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蘇軍擊毀德國法西斯最後防線(圖)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投入柏林戰役中的蘇軍SU-76自行火炮

  柏林戰役是蘇聯紅軍對德國法西斯軍隊的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大規模城市攻堅戰役。戰役從1945年4月16日開始至5月2日結束,歷時17天。經此一戰,德軍完全失去抵抗能力。一星期後,德國分別與英、美盟國和蘇聯談判籤約,宣布無條件投降。

  兵力對比

  ■ 蘇軍:集中了20個合成集團軍、4個坦克集團軍、7個獨立坦克軍、2個機械化軍、4個航空兵集團軍,以及波蘭的2個集團軍、1個坦克軍,共250萬人、4.2萬門火炮和迫擊炮、6250餘輛坦克、戰機7500架。

  ■ 德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託化師、6個裝甲師,以及其他許多獨立兵團,共約100萬人、牽引火炮104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作戰飛機3300架。

  作戰背景

  柏林是一座大型工業城市,也是德國戰爭機器的關鍵部位,它就像德國法西斯的心臟,只要它還在跳動,戰爭就不可能結束。因此,自從失掉東普魯士後,希特勒便一直坐鎮柏林。在蘇軍攻克柏林前,他一方面組建新軍(絕大部分是14至16歲的少年),另一方面加強柏林的防禦工事,企圖把柏林變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以作困獸之鬥。

  蘇軍企圖:以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航空兵和海軍的協同下,實施強大突擊,迅速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禦地區,合圍並分割德軍柏林集團,然後逐個殲滅並最終攻佔柏林。

  德軍企圖:首先扼守奧得河-尼斯河西岸,阻止蘇軍推進。一旦沿河防禦被突破,則以柏林周圍有利地形為依託,阻止蘇軍突入柏林。

  作戰經過

  1945年4月16日晨,蘇軍的近萬門大炮在奧得河畔同時開火,柏林戰役正式打響。

  蘇軍突破外圍防線

  ■ 中路蘇軍突破奧得河

  4月16日凌晨3時,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動用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炮,猛轟德軍陣地20分鐘。隨後,前沿陣地的探照燈全部打開。蘇軍順著光亮向德軍陣地發起猛衝。

  1小時後,蘇軍就突破德軍一線陣地,向縱深推進1.5-2公裡。天亮後,蘇軍遭遇德軍拼死反擊,推進速度銳減,蘇軍第二梯隊開始投入戰鬥。上午10時,蘇軍第9坦克軍也投入交戰。下午,朱可夫又把近衛第1、第2坦克集團軍投入交戰,終於一舉突破德軍第一防線。當蘇軍接近澤洛夫高地,向德軍第二防線發起進攻時,再次遇到頑強抗擊。

  4月17日,朱可夫在主攻地段每公裡集中250-300門火炮猛轟德軍陣地,各坦克集團軍協同步兵兵團快速推進,繞過德軍支撐點,將摧毀各支撐點的任務留給第二梯隊。德軍多次發起反衝擊,均被蘇軍近衛第8集團軍擊退。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成功突破德軍第二防線。

  4月18日,德軍統帥部幾乎把全部戰役預備隊都投入交戰。蘇軍主力僅推進3-6公裡,靠近德軍第三條防線。蘇軍統帥部認為,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前進緩慢有礙於原定計劃,遂命令烏克蘭第1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協助進攻。

  為了執行最高統帥部的指示,朱可夫要求炮兵向第一梯隊靠近,以便實施更密切的協同,並命令航空兵增加支援力度。在之後的兩晝夜裡,蘇軍終於攻克德軍第三防線,在19日突破德軍的奧得河防線。

  ■ 南路蘇軍突破尼斯河

  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科涅夫的指揮下,也於4月16日6時在尼斯河畔發起進攻。炮火準備後,蘇軍先遣分隊於6時55分開始強渡尼斯河。7時5分,蘇軍轟炸機對德軍樞紐和指揮所進行猛烈轟炸。蘇軍第一梯隊迅速佔領河岸登陸場。當天結束前,蘇軍突破德軍第一防線。

  4月17日,蘇軍開始攻擊德軍第二防線。德軍從預備隊中抽出4個坦克師,實施反突擊。根據這種情況,蘇軍指揮部命令近衛第1、第4坦克集團軍主力全部投入交戰,粉碎了德軍的多次反突擊,最終突破德軍第二防線。17日夜,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近衛第3、第4坦克集團軍轉向進攻柏林。此時,德軍正試圖向斯普裡河防區增兵。為此,蘇軍計劃以航空火力遲滯德軍,同時在防禦薄弱的科特布斯、斯普裡堡地段實施突擊,加速進攻斯普裡河。

  4月18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第7機械化軍和第27步兵集團軍的部隊首先強渡斯普裡河成功。19日晨,近衛坦克第3、第4集團軍和第13合成集團軍全部渡過斯普裡河。至此,烏克蘭第1方面軍突破德軍三道防線和兩道江河障礙,完成了對尼斯河防線的突破任務。

  ■ 北路蘇軍牽制「維斯瓦」

  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由於實施東波美拉尼亞戰役而耽誤了參加柏林戰役的時間,沒能和另外兩個方面軍一起進攻。4月18日,蘇軍統帥部考慮到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進展遲緩,命令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強渡奧得河。該方面軍於當日發起進攻,用2天時間強渡東奧得河,肅清了東、西奧得河間的德軍,有效牽制了德軍「維斯瓦」集團,保障了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側翼安全。

  柏林城外分割合圍

  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近衛第3、第4坦克集團軍以每晝夜30-50公裡的速度向西北攻擊前進,於4月21日直逼柏林外層防禦。同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破柏林外層防禦,逼近東北郊。為了分割被圍德軍,21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將第二梯隊的第28集團軍投入交戰。23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第3集團軍也投入交戰。各合成集團軍利用坦克軍團的戰果,向易北河推進。

  鑑於柏林岌岌可危,4月22日午後,德軍在帝國總理府舉行最後一次作戰會議。決定調回守衛易北河防線的第12集團軍,開赴波茨坦,接應從柏林東南突圍的第9野戰集團軍。德軍還向蘇軍第52集團軍和波軍第2集團軍的左翼發動突擊,直到24日,德軍攻勢被遏制。

  4月24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部隊在柏林東南與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部隊會師,於25日在城西封閉了包圍圈。至此,柏林的50萬德軍被合圍並分割成兩部分:法蘭克福-古賓集團和城區衛戍集團。

相關焦點

  • 德軍的最後一次勝利,勞班坦克大決戰,摧毀蘇軍351輛裝甲車輛
    1945年3月,在西裡西亞的勞班鎮爆發了德軍與蘇軍的坦克大戰,這場戰鬥可以說是德軍的最後一次戰術勝利,擊毀了蘇軍350餘輛坦克和突擊炮,成了蘇軍不遠提及的傷痛。
  • 盤點二戰十大著名經典戰役
    戰役持續了兩個半月以上,在正面300餘公裡、縱深約600公裡的大面積領土上進行。蘇軍損失約70萬人,有66.5萬人被俘,德軍擊毀或繳獲884輛坦克,3718門火炮,3500輛車輛,戰果輝煌。可從另一角度看,由於蘇軍西南方面軍持久而頑強的戰鬥,對打破德軍的「閃擊戰」計劃起了很重要的積極作用。
  • 蘇軍與德軍激戰布達佩斯,擦出火花的羅馬尼亞與匈牙利
    >這一次他們的對手是那個昔日橫掃了半個歐洲的法西斯德國,當然還有德國的「小朋友」,羅馬尼亞昔日對抗蘇聯的盟友—匈牙利。而那些此前被羅馬尼亞法西斯迫害的人,在被蘇軍釋放並編入軍隊以後變得更加狂熱。於是新建的羅馬尼亞軍跟隨蘇軍浩浩蕩蕩的越過了喀爾巴阡山,攻陷並奪回了特蘭西瓦尼亞。
  • 烽煙燃燒的多瑙河,布達佩斯戰役的插曲,匈牙利人反抗納粹的戰鬥
    1944年的最後一個秋天,蘇軍成功的將戰線推進到了德國的盟友—匈牙利地區,由於匈牙利海軍上將霍爾德被希特勒逮捕,匈牙利與蘇聯的秘密交涉遭到了破壞,蘇軍只得通過軍事手段迫使匈牙利退出戰爭,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辦法就是攻陷匈牙利首府——布達佩斯。
  • 今非昔比,二戰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回歸
    在戰爭剩餘時間裡,5個(後增至6個)坦克集團軍成了蘇軍進行大縱深突擊的前鋒,主要實施戰役機動,並在德軍後方尋找合適的攻擊目標。從地圖上看,蘇軍的進攻計劃就像俄羅斯套娃,即以大包圍圈套上小包圍圈。獨立坦克/機械化軍(有時在複雜地形上會由騎兵-機械化集群代替)會被配屬給作為先遣部隊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這樣便可以在德軍主要防線之後立即合圍其一個或多個軍;與此同時,由方面軍掌握的坦克集團軍會繞過這些戰鬥,在戰役縱深內儘可能全力穿插,然後形成更大的合圍圈。
  • 蘇軍上將司令親自上前線用大炮打坦克:因敗仗被抓,卻得貴人救命
    科涅夫是二戰蘇軍的著名將領,在戰爭中後期,科涅夫指揮的部隊在許多戰役中建立了功勳,如庫爾斯克戰役的反攻階段、1943年底的烏克蘭戰役與解放基輔、1944年2月的科爾孫戰役、1944年夏天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1945年解放波蘭的戰鬥和攻克柏林。但這位元帥卻很少提到他在戰爭初期的活動。
  • 二戰東線戰場蘇軍十次史達林突擊,消耗德軍數百萬,收復全部失地
    ,這就使德軍處於兩面夾擊的困境,這時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兵力已經減少到430萬人,在這種情況下,蘇軍開始了這場針對德國的僕從國芬蘭軍隊的突擊。 該戰役共殲滅德軍17個師又3個旅,另有50個師損失過半,約2000架飛機被擊毀(德軍後期的增援),使德軍整個"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蘇軍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以及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的一部分,並在東普魯士方向上越過涅曼河進入德國本土。
  • 二戰最為悲壯的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有多慘烈?簡直無法想像!
    二戰之中,最為激烈的戰爭是蘇聯與德國之間的衛國戰爭,而衛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就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同時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自此之後,猖狂一時的納粹德國便開始走向了末路。而代表正義一方的蘇聯軍民在此戰中卻也付出了極為慘烈的代價。
  • 納粹德國的恐怖生產力,蘇軍兵臨本土,它依舊能重新武裝200萬人
    1944年1月14日,為了能夠徹底解決德軍對列寧格勒的戰略封鎖,蘇聯對盤踞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地區的德國「北方」集團軍發起了猛攻,把蘇德對抗線向西推進220~280公裡,吹響了蘇軍正式反攻的號角。此後蘇聯乘勝追擊,相繼打響了右岸烏克蘭戰役、敖德薩戰役與克裡米亞戰役、維堡戰役與斯維裡—彼羅扎沃茨克戰役、白俄羅斯戰役、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布達佩斯戰役為中心的若干戰役、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
  • 史達林格勒戰役:蘇德雙方苦戰 城內一片屍山血河
    原標題:史達林格勒戰役:蘇德雙方苦戰 城內一片屍山血河  1942年春天,蘇軍在鐵木辛哥元帥的率領下進攻烏克蘭重鎮哈爾科夫,遭到德軍反擊包圍,損失慘重,蘇軍被俘20萬。5月,德軍曼施坦因將軍率領第11集團軍攻克刻赤半島,俘獲蘇軍17萬。7月3日,又攻克了克裡米亞,佔領了黑海邊最重要的要塞港口塞瓦斯託波爾,俘虜了將近10萬蘇軍。
  • 蘇聯衛國戰爭著名戰役
    戰役是指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有全局性的目的,根據戰略賦予的任務,在戰爭的一個區域或方向,於一定時間內按照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和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據統計,在1941年至1945年的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共發生大小戰役100餘次,其中以列寧格勒會戰、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和柏林戰役等最為著名。
  • 「二戰風雲134」蘇德最後血戰·二十一——血戰史達林格勒終章
    因此,一場激烈的巷戰再次在史達林格勒城內爆發開來——只不過,德軍成了守方,而蘇軍成了攻方。這一舉動拖住了一些時間。在戰鬥過程中,蘇軍發現德軍剩的人比他們預計的要多不少。因此,蘇軍放緩了包圍圈的收縮腳步,轉而開始鞏固防線。保盧斯將情況如實上報,請求希特勒允許他們投降。
  • 蘇軍戰場上的「死神」,德骷髏師實力多強?最後卻慘遭處決
    在德國和蘇聯對峙期間,德國有一支部隊成為了蘇軍最頭疼,甚至望而生畏的黨衛軍。在德國的東線戰場上,從1941年的巴巴羅莎計劃再到颱風計劃,從庫爾斯克會戰再到哈爾科夫戰役,從柏林戰役再到春醒行動,一場場的對決讓這支部隊人數驟減。
  • 二戰東線戰場德軍最後的勝利,殲滅蘇軍52個師,第三帝國的續命之戰
    1943年初的蘇聯南方城市史達林格勒,被圍困的德國第6集團軍殘部正逐漸被有條不紊地消滅掉,蘇軍開始向西向南迅猛追擊,準備在第聶伯河以東,以哈爾科夫為中心的平原地帶就地消滅軸心國力量。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雖然在此之前,蘇軍已經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場主動權的問題。而1942年7月7日展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徹底扭轉了蘇軍在戰場上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而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也就是從這場戰役開始,蘇軍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收復失地和反攻準備,最終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大敗德軍裝甲部隊,並開始展開大反攻作戰。
  • 近百萬蘇軍全軍覆沒,基輔戰役為何成為二戰時最大的圍殲戰
    基輔戰役是蘇聯與德國在二戰前期發生的一次大型戰役,這場戰役蘇軍慘敗,大量有生力量被德軍殲滅,60多萬蘇軍被德軍俘虜。德軍也因為此戰的勝利,佔據了烏克蘭大片地區,並在蘇聯西南戰場佔據了主動權。 有一種說法認為基輔戰役,是二戰時期眾多大型戰役當中最大的圍殲戰,據說這種說法是來自於希特勒。
  • 95歲老兵:史達林格勒戰役,士兵平均存活9分鐘,活3天你就是團長
    儘管最後反法西斯同盟獲得了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十分慘烈。二戰主要分為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在亞洲和日本法西斯主義作鬥爭的主要是中國人民,而在歐洲戰場上,抗擊納粹德國的就主要是英國和蘇聯了。可以說如果沒有蘇聯的抗爭,從陸地上阻擊了德國,那裝備先進、訓練有素的德軍很可能會讓整個歐洲淪陷。
  • 魏剛防線與大縱深防禦,同樣面對閃電戰,為何法蘇結局截然不同?
    前者如法國戰役的後期,法軍在馬克西姆·魏剛元帥的指揮下,就成功以所謂的"魏剛防線"一度抵擋住了德軍的裝甲部隊。後者則是莫斯科戰役時期,蘇軍在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的指揮下以大縱深防禦抵擋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最終成功反敗為勝。通過戰例可以證明,閃電戰並非無懈可擊,它可以通過積極的防禦戰將其挫敗。但是,為何法國的魏剛防線最終失敗,而蘇軍的大縱深防禦卻成功了呢?
  • 史達林格勒迎來轉折點,蘇軍醞釀新的攻勢即將包圍第6集團軍
    此時,哪怕隨便看一眼地圖都能知道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已經是多麼脆弱——他們像提線木偶那樣將自己全部身家性命都寄托在了寥寥可數的幾條鐵路線上,就這樣在頓河與頓涅茨盆地以東的大草原上晃蕩著(見如下戰場形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