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科學觀測網監測與數據中心計劃2021年1月竣工

2020-09-07 海洋網

2020年8月31日,臨港海底科學觀測網項目傳來喜訊,隨著最後一罐混凝土澆築完成,由上海建工二建集團承建的海底科學觀測網項目已成功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工作,這也標誌著項目建設已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



海底科學觀測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監測與數據中心工程位於上海市臨港新片區海洋七路303號。本工程總用地面積1702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1766平方米,綠地面積6112平方米,容積率0.8,地上四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單體裝配率25%、外牆採用PC清水板、建築高度19米。



自3月5日復工以來,項目部通過精心策劃,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克服了關鍵材料及勞動力的供應問題,在「安全第一,保質保量」的情況下在8月31日順利完成了項目結構封頂目標。



目前,海底觀測項目正處於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工程預計今年9月份進行市優質結構評選,計劃2021年1月竣工。


來源:上海建工二建集團

記者:黃俊然

相關焦點

  • 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進展:監測與數據中心主體結構封頂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本文圖片均來自同濟大學官網8月31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海底科學觀測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工程已成功完成建築主體結構封頂。這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同濟大學牽頭建設。據同濟大學官網介紹,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是中國海洋領域在建的唯一海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東海海底觀測子網、南海海底觀測子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及配套工程。建成後,將成為總體水平國際一流、綜合指標國家先進的綜合性海底科學觀測網,可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建立開放共享的重大科學平臺,並服務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災害預警等多方面的綜合需求。
  • 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建築主體結構封頂
    8月31日,由同濟大學牽頭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傳來喜訊,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海底科學觀測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工程已成功完成建築主體結構封頂。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是我國海洋領域在建的唯一海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東海海底觀測子網、南海海底觀測子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及配套工程。
  • 科學島「聚變堆鋼結構工程」計劃2021年8月竣工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是合肥2017年1月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來,第一個落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項目園區工程於2018年12月開工建設,目前已進入聚變堆鋼結構工程地上全面施工階段,計劃2021年8月竣工。
  • ...院聲學研究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南海海底科學觀測網」招聘...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是認識海底地殼深部、海底界面、海水水體及海面的大範圍、全天候、綜合性、長期、連續、實時的高解析度觀測的主要手段,將為國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與資源開發、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等研究提供支撐。
  • 《藍色星球II》背後的海洋觀測技術與裝備
    部分內容摘自:《藍色星球II》、《加拿大海底科學長期觀測網的研究進展》、《海洋環境監測裝備技術發展綜述》2020.8.12.加拿大海底科學觀測網(Ocean Networks Canada, ONC)是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綜合性海底長期觀測網,由維多利亞海底實驗網絡(VENUS coastal network)和加拿大海王星區域性電纜海底觀測網(NEPTUNE Canada regional network)兩部分組成。
  •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連發!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10月16日發布兩則地震海嘯消息:北京時間8時28分、9時3分,洛亞蒂群島東南新喀裡多尼亞海域接連發生6.6級、6.8級淺源地震,觀測結果表明未引發海嘯。半個多月前的9月28日,同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印度尼西亞發生7.5級地震,並在震中南側70公裡的帕盧灣引發強烈局地海嘯,造成嚴重傷亡。
  • 市地震測報中心2020年總結2021年工作安排 - 伊春
    伊春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2020年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思路 我中心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認真落實國家、省地震局防震減災工作精神,切實履行防震減災核心職能,明確事業發展思路,不斷夯實地震監測、加強預報,強化抗震設防
  • 【蔚海深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歐洲海洋觀測與數據網籤署「建立中國-歐盟海洋數據網絡夥伴關係」諒解備忘錄
    2021年1月25日-29日,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歐洲海洋觀測與數據網共同召開「中國-歐盟海洋數據網絡夥伴關係」合作項目中期視頻會,總結階段成果,籤署諒解備忘錄。為落實中歐「藍色年」成果,在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和歐盟海洋與漁業總司的共同指導下,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歐洲海洋觀測與數據網(EMODnet)於2020年2月啟動實施「中國-歐盟海洋數據網絡夥伴關係」合作項目,旨在依託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建設運行的全球海洋和海洋氣候資料中心中國中心(CMOC/China)和EMODnet,實現中國與歐盟海洋數據和數據產品的互操作,同時圍繞海洋再分析
  • 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近日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範圍內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實現1小時1次實時傳輸。
  • 海底大地基準網建設及其關鍵技術
    楊元喜院士親自撰文,全面梳理海底大地基準網建設的主要技術問題。研製了能夠置放在3000m以下海床的深海海底方艙,提出了適用於水下定位導航的海底大地基準網建設準則和用於地殼運動監測的整體網型設計準則。該研究填補了國內海底大地基準網建設空白。
  • 廣西北海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組織召開2021年度廣西非重點地區地震...
    2020年10月27日,2021年度廣西非重點地區地震趨勢會商研討會在北海市數字地震觀測指揮中心召開。柳州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桂林市地震監測中心、梧州市地震監測中心、防城港市應急救援中心、賀州市應急管理局、來賓市應急管理局、崇左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桂林地震臺、梧州地震臺、北海地震臺、憑祥地震臺等13個單位共16名代表參加會議。合浦縣地震監測預報中心列席了會議。會議由北海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組織,特邀廣西地震監測預報專家、高級工程師、桂林地震臺臺長史水平到會指導。
  • "科學"號赴南海給海底"量體溫" 計劃10月初結束
    (科研人員供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報導  半島都市報9月13日訊 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目前已成功布放多個深海探測設備,取回大量沉積物樣品。
  • 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2022年發射
    新華社廣州12月4日電(記者楊淑馨)記者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有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學術| 劉經南院士:海洋時空基準網的進展與趨勢
    美國作為監測網數量最多的國家,其監測網的全面性、多樣性和統一性,目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美國最著名的海洋環境監測網就是OOI,它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海洋科學部設立,包括全球網、區域網和近海網等3部分內容,其中與加拿大合建的NEPTUNE監測網的美國部分也被納入該計劃。2011年該計劃在東太平洋俄勒岡布設了約900km的海底光電纜,並聯接到位於太平洋城的陸地基站。
  • 2021年國家氣候中心招聘公告
    2021年國家氣候中心招聘公告由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0北京事業單位招聘公告,北京事業單位招聘公告,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如有問題也可點擊聯繫各校區。
  • 海洋牧場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成功記錄煙臺地震過程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月6日16時46分在山東煙臺市蓬萊區海域(北緯37.99度,東經120.41度)發生3.8級地震。設立在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的山東省海洋牧場觀測網成功記錄了此次地震全過程,並及時獲得了地震期間震源附近海域海洋要素數據變化的一手資料。
  • 我國計劃明年組建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
    9月21日13點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海洋二號03星由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是我國第2顆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業務衛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
  • 合肥新橋機場機坪改擴建工程計劃2021年6月竣工
    從合肥新橋機場獲悉,合肥機場機坪改擴建工程正緊鑼密鼓施工,該工程於今年4月份動工,預計2021年6月竣工,目前已完成工程總量35%左右。(來源:安徽網)
  • 資助計劃公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科學考察項目
    9月2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網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全文連結: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79062.htm),並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科學考察項目資助詳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