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的世界丨這根棒子也要卡脖子?它是迄今人類提取的最純物質

2020-12-07 黑洞科技觀察

關注「黑洞科技觀察」

傳遞科技背後的思考

大家好,這是一篇關於晶片領域最基礎的原材料「單晶矽棒」的科普文章,這是一根神奇的棒子!

在正式開始前,請先讓我簡短的說一點兒別的內容。有讀者可能發現,這篇文章的標題多了個前綴「晶片的世界丨

晶片對於我國有著特殊的意義,是我國科技領域的最大瓶頸,這顆芯也折磨著無數讀者的心。大家盼著我國晶片技術突破,盼著5nm光刻機誕生,盼著華為挺起胸膛向美國怒吼,盼著我們自己的實體清單上能列滿美國企業名單......

技術進步是需要時間的,為了讓不了解晶片的讀者在漫長的等待中,能夠對晶片多一些認識,也能更好的去消化各種晶片相關的信息,我準備圍繞晶片,多寫幾篇文章,爭取形成一個系列。如果您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歡迎關注我!

文章內容會圍繞著晶片設計和生產,晶片設計包括了基礎知識、設計工具、指令集和架構、晶片產品設計等;晶片生產包括了原材料、製造設備、生產、封測等。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光刻機只是晶片行業的滄海一粟,晶片的世界實在是太大了!

文章內容爭取做到讓文科生也能理解,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權當在為我國晶片事業加油吧!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正文,謝謝大家的耐心!

正文

矽,是地球中儲量排名第三的元素。

第一是鐵,約佔32%,地球內部基本是一個滾燙的大鐵芯;

第二是氧,約佔30%,主要存在於地殼和空氣中,是構成各種化合物的基礎。

而矽,約佔15%,主要存在於地殼中,以二氧化矽和各種矽酸鹽等化合物的形式,廣泛存在於礦物、巖石和沙子中。

我們應該記住一個科學家,瑞典化學家瓊斯·雅可比·貝採裡烏斯(Jons Jakob Berzelius),1823年他發現矽是一種元素。

關於矽有一些有趣的事情,給大家舉兩個:

矽以前叫做矽(xi 一聲),是從英文Silicon音譯來的。因為與另外的化學元素「錫」和「硒」同音易混淆,我們大陸在1953年改為矽。而港澳臺還使用「矽」字,如「矽谷」(矽谷),所以大家看到矽谷不要以為是寫錯了。矽和碳是同族元素,地球中矽含量15%,而碳則屬於others,和另外109種元素加起來才佔1.2%。可是地球上的生命卻是碳基的,這在概率上說不通啊,所以有些人認為地球生命起源於外星球,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是地球的殖民者,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科幻。當然更多的科學家認為碳比矽有更好的活性,容易和其他元素構成大分子有機物,所以外星人的觀點僅供大家娛樂。也有一些科學家堅信宇宙中確實有矽基的生命體,就是不需要呼吸氧氣的那種。

矽的用途實在太多了,是現代人離不開的元素。冶煉用的工業矽、化工用的有機矽、光伏用的多晶矽、商砼(tong 二聲)用的矽粉,還有晶片用的單晶矽。矽可以說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矽的半導體特性

關於晶片為什麼一定要用半導體這種偏理論的知識,我們放到後續文章去談,這裡就科普一下矽的半導體特性。

矽半導體特性的發現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矽元素被發現後,人們對矽的認識很迷茫。矽到底是金屬還是絕緣體?當時的人認知比較簡單,認為金屬是導體,不是金屬就一定是絕緣體。這一爭論持續了100多年,最終人們才發現矽既不是金屬,也不是絕緣體,而是半導體!

矽的半導體特性,從學術上來講,是因為矽原子形成晶體時,有三個能帶:導帶,禁帶和價帶。如果有電子在導帶,就能移動並導電。可惜平時電子處於價帶,和導帶之間隔著禁帶。但是在某些條件下,比如電壓、電流、光照和熱等因素激發,電子就跳過禁帶躍遷到導帶,所以就能導電了。

如果有讀者還不清楚,咱再舉個生動的例子:

矽晶體的價帶就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國內,禁帶就相當於海關,而導帶相當於出國的航班。電子就是國內的人,平時沒有護照和籤證是沒法出國的,海關會把你攔下來。可一旦你辦了護照和籤證,就可以順利通過海關坐上出國的航班,一路暢通無阻。護照和籤證就相當於電壓、電流、光照和熱。

順便說一下,導體中的電子相當於有國外綠卡的人,可以隨便出國。而絕緣體中的電子相當於護照被組織收上去的體制內人員,哪也去不了。

其實純矽的半導體特性並不實用,因為它的禁帶比較尷尬:

對於低壓應用,比如晶片,它的禁帶太寬,相當於海關手續太繁瑣。所以在實際應用中要添加其他元素調節禁帶,一般是硼和磷,在禁帶和導帶之間形成雜質能帶,作用就相當於簡化海關手續,一站式通關。對於高壓應用,比如大功率器件,它的禁帶又太窄,相當於海關監管不嚴,一有衝關就把不住了。所以需要更寬的禁帶,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砷化鎵就應運而生,我的其他文章有說到第三代半導體。本文討論的主要是電腦和手機的低壓晶片,所以要對純矽添加雜質。要添加雜質,首先得有純淨的單晶矽才行,接下來咱們就說說單晶矽的生產。

能讀到這的讀者,敬佩你,請加油!

單晶矽棒

單晶矽棒

上圖這根棒子,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單晶矽棒。

矽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提取的最純物質,純度最高能夠達到99.99999999999999%,不用數了,一共是16個9!真的如夢幻一般!可以說純矽比鑽石更能代表愛情的純潔!

矽的純度一般用N表示,N代表「nine」,也就是9。純度4N就是99.99%。

光伏需要的矽純度是6N,晶片需要的矽純度是11N。

11N是什麼概念呢?一千億個矽原子中最多有一個雜質原子!或者說,十三倍的地球人中,最多有一個外星人!

這麼高的純度,大家一定很好奇這根棒子是怎麼生產的呢?請有興趣的讀者接著看。

其實,這根棒子是自己長出來的,神奇不神奇?像不像科幻電影中的液態機器人?

單晶矽的製備方法叫直拉法,也是很多晶體的製備方法。如矽、鍺、砷化鎵、紅寶石、白寶石等等。

這一方法是由丘克拉斯基在1916年首創,歷史夠悠久吧?1916年我們在幹啥?我們才剛推翻清王朝統治5年,所以說科技進步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回到正題,直拉法是在矽熔液中插入有一定晶向的籽晶,使其略有融化,然後控制溫度,緩慢地將籽晶垂直提升,拉出的液體固化為單晶,調節加熱功率就可以得到所需的單晶棒的直徑。整個過程如下圖所示:

舉個形象的例子,這就像粘糖葫蘆一樣,把糖熬化,然後把糖葫蘆放進鍋裡,只要控制溫度,提起來的速度足夠慢,就能在頂端拉出細細的糖絲。

這樣一說,是不是就少了高科技的感覺,而多了一些煙火氣。

當然實際生產是很複雜的。首先我們需要一個生長爐,因為要密閉。這樣既易於控制溫度,也防止汙染。然後要向爐內吹入惰性氣體氬氣,既能減壓拉晶,又能通過氣流帶走揮發的氧化物雜質。還有很多控制程序,這個爐子可不是普通的鍋爐。生長爐大概是這個樣子:

提拉過程還要配合旋轉,晶體的旋轉和溶液坩堝的旋轉方向是相反的,生長過程遵循表面能最低的原則,所以最後形成的是一個圓棒,而不是方的。很多人都不清楚這其中的原因。

矽片

矽棒經過切割打磨,就是我們經常在半導體文章中看到的矽片了,也叫拋光片。

看到它,讓我想起了劉強東早年在中關村賣過的光碟!

矽片的直徑主要有150mm(6 英寸)、200mm(8 英寸)、300mm(12英寸)和450mm(18英寸)等規格。

由於晶片是方形的,矽片尺寸越大,邊緣的浪費就越小,利用率越高。目前廣泛應用的是8英寸和12英寸規格,臺積電5nm產線使用的就是12英寸矽片。18英寸何時普及還是個未知數,大家可以感受一下12英寸和18英寸的差別:

12英寸和18英寸矽片

好了,說到這,我們關於矽的科普基本就結束了,大家應該對矽、矽棒、矽片都有了一些了解,至少知道了晶片最初的樣子。

接下來咱們就看看我國在矽原材料產業上的發展現狀。

產業現狀

全球排名前五的半導體矽片供應商為日本信越化學、日本勝高、中國臺灣的環球晶圓、德國Siltronic和韓國SK Siltron,這五家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90%。

大家看到這個數據就能明白了吧,目前矽片的市場還是國外在壟斷,即使是國內的晶片廠家,也是嚴重依賴國外矽片供應。這一領域絕對是卡脖子的關鍵一環!

我國的產業呢?先說一個好消息,新美光(蘇州)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發布了18英寸 11N純度的半導體級單晶矽棒,改變了國內無自主18英寸半導體級單晶矽棒的局面,將在28nm以下晶圓廠實現國產替代。

這是目前我們在矽棒和矽片領域的最先進技術,雖然18英寸實際應用還不大,但是18英寸搞得定,12英寸肯定也沒問題!除了新美光,重慶超矽半導體也有18英寸產品。當然,銷量嘛,18英寸的不重要。

12英寸呢?這是電腦和手機晶片的主流尺寸。目前新美光、重慶超矽、TCL控股的中環半導體、滬矽產業旗下的上海新昇都能夠生產,國內暫時應該就這幾家了。在上面提到的五巨頭面前,這四家顯得人單勢孤。

這裡要單獨說一下滬矽產業,這是上海的一個集團公司,它還控股了芬蘭Okmetic和法國Soitec兩家矽片生產公司。

能生產8英寸的企業多一些,杭州立昂微、崑山中辰、北京有研新材、南京國盛、中電科46所、滬矽產業旗下的上海新傲都能生產。8英寸基本都是做一些小的器件,比如指紋識別、電源管理和顯示晶片之類的。

2019年,8英寸國產化率10%,12英寸國產化率小於1%,國產12英寸矽片在國內晶片廠中大都為測控片,正片的銷售較少。究其原因是因為晶片廠商不敢輕易用在產線上,萬一有問題可能就是幾千萬美金的損失。

上面說的是現在的狀況,那未來呢?

可以這麼說,矽片產業是經歷過投資狂歡的。在前幾年全球產能吃緊的情況下,國內多地都掀起矽片投資熱潮。有分析表明,截至2019年國內大矽片項目總投資額達到1349億元,目標產能合計642萬片/月。

來源:華夏幸福研究院

大浪淘沙,從現在矽片行業的市場佔有率,也能看到效果並不明顯。

今年以來,面對晶片困局,半導體產業倍受矚目,晶片領域投資不斷,但是已經很少看到矽片項目的身影了,矽片項目投資進入了冷靜期。

而目前存量的項目,就構成了未來國產矽片行業的基石,也是未來矽片行業向上突破的主力。

後話

看了上面的分析,大家應該清楚,我們的晶片產業整體上是比較落後的,不只是光刻機,就連原材料矽棒和矽片,也是嚴重依賴國外供應。

其實不僅僅是矽片,還有今天沒有重點說的矽晶生長爐,也是主要來自於海外供應商。雖然國產設備廠商在單晶爐、研磨機、拋光機等方面均已有研發和生產,但是由於起步晚,在質量、精度等整體水平上與進口設備存在差距。

可正是這樣,我們才要奮起直追,而不是自怨自艾。別的不說,如果我們國內晶片行業的內循環不能打開,就前期各個領域投入的項目資金,只怕都要打了水漂。如果沒有國內市場支撐,這些後入場的企業,憑什麼能從矽片國際五巨頭手中搶得訂單?又有哪家晶片廠家敢下賭注去首先採用他們的矽片?

萬事開頭難,還好我們在各個行業已經開了頭,只要大家能夠腳踏實地,就像任正非說的那樣,向上頂破天,向下扎到根,不管是晶片哪個領域,都能夠取得突破!

如果您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歡迎關注我!

謝謝!

相關焦點

  • 深度思考:晶片製造到底哪裡卡了脖子?
    晶片是電子產品的「心臟」,是信息社會的核心基石,是國家的「工業糧食」。最近,晶片「卡脖子」成了熱門話題,連中科院都搶先表態,要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學院的任務清單,並引來相關爭議和討論,中國第一所「晶片大學」,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也在呼聲中成立……  但歸根到底,我們在晶片領域怎麼就被卡了脖子?
  • 氣體「晶片」:中國95%氦氣靠進口,美國牢牢卡著脖子
    經不完全的測算,我國至少有三十五項技術會被「燈塔國」卡著脖子按在地上摩擦,大部分的技術壟斷多半都還是在高精尖技術上。 儘管我國地大物博,但是在石油方面其實還屬於貧油國,不過好在這些年全球越來越強調清潔能源的議題,我國選擇發展清潔能源並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不過這些資源的短缺我們尚且還有辦法去解決,但有一個資源的短缺卻是我國的一大短板,而且這個領域基本上我們日常所需的95%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它就是——氦氣。
  • 晶片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中科院這句話很關鍵!
    不只是光刻機,國內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此前不少網友表示華為被卡脖子,多半是因為沒有光刻機,畢竟全球高端光刻機都是被荷蘭ASML所壟斷,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除了光刻機、晶片,將近有如研發投資位居世界第二,但強度和創新度和發達國家不能比,尤其是基礎科學的研究與投入;科研人才也是全球之最,但高端型科技人才,缺;科技創新近年來確實提高不少,但原始創新不足。這種情況下,核心技術與卡脖子問題就更加明顯。
  • 熱點丨「卡脖子」成了熱門話題!到底是卡腳脖子還是頸脖子?
    導語:最近,「卡脖子」成了熱門話題,它確實給我們的發展增添了麻煩,連中科院都搶先表態,要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學院的任務清單,並引來相關爭議和討論。討論這些問題,也許首先需要弄清到底卡的是什麼脖子。從表面上看,卡的似乎都是技術,但如果你是一個真正幹過技術的技術人員,當一個問題最終歸結為純技術問題的話,你會覺得是問題嗎?從這一點看,技術問題充其量只是一個「腳脖子」問題,外人能卡我們的也只有「腳脖子」,儘管它可能會遲滯我們前行的步伐,但它不可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為什麼會被卡「腳脖子」呢?
  • 原子筆筆頭和打火機墊片全靠進口,卡了誰的脖子?
    文丨BT財經 2021年,「中國製造業的恥辱」家族又添了一位新成員——打火機墊片。 炒作時最常用的題目或話術類似於「別想著造晶片了!我們連打火機墊片都被人卡脖子!」這樣將高科技領域我國正在攻克的技術和生活必需品零部件相結合,進一步加強了「我們沒有希望追上發達國家,畢竟我們連小東西都解決不了」的輿論。
  • 中國晶片行業到底哪一個具體環節被卡脖子了?真的是光刻機嗎?
    最近看到很多的媒體報導關於我們國內的晶片被卡脖子的問題,無非總結下來就是我們缺少光刻機,似乎只要有了光刻機那麼就可以完全實現自足自己了,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 阿里平頭哥的野心:解決晶片卡脖子問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晶片
    而成立了平頭哥之後,阿里在晶片領域的動作非常頻繁,推出玄鐵910,推出含光800,無劍SoC平臺,近日又與全志科技達成戰略合作,推出國內首款全鏈路智能合約處理器。事實上,對於平頭哥而言,可不僅僅是製造晶片這麼簡單,平頭哥其實有一個大大的野心,那就是解決晶片卡脖子的問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晶片。
  • 暗物質,原來是長這樣子!佔宇宙85%,人類迄今還沒直接逮住它
    其實,有將近95%的物質,是我們無法肉眼可視的。而這個宇宙中,目前科學界主流的觀點認為:85%的物質都由暗物質所構成,但這些實際就存在的暗物質,從來都不會與光發生任何的相互作用,所以也自然不會被我們人類所直接觀測到。
  • 迄今最古老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迄今最古老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DNA揭示一群神秘現代人曾漫步亞洲 來自這名狩獵採集男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還同時提供了現代人從非洲向歐洲、亞洲遷徙及其與尼安德特人繁衍的誘人線索。   這根股骨是人類的左大腿骨,它被送到德國萊比錫市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在這裡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碳測年研究。   聯合主持這項研究的古人類學家Bence Viola表示:「這個化石相當特別,並且有可能非常古老。我們就像中了大獎一樣。」
  • 中微突破了「卡脖子」技術,讓「上海製造」躋身刻蝕機國際第一梯隊
    打開APP 中微突破了「卡脖子」技術,讓「上海製造」躋身刻蝕機國際第一梯隊 發表於 2018-12-20 14:01:18
  • 中國供應全球80%份額,能用稀土卡別人「脖子」嗎?
    而在國際大環境下,發生卡脖子的情況也不少,比較著名的就是我們中國,在晶片和光刻機上被人卡脖子,還有日本 因此島國資源貧瘠,大量製造業需從國外進口原料,容易被人卡脖子,委內瑞拉等農業不發達國家,靠著石油賺錢 糧食供應卻十分依賴國外進口,同樣容易被人卡脖子,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
  • 做好百米衝刺:光子晶片研發,這一次,我們絕對不能落伍
    (本文由影像溫度原創) 深圳華強北開始炒作成為華為絕唱的高端麒麟晶片,據說普遍漲價300元。 這絕不是讓人高興的事,意味著華為這個科技巨擘真的被晶片卡住脖子成為不爭的事實。
  • 晶片專家世界前10中國佔5,為何還被卡住脖子呢?
    我國自主研發晶片一直處在瓶頸之中,很難突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為何美國能夠在晶片方面,卡住我們的脖子,讓我們難以喘息。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子的!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國晶片領域人才濟濟。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晶片材料專家中,有五位是中國人,他們都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
  • Chiplet究竟能否解決我國卡脖子難題?
    這預示著新架構和新產業正勢不可擋的快速崛起。作為一種晶片級IP整合重用技術,Chiplet技術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關注。與傳統的單晶片(Monolithic ASICs)集成方式相比,Chiplet異構集成技術在晶片性能功耗優化、成本以及商業模式多方面具有優勢和潛力,為CPU、FPGA以及網絡晶片等多領域晶片的研製提供了一種高效能、低成本的實現方式。
  • 解決晶片卡脖子!清華北大突然出手,任正非最不願看到的一幕出現
    在現代化科技發展當中,晶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的手機、電腦、5G終端、電信基站等等產品,如果沒有那中間一小塊的晶片,整個機器就如同缺乏大腦的人類一般,無法運轉。而華為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內第一家世界頂級的科技巨頭,就是因為他們不僅自己做產品,同時還自己做晶片!任正非表示:中國當前的晶片設計已經走到世界領先的地步。但同時華為也面臨巨大難題,那就是在「晶片製造」上被西方卡住了脖子。
  • 又一晶片技術迎來突破!國產晶圓倒片機問世,可用於14nm晶片製造
    文丨數碼解說客 排版丨數碼解說客原創文章,禁止轉載,違者必究!隨著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很多技術難題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決。「大而不強」是目前國內科技產業的主要問題所在,中國每年的研發成本投入位居世界第二,但整體的產出質量卻並不如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落後,導致了科研人員的的創新意識薄弱。因此在晶片等尖端技術應用領域,我國出現了被「卡脖子」的局面。
  • 生物黑客:認識一下史上最「沒用」的植入晶片
    目前,Amal 的兩隻手裡各植入了一枚晶片,但這些並不是他身上全部的晶片……Spark 確實是普通射頻卡/標籤的縮小版。它的內部具有和射頻卡一樣的晶片和線圈(ISO15693 NFC Type 5晶片,13.56MHz)。
  • 「中科院解決卡脖子問題」靠不靠譜?
    卡脖子問題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應該依靠企業來解決,而中科院主要是搞基礎科學研究,將卡脖子清單變成自己的科研任務清單並不「靠譜」,有明顯「越界」之嫌。這個觀點看似有理有據,實則不太能經得起推敲。因為支撐這一觀點的理論已經滯後於創新實踐,論據粗略而有失偏頗。為什麼說理論支撐已經落後於創新實踐呢?
  • 穀雨數據丨蚊子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 要不要滅掉它?
    其實,蚊子算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其個人博客中透露,蚊子每年平均奪走83萬人的生命。 以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為例,這類病原體通常只由瘧蚊屬傳播。瘧蚊屬包含460種蚊子,只有約100種能攜帶5種左右可感染人類的瘧原蟲。這其中,只有5種偏好人血的瘧蚊能攜帶惡性瘧原蟲,即引發的瘧疾最為危險,症狀最嚴重,死亡率也最高。
  • 觀察 | 把"卡脖子"清單變成攻堅清單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9月16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這番話受到廣泛關注。  就在一天之前,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晶片斷供讓人們再度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切膚之痛。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早日擺脫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是我們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