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道士:到如今,不可將基督信仰妥協到民間信仰一般

2021-01-08 問問題講故事

引言

1521年,馬丁·路德在沃姆斯會議(Diet of Worms)上狂言說道:「除非以聖經或理由清楚的說服我,我受所引用的聖經約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話捆綁。我不能,也不願收回任何的意見,因為違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當。我不能那樣作。這是我的立場,求神幫助我。阿們!」

「這是我的立場」,是馬丁路德的信仰告白,是對信仰的肯定與堅持,是對聖經真理的確信與委身。當馬丁路德說這話的時候,其代價是與整個羅馬帝國和教廷的敵對,很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假如,馬丁·路德不那麼較真。懂得變通與妥協,包容與和解。那麼,他可以平安的回去。當然,這些假如是不可能的。有什麼是值得你像路德一樣去堅持的呢?面對現今教會中,出現各樣的神學思想與各種主義,哪些是你應該拒絕的,哪些是你應該包容的呢?哪些又可能是已經去妥協的呢?你是否願意像路德一樣,勇敢地說這是我立場,作一個捍衛真道的人。今天的題目就是衛道士。

經文

【猶3】親愛的弟兄啊,我想盡心寫信給你們,論我們同得救恩的時候,就不得不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

一、異端假師傅的教導

猶大書的中心思想是為真道竭力爭辯。前16節指出,為什麼要爭辯,因為有假師傅的出現。剩下的9節教導我們如何爭辯。

「論我們同得的救恩」,說明救恩正面臨著極大的危機,因為有些異端假教師「偷著進來」,如同蛀蟲一樣從內部敗壞教會。作者特地寫書呼籲所有的信徒,應當起來為那純正的信仰真道竭力的爭辯。

這些異端假師傅都教導什麼呢?根據上下文,他們的教導主要有以下兩點:

(1)不承認神的救恩,反以此作為放縱情慾的機會。是在恩典中的放縱。其背景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思想。當時的人認為,肉體是低級的,而精神則是高級的。反正已經被救贖了,既然肉體是無益的,那麼想作什麼就作什麼吧。反正得救是靈魂,而非肉體。這是一種縱慾主義的思想。而另一種則極端是禁欲主義思想,嚴守著各樣的律法,遠離一切有關肉體的欲望的事情。若這兩種給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呢?你是希望餓死呢?還是希望吃飽撐死?我想後者是更多人的選擇。然而,上帝的恩典,並非是給人放縱自己的機會。

在青浦的2號線的徐涇東附近,有一個叫聚會點,叫「新造教會」。他們所傳講的福音信息就很容易被人接納。被稱作「恩典神學」或「恩典福音」。恩典神學是一世紀馬吉安主義,諾斯底主義以及成功神學的合體變種。對耶穌基督的福音進行了高明的偽裝與改造。其最大的危害在於宣揚人頭腦對十字架恩典原理知識性的認知,從而淡化認罪和悔改,強調稱義的重要,忽略信徒成聖的過程。

另一方面,突顯新約中上帝慈愛,溫柔,賜福,醫病,趕鬼的一面。忽略甚至排斥舊約中上帝公義,審判,警告,威嚴的屬性和作為。絕對的把新約與舊約對立,把恩典與律法對立,把慈愛與公義對立,把赦免和審判對立。因此,他們享受聚會中的感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幫助與關愛。許多缺愛的人,在裡面得著滿足。

這種神學極富吸引力,因為它報喜不報憂,迎合人喜福不喜禍的心理,抓住人喜歡奉承讚美,討厭責備批評的心態,把握人肉體天生具有惰性傾向,不願意努力追求的心思。其實這種福音沒有新奇之處,只是對過去「廉價的恩典」的一種翻版。

在卡森的《腓立比書注釋》中,大概有這樣的一段話:

「勞駕,我想買三塊錢的福音,不要太多,剛剛夠我開心就好;

不要太多,免得我上癮。我不要太多的福音,免得我學會真的延誤貪婪和淫念。

我肯定不要太多,免得我開始愛仇敵,看重舍己,考慮去宣教。

我要狂喜,不要悔改;我要超越,不要改變。

我希望某些有教養、樂於饒恕、思想開明的人會看重我,但是我自己不想愛其他種族的人,特是如果他們身上有異味。

我想要有足夠的福音,讓我家庭穩健,孩子聽話。但不太多,免得我發現我的人生志向轉變,或者我的奉獻大大增加。勞駕,給我來份三塊錢的福音。」

這種「三塊錢」的福音,是一種廉價的恩典福音。它只講赦免,不講悔改和認罪。很多人喜歡聽,因為免去了作基督徒的責任,沒有了十字架,最後只有道德上的放縱與自我的享樂。大衛韋克森說,這是一種稀釋過的福音,只講了一半的福音。這根本就不是福音。

弟兄姐妹們,我們應當思考,是傳講一種讓世人樂於接受的變種福音,還是忠心地傳講那被遭人厭棄的十架福音呢?若是教會中,只講愛,有各樣的聚餐與活動,夏令營只有破冰遊戲與團隊遊戲。大家參與其中只是各樣的歡樂與開心。甚至開始促使人有了消費者的心理,嗯,我來教會是來消費。我要聽到優美的詩歌,聽到精彩的講道,我要能被感動,我要提高自我的幸福感。這種缺少了認罪、悔改和對人性敗壞的承認,正是二十世紀發展的福音派的人文主義。他們是一種以自我主義為本的心理學,套用基督教的術語,強調個人的感受,自我的滿足。沒有其它的教訓是如此忽視十字架和人心的敗壞。它規避了我們墮落亞當天性中的邪惡,使得基督徒的眼目離開了基督永恆救贖的福音,而集中於地上的財富利益與個人的感受。

(2)不承認獨一的主——耶穌基督

「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為什麼?妥協與讓步,不是能更容易換來和平、生存與發展嗎?要知道,當時的教會才剛剛發展,內憂外患。衝突,似乎是多麼不明智的選擇。羅傑·奧爾森說:「基督教面臨著,淪落為一種民間信仰的危險。……若沒有四世紀「固執聖徒」阿塔那修,基督豐滿、真實的神性,以及上帝的三位一體等信條,可能會淪陷在羅馬帝國與教會政治妥協的泥潭中……阿塔那修弱勢妥協,面臨危險反而是福音本身的整全。」

仇敵要麼拒絕神的話語,要麼扭曲神的話語。而後者乃常用的手段。他們認為耶穌基督,並非獨一的主。他們的口號大概就是:除祂以外,還有拯救。

有一位著名的牧師,在他晚年的時候,講過這樣的話:

「我從前以為,在遠方沒有聽過耶穌基督福音的人都會失落、沉淪。但如今我改觀了:我相信還有別的途徑可以神,比如大自然。所有,還有許多其他的機會可以決志信主的。我想,基督有一個身體,是來自世上所有基督教團體和基督教以外的團體。我想每個愛基督、認識基督的人,不論他自覺與否,都是基督身上的肢體…神正在呼召世人歸在他的名下,不論他們來自回教世界、佛教世界、基督教世界、或者不信的世界,他們都是基督身上的肢體……他們可能還不知道耶穌的名,但他們心中知道缺少一種東西,只要他們轉向內心的光,我想他們是得救的,他們會跟我們一起在天堂會面的。」

這是普救論的思想,而非聖經的教導,乃是不承認獨一的救主耶穌基督。基督教普世合一運動的宗旨是促進多元的合一,而非將各樣的宗派雜糅成一個世界宗教。在講究多元與共存同時,也應當小心各樣的錯誤思想。當各樣的錯誤思想不斷的滲透與影響到教會時,你該怎麼作呢?

二、為真道竭力地爭辯

「竭力的爭辯」,原文可以理解為強烈的爭辯,爭勝,打仗。這是一種採用運動員的術語,好比一個運動員竭力的奔跑。這是一種是持續的,竭盡全力的爭辯。

我們需要問自己,哪些是我們應該去竭力爭辯的,哪些則是我們可以包容的。

羅傑·奧爾森在《基督教思想史》這部書提出,信仰的內容按其重要性,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最重要的信條,重要的教義和次要的個人神學觀點。信條是值得我們認真甚至熱忱辯護的,比如,三位一體與道成肉身的教義。而一些教義乃是少數主要基督教團體所具有的,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浸信會的成人浸禮。這個是他們所堅信的。最後一種是個人的神學觀點或個人的詮釋,是無關緊要的。比如,關於天使的本性的細節,以及與基督第二次再來的有關事件的細節。

若你無法與我認同,上帝是三一上帝,聖父聖子聖靈,基督乃完全的神性與完全的人性,基督乃道成肉身,死而復活,升天並將來要再來。救恩完全是因著基督的救贖而成就的。我想,我們所信的就不可能是同一位基督,同一個福音。

保羅所講的「基督福音」的討厭之處在於「十字架的道理」。這從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上帝所啟示之道,並非一定為世人所樂意接受的。是傳一位讓人容易接受的,或者是合乎對方理性、口味的耶穌呢?還是堅持傳講一位十字架上的耶穌呢?

在現今推崇多元化與共存的時代,我們應當思考,一方面,我們反對愚昧主義,唯信主義,宗教狂熱主義,也反對宗教理性主義。信仰,乃是我相信,因此我尋求,並且我去經歷。真理具有排他性,信仰是有原則的,我們並非一味地包容與接受。而是在堅持自己信仰的原則的情況下,或拒絕、或包接受、或包容。當然,並非是要與人一決高低,而是為了堅持真理。在此過程中也不忘用愛心勸勉,竭力挽回。

屬世的爭戰,有防守和攻擊兩方面;屬靈的爭戰,則有認清敵人和建立自己兩方面。我們若要在信仰真道的爭戰上得勝,消極方面,須清楚認識異端假教師的性質、作法和結局,以他們為鑑戒;而積極方面,則須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猶大書告訴我們,首先,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再者,在聖靈裡禱告,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要學習庇哩亞的信徒,「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17:11)。我們若有不懂的神學難題,怎麼可以讓自己繼續不懂?身邊有許多的書籍可以查考,也可以上網查詢,還可以問同學老師。敬虔主義者的座右銘是「寧為活異端,勝過死正統」。大意是有了信仰,明白了各樣的教義,更重要的去活出來。一位只有滿口屬靈話語,卻少有生活見證的人,真是可怕!因此,借著禱告,尋求上帝的旨意,依靠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2)這些是不變的屬靈定律。因此,不信耶穌的神學家,不能稱為神學家。

結語

回顧歷史,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一定是在異端的衝擊下前進的。我們有信心,是因為這是上帝的教會。祂掌管著歷史,這是祂的歷史,教會在歷史的動蕩,世俗主義的衝擊下,仍然屹立,繼續傳揚與見證基督的福音。

弟兄姐妹們,未來的牧者們,【提前4:16】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

我盼望,我們所傳的是我們所堅信的,我們一方面乃是謹慎傳講真道,另一方面努力將真道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去活出來。正如一位牧者對我說的:無論遇到什麼,永遠保持著一顆對基督信靠的心,一直向上不變的堅持與努力,正如向日葵一直朝著太陽一般。

歷史歷代的聖徒們,為基督的信仰去爭辯,去犧牲。到如今,不可將基督信仰妥協到民間信仰一般。

願我們能勇敢地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並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今天,我們問自己,到底什麼是基督教?哪些是我的基本信仰?哪些是我應該拒絕的?哪些是我可以包容的?我是否清楚的知道我所信的?並且是深信、堅信,一直走在真理道路上。願上帝使用你我,作為祂純正福音的使者,作祂忠心良善的管教。

相關焦點

  • 內容與形式:效法基督的信仰根基
    當基督教逐漸壯大起來,一統羅馬帝國時,特別是在進入中世紀後,基督教作為一個整體的、趨於穩定的最大教派開始面臨分化,各教派、宗派因理解差異不斷拉大,引發爭論,宗派鬥爭層出不窮,凸顯了對《聖經》認知的不可調和的分殊。
  • 科學與信仰,互不相屬?——從近代化學之父波義耳說起
    英國皇家學會是全世界最早的,也可能是全世界唯一由民間發起的國家級科學協會。其前身「隱形學院」的成員絕大多數都是清教徒,在1663年的全體會員名單中,有62%是清教徒。16世紀上半葉,英國國教一直在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國教轉回到基督新教的範圍內,但仍留下許多羅馬天主教的影子。
  • 文化:迷信與信仰淺談
    基督徒的一些行為準則,如「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兄弟,要彼此親熱」、「只要祝福,不要詛咒」、「不可貪戀人的房屋」等等,表面上看,其都是具備的。而且每逢他們教內的一些禮拜日、節日等,她都會按時參加。平時給鄰裡閒聊,也是「闡述」「主」的無上榮光。但是,這到底是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根據多年來的接觸,除了表面上像一個」標準「的基督徒,背地裡她是跟有信仰的人完全不沾邊。
  • 《沉默》:信仰感悟
    故事的貫穿始終的明線是尋找的故事—羅德裡格斯和加佩神父遠赴日本尋找失蹤的費雷拉神父,暗線則是主人公羅德裡格斯個人對待信仰方式的變化。電影利用一個個情節將我推入宛若煉獄的處境,仿佛絲毫看不到一絲光明,然後拋出一連串的疑問、觀點、感受、以及情緒。
  • 一元的信仰和多元的世界(下)
    希臘文化是貴族化的,基督宗教是平民化的,在現實社會層面希臘哲學和基督宗教有著互補性。兩大文化在精神層面相通是通過神學完成的,希臘哲學重思辨,基督宗教是信仰,信仰和思辨的結合產生了中世紀神學。宗教和哲學神學是伴隨著宗教而生的,基督宗教是一神信仰,基督教神學的目標就是證明上帝的存在。
  • 世界上最多人信仰的宗教,道教的人數都沒有到億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即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基督教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有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深遠影響,至今主要發達國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導的國家。
  • 從科學角度劃分民間信仰的神靈體系(一)
    中國的民間信仰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雜糅性,是一種多元化複合型信仰。這個特點導致了民間諸神的龐雜性,其數量之眾多、神性神格之複雜非常突出,而且許多地方還有本地獨有之神。它可以表明民間諸神在正統思想中的地位及官方對他們的態度,反映國家宗教與民間信仰的異同及官方與民眾在信仰領域的關係。有些學者著眼於神靈的來源為其分類與建構體系。例如:西方學者武雅士、王斯福等人將漢族民間信仰的對象分為神、祖先和鬼三類,認為神是帝國官僚的化身,祖先代表自己人,鬼則是外人和危險的陌生人的超自然代表。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在美國,主流輿論將信教者視為「好人」,認為不信教者「不是好人」,將無神論者視為「壞人」或「不愛國」,因此雖然有44%的人自稱不信教,卻只有6%的人自稱為堅定的無神論者。各類宗教人口的變化當今世界存在著非常複雜多樣的宗教現象,可以分為傳統宗教和新興宗教兩大類。
  • 成功神學及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這種思想已經佔據了許多教會的講臺,被廣為傳播;這種思想也促使很多倡導此類思想的書籍成為了暢銷書,而那些著作此類書籍的人自然賺的盆滿缽盈、功成名就;這種思想也被不少基督徒奉為圭臬,成為他們衡量一個人是否蒙上帝祝福的標準;甚至這種思想更滲透到不少傳道者的信仰中,認為是出於上帝的旨意和對他們事奉的祝福。
  • 【深度】成功神學及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這種思想已經佔據了許多教會的講臺,被廣為傳播;這種思想也促使很多倡導此類思想的書籍成為了暢銷書,而那些著作此類書籍的人自然賺的盆滿缽盈、功成名就;這種思想也被不少基督徒奉為圭臬,成為他們衡量一個人是否蒙上帝祝福的標準;甚至這種思想更滲透到不少傳道者的信仰中,認為是出於上帝的旨意和對他們事奉的祝福。
  • 漫談漢字、漢語、信仰
    「秦篆」書寫過於規範,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秦隸」之後,到漢朝時期,「楷書」開始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
  • 南京流行蔣子文信仰,此人不是顯赫人物,對他的信仰為何持續千年
    蔣子文信仰也是我國民間特有的信仰。事實上,蔣子文並不算什麼傑出人物,但在宗教界,他的信仰卻延續了一千多年,特別是六朝時期,蔣子文的信仰還進入了國家祀典,如今在中國臺灣地區,他仍有許多信徒。那麼它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 【名人信仰】-巴斯德
    巴斯德(樊老師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寫成巨著「名人的信仰」,茲借QT靈修平臺網絡發布。歡迎大家推介轉載!)巴斯德對神有充足的信心,對屬靈的事不斷追求,在他整個生命中,充滿了對神絕對的信仰。他一生對聖經中的寶訓,時刻念念不忘。他說:「如承認神的存在,這一個信心實比一切神跡更為超奇。如我們有了這樣的信心,這種悟性便使我們不能不對神下跪,肅然敬拜。」 「我愈研究自然,就愈驚奇和讚美造物主所成就的偉大工程。我常在實驗室裡一面工作,一面祈禱。」
  • 基督徒信仰感悟:講聖經無誤不可消解個人經驗
    就這樣從正反兩面完美論證聖經無誤,只有聖經可以作為我們信仰的唯一標準。另外由於現實情況下上帝,耶穌,聖靈看不見摸不著,也不方便拿來做標準,耶穌升天之後賜給聖靈運行在我們心中,但是聖經在我們手中,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心裡有底,也比較容易讓人從心理上接受聖經無誤論,以此來作為信仰的標準。
  • 從微積分到自然狀態,對「人造物」的信仰如何建構現代文明?|信仰|...
    信仰是一個常常被我們提起的詞,它常常和「相信」、「信心」等詞彙混用,但似乎在程度上又比它們更深刻,提起它,我們往往也會聯想到宗教。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學教授伊桑·沙甘看來,雖然信仰是人類重要的心理活動,但歷史學者們的研究,常常將其視為具有穩定內涵的明確對象,卻忽略了在中世紀到現代,其意義始終處在不斷地流變中。人們可以信仰自己虛構的事物嗎?
  • 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
    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的問題。這個標題也算是一個結論,本身世界民族的信仰各不相同,並沒有什麼高低立判之說。然而在世界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確常常因為信仰的問題大打出手,拼個你死我活。隨著西方經濟的崛起,西方文化成為主流文化,基督教把十字架輸出到了全世界。
  • 波義耳的科學與信仰
    在他去世之前,波義耳在著作中勸勉牛頓等他的科學界的同事、朋友和學生:「我老了,這該是我將所知的化學知識寫下來的時候了。這些知識,有的是經過多年的實驗、有的是與別人仔細討論而得。我認為是確實的,就盡力地寫下來;有些是困難不易明白的,我儘可能地寫清楚,好讓後來的人能夠仔細判斷。我把每個研究細節一一寫下,透過真實無偽的記載,將知識有效地傳遞下去。但是,儘管我盡了所有的努力,我仍然無法窺得知識的全貌。
  • 就現代人對於科學的信仰會大於對宗教的信仰嗎?你怎麼看的!
    佛教文化可以說,就現代科學它都是在意識上反宗教面目出現的,並且逐漸從宗教和哲學當中相剝離開,能夠取得無比輝煌的成就的同時,就在如今的科學這在如今衣食住行中科學所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提高的同時,而先進科技無處不在的情況下,科學信仰也會逐漸深入人心。
  • 閩南人,拜拜成風,佛教、道教自然不缺,民間信仰才是主流
    說到民間信仰,閩南可謂豐富多彩,以種類和數量論,閩南都可以稱得上是全國各民系中的佼佼者,閩南人常將信仰活動稱為「拜拜」,也就是祭拜、祭祀之意,而其拜拜的對象來源廣泛,從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傳說神靈到地方名士、鄉野術士和生靈,無所不包。
  • 三平祖師信仰
    首屆海峽兩岸(平和)三平祖師文化旅遊節7月17日至18日將在三平風景區隆重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五千多名海內外信眾和客商參加盛典,共祭三平祖師。三平祖師信仰為什麼影響這麼大呢?本期的心靈家園節目,我們就一共來了解三平祖師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