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獲諾獎,再掀熱潮 基因編輯到底是什麼?

2020-11-27 前瞻網

北京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科學家伊曼紐爾·夏彭蒂埃(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珍妮弗·A·杜德娜(Jennifer A. Doudna),獎勵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上的突破。

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官方新聞稿中稱:「自2012年夏彭蒂埃和杜德娜發現CRISPR/Cas9基因「魔剪」以來,它們的使用量激增......將生命科學帶入了一個新時代,並在許多方面為人類帶來了最大利益。」

基因編輯(Genome Editing),又稱基因組工程,是遺傳工程的一種,是指在活體基因組中進行DNA插入、刪除、修改或替換的一項技術。其與早期的遺傳工程技術的不同之處在於,早期的遺傳工程技術是在宿主的基因、基因組中進行隨機插入基因物質,而基因編輯是在特定位置插入基因片段。

為什麼要進行基因編輯

基因可被視作基本遺傳單位,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它也是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雙重屬性:物質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屬性)。

可以說,基因決定性狀表現,雙眼皮,大眼睛都是由基因決定的(整容除外)。除了外在的特徵表現,基因更大的決定性作用體現在內部。由於基因的數量眾多,攜帶的信息也是海量,在複製過程中可能或出現錯誤,造成基因缺陷,這種缺陷還具有遺傳性。

1987年諾貝爾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利根川進曾表示,除了外傷,一切疾病都與基因有關。遺傳基因缺陷也是引發疾病的三大根本原因之一。

例如,美國演員安吉麗娜·朱莉家族遺傳了突變的BRCA1基因。BRCA1本是具有抑制惡性腫瘤發生作用的基因,其通過編碼產生腫瘤抑制蛋白。如果發生突變,其蛋白產物不進行或不能正常行使功能,DNA損傷可能得不到適當的修復,從而使細胞可能形成其他遺傳信息的改變,導致癌症。

正是由於這一基因作祟,朱莉家族中的女性多患乳腺癌和卵巢癌,根據基因檢測,她本人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機率也高達87%和50%。為了防範患癌風險,她最終選擇切除雙側乳腺。

除了癌症外,常見的遺傳性疾病還有地中海貧血、先天性肌強直、血友病、白化病、視網膜母細胞瘤以及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等。

遺傳疾病由於有基因造成,所以幾乎不可能治癒,患者需要終身用藥以緩解病症,不止承受巨大的身體和心理壓力,經濟壓力也同樣令人難以承受。

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呢?

基因編輯,人類走出了三條路

用藥講究對症下藥,遺傳疾病的根源就在於基因缺陷,因此,要一勞永逸的解決遺傳疾病,可以利用基因編輯。

人類目前已經開發出了三種編輯手段,分別是鋅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 ZFN),轉錄激活樣效應因子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 Nucleases,TALEN)和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as9)系統。

要進行基因編輯,首先就需要將產生變異的基因「切割」,在基因這樣微觀的級別上進行切除,對工具的要求就很高。

「切割」的實質就是在基因組內特定位點創建DNA雙鏈斷裂(Double-Strand Breakage,DSB),也就是在DNA雙螺旋結構中兩條主鏈的同一對應處或緊密相鄰處同時斷裂。

DNA雙螺旋結構示意圖

在研究中,人們發現核酸酶在「切割」方面表現不錯。那麼這種酶是如何實現切割的呢?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DNA雙螺旋結構包含兩個部分,即兩個長鏈和與其垂直的數個「短槓」。其中,兩個長鏈被稱為主鏈(backbone),「短槓」實則為鹼基對(basepair,bp)。主鏈直徑2nm,主鏈間距3.4nm,一個螺旋周期包含10對鹼基,相鄰鹼基間距0.34nm。

切割是在主鏈上進行的,兩個切割點應當處於相對應的位置。主鏈由脫氧核糖和磷酸基通過酯鍵交替連接而成,而核酸酶剛好可以將這種鍵結切斷,進而在兩條主鏈上各產生一個切口,且不破壞鹼基對。

由於切割需要在特定的基因片段上進行,因此首先就需要識別出特定片段。遺憾的是,核酸酶通常在多個位點進行識別和切割,特異性較差。

為了解決識別問題,科學家對一些核酸酶進行了改造,這就包括上面提到的ZFN,TALEN和CRISPR/Cas9。

第一代基因編輯手段採用的就是ZFNs,這種酶由兩個功能結構域組成:DNA結合結構域和DNA切割結構域。

一個DNA結合結構域包含一個雙指模塊鏈,每個模塊識別一個獨特的六聚體(即6個鹼基對)DNA序列。這一結構域就充當定位器的作用,用於識別特定片段。當其與DNA切割結構域融合在一起時,就形成了具有高度特異性的「基因組剪刀」。

主鏈斷裂後,細胞自帶的兩種修復機制——同源重組修復(HD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修復機制(NHEJ)被激活,基因開始自我修復。

ZFNs雖然相對於常規核酸酶特異性有所提高,但還是不夠。易產生非特異切割,即脫靶切割。脫靶可能導致過度雙鏈斷裂,使修復機制不堪重負,還有可能導致DNA隨即整合,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

第二代基因編輯技術採用TALENs。這種酶也由兩個部分組成:激活因子樣效應物(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和DNA切割結構域。前者是一種由植物細菌分泌的天然蛋白,具有識別特異性DNA鹼基對的特性。將其與DNA切割結構域結合後,二者相互作用,就成了基因編輯的「剪刀」。

與上一代相比,其特異性更高,因此脫靶的概率更低,所帶來的後果也就越小。不過,其生產過程較為繁瑣,過程需要用到液體操作機器人(liquid-handling robot)。

第三代使用的是CRISPR/Cas9技術,近些年的關注度非常高。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給這一領域的科學家也說明了科學界對其的認可。

CRISPR/Cas系統本身並不是為了基因編輯而生,它是一種存在於多數細菌與絕大多數的古菌中的一種後天免疫系統。

1987年,日本科學家在大腸桿菌的基因體發現一段古怪的規律序列,某一小段 DNA居然一直重複出現,而重複片段又被相同的間隔隔開,用途不明。後來,人們又在其他細菌中也發現了這一特徵。

CRISPR為人所熟知得益於西班牙微生物學家弗朗西斯科·莫伊卡(Francisco Mojica)的一篇論文,他在論文中指出,這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免疫機制,用於防範病毒入侵。

病毒入侵時,會將自身的DNA注入到細胞當中,以便進行繁殖(癌細胞通常就採取這種做法)。不過,檢測到病毒入侵後,免疫系統激活,開始識別和殺死病毒。病毒清除完成後,有的細胞會將病毒的DNA碎片以間隔(下圖右部彩色部分)的形式注入到自己的基因中。

CRISPR位點完整結構圖(圖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60644-983657.html)

總的來說,這一系統相當於一個「黑名單」,對所有入侵的病毒進行DNA建檔,在其下次入侵時可以快速識別並殺死。

上圖中的前導區(leader)被認為是CRISPR序列的啟動器。左側基因編碼的蛋白均可與CRISPR序列區域共同發生作用,如Cas1 和Cas2就是用於掃描並切割病毒的DNA片段。

目前已發現了三種不同類型的 CRISPR/Cas系統,存在於大約40%和90%已定序的細菌和古菌中。CRISPR/Cas9系統就屬於第二種,是目前最成熟也是應用最廣的類型。

用於基因編輯的CRISPR/Cas系統由Cas9核酸酶與嚮導RNA(small guide RNA)構成。後者指導Cas9識別特定基因靶位,切割DNA造成雙鏈DNA斷裂,並啟動DNA損傷修復機制。

具體流程如下圖:

CRISPR/Cas9基因編輯示意圖 (圖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60644-983657.html)

使用該技術進行基因編輯時,在基因的上下遊各設計一條嚮導RNA(嚮導RNA1,嚮導RNA2),將其與含有Cas9蛋白編碼基因的質粒一同轉入細胞中。嚮導RNA通過鹼基互補配對可以定位特定基因靶位,Cas9蛋白會使該基因上下遊的DNA雙鏈斷裂(原理和上述ZFN一致)。

DNA雙鏈斷裂後,生物體自身存在著的DNA損傷修復機制開始工作,會將斷裂上下遊兩端的序列連接起來,從而實現了細胞中目標基因的敲除。

當然,要實現基因替換,需要在上述基礎上為細胞引入供體DNA分子,這樣細胞就會按照提供的模板在修復過程中引入片段插入或定點突變。這樣就可以實現基因的替換或者突變。

相對於前兩代技術,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操作簡單,成本低廉,但它還是沒有徹底解決脫靶問題。

應用方面,除了基因敲除,基因替換等基礎編輯方式,還可以被用於基因激活,疾病模型構建,甚至是基因治療。

目前,科學家在實驗室已完成了對斑馬魚、老鼠和人類細胞的編輯。2017年,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研究人員吳志健(音譯)及同事利用這一技術成功阻止了實驗鼠視網膜退化並改善了視覺。該研究證明了利用該技術治療疾病的可行性。

不過,這一技術目前還無法運用到人體,這其中既有技術因素,也有倫理問題。例如,此前川大華西醫院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治療肺癌的臨床試驗就需要通過醫院審查委員會的倫理審批。2018年原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實驗掀起軒然大波,主導人最終還身陷囹圄。

當然,基因編輯技術的巨大應用前景著實令人憧憬,此次諾貝爾獎也表明這一技術的重大意義,至於其涉及的倫理問題,可以通過監管加以規範。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斬獲諾獎的基因編輯技術,在未來或將改造人類,進行星際移民
    Doudna),以表彰她們對「基因編輯」方法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此屆諾貝爾化學獎,最大的熱點估計就是張鋒沒有獲得諾獎了,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中,張鋒幾乎是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他未能因所做的開創性貢獻入圍諾獎引起了廣泛爭議。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會對我們的未來產生什麼影響?
    2020年的諾獎化學獎被授予了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卡彭蒂耶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安妮·道德納,她們因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而獲此殊榮。簡單的說,基因編輯就是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特定DNA片段的加入、刪除等功能,最終改變目的基因序列的技術。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基因編輯技術從 2012 年發展至今,短短幾年就拿到了諾獎,速度非常快。但這也不意外,這一直都是諾獎預測裡的熱門。CRISPR 是一個普適性很高的實驗和治療工具,可以和 PCR 媲美。可以說,這個技術徹底改變了整個生物學,促進了各個學科的發展;它作為一個切割 DNA 的基礎工具,讓研究者可以對任何感興趣的基因進行編輯。
  • 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與之無緣?
    諾獎委員會說道,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眾望所歸:兩位女科學家因為基因編輯獲化學諾獎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直到2003年,戴納·卡羅爾(Dana Carroll)等人利用鋅指蛋白解決了在特定位點引入雙鏈斷裂的問題,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編輯才真正成為可以實現的技術。今天,CRISPR技術已經使基因編輯變得非常容易,但我們不應忘記,正是賈辛早期的工作使基因編輯成為可能。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與諾獎失之交臂?
    兩名女性科學家因共同發現了CRISPR Cas9基因編輯技術而名聲鶴立,這一技術為人們在人體和其他動物細胞上實現基因編輯奠定了重要基礎。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
  • 當紅「基因魔剪」斬獲諾獎,相關公司股價大漲但挑戰猶存
    技術仍未完全成熟基因編輯技術為一次性治療提供了希望,這種療法可以治癒由人類先天基因缺陷引起的遺傳性疾病。首個進入臨床的基因療法用來治療鐮狀細胞性貧血,這種療法通過給蛋白編程,使得該蛋白能夠將DNA當中缺陷部分非常精準地剪切掉,然後再讓編輯後的細胞來修復這段被剪切掉的DNA,並插入剪切掉的DNA的位置。
  • 因諾獎爆火的「基因編輯」技術,還不值得我們大吹特吹
    又是諾獎季。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法國和美國的兩名科學家,以表彰她們「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獎項揭曉,基因編輯技術被熱炒,有關「長生不老」的話題引發廣泛討論。然而,基因編輯技術真的有這麼大魔力嗎?我們的吹捧是否過頭了?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一哥」張鋒為何無緣?
    諾獎委員會說道,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斬獲本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中寫道:「基於CRISPR系統的基因編輯工具的問世,迅速革命了整個生命科學領域。過去十年,從CRISPR/Cas9[1]到單鹼基編輯[2],再到基於反轉錄的Prime Editing[3],高效、精準的編輯工具將為人類帶來無盡的寶藏,為醫療、農業以及工業等領域帶來了廣闊的前景。
  • 發現高效基因編輯工具,兩女科學家獲諾獎!A股基因板塊市值超萬億
    華大基因一直被視為基因概念龍頭股。此外,美年健康、金域醫學、華測檢測、達安基因、邁克生物、貝瑞基因等基因概念股受到普遍關注。隨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出爐,今天,有著「理科綜合獎」之稱的諾貝爾化學獎也重磅揭曉。
  • 基因編輯技術到底有多神奇?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諾貝爾基金會宣布,近年來火熱的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斬獲本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在這一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和Jennifer Doudna教授摘得桂冠。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這一革命性的發現為整個生物技術領域提供了無限可能。
  • 基因編輯技術到底有多神奇?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諾貝爾基金會宣布,近年來火熱的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斬獲本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在這一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和Jennifer Doudna教授摘得桂冠。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這一革命性的發現為整個生物技術領域提供了無限可能。
  • 上海科學家解讀:基因編輯為何能拿諾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北京時間今天傍晚公布,兩位女性科學家--德國馬普病原學研究所教授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獲得了這一獎項,以表彰她們「研發出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因為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科學家通過它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做了什麼貢獻?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在諾貝爾委員會公布此次化學獎獲獎名單前,基因編輯一直被視為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熱門競爭者,但一方面受「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影響,各國相繼對該技術施加限制,另一方面也因技術本身較「新」,因而有學者推測,這項「諾獎級」研究遲早會獲獎,但不會這麼快,更不會是榮獲化學獎。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在諾貝爾委員會公布此次化學獎獲獎名單前,基因編輯一直被視為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熱門競爭者,但一方面受「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影響,各國相繼對該技術施加限制,另一方面也因技術本身較「新」,因而有學者推測,這項「諾獎級」研究遲早會獲獎,但不會這麼快,更不會是榮獲化學獎。
  • 2020諾獎誕生最大懸疑:基因編輯技術獲獎,張鋒錯失
    Doudna),以表彰她們對「基因編輯」方法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 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中,張鋒幾乎是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他未能因所做的開創性貢獻入圍諾獎令人生疑,或許將成為近期討論的一個話題。這些基因剪刀把生命科學帶入了一個新時代,並且在許多方面給人類帶來了最大的利益。基因編輯是轉基因之後人類找到的又一種基因工程技術手段,它在本質上與轉基因並無不同,都是在分子水平上改變生物的遺傳特性,兩者在技術上各有長短;但因基因編輯不涉及外來基因,在公眾層面更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