能源轉換鏈」需要由「熱—電」轉變為「電—熱」。

未來的能源總需求,將有11-12萬億kWh電力;14億噸標準煤當量的燃料,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以及主要用於北方供暖和工業生產用熱的80億GJ餘熱。其中,在11-12萬億kWh的電力構成中,零碳電力佔比將達到75%,包括1.6萬億kWh核電、2萬億kWh水電和5-6萬億kWh的風電及光伏發電,同時,還會有2-3萬億kWh燃煤燃氣電力,用於調峰。

記者:風電、光伏發電的不可調控,一天內的峰谷差,以及夏季空調導致用電量的急升、冬季枯水期水電不足等季節因素,都會對電力系統帶來一定的挑戰,如何解決電力系統供需之間時間的不匹配?

江億院士:需要靈活電源、蓄電、用電側的需求側響應方式來實現供與需的平衡。在電源側,水電具有最好的靈活調節特性,抽水蓄能電站則專門用於電力峰谷調節,同時,燃煤燃氣電廠、核電廠和風光互補也都可以作為調節方式。在蓄電或蓄能方面,可以通過空氣壓縮和目前正飛速發展的電池技術來平衡電力供需,此外,將電解水制氫轉為燃料,通過燃料電池再發電的儲氫技術也將是重要的蓄能方式。

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用電側的需求側響應模式來調節電力供需,電力充沛時,選擇大功率用電,電力不足時,採用小功率或停止用電,根據電網的供需關係及時響應、調節。例如,在工業領域,有電爐煉鋼、電解鋁、電解銅等可中斷的高耗電生產過程;在交通領域,通過電動汽車充電,未來將有2億輛小轎車,可提供超過60億kWh的儲電能力,佔日均用電總量20%;在建築用電領域,應採用新的柔性用電方式使建築由造成電網峰谷差的元兇變為協調供需平衡的「虛擬電廠」,可以通過建築內的分布式蓄電,變剛性用電為柔性用電,也可以通過建築配電與周邊的智能充電樁聯動,利用建築空餘配電容量充電,在用電高峰期還可以由電動汽車向建築供電。

記者:建築的柔性用電方式,對於電力系統會帶來哪些具體的改變?

江億院士:柔性用電建築可以降低電網容量,全面推廣電動汽車後,如果單獨為充電樁配電,將導致電網容量嚴重不足,如果把充電樁接入柔性建築內網,利用建築配電空餘容量充電,就不必要增容;同時,柔性用電建築還可以削峰填谷,成為虛擬電廠,用電高峰期可響應電網要求大幅度減少用電功率,用電低谷期可響應電網要求大功率接納谷電;當50%以上電源來自外部不宜調整的風電、光電、核電時,柔性建築調節容量將在平衡電網供需關係中起重大作用。

記者:在建築領域參與能源轉型方面,光伏與建築的結合近年來被寄予厚望,您如何看待建築在這一方面可以發揮的作用?

江億院士:當前,光伏和風電的成本已經接近燃煤發電,尤其是光伏電池的成本,已從2000年的50元/W下降到低於1.5元/W。然而,光伏發電的進一步發展,卻面臨著諸多瓶頸,比如安裝空間、接入方式和接入成本、調節方式。而光伏與建築的結合,有助於破解光伏電力發展的瓶頸。

一方面,建築屋頂和可接受太陽輻射的垂直表面是發展光伏的重要資源,我國城鄉建築有250億平米可開發利用表面,如果開發利用其中70%,可安裝20億kW光伏電池,年發電量將超過2.5萬億kWh。另一方面,建築光伏優先滿足自用,可大幅度降低接入成本和損耗,光伏直接與負載連接,可以避免多次變換、變壓、傳輸的投資和損耗。

記者:您剛才提到「餘熱」是未來低碳能源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對於「餘熱」的利用,您有什麼建議?

江億院士:我們要建設區域熱網,充分回收利用火力發電餘熱和工業餘熱供熱。未來我國將建設1.5-2億kW核電,排放2-3億kW餘熱,其中,50%在北方地區;同時,我國北方還需要3-5億kW燃煤燃氣電廠,以滿足冬季枯水期用電和部分調峰需要,而3億kW燃煤燃氣火電排放4.5億kW餘熱,可作為冬季建築供熱熱源;此外,部分高能耗工業生產過程排放1-2億kW左右餘熱,大部分也在北方。這些餘熱的75%,合計6億kW,可為170億平方米建築供暖提供熱源。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解決餘熱產地與需要供熱建築地理位置的不匹配、餘熱生產變化與建築供熱需求的變化不一致、保證供熱可靠等問題,所以要跨區域聯網,多熱源聯合供熱並,在末端使用燃氣調峰。

相關焦點

  • 衣寶廉院士丨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氫能網訊:前言:北極星氫能網獲悉,衣寶廉院士在題為《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的演講中提到: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可以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並分析了目前3種電解水制氫技術的特點、難點及未來發展方向。
  • (PPT)衣寶廉院士: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
    為有力推進我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石化於2020年7月24日邀請國內氫能領域頂級院士、專家舉行「結構氫產業,謀劃氫未來」氫能發展戰略研討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衣寶廉在會上(視頻連線)做了主題演講,內容如下:各位院士和專家上午好,我的報告題目是「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人類能源是一個逐漸的減碳過程,從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氣到氫,這是逐漸來減碳的。
  • 衣寶廉: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衣寶廉在視頻連線中做了以「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為主題的報告。  在能源轉型中,氫能的利用可以實現大規模、高效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在不同行業和地區間進行能量再分配;充當能源緩衝載體提高能源系統韌性;降低交通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降低工業用能領域的碳排放;代替焦炭用於冶金工業降低碳排放,降低建築採暖的碳排放。
  • 觀察|衣寶廉: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衣寶廉在視頻連線中做了以「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為主題的報告。衣寶廉介紹,氫的製備技術路線方面,目前主要是要用綠氫,即電解水制氫和副產氫。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可以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特別是季節性的波動性,解決棄水、棄光、棄風的問題。可以替代石油用於汽車,可以替代天然氣用於燃氣輪機發電,也可以替代焦炭用於冶金工業。
  • 讓能源更清潔更綠色: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儲能項目開建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近日,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範項目在寧夏開工建設。該項目是目前國際頂級制氫儲能項目,預計建成後合計年產氫氣1.6億標方,每年可減少煤炭資源消耗25.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4.5萬噸。 氫能源是目前已知最綠色清潔的能源,通過太陽能電解水所生產的氫氣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氫氣」。當前,在行業整體發展的壓力下,「綠氫」項目的啟動對推廣發展清潔能源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 創多項國際、國內第一 寶豐能源開建電解水制氫綜合應用項目
    2018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2.3億噸,排放總量達92億噸。我國正不斷加大對碳排放的管控,以推動高質量發展。2016年,我國加入巴黎協定,承諾堅定承擔減排職責。環保高效的氫能源產業的發展建設將緩解我國化石燃料燃燒副產品導致的環境汙染問題,推進節能減排和低碳環保發展,有望成為我國實現減排大戰略的重要抓手。
  • 全球最大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項目開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4月17日,高端煤基新材料領軍企業寶豐能源(600989)開工建設全球最大規模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 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範項目。工信部已啟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將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研究產業化重點向燃料電池汽車拓展。此外,在工業、建築業等領域,氫能源的廣泛應用也將獲得突破性進展,據測算相關市場將達到萬億產值,優先布局的企業將先行受益。
  • 衣寶廉院士:可利用西南、西北、東北可再生能源來電解水制氫
    衣寶廉院士:可利用西南、西北、東北可再生能源來電解水制氫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陳凌瑤 2020-07-24 23:27 來源:澎湃新聞
  • 電解水制氫能否成為能源網際網路殺手級應用?
    電解水制氫技術可以用來調節電網峰谷變化削峰填谷,維持電網系統穩定。適合小規模分布式發電制氫場景,可以與太陽能、風能等潮汐式發電結合併廣泛應用。未來若能降低成本,電解水制氫技術將成為能源網際網路的殺手級應用。
  • 科學網—讓電解水制氫變得更容易
    而電解水制氫正是將富餘電力轉化為氫能的好途徑。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新能源所研究員陳亮團隊提供了一種高效的酸性析氧電催化劑,並提出了相應的機理解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酸性電解水制氫的研究。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電解水制氫產業聚向濟南
    濟南有這樣一家企業,30年默默耕耘於電解水制氫領域,目前技術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正向著國際先進邁進。她就是山東賽克賽斯氫能源有限公司。氫氣純度可達99.999%  走進賽克賽斯氫能源公司廠房,一個個鐵質箱子整齊排列,上面標註著電解水制氫等字樣。公司總經理王壽榮表示,每個箱子裡都是一整套制氫設備,充入電和水,就會出來氫氣和氧氣,其中氫氣純度可達99.999%。
  • 中國氫能聯盟:2030年左右,電解水制氫將成有效供氫主體
    該白皮書介紹稱,目前,電解水制氫技術主要有鹼性水電解槽(AE)、質子交換膜水電解槽(PEM)和固體氧化物水電解槽(SOE)。其中,鹼性電解槽技術最為成熟,生產成本較低,國內單臺最大產氣量為1000立方米/小時;質子交換膜水電解槽流程簡單,能效較高,國內單臺最大產氣量為50立方米/小時,但因使用貴金屬電催化劑等材料,成本偏高;固體氧化物水電解槽採用水蒸氣電解,高溫環境下工作,能效最高,但尚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
  • 大連化物所與陽光電源籤訂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戰略合作協議
    大連化物所與陽光電源籤訂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戰略合作協議 2019-10-2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雙方將在百千瓦級以上大氣量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制氫裝備、先進PEM電解水制氫技術、電解水制氫系統優化等方面開展技術合作。  此次合作將加快推進PEM電解水制氫產業化進程,助力大連化物所PEM電解水制氫科研成果有效轉化。未來,雙方將就科研成果轉化、高級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系列合作。
  • 電解水制氫有了長壽命廉價催化劑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4月2日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Ryuhei Nakamura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在酸性條件下非貴金屬電催化分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 【乾貨】水電解制氫技術發展現狀及瓶頸分析
    幹勇院士談氫能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重要|萬鋼向中央建議:將氫能作為能源管理而非危化品處理中石化正籌備設立中國石化氫能公司交通部發文!燃油公交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汽車!總量超百萬!【乾貨】中/德/日/美氫價與油價對比 鹼性液體水電解技術已實現全球商業化,PEM和AEM水電解制氫技術或將成為未來主流。 水電解制氫技術的工業化應用可追溯20世紀20年代,當時鹼性液體電解槽水電解技術已經實現工業規模的產氫,應用於氨生產和石油精煉等工業領域。
  • 如何降低電解水制氫的成本?
    電解水制氫氣是通過電能給水提供能量,破壞水分子的氫氧鍵來製取氫氣的方法。 其工藝過程簡單、無汙染,製取效率一般在75%-85%,每立方米氫氣電耗為4-5kW·h。由於電費佔整個水電解制氫生產費用的80%左右,導致其競爭力並不高。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新聞—科學網
    如何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電解水制氫生產中實現「大規模」「低能耗」「高穩定性」三者的統一?被列為2020年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之一。 最大優勢是產生「綠氫」 氫不但可以直接作為能源使用,在石化工業中也有著重要的用途,被譽為未來世界能源架構的核心。
  • 華能將在川建設西部首個規模化水電解制氫示範項目 緩解水電棄水難題
    中國華能集團總經理鄧建玲在會上透露,以成都等地申報國家氫能示範城市為契機,中國華能正積極創新發展水電制氫和儲能,打造綠氫產業園,建設西部地區首個規模化水電解制氫示範項目,把地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四川在線記者了解到,華能擬在成都選址建設水電制氫示範項目。項目建設規模6000Nm3/h,分兩期建設。
  • 把風光資源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風電制氫路在何方?
    1、風電制氫簡介風電制氫技術是將風能通過風力發電機轉化成電能,電能通過電解水制氫設備轉化成氫氣,通過將氫氣輸送至氫氣應用終端,完成從風能到氫能的轉化。根據風電來源的不同,可以將風電制氫技術分為併網型風電制氫和離網型風電制氫兩種。
  • 俞紅梅: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效電解制氫研究組長俞紅梅到場並發表了以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為主題的演講,以下為文字實錄:  從宏觀講,由遠即近,現在在這裡都要講氫,大家都有共識。現在的氫有不同的顏色,有灰氫、藍氫、綠氫,分別從哪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