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鑑定#
明代的嬰戲紋既豐富又富有特色,不但較全面地反映了明代兒童生活的情景,而且畫面普遍生動活波,充滿著童真的情趣和吉祥的意蘊。
常見的嬰戲圖案有戲蓮圖、蹴鞠圖、放風箏圖、捉迷藏圖、鬥蛐蛐圖、玩花燈圖、習武圖、對弈圖等。
明宣德以前為所謂「庭園嬰戲」,畫面描繪的是孩童們在庭院內的活動寫實,如捉迷藏、放鞭炮、騎木馬等,繪畫工整,畫風疏朗;
宣德後,多表現為郊外嬰戲,人物畫得比較抽象,近乎簡筆畫風格,這一時期的孩童矮胖,頭大,前腦尤大,圓圓的臉,額上幾根流海,幾個孩子一起玩,又「群嬰戲」,形象折射出了社會的安定。
嘉靖、萬曆時期的嬰戲紋均比較具象,孩童們長袍大褂,顯得頭重腳輕,頭特大,後腦凸出,較多用的圖案是「加官進爵」。線條的勾勒還較為工整,童子頭部五官清晰,衣飾清楚,身體結構基本符合比例關係,嬉戲的對象和場景也較為明確。
明代晚期社會現實動蕩,矛盾尖銳,封建政權江河日下,這些社會現實折射在此時的瓷畫嬰戲人物上,孩童們瘦骨嶙嶙,腳奇長,後腦特大,形體十分抽象,看起來奇形怪狀,全是戶外嬰戲圖。
民間的嬰戲紋更為簡化和抽象,有時兒童的臉部五官和身體細節及場景都被省略,兒童的臉部輪廓被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