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Science》:室溫下離子明膠的巨大熱電勢效應!

2020-12-03 孜然學術

將環境中的熱量收集為電能並為物聯網(IoT)傳感器供電,將有希望使它們擺脫電纜或電池的束縛,從而適用於可穿戴設備。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劉瑋書副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陳剛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研發出了以離子為能量載體的新型室溫熱電材料,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從而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mV/K的巨熱電勢效應,比典型的電子熱電材料高了近兩個數量級這種由明膠驅動的概念驗證可穿戴設備由25個單極元件組成,可以實現2伏以上的電壓和5μW的峰值功率。這種離子明膠顯示了利用離子作為能量載體的環境熱電能量轉換的前景。相關論文以題為「Giant thermopower of ionic gelatin near room temperature」於發表在6月5日出版的Science上。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5/1091

在不使用電纜或電池的情況下,為物聯網(IoT)傳感器供電的需求引發了對從環境中收集能量的深入研究。一種方法是熱電能量轉換技術,它是基於塞貝克效應,並使用廣泛可得的廢熱,以滿足的IoT傳感器的電力需求。常規的電子熱電(e-TE)材料通常是使用電子或空穴作為載流子的窄帶隙半導體。對於典型的熱電材料,熱功率(或塞貝克係數)為100至200μVK-1。因此,要在室溫環境中產生1至5 V的有用電壓,就需要對成千上萬甚至數萬個約50μm的微型熱電元件進行具有挑戰性的集成,或者通過DC-DC升壓器將具有毫米的常規尺寸設備的電壓增加多達100倍。

研究人員對準固態離子型熱電轉換器件提出了一種新的準連續熱充電/放電工作模式,可以使器件循環運行100圈,實現5小時的工作時長。準固體離子凝膠可以通過結合離子的擴散熵和氧化還原對的反應熵(化學還原-氧化反應)來實現巨大的熱電勢效應,其在準固態離子熱電材料中獲得了17.0 mV K-1的熱功率,比典型的電子熱電材料高了近兩個數量級。

圖1.i-TE材料的巨大熱電性質

圖2.協同效應的工作機制

圖3.i-TE單元的工作模式

圖4.可穿戴i-TE設備的概念證明

總而言之,作者已經證明了以離子為基礎的明膠的i-TE材料巨熱電效應,其協同地結合了氧化還原對的熱電流效應和離子提供者的熱擴散效應。通過對KCl(x=0.8M)和FeCN4-/3-(m/n=0.42/0.25M)的濃度和水比的綜合優化,獲得了12.7~17.0mVK-1的巨熱電勢效應。具有25個p型元件的概念驗證型柔性i-TE可穿戴設備顯示高達2.2 V的高壓,是以前報告的i-TE設備的電壓的兩到三倍。製成的i-TE電池可以長時間連續使用,最大能量密度為12.8 J m-2。這項工作為實現物聯網傳感器的無電纜和無電池能源供應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證明了在熱電能量轉換中使用離子作為能量載體的希望。(文:Caspa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如何用「果凍」發一篇Nature/Science?玩轉生物質材料—明膠
    通常來說,離子型熱電器件工作模式源於兩種不同的機理,一種基於離子熱擴散效應(thermodiffusional effect),而另一種則基於離子熱氧化還原反應(thermogalvanic effect)。儘管此前已經有一些離子型熱電器件的報導,但是都是分別基於這兩種不同機理構建。
  • 南科大的兩篇科研成果登上《科學》《自然》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劉瑋書課題組在Science刊文報導巨熱電勢的離子熱電材料。
  • 四月最後兩天,南科大連發Nature、Science
    4月30日,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劉瑋書課題組與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課題組在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獲得重大突破,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 mV/K的巨熱電勢效應。研究成果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上。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4月30日,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劉瑋書課題組與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課題組在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獲得重大突破,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 mV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4月30日,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劉瑋書課題組與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課題組在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獲得重大突破,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 mV/K的巨熱電勢效應。
  • 2020年狂發71篇Science,國內科研成果大爆發
    全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5/272增加的NGR5活性使分櫱與氮素調節脫鉤,從而在低氮肥水平下提高了水稻產量。因此,NGR5可以提高氮的利用效率,從而改善未來的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和糧食安全。
  • 室溫下的熱電發電:為時不遠?
    導讀近日,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與日立公司合作開發出一種新型無毒的熱電材料,並在室溫條件下,提高了功率因素。這項研究成果將幫助熱電材料突破高溫限制,應用於更廣泛的領域。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又稱作第一熱電效應,是指由於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一般規定熱電勢方向為:在熱端電流由負流向正。
  • 近室溫下具有巨大電熱強度的軟鈣鈦礦型反鐵電體
    近室溫下具有巨大電熱強度的軟鈣鈦礦型反鐵電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6:14:57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孫志華團隊開發了一種在接近室溫下仍具有巨大電熱強度的軟鈣鈦礦型反鐵電體
  • Science述評:氟離子電池怎麼了?噢!可以室溫充放電了
    其實,能夠在正負極之間攜帶電荷的離子很多,例如H+、OH-、Na+、Al3+、Mg2+等,都可以作為正負極之間的載流子。F-離子也可以作為載流子在電池中應用,姑且稱這一類電池為氟離子電池。      氟離子電池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提出。但是,當時的氟離子電池使用固態離子導體,一般需要在150℃以上的溫度才能正常工作。即使採用超薄固態電解質,也需要80℃的工作溫度。
  • 首次「看見」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並揭示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水可以說是「soft in nature,hard in science」。雖然水分子的結構簡單,但相關問題是複雜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水的核量子效應。水中含有大量的氫原子,而氫原子核的質量很小,其量子效應(隧穿和零點運動)會異常顯著。氫核的量子效應對水的結構和動力學到底有多大影響?這被認為是揭開水的奧秘所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之一。
  • 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團隊AEM:研製出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電解質並用於固態鈉金屬電池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吳忠帥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優異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華科大《Science》:將廢熱用來發電,刷新世界紀錄
    然而,其效率在室溫附近一直僅略有進展。另外,液態熱電電池(LTC)提供更多的方法來解除σ與κ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此外,LTC價格低廉,可大規模製備,並且在捕獲低品位熱能方面具有潛在的商業可行性,但應用前提是其能量相對效率能達到~5%。但目前即使使用理想的實驗室設備,也很難達到這個值。
  • 應變記憶效應對磁熱材料滯後損耗的非易失性調控
    基於磁熱效應的固態製冷技術具有節能環保的特點,有望成為傳統氣體壓縮製冷的替代技術。其中,具有一級相變性質的巨磁熱材料是最具應用潛力的磁製冷工質材料,然而一級相變材料固有的滯後損耗嚴重影響製冷效率。同時,隨著微納電子器件日趨集成化和精密化,微納尺度的製冷需求日益增多。製冷材料的薄膜化成為固態製冷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 南科大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然而近年來,研究人員陸續在一部分具有極低晶格熱導率性質的熱電材料中發現反常的熱輸運現象,且無法用傳統的三聲子相互作用框架下的熱輸運理論進行合理地解釋。對這些反常現象及其物理機制的研究,不僅有助於人們深入探索新的熱輸運機制(如高階聲子相互作用,非對角元晶格熱導率),而且也有助於指導新的低晶格熱導率材料體系的挖掘和研究。
  • 科學網—神奇細菌可在室溫下將甲烷轉換為甲醇
    Rosenzweig說:「幾十年以來,負責催化作用的金屬離子的性質和結構很難確定,目前我們的研究為進一步理解細菌如何將甲烷轉化為甲醇實現了一次重大飛躍。」 該研究報告另一位合著作者、西北大學溫伯格藝術科學學院化學教授Brian M. Hoffman說:「通過識別涉及該複雜反應的關鍵銅離子類型,將為我們確定大自然如何進行最具挑戰性的複雜反應奠定基礎。」
  • 判斷電勢高低的方法_電勢的公式介紹
    研究表明,隨著溫度的增加(熱噪聲的強度和溫度成正比),靜電勢會多次被增加和多次被減小(靜電勢多次被增加的峰值對應於靜電勢的共振激活現象)。另外,超導結兩端的靜電勢還表現出(噪聲引起的)熱噪聲加強穩定的現象。
  • 華中科大《Science》水系熱化學電池取得重要進展!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9/09/science.abd6749
  • 世界第一臺可在室溫下工作的磁冰箱問世
    東方網1月4日消息:美國埃姆斯實驗室最近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能在室溫下工作的磁冰箱,這種利用磁熱效應製造的冰箱有朝一日將可能代替傳統的冰箱。這種磁冰箱的核心是一個旋轉裝置,裝置包括含有金屬釓片的轉輪和一塊高磁場強度稀土永磁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