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氨酸棒桿菌多基因表達調控技術方面取得進展

2020-12-05 生物谷

 

穀氨酸棒桿菌是重要的工業發酵菌種,被廣泛用於胺基酸、有機酸的生產。為了提高目標產物的產量,代謝途徑關鍵基因的表達往往需要精細調控。儘管近年來基於CRISPR的基因組編輯技術以及基於CRISPRi的基因表達沉默技術在穀氨酸棒桿菌中取得了突破,為基因敲除和改造提供了重要工具,但目前可用的基因表達快速調控工具還相對有限。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鄭平帶領的系統與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團隊和研究員孫際賓帶領的系統生物學中心研究團隊合作,前期在穀氨酸棒桿菌中建立了基於人工合成sRNA的基因表達沉默技術(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by synthetic small regulatory RNAs.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9, 46, 203-208),實現了染色體基因表達的快速下調,單基因弱化效率達到80%以上。近日,兩研究團隊再次合作,在穀氨酸棒桿菌中開發建立了基於CRISPR/dCpf1的多基因表達調控技術,實現了多個目標基因的快速表達調控。首先,該研究在穀氨酸棒桿菌中優化了dCpf1的表達,並通過不同突變位點的驗證,發現D917A和E1006A組合突變體具有更好的弱化效果,報告基因的表達強度下調了89%。隨後,研究人員設計了基於Golden Gate的crRNA快速構建策略,通過一步反應,即可快速構建包含多個靶基因結合序列的crRNA array。利用上述技術,該研究在穀氨酸棒桿菌中分別進行了雙報告基因以及賴氨酸合成途徑中4個內源基因的同時弱化,結果顯示目標基因的弱化效率均達到90%以上,獲得的多基因組合調控的工程菌株賴氨酸產量和轉化率提高了4倍,為穀氨酸棒桿菌的代謝工程改造提供了一種重要的調控工具。(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天津工生所在代謝工程改造穀氨酸棒桿菌生產L-半胱氨酸方面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L-半胱氨酸複雜的代謝途徑和嚴謹的調控作用,通過微生物發酵法生產L-半胱氨酸的產量和得率較低,無法滿足工業化生產需求。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君帶領的微生物生理和代謝工程研究組以穀氨酸棒桿菌為宿主細胞,探究了L-半胱氨酸合成瓶頸,構建了高效的L-半胱氨酸合成細胞工廠。
  • 代謝工程改造穀氨酸棒桿菌生產L-半胱氨酸方面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L-半胱氨酸複雜的代謝途徑和嚴謹的調控作用,通過微生物發酵法生產L-半胱氨酸的產量和得率較低,無法滿足工業化生產需求。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君帶領的微生物生理和代謝工程研究組以穀氨酸棒桿菌為宿主細胞,探究了L-半胱氨酸合成瓶頸,構建了高效的L-半胱氨酸合成細胞工廠。
  • Microb Cell Fact:穀氨酸棒桿菌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獲進展
    穀氨酸棒桿菌是一個重要的胺基酸生產菌株,其胺基酸產量每年超過400萬噸,近年來被廣泛用於生產各種天然和非天然產物,預計到2020年穀氨酸棒桿菌發酵產品市值可達204億美元。傳統的工業菌株主要依賴長期的理化誘變及篩選獲得,這個過程漫長,基因組水平實現快速、高效的理性編輯依然是穀氨酸棒桿菌代謝工程改造的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系統與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團隊開發了穀氨酸棒桿菌的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工具。
  • 亮點文章|枯草芽孢桿菌表達與調控工具相關研究進展
    枯草芽孢桿菌作為革蘭氏陽性模式微生物,由於其清晰的遺傳背景、高效的分泌能力以及簡單的培養條件等優勢被廣泛的應用於生物技術產業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利用可再生生物質原料高效合成5-氨基乙醯丙酸方面取得進展
    近年來生物發酵法合成5-ALA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現有報導的技術的實際生產成本仍然難以滿足農業領域大範圍應用的要求。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鄭平帶領的系統與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團隊和研究員孫際賓帶領的系統生物學中心研究團隊合作,在利用可再生生物質原料高效合成5-ALA方面取得新突破。
  • 【研究進展】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新進展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D-阿洛酮糖是一種接近零熱量的稀少糖,對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幾乎無影響,但具有蔗糖的口感,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認定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
  • 代謝工程改造大腸桿菌生產甲硫氨酸前體O-乙醯高絲氨酸研究獲進展
    文章連結 代謝改造穀氨酸棒桿菌生產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君帶領的微生物生理和代謝工程研究組和研究員江會鋒帶領的新酶設計與酵母基因組工程研究組進行合作,通過結合代謝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的方法,系統地改造大腸桿菌,實現了OAH的高效合成。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RNA修飾進行精準調控對揭示RNA介導的遺傳信息表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RNA修飾進行精準調控對揭示RNA介導的遺傳信息表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 天津工生所在微生物代謝調控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代謝調控技術是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的重要技術手段,構建高效平衡的代謝途徑能夠抑制副產物或者中間產物的積累,提高目標化合物產量。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和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究團隊合作,在微生物代謝調控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
  • 天津工生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進展
    然而,D-阿洛酮糖轉化合成關鍵酶,主要採用大腸桿菌(E. coli)作為表達宿主,存在食品安全風險,迫切需要開發高效的食品級安全表達系統製備糖酶。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媛霞帶領的功能糖與天然活性物質研究團隊,以食品級穀氨酸棒桿菌為出發菌株,採用同工酶串聯組合表達策略構建生產菌株,所獲得的糖酶酶活力提高了約20倍。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國科科技港】最新農業生物技術專利縱覽,兼析一個一波三折的專利覆審
    證據9克隆了棲糖蜜棒桿菌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基因的完整結構,具體公開了其啟動子及其結構接近穀氨酸棒桿菌的啟動子結構,證據7教導了從產氨棒桿菌中探索尋找高活性內源性組成型啟動子CAT的報導,證據9、證據15教導了穀氨酸棒桿菌的sodA區域與Fe/MnSOO家族其他成員的序列具有很強的同源性,而穀氨酸棒桿菌及白喉棒桿菌的全基因組序列均是現有技術己知的技術內容。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前人通過連鎖分析發現,早發家族型AD的風險基因APP、PSEN1和PSEN2,而近期的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s)則發現,約20個晚發散髮型AD的遺傳易感基因。AD的遺傳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但遺傳風險如何影響AD的發生發展,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 核糖體RNA基因拷貝數變異和表達調控方面獲進展
    在絕大多數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內,不論45S rRNA基因還是5S rRNA基因都在染色體上以多拷貝串聯重複的形式存在。然而,這種高度串聯重複結構存在的生物學意義目前並沒有明確結論。之前,唯一一項對於45S rRNA基因拷貝數變異的大規模研究發生在人類群體中,研究表明人基因組內45S基因位點在個體間存在廣泛變異,並且發現其拷貝數與眾多基因的表達調控顯著相關。
  • 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Crispr技術基因敲除細菌-源井生物
    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靶向,連續的多基因編輯策略,該策略使用化膿鏈球菌II型CRISPR-Cas9系統應用於大腸桿菌基因組,以實現多種精確的基因組修飾,包括基因刪除和插入,效率最高是100%,它可以同時在三個目標上執行多基因編輯。該系統還證明,它成功地在另一種Enterobacteriaceae-Tatumella citrea中實現了靶向染色體缺失,效率高達100%。
  • 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進展
    1月15日,國際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BC) 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及程樂平研究組在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一項新發現。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由於實驗室培養的悠久歷史和簡便的操作,基因敲除細胞系大腸桿菌在現代生物工程和工業微生物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82] Stanley Norman Cohen和Herbert Boyer在大腸桿菌中的工作,利用質粒和限制酶產生重組DNA,成為生物技術的基礎。
  • 江大劉龍首次實現谷棒生產N-乙醯葡糖胺
    發表時間:2019.5.30通訊作者:劉龍,江南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模式工業微生物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底盤細胞的理性設計、複雜基因線路構建與動態代謝工程研究。主要生產菌株有真菌、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其中絲狀真菌培養時間長且細胞壁需要酸水解,大腸桿菌不是安全生產菌株,枯草芽孢桿菌發酵後期生產芽孢影響發酵生產過程,因此本文選用穀氨酸棒桿菌生產GlcN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