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諾貝爾獎官方公布了瑪麗·居裡使用過的筆記本。諾貝爾獎方面稱,瑪麗·居裡(Marie Curie)於1934年7月4日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這是她多年來在工作中受到輻射的結果。
即使在今天,她的1899-1902年的實驗室筆記本也具有放射性,並將持續1500年。
看到這條消息中1500年,衝擊太大,這到底需要多大的熱情和犧牲精神,才能將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拋之不顧。
世界浩浩湯湯幾十億人,也僅此一位女性而已。
瑪麗·居裡
居裡夫人是一位創造奇蹟的科學家,她既是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也是第一個第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
而她的女兒也是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左)伊倫·居裡(右)
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夫婦,夫婦二人因在合成新型放射性元素方面有突出貢獻,而被同時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值得一提的是,約裡奧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35年獲獎時他只有35歲。約裡奧的妻子就是居裡夫人的長女伊倫·居裡。
我們都知道1896年,居裡夫婦發現放射性元素鐳,而這背後,有著怎樣的艱難和危險卻很少有人得知。跟隨時間線,讓我們走過居裡夫人的一生。
一、學習
居裡夫人中文名是瑪麗·居裡,1867年11月7日,瑪麗·居裡生于波蘭華沙,她在家中5個子女中排行最末。瑪麗的父母都是中學教員,家庭並不富裕,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得了傳染病,在她不滿10歲時,母親離開了人世。
瑪麗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物理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
為了維持生活,瑪麗自19歲起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她一直在學習,自修各門功課,希望將來能有機會繼續進修。
24歲時,在自己的努力和父親姐姐的幫助下,瑪麗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進一步學習。為了選一個離講臺最近的座位,她每天乘坐1個小時的馬車早早來到教室。教授所講的知識,甚至是每一個字她都記下。
1893年,瑪麗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巴黎大學物理系。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該校的數學系。
1894年,瑪麗參與了一個關於不同鋼鐵磁性的科研項目,在這個項目過程中,她結識了自己未來的丈夫,理化學校教師皮埃爾·居裡,那時候的皮埃爾已經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了。
1895年,他們結為夫婦,人們尊敬地稱呼婚後的瑪麗為居裡夫人。1897年,他們的女兒出生,家務一下子繁重起來,但居裡夫人一直堅持著學習和科研。
二、新元素"釙(pō)"
1896年,居裡夫婦得知,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一種鈾鹽,能自動放射出一種性質不明的射線,二人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開始了對這個新領域的探索。
僅僅幾個星期,居裡夫人便證明了鈾鹽的放射強度與其中鈾的含量成正比。
居裡夫人還認為,這種不可知的放射性是一種元素的特徵,但是否只有鈾元素才有這種特性還需考察,她決定檢查所有已知的化學物質。
這是一項繁重而又艱巨的任務,但居裡夫人完成了。她得出結論:具有放射現象絕不只是鈾的特性,因為另一種元素釷(tǔ)的化合物,也能自動發出與鈾射線相似的射線。
接下來,居裡夫人將研究範圍擴大到一切礦物,不顧繁瑣,用同一方法研究大量材料。
終於她有了新發現:有些礦物質的放射性強度,比其所含的鈾或釷(tǔ),產生的放射強度要大得多。
為了保障研究的準確性,她將每種物質都重複測量十次甚至二十次,到最後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
在此期間,居裡夫人的同行業曾勸她謹慎些,但她還是深信自己的試驗沒有錯,並下決心解開這一新元素的真面目。
居裡夫人的發現實在太重要了,而她的工作又很繁瑣,她的丈夫皮埃爾暫停他在晶體方面的研究工作,來協助妻子共同尋找這一未知元素。他們在那間簡陋的實驗室裡,一堅持就是8年。而這件實驗室原本只是一間用作貯藏室的房子,閉塞且潮溼。
二人經過反覆篩選,他們發現那種產生反常放射性的未知元素,隱藏在礦石的兩個化學部分裡,而事實上,這種新元素在礦石中的含量只不過百萬分之一。
1898年7月,經過不懈努力,居裡夫婦從其中一個部分尋找到一種新元素,它與鉛有相似的化學性質,放射性比鈾強400倍。皮埃爾請瑪麗給這一元素命名,瑪麗稱它為釙(pō)。
三、鐳之光
發現釙(pō)元素之後,居裡夫婦繼續向放射性更強的物質進軍。
同年(1989)的12月,經過濃縮、結晶等一系列工作後,居裡夫人終於得到少量的不是很純淨的白色粉末。
她將這些在黑暗中閃爍著白光的粉末命名為鐳,它的拉丁語原意是"放射"。
釙和鐳的發現引起科學界的躁動。
然而,一些物理學家保持謹慎的態度,表示要等研究得到進一步成果,才願發表意見。
一些化學家則表示,只有測出原子量才能表示鐳的存在。這些科學家們要求提供鐳存在的佐證。
要從鈾礦中提煉出純鐳或釙,並把它們的原子量測出來,需要極大的一筆經費和精良的實驗設備。這對於居裡夫婦來說可是一項不易完成的任務。
為了完成實驗,居裡夫婦四處奔波,爭取有關部門的幫助。
最終,奧地利同意惠贈1噸鈾礦殘渣,理化學校答應給他們一間實驗室,只是這不過是一個破得不能再破的棚屋,夫妻二人的實驗環境簡陋的難以想像。
這個棚屋,夏天燥熱的像一間烤爐,冬天又凍得可以結冰。不通風的環境還迫使他們把許多煉製工作放在院子裡露天進行。
沒有人願意在這種條件下工作,居裡夫婦卻在這一環境中奮鬥了4年。
1902年,即發現鐳後的第45個月,這對頑強的夫婦終於從7噸瀝青鈾礦的煉渣中提煉出0. 1克的純淨的氯化鐳,並測得鐳的原子量為225。
這是另科學界震驚的消息,鐳元素是存在的!
就這一點點的鐳鹽,和一個簡單的數字背後卻有著居裡夫婦多少日夜的辛勤工作。
而居裡夫人日後回憶起這段生活時,覺得這是他們夫婦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時光,那時的夜間她會和皮埃爾一起來到棚屋,或許那些黑暗中閃爍著螢光的氯化鐳,對他們而言,就像是如今的情侶仰望星空時看到的繁星,是幸福而又神奇的幻境。
這美麗閃著螢光的鐳,是人類發現的放射性最強的元素,擁有的強大放射性,醫療研究發現,鐳射線對於那些繁殖快的細胞有很強的破壞作用,鐳在日後也成為了治療癌症的有力手段。
四、榮譽
1903年底,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時間各種聘書、榮譽紛至沓來。而居裡夫婦卻表示,名利對他們來說沒有實際意義,他們更在乎的是實驗、發現。
一些有意在美國創立制鐳業的技師,曾提醒居裡夫婦應該申請這項發明的專利,而他們夫婦最終一致決定拒絕申領專利執照,因為他們不想憑藉自己的發現而取得物質上的利益。
他們甚至願意毫無保留地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包括支取鐳的技術。居裡夫婦也願意將該技術傳授給感興趣的人,特別是供給需要鐳的學者和醫生應用,目的只是為了發展制鐳業。他們希望制鐳業不止在法國,還要在其他國家自由地發展。
他們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奉獻給了全人類。
五、獻身
在1899到1904年之間,居裡夫婦在放射學這個新的科學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發表了32篇學術論文。當他們正以倍增的熱情繼續前進時,一件事拆散了這對夫婦。
1906年4月19日,皮埃爾在參加了一次科學聚會後,步行回家橫穿馬路時,被一輛馬車奪去了生命,只留下尚未完成的研究。
居裡夫人也因為這樣的打擊曾一度陷入了毫無生氣的狀態,但是她記得丈夫說過,"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使一個人成了沒有靈魂的身體,他都應該照常工作。"居裡夫人要完成丈夫生前未完成的任務,她接替丈夫成為法國巴黎大學的第一個女教授。
當她作為物理學教授做第一次演講時,已經數不清有多少人慕名而來了,這些聽眾除學生外,有許多不相識的社會活動家,記者,藝術家甚至是家庭婦女。理學院的走廊,已經容納不下這些人,他們趕來聽課,更重要的是為了親自向這位偉大的女性表示敬意。
1908年,居裡夫人將丈夫的遺作整理修訂之後出版,1910年,她自己的學術專著《放射性專論》問世。
1910年9月,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了國際放射學會議,委員會決定放射性活度單位以1克純鐳的放射強度作為標準,並以居裡來命名。
1912年,該委員會又在巴黎開會,將瑪麗·居裡親手製備的鐳管作為鐳的國際標準,這是世界上鐳的第一個標樣,被放置在巴黎的國際衡度局內。
1911年,為了獎勵瑪麗·居裡在分離金屬鐳和研究它的性質上所做的傑出貢獻,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她。
但居裡夫人的身體卻因為長期的勞累以及暴露在放射性物質的危害之下,日漸虛弱。
在她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之後,反而更狂熱的投身於工作,只要身體還可以動,她就要到實驗室去,如果無法做實驗,就堅持在家裡寫書,她要抓緊生命中剩下的所有時間,做出最後的奉獻。
1934年7月4日,居裡夫人因長期遭受放射性物質的汙染,身患惡性貧血,最終離開了人世。
諾貝爾獎官網稱居裡夫人為"現代科學界的偶像"。她一生共獲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自此至今,世人對她各種方式的稱頌從未間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