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般模樣自純真,明代瓷器上各個時期的嬰戲圖特點!

2021-01-17 晶哥聊古玩

#古玩鑑定#

明代的嬰戲紋既豐富又富有特色,不但較全面地反映了明代兒童生活的情景,而且畫面普遍生動活波,充滿著童真的情趣和吉祥的意蘊。

常見的嬰戲圖案有戲蓮圖、蹴鞠圖、放風箏圖、捉迷藏圖、鬥蛐蛐圖、玩花燈圖、習武圖、對弈圖等。

明宣德以前為所謂「庭園嬰戲」,畫面描繪的是孩童們在庭院內的活動寫實,如捉迷藏、放鞭炮、騎木馬等,繪畫工整,畫風疏朗;

宣德後,多表現為郊外嬰戲,人物畫得比較抽象,近乎簡筆畫風格,這一時期的孩童矮胖,頭大,前腦尤大,圓圓的臉,額上幾根流海,幾個孩子一起玩,又「群嬰戲」,形象折射出了社會的安定。

嘉靖、萬曆時期的嬰戲紋均比較具象,孩童們長袍大褂,顯得頭重腳輕,頭特大,後腦凸出,較多用的圖案是「加官進爵」。線條的勾勒還較為工整,童子頭部五官清晰,衣飾清楚,身體結構基本符合比例關係,嬉戲的對象和場景也較為明確。

明代晚期社會現實動蕩,矛盾尖銳,封建政權江河日下,這些社會現實折射在此時的瓷畫嬰戲人物上,孩童們瘦骨嶙嶙,腳奇長,後腦特大,形體十分抽象,看起來奇形怪狀,全是戶外嬰戲圖。

民間的嬰戲紋更為簡化和抽象,有時兒童的臉部五官和身體細節及場景都被省略,兒童的臉部輪廓被誇大。

相關焦點

  • 中國曆朝歷代值得稱道的地釉明代成化青花瓷器
    明代成化一朝短短二十三年,但是無論是在個人生活上,還是瓷器燒造上都被後人所津津樂道,樣子收藏網就不說人人皆知的成化鬥彩了,今天就介紹一下成化青花瓷器特點。成化青花瓷器胎釉明成化景德鎮窯青花夔龍紋碗高9cm 口徑17.1cm 足徑7.4cm,撇口,鼔腹,圈足。胎質細白堅密,透明釉細潤,具有成化輕巧俊秀的造型特點。外腹部繪有四條「夔龍」,呈首尾相接的排列,龍為三爪,嘴銜一朵蓮花。
  • 聯合共鑑:中國瓷器傳統圖案紋樣賞析
    這時期的圖案裝飾,主要表現在瓷器、織繡、建築彩畫、漆器和銅鏡等方面。 宋、元、明、清各時代的瓷器,在唐代陶瓷器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並各有特色。在敘述上,一般宋代瓷器以瓷窯地區為別,明清瓷器以朝代年號為別。 宋瓷。宋代瓷器有兩個顯著成就:一是在花紋裝飾上的突出發展,二是青瓷的燒制。宋以前瓷上只有雕刻花紋,繪畫紋樣僅有極少量。
  • 大師佳構+瓷器經典+全球首創大理國夜場,雲南典藏秋拍上硬菜
    說明: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歷時近三十年,正值景德鎮御窯廠生產低落的時期,迄今還未發現署有確切記年款識的官窯瓷器,被稱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至於空白期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普遍認為朝庭下令禁燒,形成「正統初罷」的狀況,其後朝又三令五申禁建民窯私燒各種彩瓷,是這一時期瓷器罕見的主要原因。
  • 明清瓷器紋飾鑑賞:清代鹿紋圖的美好寓意!
    #明清時期的瓷器上,以動植物為主體的紋飾圖案有很多,它們不但寓意豐富,而且變化多端。康熙中期之後,瓷畫《雙鹿圖》逐漸少見了,表明此時的君臣關係已經大有改善,社會趨向穩定。但《雙鹿圖》作為一種美好的詩意瓷畫,在瓷器中仍有存在的價值。上圖就是清中期出現的一種「雙鹿圖」瓷畫。由於時代背景已經不同了,鹿紋的主題會出現變化。從君臣關係角度看,上圖的雙鹿顯得過於親暱,總不如清初的《雙鹿圖》畫得生動、得體。
  • 瓷器上的重大紋樣之一「菊花紋」!
    明代為我國陶瓷史上的成熟與繁盛時期。此時菊花紋在瓷器上的繪製較前面幾個朝代相比也更加廣泛。 明代有菊花紋的瓷器仍然以青花為主,同時期品種也更加多種多樣,釉上彩、鬥彩競相成為新的時好。但是由於時代的不同、君主的喜好、技術的進步、材料選用等原因,明代陶瓷上的菊花紋也具有不同的形式表現。
  • 明清瓷器上的鹿紋圖有何寓意?
    明清時期的瓷器上,以鹿為主體的紋飾圖案有很多,它們不但寓意豐富,而且變化多端。本文以一組清代鹿紋為例,解讀它們具有怎樣的寓意,以及之間的種種演變關係。查看明代瓷器上的鹿紋,很少在同一畫面中如此刻意畫雙鹿的。清初突然流行《雙鹿圖》,應該有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滿清入關後民族矛盾的尖銳。即使是統治集團內部,滿族君主與漢族大臣之間也關係緊張。
  • 元明清礬紅瓷器如何斷代,如何鑑別新仿和老礬紅瓷器?
    礬紅是一種釉上彩瓷,可以到金元時期的彩瓷。因是以青礬(FeSO4.7H2O)煅燒所得到的氧化鐵(Fe203)配入釉中,故稱礬紅。礬紅瓷器時代不同,礬紅彩瓷呈色也不同,因為礬紅是氧化鐵,元明清礬紅顏色不同朝代也不同。元明清礬紅瓷器呈色有什麼不同,如何斷代,如何鑑別新仿和老礬紅瓷器?
  • 清代康熙高溫銅紅釉瓷器分幾種
    紅釉自古受中國人喜愛,因為中國人幹什麼事情都要有美好寓意,圖著喜慶,尤其是紅色更是中國人認為大吉大利的顏色,在中國瓷器釉色種類最多的清朝自然少不了紅釉瓷器,其中康熙時期的紅釉瓷器最多,有霽紅釉、郎窯紅和豇豆紅三種。
  • 紅綠彩瓷器鑑藏知識
    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紅綠彩瓷器鑑藏知識,使您通過多方面認識和了解紅綠彩瓷器的藝術特點,並加以傳承。一、紅綠彩-基本知識紅綠彩,又稱之為宋加彩」或者「金加彩」。它是一種低溫釉瓷器,就是在已經燒造好的白釉瓷器上使用紅、黃、綠等色彩進行繪畫,然後再入窯以800℃左右的低溫燒燒造成功。
  • 沈偉:拙論道教文化對明代中國陶瓷紋飾的影響
    這也是「道教」真正對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有著明顯、深刻影響的時代,明代「道教」到達了歷史的頂峰,直至清代中後期盛極而衰。從傳世器物來看,整個明代瓷器裝飾內容,很大一部分都為「道教」紋飾或者和「道教」內容有關聯的圖案裝飾。下面我們從一部分陶瓷器上「道教」裝飾紋飾的變化,來探尋一下我們明代社會所崇尚的「道教」信仰風氣的發展脈絡。
  • 宋畫讀記|《骷髏幻戲圖》:生死一線牽,婆娑紅塵中的命運擺渡
    比如黃庭堅就寫過這樣一首詩:萬般盡被鬼神戲,看取人間傀儡棚。煩惱自無安腳處,從他鼓笛弄浮生。但像李嵩的這幅《骷髏幻戲圖》以大骷髏操縱小骷髏的形式出現還是給人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感覺。總體上認為這幅畫是表達民間藝人生活場景的一幅作品,並不涉及到生與死的哲學問題,有人認為大骷髏與他身後哺乳的婦女嬰童應該是一家人,而李嵩以骷髏的形象則是進一步強化了對生活艱辛的入木三分的狀摹。
  • 元明清瓷器鑑定之造型和紋飾特徵
    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製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
  • 中國茶具種類大全以及特點
    戰國時期盛行彩繪 呈黃褐色陶,漢代創製鉛釉陶,為唐代唐三彩的製作工藝打下基礎。 至唐代,茶具逐漸從酒食具中完全分離,《茶經》中記載的陶質茶具有熟盂等。北宋時,江蘇宜興採用紫泥燒製成紫砂陶器,使陶質茶具的發展在明代走向高峰,成為中國茶具的主要品種之一。
  • 成都公布重大考古成果 琉璃廠瓷窯出土大量五代至宋元瓷器
    今天(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窯址發掘區全景影像琉璃廠窯始燒於五代,延續至明代,歷時700餘年。考古人員發掘出3座窯爐、2座墓葬,以及作坊建築、瓷器、陶器等遺物標本。
  • 出現在古代瓷器、玉器上的百獸之王獅子,都蘊含了什麼寓意?
    獅子於西漢時自西域傳入,被視為祥瑞之獸。在唐宋時甚流行相傳獅為百獸之王,是權力與威嚴的象徵。明十七世紀 田黃石雕瑞獅紙鎮 尺寸:9.5cm 成交價:RMB40892800唐代瓷器上的獅紋有單純構成畫面的也有與人物配合構成畫面的,如長沙窯褐彩注子上的模印貼花獅紋、太原西郊唐墓出土的青瓷扁壺上模印的獅與胡人形象。
  • 明清瓷器畫片賞析:充滿吉祥寓意的鹿紋圖!
    #明清時期的瓷器上,以鹿為主體的紋飾圖案有很多,它們不但寓意豐富,而且變化多端。因此,「鹿鳴宴」在唐宋兩代十分流行,明清時期也一直沿用下來。明代瓷畫中有許多與科舉有關的品種,如「魚躍龍門」「魁星踢鬥」「並蒂蓮花」「一甲登天」等,但似乎沒有「鹿鳴宴」的一席之地。到清初,瓷畫中大量出現《鹿鳴宴圖》,而明代流行的科舉題材卻少見了。這又是為什麼呢?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應該先對清初實行科舉制的情況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