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521年,馬丁·路德在沃姆斯會議(Diet of Worms)上狂言說道:「除非以聖經或理由清楚的說服我,我受所引用的聖經約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話捆綁。我不能,也不願收回任何的意見,因為違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當。我不能那樣作。這是我的立場,求神幫助我。阿們!」
「這是我的立場」,是馬丁路德的信仰告白,是對信仰的肯定與堅持,是對聖經真理的確信與委身。當馬丁路德說這話的時候,其代價是與整個羅馬帝國和教廷的敵對,很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假如,馬丁·路德不那麼較真。懂得變通與妥協,包容與和解。那麼,他可以平安的回去。當然,這些假如是不可能的。有什麼是值得你像路德一樣去堅持的呢?面對現今教會中,出現各樣的神學思想與各種主義,哪些是你應該拒絕的,哪些是你應該包容的呢?哪些又可能是已經去妥協的呢?你是否願意像路德一樣,勇敢地說這是我立場,作一個捍衛真道的人。今天的題目就是衛道士。
經文
【猶3】親愛的弟兄啊,我想盡心寫信給你們,論我們同得救恩的時候,就不得不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
一、異端假師傅的教導
猶大書的中心思想是為真道竭力爭辯。前16節指出,為什麼要爭辯,因為有假師傅的出現。剩下的9節教導我們如何爭辯。
「論我們同得的救恩」,說明救恩正面臨著極大的危機,因為有些異端假教師「偷著進來」,如同蛀蟲一樣從內部敗壞教會。作者特地寫書呼籲所有的信徒,應當起來為那純正的信仰真道竭力的爭辯。
這些異端假師傅都教導什麼呢?根據上下文,他們的教導主要有以下兩點:
(1)不承認神的救恩,反以此作為放縱情慾的機會。是在恩典中的放縱。其背景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思想。當時的人認為,肉體是低級的,而精神則是高級的。反正已經被救贖了,既然肉體是無益的,那麼想作什麼就作什麼吧。反正得救是靈魂,而非肉體。這是一種縱慾主義的思想。而另一種則極端是禁欲主義思想,嚴守著各樣的律法,遠離一切有關肉體的欲望的事情。若這兩種給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呢?你是希望餓死呢?還是希望吃飽撐死?我想後者是更多人的選擇。然而,上帝的恩典,並非是給人放縱自己的機會。
在青浦的2號線的徐涇東附近,有一個叫聚會點,叫「新造教會」。他們所傳講的福音信息就很容易被人接納。被稱作「恩典神學」或「恩典福音」。恩典神學是一世紀馬吉安主義,諾斯底主義以及成功神學的合體變種。對耶穌基督的福音進行了高明的偽裝與改造。其最大的危害在於宣揚人頭腦對十字架恩典原理知識性的認知,從而淡化認罪和悔改,強調稱義的重要,忽略信徒成聖的過程。
另一方面,突顯新約中上帝慈愛,溫柔,賜福,醫病,趕鬼的一面。忽略甚至排斥舊約中上帝公義,審判,警告,威嚴的屬性和作為。絕對的把新約與舊約對立,把恩典與律法對立,把慈愛與公義對立,把赦免和審判對立。因此,他們享受聚會中的感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幫助與關愛。許多缺愛的人,在裡面得著滿足。
這種神學極富吸引力,因為它報喜不報憂,迎合人喜福不喜禍的心理,抓住人喜歡奉承讚美,討厭責備批評的心態,把握人肉體天生具有惰性傾向,不願意努力追求的心思。其實這種福音沒有新奇之處,只是對過去「廉價的恩典」的一種翻版。
在卡森的《腓立比書注釋》中,大概有這樣的一段話:
「勞駕,我想買三塊錢的福音,不要太多,剛剛夠我開心就好;
不要太多,免得我上癮。我不要太多的福音,免得我學會真的延誤貪婪和淫念。
我肯定不要太多,免得我開始愛仇敵,看重舍己,考慮去宣教。
我要狂喜,不要悔改;我要超越,不要改變。
我希望某些有教養、樂於饒恕、思想開明的人會看重我,但是我自己不想愛其他種族的人,特是如果他們身上有異味。
我想要有足夠的福音,讓我家庭穩健,孩子聽話。但不太多,免得我發現我的人生志向轉變,或者我的奉獻大大增加。勞駕,給我來份三塊錢的福音。」
這種「三塊錢」的福音,是一種廉價的恩典福音。它只講赦免,不講悔改和認罪。很多人喜歡聽,因為免去了作基督徒的責任,沒有了十字架,最後只有道德上的放縱與自我的享樂。大衛韋克森說,這是一種稀釋過的福音,只講了一半的福音。這根本就不是福音。
弟兄姐妹們,我們應當思考,是傳講一種讓世人樂於接受的變種福音,還是忠心地傳講那被遭人厭棄的十架福音呢?若是教會中,只講愛,有各樣的聚餐與活動,夏令營只有破冰遊戲與團隊遊戲。大家參與其中只是各樣的歡樂與開心。甚至開始促使人有了消費者的心理,嗯,我來教會是來消費。我要聽到優美的詩歌,聽到精彩的講道,我要能被感動,我要提高自我的幸福感。這種缺少了認罪、悔改和對人性敗壞的承認,正是二十世紀發展的福音派的人文主義。他們是一種以自我主義為本的心理學,套用基督教的術語,強調個人的感受,自我的滿足。沒有其它的教訓是如此忽視十字架和人心的敗壞。它規避了我們墮落亞當天性中的邪惡,使得基督徒的眼目離開了基督永恆救贖的福音,而集中於地上的財富利益與個人的感受。
(2)不承認獨一的主——耶穌基督
「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為什麼?妥協與讓步,不是能更容易換來和平、生存與發展嗎?要知道,當時的教會才剛剛發展,內憂外患。衝突,似乎是多麼不明智的選擇。羅傑·奧爾森說:「基督教面臨著,淪落為一種民間信仰的危險。……若沒有四世紀「固執聖徒」阿塔那修,基督豐滿、真實的神性,以及上帝的三位一體等信條,可能會淪陷在羅馬帝國與教會政治妥協的泥潭中……阿塔那修弱勢妥協,面臨危險反而是福音本身的整全。」
仇敵要麼拒絕神的話語,要麼扭曲神的話語。而後者乃常用的手段。他們認為耶穌基督,並非獨一的主。他們的口號大概就是:除祂以外,還有拯救。
有一位著名的牧師,在他晚年的時候,講過這樣的話:
「我從前以為,在遠方沒有聽過耶穌基督福音的人都會失落、沉淪。但如今我改觀了:我相信還有別的途徑可以神,比如大自然。所有,還有許多其他的機會可以決志信主的。我想,基督有一個身體,是來自世上所有基督教團體和基督教以外的團體。我想每個愛基督、認識基督的人,不論他自覺與否,都是基督身上的肢體…神正在呼召世人歸在他的名下,不論他們來自回教世界、佛教世界、基督教世界、或者不信的世界,他們都是基督身上的肢體……他們可能還不知道耶穌的名,但他們心中知道缺少一種東西,只要他們轉向內心的光,我想他們是得救的,他們會跟我們一起在天堂會面的。」
這是普救論的思想,而非聖經的教導,乃是不承認獨一的救主耶穌基督。基督教普世合一運動的宗旨是促進多元的合一,而非將各樣的宗派雜糅成一個世界宗教。在講究多元與共存同時,也應當小心各樣的錯誤思想。當各樣的錯誤思想不斷的滲透與影響到教會時,你該怎麼作呢?
二、為真道竭力地爭辯
「竭力的爭辯」,原文可以理解為強烈的爭辯,爭勝,打仗。這是一種採用運動員的術語,好比一個運動員竭力的奔跑。這是一種是持續的,竭盡全力的爭辯。
我們需要問自己,哪些是我們應該去竭力爭辯的,哪些則是我們可以包容的。
羅傑·奧爾森在《基督教思想史》這部書提出,信仰的內容按其重要性,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最重要的信條,重要的教義和次要的個人神學觀點。信條是值得我們認真甚至熱忱辯護的,比如,三位一體與道成肉身的教義。而一些教義乃是少數主要基督教團體所具有的,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浸信會的成人浸禮。這個是他們所堅信的。最後一種是個人的神學觀點或個人的詮釋,是無關緊要的。比如,關於天使的本性的細節,以及與基督第二次再來的有關事件的細節。
若你無法與我認同,上帝是三一上帝,聖父聖子聖靈,基督乃完全的神性與完全的人性,基督乃道成肉身,死而復活,升天並將來要再來。救恩完全是因著基督的救贖而成就的。我想,我們所信的就不可能是同一位基督,同一個福音。
保羅所講的「基督福音」的討厭之處在於「十字架的道理」。這從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上帝所啟示之道,並非一定為世人所樂意接受的。是傳一位讓人容易接受的,或者是合乎對方理性、口味的耶穌呢?還是堅持傳講一位十字架上的耶穌呢?
在現今推崇多元化與共存的時代,我們應當思考,一方面,我們反對愚昧主義,唯信主義,宗教狂熱主義,也反對宗教理性主義。信仰,乃是我相信,因此我尋求,並且我去經歷。真理具有排他性,信仰是有原則的,我們並非一味地包容與接受。而是在堅持自己信仰的原則的情況下,或拒絕、或包接受、或包容。當然,並非是要與人一決高低,而是為了堅持真理。在此過程中也不忘用愛心勸勉,竭力挽回。
屬世的爭戰,有防守和攻擊兩方面;屬靈的爭戰,則有認清敵人和建立自己兩方面。我們若要在信仰真道的爭戰上得勝,消極方面,須清楚認識異端假教師的性質、作法和結局,以他們為鑑戒;而積極方面,則須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猶大書告訴我們,首先,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再者,在聖靈裡禱告,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要學習庇哩亞的信徒,「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17:11)。我們若有不懂的神學難題,怎麼可以讓自己繼續不懂?身邊有許多的書籍可以查考,也可以上網查詢,還可以問同學老師。敬虔主義者的座右銘是「寧為活異端,勝過死正統」。大意是有了信仰,明白了各樣的教義,更重要的去活出來。一位只有滿口屬靈話語,卻少有生活見證的人,真是可怕!因此,借著禱告,尋求上帝的旨意,依靠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2)這些是不變的屬靈定律。因此,不信耶穌的神學家,不能稱為神學家。
結語
回顧歷史,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一定是在異端的衝擊下前進的。我們有信心,是因為這是上帝的教會。祂掌管著歷史,這是祂的歷史,教會在歷史的動蕩,世俗主義的衝擊下,仍然屹立,繼續傳揚與見證基督的福音。
弟兄姐妹們,未來的牧者們,【提前4:16】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
我盼望,我們所傳的是我們所堅信的,我們一方面乃是謹慎傳講真道,另一方面努力將真道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去活出來。正如一位牧者對我說的:無論遇到什麼,永遠保持著一顆對基督信靠的心,一直向上不變的堅持與努力,正如向日葵一直朝著太陽一般。
歷史歷代的聖徒們,為基督的信仰去爭辯,去犧牲。到如今,不可將基督信仰妥協到民間信仰一般。
願我們能勇敢地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並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今天,我們問自己,到底什麼是基督教?哪些是我的基本信仰?哪些是我應該拒絕的?哪些是我可以包容的?我是否清楚的知道我所信的?並且是深信、堅信,一直走在真理道路上。願上帝使用你我,作為祂純正福音的使者,作祂忠心良善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