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消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病率居各種胃病之首,主要由於胃黏膜上皮遇到各種致病因子,如藥物、微生物、毒素和膽汁反流等的反覆刺激,發生慢性持續性炎症性病變後形成。因其缺乏特異性症狀,因此常常不被重視,但該病易反覆發作,如果不進行及時的幹預和治療,可由胃黏膜炎症、萎縮、腸化到異型增生逐漸進展,最終導致胃癌的發生。
一、概念及臨床處置目標
臨床上診斷慢性胃炎通常使用內鏡檢查,內鏡檢查下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大多數炎症病變都在正常範圍,其中40%的檢查者被診斷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在取過胃部活檢的患者中,有30%~70%被診斷為腸化生。在這些患者中需要我們關注的則是被診斷有不典型增生和上皮內瘤變的患者,這些患者常提示有癌變風險。但有部分病變範圍較廣、炎症背景較明顯、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不典型增生患者,在去除炎症風險後會有很好的修復。
消化不良的症狀主要有四點:(1)上腹疼痛;(2)上腹燒灼感;(3)餐後飽脹感;(4)早飽。在診斷為慢性胃炎的患者中,有消化不良症狀的患者佔三分之一。這些慢性胃炎患者中只有當胃黏膜出現糜爛、潰瘍等缺損表現時,才可能與消化不良的症狀出現相關性,其他病變如腸化生、萎縮、不典型增生,與消化不良的症狀是無關的。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與症狀的相關性也是微弱的,但由於其是胃癌的風險因素,因此一旦發現,也要及時根除。
小結: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的關係及臨床處置目標
慢性胃炎的處置目標:(1)修復損傷;(2)預防惡性改變消化不良的處置目標:(1)緩解或消除症狀;(2)改善生活質量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的關係不確切、不具體、不掛鈎;提示不同的發病機制胃黏膜損傷的程度與消化不良有微弱關聯,提示去除病因的治療對症狀有利好的改善
二、臨床診療前沿進展
1.
幽門螺桿菌引起胃黏膜損傷機制
小結:正確認知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胃癌發生的關係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有確切關聯,與萎縮關係密切,與腸化的關係不密切以預防胃癌為目的把握「T&T」原則。胃癌的致病因素複雜,幽門螺桿菌的貢獻微弱(普通人群)對於特殊人群(低危癌風險人群、反覆根除失敗者等),考量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獲益與「T&T」綜合成本代價以及難易程度充分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置實踐中的醫源性應激(醫患認知、溝通、處置理念和過程)
2.
慢性胃炎黏膜攻防的心身因素
人在應激狀態下,胃黏膜容易受損,因此在治療胃炎時也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及情緒因素。如胃底部黏膜出現活動性出血,提示有焦慮、激惹情緒存在。當人處於不良情緒時,環形肌收縮較厲害,胃的冠狀面縮窄,胃黏膜的損傷呈長軸排列則提示與焦慮情緒有關,呈環形排列則提示與抑鬱情緒有關。
十二指腸壁上分布有交感神經,Oddi括約肌上分布有副交感神經。當人焦慮激惹時,交感神經興奮,十二指腸蠕動增加,Oddi括約肌被動開放,導致十二指腸中的膽汁酸暴露,向上會出現膽汁反流,向下則出現消化不良。相反,當人出現抑鬱情緒時,交感神經不再興奮,十二指腸活動性就會減弱,從而出現十二指腸淤積症等疾病。
小結:慢性胃炎(針對胃黏膜)心身醫學策略
正確識別胃黏膜炎症狀態,癌變風險照顧患者的精神情緒很重要幫助緩解患者恐病恐癌的心情,進行隨訪指導,建立管理策略
3.
西醫治療切入點及療效特徵
(1)導致消化不良症狀的因素主要有:焦慮抑鬱、內臟高敏感、胃食管反流、胃及十二指腸炎症、胃底容受性下降、胃內容物分布異常、胃排空延遲、異常的肌電活動、胃竇過度擴張、小腸動力異常。
(2)不同藥物療效特點
4.
中醫辨證
(1)脾胃病與肝。肝屬木,脾屬土,肝脾相剋。肝主情緒,情緒調控不好就可能影響胃腸道功能,因此治療上要注意疏肝解鬱來緩解胃部症狀。
(2)脾胃病與心。心屬火,與脾相生。心主血脈,心血養脾以維持其運化機能,因此要注意寧神活血。
(3)脾胃病與腎。腎屬水,與脾相剋。腎為先天之本,胃腸道功能不好就無法維護腎的免疫功能及結構。
如氣滯胃痛顆粒,兼具促胃腸動力、鎮靜止痛、幹預慢性心理應激三大功效。
小結:消化心身醫學角度處置消化不良的症狀
「身」的因素:根除幽門螺桿菌、抑制胃酸(適當覆蓋症狀時段)、應用神經調節藥物幫助患者識別風險、恢復生物節律使用神經遞質調節藥物幫助調控胃腸道功能把握中醫理論,準確應用中藥
end
編排:李璞 | 審校: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