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當一個男孩子嗎?」
「真的可以嗎?太好了!」
這組對話發生在一年前,14歲的女孩芳芳(化名)正與爸媽一起,在浙大兒院性發育異常(DSD)多學科診療(MDT)中心,與多學科專家們面對面交流。
當得知自己是個男孩子,並且以後可以做男孩子,芳芳臉上竟然有種難以掩飾的興奮。
一年過去了,經歷手術-用藥,芳芳恢復了真正的男兒身。
養了14年的女兒竟然是男孩
在朋友和大人的眼裡,芳芳從小就是個假小子,不喜歡長頭髮、扎辮子,也不喜歡洋娃娃、公主裙,成天只和男孩子一起玩,偶爾還會因為打哭了別的男孩被告狀。
剛上初一時,學校的生理課上,講了很多乳房發育、生理周期等兩性相關的生理知識。芳芳聽得懵懵懂懂,尋思著女生真麻煩。再看看自己一點都沒有女性第二性徵,甚至還有點竊喜,心想自己要是一直不發育就好了。
後來,芳芳無意間與母親提到,自己的外生殖器和書本上的女孩不太一樣。聽到孩子的話,起初,母親有些吃驚,仔細想想後,也覺得不對勁,加上孩子已經14周歲了,一點發育的跡象都沒有,趕緊帶上芳芳到浙大兒院就診。
「你們做父母的太馬虎了!」浙大兒院內分泌科傅君芬教授一看就發現了異常,芳芳的外生殖器發育不同於正常女孩,陰蒂肥大,只有尿道口,沒有陰道口,沒有正常的大陰唇、小陰唇結構。傅教授緊接著對芳芳進行了相關檢查,染色體核型是「46,XY」, 為男孩子的染色體核型,而且在盆腔裡,找到了睪丸樣組織,因此,芳芳被診斷為性發育異常(DSD)。
為了從源頭上找到性發育異常的原因,芳芳和父母都做了基因篩查,明確是「SRD5A2基因複合雜合變異,分別遺傳自父親和母親」。
真相大白,芳芳其實是個5α還原酶缺乏的男孩子。SRD5A2基因可以編碼5α還原酶,這個酶促使人體內的睪酮轉化為雙氫睪酮,雙氫睪酮的作用是使外生殖器男性化。芳芳由於基因缺陷,導致雙氫睪酮在胎兒時期就非常低,不能分化成男孩的樣子,才被家長從一出生就當成了女孩子撫養。
前期診斷後,為進一步給予芳芳全面的評估與治療,芳芳參加了浙大兒院性發育異常多學科會診,由傅君芬教授主導,泌尿外科主任唐達星、內分泌科主任董關萍,以及遺傳科、心理科、少兒婦科、超聲影像學、腫瘤科等各科專家參與,與芳芳及其父母作了面對面交流。
最終,經過心理測試、性腺功能等評估,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報導和經驗總結,芳芳開心地接受了一系列治療,恢復了真正的男兒身,還給自己取了個很酷的男孩的名字,而且也可以像正常男孩一樣站立解小便了。
「芳芳」媽媽說,女兒突然變成了兒子,她和家裡人一開始有點難以接受,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但看到孩子興奮的樣子,並很快適應了自己的新角色,他們也慢慢地接受了。
如果家長早點來治療可以避免第二個孩子出現同樣問題
浙大兒院泌尿外科也是接診性發育異常患兒最多的科室之一。泌尿外科主任唐達星主任醫師提到門診有一對姐妹,姐姐欣欣(化名)12歲,妹妹6歲,不禁嘆息:「如果家長能早點來就診,至少可以避免第二個孩子出現同樣的問題。」
欣欣雙側腹股溝有兩個包塊,4歲時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雙側腹股溝疝」並做手術。腹股溝疝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小腸氣」,通常是腸管疝入腹股溝,做簡單的疝修補術就可以了。但當時手術醫生發現,欣欣腹股溝內的包塊竟是睪丸樣結構,活檢病理也提示為睪丸組織。考慮到病情的複雜性,當地醫生建議轉上級醫院就診。
因為家裡經濟比較困難,欣欣父母無所適從、一拖再拖,孩子表面上也沒什麼異樣,也就暫時給擱置了。
欣欣7歲的時候,家裡新添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妹妹,可就在妹妹一歲多時,腹股溝也多了兩個包塊,跟欣欣一模一樣。「我當時感覺天都塌了!可是卻不知道該去哪裡看,所以一拖再拖。直到去年,我在公眾號上看到浙大兒院有關於性發育異常的報導,我覺得新聞裡的孩子跟我家情況很像,感覺終於抓到了救命稻草。」孩子母親說。
最終,姐妹倆在浙大兒院DSD多學科團隊的幫助下,診斷為性發育異常(DSD),染色體都是「46,XY」(男性),CYP17A1 基因變異,在接受了一系列手術和藥物治療,被困擾了將近10年的難題得到解決,欣欣一家總算鬆了口氣。
來源:浙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