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半衰期最短的物質,不到十萬分之一秒就全部衰變!

2020-12-04 騰訊網

類金屬砹的特殊性

砹,原子序數85,是一種非常稀少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化學符號源於希臘文"astator",原意是「改變」。1940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得到了砹,發現者包括伯克利教授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等。

已發現質量數196~219的全部砹同位素,其中只有砹215、216、218、219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餘都通過人工核反應合成的。它的所有同位素中最穩定的一個是砹-210,半衰期為8.1小時。

極短的半衰期

砹是一種滷族化學元素,屬於ⅦA族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At,它的原子序是85。砹比碘像金屬。它的活潑性較碘低。砹是在1940年初次被合成的。除了用α粒子轟擊鉍人工合成, 鈾和釷也會自然地衰變成砹。

砹已知的20多種同位素全都有放射性,半衰期最長的也只有8.1小時,所以在任何時候,地殼中砹的含量都少於50克。與銀化合生成難溶解的AgAt。

根據滷素的顏色變化趨勢,分子量和原子序數越大,顏色就越深。因此,砹將可能成為近黑色固體,它受熱時升華成黑暗、紫色氣體(比碘蒸氣顏色深)。砹是滷族元素中毒性最小、比重最大的元素。

化合物:砹是鐳、錒、釷這些元素自動分裂過程中的產物。砹本身也是放射性元素。砹在大自然中又少又不穩定,壽命很短,這就使它們很難積聚,即使積聚到一克的純元素都是不可能的,這樣就很難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儘管數量這樣少,可是科學家卻還是製得了砹的同位素20種。

雖然這些化合物主要是理論研究,但也在核醫學上也有相關研究。

砹的實際用途

砹除了最穩定同位素以外,由於極其短暫的半衰期在科學研究方面沒有實際應用,但較重的同位素有醫療用途。砹211是由於放出α粒子且半衰期為7.2小時這些特點,已被應用於放射治療。在小鼠的研究結果顯示,砹211-碲膠體可以有效治療而不會產生毒性,破壞正常組織。

相比之下,放出β射線的含磷32的磷酸鉻膠體則沒有抗腫瘤活性。這一驚人的不同之處最令人信服的解釋是緻密電離和極小範圍的α粒子排放。這些成果在以α粒子為放射源放療人類腫瘤的開發和利用上具有重要意義。

資源砹已經用於醫療中。在診斷甲狀腺症狀的時候,常常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碘131放出的砹射線很強,影響腺體周圍的組織。而砹很容易沉積在甲狀腺中,能起碘131同樣的作用。它不放射砹射線,放出的砹粒子很容易為機體所吸收。

哈哈哈我是小意,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意的可以點一下關注哦,每天都會科普化學元素小知識哦~~O(∩_∩)O

(本文章素材來源於網絡,旨在科普趣味知識,不代表個人觀點。)

相關焦點

  • 暗物質探測器觀察到氙同位素衰變過程:半衰期1.8×10^21年
    上周,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了暗物質探測器領域的一個重磅新聞,因為科學家們罕見地探測到了半衰期長達 1.8×10^22 年的氙同位素衰變,比已知的宇宙年齡還要長。據悉,半衰期是材料穩定性的一個衡量標準,表明了預期半數原子衰變所需的時間。
  • 暗物質探測器觀察到氙-124放射性衰變 半衰期超宇宙年齡
    科技日報北京5月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XENON協作研究團隊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撰文稱,他們的暗物質探測器XENON1T觀察到氙-124的放射性衰變,並測得其半衰期為1.8×1022年,為宇宙年齡的1萬億倍。
  • 科學家發現人造元素鍆的最輕同位素,有兩條獨立的衰變鏈且半衰期不同
    伯克利實驗室領導的團隊現在已經發現了17種鍆同位素中的12種,並且總共發現了640種同位素——大約是所有已知同位素的五分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單個機構數量發現最多的。到2019年底,已知的同位素有3308種。這是伯克利實驗室領導的團隊自2010年以來首次發現新的同位素。
  • 有些元素的半衰期那麼短,那它們為什麼還會存在呢?
    某些元素的半衰期非常短,因此它們衰變的速度非常快。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有些元素半衰期這麼短,為什麼它們還會存在呢?要理解這背後的科學原理,首先必須理解某些基本概念,如同位素、半衰期和放射性衰變。當相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數量的中子時,它們被稱為同位素。
  • 為什麼用「半衰期」來測量放射性?
    當人們聽到「半衰期」這個詞時,了解核能、核武器、或核廢料的人都會意識到它與放射性元素有關。半衰期是每一種不同物質的固定常數,專家利用該固定常數能夠準確預測物質的壽命。對於放射性物質,半衰期可以確定放射性物質不再構成威脅所需的時間; 對於其他物質(例如碳14),半衰期可以幫助進行放射性測年(碳測年),從而確定古代遺骸的大致年齡!對於不熟悉核化學的人來說,這似乎有些複雜,但它是一個有用且用途廣泛的概念。什麼是放射性衰變?
  • 放射性與半衰期-光明日報-光明網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又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的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大多數核素的原子核是穩定的,但也有一些核素的原子核不穩定,能發射出放射線。具有放射性的核素被稱為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髮射出放射線後將變成新的同位素,新同位素可能是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穩定同位素,而這一過程則稱為放射性衰變。
  • 美科學家提出新理論,中子衰變產生暗物質,或解決物理學兩大難題
    近日,美國科學家提出新的理論"中子會衰變成暗物質",或許能解開困擾物理學界幾十年的難題——"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和"暗物質之謎"。原子核由更基本的中子和質子組成,質子帶一個負電荷,中子不帶電。(1)、質子:平均壽命(半衰期)是10^35年,遠遠高於我們的宇宙年齡。(2)、中子:在原子核中非常穩定;但自由中子的壽命非常短,只有大約15分鐘(881.5±1.5秒),這個衰變時間,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得到的數據有差別,這個差異一直困擾著物理學界,稱之為"中子衰變時間之謎"。
  • 2020高考半衰期的知識點
    什麼是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大量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要的時間,稱之為該元素的半衰期。 半衰期是從統計意義上講的。  半衰期是指一個時間段T,在T這段時間內,一種不穩定同位素原子數發生衰變的概率為50%。 「50%的概率」是一個統計概念,僅對大量重複事件有意義。
  • 那些容易衰變的元素,為什麼會存在?
    某些元素的半衰期非常短,因此它們衰變的速度非常快。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有些元素半衰期這麼短,為什麼它們還會存在呢?同樣,原子越穩定,元素的半衰期就越長。 一個疊杯疊片的總數代表半衰期的長度。這個類比表明,原子的不穩定性與更短的半衰期(疊杯更少的塊)直接相關。 不同同位素和元素的半衰期長短取決於它們的穩定性。下圖分別顯示了100克氮13、碳11和氟18的衰變速度的差異。
  • 半衰期問題思考
    一、半衰期1.
  • 月球上衰變能利用: 從「暖寶寶」到同位素電源
    與裂變能、聚變能相比,衰變能能量要小得多,但用於月球探測和深空探索卻有獨到之處:無需依靠外來能源,能長期、自持、可靠地提供動力,且對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迄今為止,人類已發現118種元素,每一種元素有不同數量同位素,其中穩定同位素276種,放射性同位素3000餘種。
  • 月球上衰變能利用:從「暖寶寶」到同位素電源
    與裂變能、聚變能相比,衰變能能量要小得多,但用於月球探測和深空探索卻有獨到之處:無需依靠外來能源,能長期、自持、可靠地提供動力,且對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迄今為止,人類已發現118種元素,每一種元素有不同數量同位素,其中穩定同位素276種,放射性同位素3000餘種。
  • 暗物質之謎漸漸揭開:中子衰變而成?
    現在,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中子存在可能衰變為暗物質的粒子,這一奧秘就能得到解決。暗物質是一種無形的物質,普遍認為它佔了宇宙所有物質的五分之四以上。現在,一系列的研究正在把這一假說付諸實踐。中子與質子和電子一起,構成了可見宇宙的大部分。沒有中子,複雜的原子核是不穩定的狀態。
  • 網友問:中子可以衰變為質子嗎?
    但是自由中子很不穩定,平均壽命只有大約15分鐘(平均壽命 = 半衰期 / ln2 ≈ 1.44*半衰期),然後會通過β衰變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從而轉化為一個質子,整個過程是滿足重子數守恆的,但是中子在原子核中卻非常穩定。
  • 暗物質探測器探測到了半衰期長達18萬億年的原子氙-124
    日前,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了暗物質探測器領域的一個重磅新聞,因為科學家們罕見地探測到了半衰期長達 1.8×10^22 年(約為18萬億年)的氙同位素衰變,大約是目前宇宙年齡的1萬億倍。
  •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
    (圖片來源:Fermilab Today)193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馬約拉納(Ettore Majorana)提出了另一個理論: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事實上是一回事。馬約拉納方程描述的是,如果中微子是具有質量的,那麼中微子可以轉換成反中微子,再變回中微子。
  • 粒子的衰變與湮滅
    所有的放射線物質都很危險,尤其是伽瑪射線,它有很強的穿透能力所以它是最危險的。不幸地,科學家在很多年後才知道放射性的危險性。衰變的困惑許多重元素看起來只是衰變成較簡單的東西,但如果仔細的觀察,這些衰變顯示出一些令人困惑的問題。就拿鈾-238的衰變為例。
  • 大爆炸及之後的億萬分之一秒
    ^*)大爆炸宇宙起源與形成的最廣泛的認知是距今138億年前發生的大爆炸,宇宙由一個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奇點),經過不斷膨脹,到達今天的狀態。現代宇宙系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又稱大爆炸宇宙學。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
  • 美航天局:阿波菲斯小行星撞地球概率不到十萬分之一
    目前測算表明,阿波菲斯撞擊地球的可能性非常小,未來幾十年的發生概率不到十萬分之一。本周在美國馬裡蘭州舉行的2019年行星防禦會議上,科研人員圍繞如何觀測10年後的這一「邂逅」展開討論,包括地球引力將如何影響小行星飛越、能否利用阿波菲斯了解小行星內核、是否應該向阿波菲斯發送太空飛行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