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顧」華潤健康鄉村|陳勝良教授: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的治療...

2021-01-11 全科學苑

慢性胃炎是消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病率居各種胃病之首,主要由於胃黏膜上皮遇到各種致病因子,如藥物、微生物、毒素和膽汁反流等的反覆刺激,發生慢性持續性炎症性病變後形成。因其缺乏特異性症狀,因此常常不被重視,但該病易反覆發作,如果不進行及時的幹預和治療,可由胃黏膜炎症、萎縮、腸化到異型增生逐漸進展,最終導致胃癌的發生。

一、概念及臨床處置目標

臨床上診斷慢性胃炎通常使用內鏡檢查,內鏡檢查下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大多數炎症病變都在正常範圍,其中40%的檢查者被診斷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在取過胃部活檢的患者中,有30%~70%被診斷為腸化生。在這些患者中需要我們關注的則是被診斷有不典型增生和上皮內瘤變的患者,這些患者常提示有癌變風險。但有部分病變範圍較廣、炎症背景較明顯、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不典型增生患者,在去除炎症風險後會有很好的修復。

消化不良的症狀主要有四點:(1)上腹疼痛;(2)上腹燒灼感;(3)餐後飽脹感;(4)早飽。在診斷為慢性胃炎的患者中,有消化不良症狀的患者佔三分之一。這些慢性胃炎患者中只有當胃黏膜出現糜爛、潰瘍等缺損表現時,才可能與消化不良的症狀出現相關性,其他病變如腸化生、萎縮、不典型增生,與消化不良的症狀是無關的。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與症狀的相關性也是微弱的,但由於其是胃癌的風險因素,因此一旦發現,也要及時根除。

小結: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的關係及臨床處置目標

慢性胃炎的處置目標:(1)修復損傷;(2)預防惡性改變消化不良的處置目標:(1)緩解或消除症狀;(2)改善生活質量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的關係不確切、不具體、不掛鈎;提示不同的發病機制胃黏膜損傷的程度與消化不良有微弱關聯,提示去除病因的治療對症狀有利好的改善

二、臨床診療前沿進展

1.

幽門螺桿菌引起胃黏膜損傷機制

小結:正確認知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胃癌發生的關係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有確切關聯,與萎縮關係密切,與腸化的關係不密切以預防胃癌為目的把握「T&T」原則。胃癌的致病因素複雜,幽門螺桿菌的貢獻微弱(普通人群)對於特殊人群(低危癌風險人群、反覆根除失敗者等),考量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獲益與「T&T」綜合成本代價以及難易程度充分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置實踐中的醫源性應激(醫患認知、溝通、處置理念和過程)

2.

慢性胃炎黏膜攻防的心身因素

人在應激狀態下,胃黏膜容易受損,因此在治療胃炎時也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及情緒因素。如胃底部黏膜出現活動性出血,提示有焦慮、激惹情緒存在。當人處於不良情緒時,環形肌收縮較厲害,胃的冠狀面縮窄,胃黏膜的損傷呈長軸排列則提示與焦慮情緒有關,呈環形排列則提示與抑鬱情緒有關。

十二指腸壁上分布有交感神經,Oddi括約肌上分布有副交感神經。當人焦慮激惹時,交感神經興奮,十二指腸蠕動增加,Oddi括約肌被動開放,導致十二指腸中的膽汁酸暴露,向上會出現膽汁反流,向下則出現消化不良。相反,當人出現抑鬱情緒時,交感神經不再興奮,十二指腸活動性就會減弱,從而出現十二指腸淤積症等疾病。

小結:慢性胃炎(針對胃黏膜)心身醫學策略

正確識別胃黏膜炎症狀態,癌變風險照顧患者的精神情緒很重要幫助緩解患者恐病恐癌的心情,進行隨訪指導,建立管理策略

3.

西醫治療切入點及療效特徵

(1)導致消化不良症狀的因素主要有:焦慮抑鬱、內臟高敏感、胃食管反流、胃及十二指腸炎症、胃底容受性下降、胃內容物分布異常、胃排空延遲、異常的肌電活動、胃竇過度擴張、小腸動力異常。

(2)不同藥物療效特點

4.

中醫辨證

(1)脾胃病與肝。肝屬木,脾屬土,肝脾相剋。肝主情緒,情緒調控不好就可能影響胃腸道功能,因此治療上要注意疏肝解鬱來緩解胃部症狀。

(2)脾胃病與心。心屬火,與脾相生。心主血脈,心血養脾以維持其運化機能,因此要注意寧神活血。

(3)脾胃病與腎。腎屬水,與脾相剋。腎為先天之本,胃腸道功能不好就無法維護腎的免疫功能及結構。

如氣滯胃痛顆粒,兼具促胃腸動力、鎮靜止痛、幹預慢性心理應激三大功效。

小結:消化心身醫學角度處置消化不良的症狀

「身」的因素:根除幽門螺桿菌、抑制胃酸(適當覆蓋症狀時段)、應用神經調節藥物幫助患者識別風險、恢復生物節律使用神經遞質調節藥物幫助調控胃腸道功能把握中醫理論,準確應用中藥

end

編排:李璞 | 審校:瑞雪

相關焦點

  • 單方治療慢性胃炎
    單方治療慢性胃炎方法簡單易行,選材普通,,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今天百靈鳥為大家分享如何用單方治療慢性胃炎,讓患者早日恢復健康。下面介紹治療慢性胃炎的常用單方,從處方,用法和主治三方面進行治療介紹。處方一。處方;鮮紫蘇葉20克,生薑3片,大棗6顆。
  • 脹氣、打嗝、消化不良……胃炎到來的10個症狀,別說你不知道!
    按臨床發病的緩急,一般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大類型。 1.胃炎的病因有哪些? 過量飲酒、慢性嘔吐、緊張或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或其他消炎藥)的刺激均可能引發胃炎。
  • 飯後腹脹、飽嗝,可能不是慢性胃炎,而是這種高發疾病
    消化性潰瘍指的是胃部和十二指腸的潰瘍病。主要病因是由於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多,受到食物的冷、熱、硬、辣等刺激以及某些藥物因素導致。對於消化性潰瘍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是如果不及時治療,則容易導致25%-80%的病死率,對人體危害是比較大的。消化性潰瘍有哪些主要症狀?1、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潰瘍的最主要症狀。
  • 精彩病例:一例神經梅毒的「五維診斷」與治療
    對於臨床表現具有高度的異質性的神經梅毒來說,通過「五維診斷」的流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識別這個「偉大的模仿者」[1]。維度一:病史、臨床症狀與體徵神經梅毒可出現五大類臨床表現:無症狀型神經梅毒、梅毒性腦膜炎或腦膜血管型梅毒、梅毒性樹膠腫、腦實質型梅毒或麻痺性痴呆、脊髓癆。前三類多見於梅毒感染早期,而後兩者多在晚期出現。
  • 消化不良吃什麼好?推薦8種有助消化的食物
    消化不良的話,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個腸胃問題,其發生和飲食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反其道,出現消化不良,我們可以通過食物來改善消化不良的情況,那麼,消化不良吃什麼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消化不良吃什麼好?
  • 「一個城市,一個大夫」神經肌病學院全國巡講(福州站)暨福建省運動...
    本次巡講「福州站」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丁香園聯合主辦。 「一個城市 一個大夫」項目的核心初衷是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以區域為中心的醫生和患者服務模式,通過以高水平專家為代表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來實現對醫患的有效賦能。
  • 【健康】健康知識月月講之關於幽門螺桿菌,我們應該知道的
    關注我們 多一點健康知識,多一份健康保障! 「健康知識月月講」倡導民眾積極參加全民健康活動,促進合理營養,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健康水平。
  • 查出慢性胃炎,別著急,弄清類型和病因再吃藥
    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做胃鏡檢查的人,約有80%到90%,會得到慢性胃炎的診斷結果。那麼,查出慢性胃炎,是不是應該馬上吃藥呢?咱們現在來解析。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的表現,那些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出現的症狀,多種多樣,包括上腹部不適、上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早飽感、噯氣、反酸、噁心、口苦等,大約50%的患者,會有上腹隱痛或燒灼痛,疼痛可能會在進食後加重。
  • 2017(第三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會議日程
    目前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最終為後續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的肥胖、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炎症的關係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達到預防和監控的目的
  • 權威共識丨心肌炎等免疫治療不良反應應如何診治
    張志仁教授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簡稱「ICIs」)相關心肌炎因其極高的致死率,成為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無法迴避的挑戰,需要多學科攜手予以高度重視。該類藥物已在多種實體腫瘤和血液系統惡性疾病中顯示出卓越療效,其最大優勢是產生持久應答,帶來長期生存獲益。但在這類藥物的臨床應用過程中,發現可出現諸多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 慢性胃炎病因多,了解病因更好的保護胃
    原創 王伯軍 王伯軍大夫談消化歡迎關注作者:王伯軍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導讀門診經常有病人問我「慢性胃炎是有哪些原因引起的?」今天就與大家聊聊慢性胃炎的那些病因。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症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常見的症狀是上腹部疼痛和飽脹感。尤其在飯後症狀加重,每次進食量雖不多,卻覺得過飽而不適,常伴有噯氣、反酸、燒心、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現象;而有些且是飢餓時嘈雜樣不適或疼痛,易飢餓,飯後不久即餓。
  • 有了免疫治療,我們離「攻克癌症」還有多遠?
    2019 年 9 月,國家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 年)》,正式啟動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專項行動,明確提出到 2022 年,「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症 5 年生存率比 2015 年提高 3 個百分點」的總體目標。
  • 「痛」到憂傷:糖尿病神經痛藥物治療攻略
    正所謂「甜」至深處,「痛」到憂傷。對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PDPN),主張標本兼治。「病因治療」以控制血糖、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抗氧化應激為主;「對症治療」主要是緩解病人疼痛,後者往往也是臨床治療的難點,下面重點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 【精彩回顧】陝西篇Vol.3-精原幹細胞與男性不育症治療
    【精彩回顧】陝西篇Vol.3-精原幹細胞與男性不育症治療 2020-07-09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排宿便,清腸毒」是偽命題?3 個常見「健康建議」竟然是錯的
    最近,大家對「健康」的關注又上升了一個高度,各種各樣的「健康建議」也在朋友圈、家庭群裡刷屏。但其中有一些健康建議並不那麼科學,甚至還可能有害健康。(看到最後有驚喜!)一方面,健康人的體內沒有什麼「毒素」。正常的生理代謝作用就能把血液裡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另一方面,醫學上更是壓根就沒有「宿便」這個概念。從食物變成大便,大概需要 30 小時的時間,今天晚上吃的東西,正常情況下,要到後天早晨才會排出來。
  • 「自然科普」蒙古蕕:煮水代茶治腹脹消化不良
    全草有消食理氣、祛風溼、活血止痛作用,煮水代茶治腹脹、消化不良。來源:大連自然博物館
  • 50% 醫生誤認「甲減」的「假減」:低 T3 症候群
    入院後囑患者臥床休息、吸氧,給予強心、利尿、擴冠、調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藥物治療,自覺症狀明顯好轉。住院檢查發現患者甲功異常,FT3 低於正常,FT4 及 THS 正常。主管醫生按「甲減」給予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患者自覺症狀再次加重。筆者根據該患者病史及化驗檢查,初步排除「甲減」,考慮是「低 T3 症候群」,停止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其餘治療不變,進一步檢查反 T3(rT3)。
  • 李強教授:介入呼吸病學的「兩大主戰場」
    介入呼吸病學是一門針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微創介入性診斷和治療操作的科學,現代介入呼吸病學的真正興起,是源於1968年彎曲支氣管鏡的發明及其相關診療技術的創立和普及。追溯其歷史,可分為3個階段:引進消化階段(1990-2000年)、建立體系階段(2000-2010年)和完善成熟階段(2010年以後)。
  • 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法、道」
    作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多重耐藥菌防控工作更是如此。臨床醫生如何綜合運用檢驗、影像、抗生素等「武器」來遏制多重耐藥菌,挽救患者生命是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在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制定並推廣用來規範、指導臨床多重耐藥菌診治的相關指南共識,這是多重耐藥菌防控的「法」;而研究細菌與人體的宿主關係,探求細菌在人體裡繁殖、共存和平衡的規律,這就是多重耐藥菌防控的「道」。
  • 利用新一代TILs療法治療實體瘤,「勁風生物」完成一千萬美元Pre-A...
    據悉,「勁風生物」已於近日完成一千萬美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投資方主要為翰頤資本和弘勵創投,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勁風生物」技術平臺的升級、專利池的構建以及相關團隊建設。 「勁風生物」是一家腫瘤細胞治療產品研發商,致力於通過結合無創腫瘤檢測篩查在精準細胞治療領域的研發及應用、利用生物信息技術及人工智慧技術深度挖掘腫瘤多組學數據,優化細胞治療策略,提高腫瘤治療有效性。該公司的天使投資人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貝勒醫學院遺傳系系主任Brendan Lee教授,目前Brendan Lee教授也在擔任「勁風生物」的科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