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領域」最熱門理念:稠密等離子焦點,一種廉價的核聚變方式

2020-08-19 GolevkaTech

最近,一家公司正在追求使用高密度等離子聚焦技術的商業電力生產其所需的承諾

這是該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

由於,現已知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物理條件通常比較極端,這是實現核聚變作為一種實用能源所面臨的首要挑戰。其中包括1億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和天文數字般高的壓力,必須保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達到淨能量輸出。

如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做的努力主要是利用超高功率雷射和微波發生器、粒子束、巨型超導磁體系統和其他先進技術的大型昂貴實驗設施。人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核聚變成為現實,它將是一種複雜的、高度資本密集型的能源生產方式。

但是,是否存在有一種簡單得多的方法,一種不需要如此複雜的技術手段來達到所需的極端溫度和壓力的方法呢?一種能讓大自然為我們做大部分工作的方法?


令人驚訝的是,確實存在這樣一種方法。它是基於一種叫做稠密等離子焦點(Dense Plasma Focus,簡稱 DPF)的設備。

DPF產生的放電在時間和空間中迅速演化,將其能量集中到一系列的絲狀結構中,最後形成一種稱為等離子體的微小結狀實體(見下文)。在等離子體內部,已經達到了發生核聚變的條件。 本系列的第二部分將詳細介紹它的工作原理。

稠密等離子焦點(DPF)的歷史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DPF就以各種形式存在,並被全世界各地的幾十所大學和政府實驗室利用,用於等離子體物理領域的實驗研究。它還被用作X射線和中子的來源。

除了這些應用之外,在DPF放電中觀察到的現象還為自然界中的各種自組織過程提供了一個模型,從實驗室規模一直到星系和星系團的規模。

等離子體聚焦的聚變能量

早已通過實驗證明,當DPF在充滿氘氣的室內運行時,可以產生大量的聚變反應。 但是,奇怪的是,直到最近,利用DPF進行商業化發電的可能性從未得到必要的承諾——最重要的是,還沒有得到成功所需的財政支持。

而規模較小、更具創新能力、但名氣較小的項目則一直缺乏資金。這種情況對於局外人來說是自相矛盾的,但對於那些觀察了近幾十年來資助機構行為的人來說,卻是一種非常熟悉而又可悲的事實。

好消息是,美國的一個實驗室——新澤西州私營的勞倫斯維爾等離子體物理公司(Lawrenceville Plasma Physics,Inc,業務名稱為LPPFusion)——已經認真地接受了將稠密等離子體焦點發展為實用的聚變能源的挑戰。 研究人員說,如果有足夠的資金,他們可以設計一個50萬美元、5兆瓦的反應堆,他們預計這種反應堆的發電成本只有每千瓦時0.06美分(約為每1度電為0.004元)。

雖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這個項目顯然有真正的成功機會。LPPFusion的創始人和負責人,物理學家埃裡克·勒納(Eric Lerner),是等離子體聚焦和等離子體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相關領域的世界頂尖專家之一。 LPPFusion在有限的預算和少數專門的合作者的幫助下,一步步提升了DPF技術的性能,距離足以產生淨能量發電的條件越來越近。

2016年,勒納(Lerner)的裝置實現了28億℃的離子溫度——這是迄今為止所有核聚變實驗中達到的最高溫度,達到了一個裡程碑。這比太陽中心的溫度高200多倍,是ITER預計最高溫度的15倍以上。

在其他方面,LPP核聚變已經達到或接近使用設備獲得的結果,與LPP核聚變在過去10年所花費的700萬美元的設備成本相比,已經達到或接近了數百倍。(讀者可以在評論找到正在進行的大型和小型聚變能源項目的詳細描述和比較,如有興趣的話筆者將會把該PPT的系列講座在後續上傳。)

最令人興奮的是,LPP聚變計劃使用氫-硼燃料,而不是標準的氘-氚燃料。這已經達到的世界紀錄溫度為採取這一步驟提供了重要的先決條件。如果計劃成功,那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氫-硼核聚變反應是核能的夢想,因為它不產生放射性廢料,幾乎可以無限制地利用燃料供應,並提供了將核聚變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可能性。1克氫-硼混合物產生的能量與燃燒3噸煤所釋放的能量非常接近。(參見筆者在後續會發表的文章《核能的希望之光:氫硼聚變》)

LPP核聚變的核聚變實驗到目前為止都是用做的。計劃在今年年底左右進行首次氫-硼燃料實驗。勒納(Lerner)的項目目前正處於高級研究階段。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從僅僅產生大量的聚變反應開始——這種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證明,再到實現裝置的淨能量輸出。隨後將進入工程階段。

當然,成功是無法保證的。但回報也將是巨大的。

低成本核聚變的未來

以DPF為基礎的氫硼核聚變電站將兼具結構簡潔、操作簡單、裝置體積小、投資成本低、燃料成本低和本質安全的特點。

在商業化發電方面,DPF裝置將與一個專利系統相結合,將聚變能量直接轉化為電能。以每秒200次放電的速度進行脈衝,該系統將提供5兆瓦的電力輸出。

一個完整的DPF動力單元只有幾米寬,因此只需增加更多的DPF動力單元,就能輕鬆、經濟地達到任何所需的功率。該技術很適合標準化機組的大規模生產。 合理的估計表明,與現有的傳統能源和替代能源技術相比,DPF技術可以將發電成本降低10倍甚至更多。

明天,筆者將接下來介紹第二部分:【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



撰寫:GolevkaTech

重要聲明:此處所發表的圖文和視頻均為作者的原創稿件,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擁有。所刊發的圖片和視頻作品,除特別標註外,均視為圖文作者和被拍攝者默認此版權之歸屬權。


相關焦點

  • 「核能領域」的新未來:詳解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LLP核聚變公司已經在創紀錄的28億℃高溫下產生了低成本的核聚變反應。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筆者已向讀者介紹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核聚變創新方法,它利用一種被稱為稠密等離子體焦點(DPF)的小型廉價設備。
  • 【第3期】「核能」最熱門理念:一種更便宜、更快的核聚變方法
    高密度等離子聚焦技術可以提供一種更簡單、更安全、更經濟的核能形式 LPPFusion 第1部分:「核能領域」最熱門理念:稠密等離子焦點,一種廉價的核聚變方式 第2部分:【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本系列第1部分和第2部分介紹的埃裡克·勒納(Eric Lerner)利用稠密等離子體焦點(DPF)進行核聚變的方法
  • 「原理篇」核電未來焦點:稠密等離子焦點是如何工作的
    LLP核聚變公司已經在創紀錄的28億℃高溫下產生了低成本的核聚變反應。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筆者已向讀者介紹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核聚變創新方法,它利用一種被稱為稠密等離子體焦點(DPF)的小型廉價設備。
  • 「第3期」"核能"最熱門理念:一種更便宜、更快的核聚變方法
    高密度等離子聚焦技術可以提供一種更簡單、更安全、更經濟的核能形式LPPFusion的稠密等離子體聚焦聚能裝置特寫圖。第1部分: 第2部分: 本系列第1部分和第2部分介紹的埃裡克·勒納(Eric Lerner)利用稠密等離子體焦點(DPF)進行核聚變的方法,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使用氫和硼作為燃料的可能性。
  • 核能:從裂變邁向聚變
    原標題:核能:從裂變邁向聚變  日前,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在荷蘭海牙舉行,峰會主題是,如何加強核設施和核材料的保護,防止出現核事故。迄今,核裂變能一直存在三大問題:能否安全運轉;原料能否保障供應;核廢料如何安全儲存。目前,幾個大國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同時都在積極研究從核裂變邁向核聚變。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當溫度達到數億攝氏度時,原子核之間會克服互相排斥的斥力而發生熱核聚變反應。釋放大量的能量。核聚變的應用方式目前主要有2種1.慣性約束核聚變:用雷射照射含有微量氘氚元素的直徑數毫米小球,使球溫度升高至數億度,內部的氣體變成高溫等離子態。在反衝作用力下元素被壓縮到極高密度後產生熱核聚變,如此連續照射可持續產生大量的聚變能。2.
  • 美國實現可控核聚變新突破 減輕化石能源依賴
    俄物理學家發現獲取保障核聚變反應堆可靠運作準確數據的方法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MEPhI)新聞處表示,該校學者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項目框架內研發出獲取確保核聚變反應堆可靠運作所必需的最準確數據的方法。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12月4日,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而目前,世界上關於可控核聚變研究最著名的當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該計劃自2006年聯合籤署,涉及35個國家通力合作,預計將在2025年實現第一次等離子放電。
  • 世界最大「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揭秘:無限廉價能源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已經成功地開啟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Stellarator)核聚變反應堆。該裝置被暱稱為「文德爾施泰因7-X」(簡稱W7-X),能一次約束超高溫的等離子體長達30分鐘以上。近日,W7-X反應堆製造出了溫度高達100萬攝氏度的氦等離子體,持續了十分之一秒。
  • 科技視界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核聚變其實並不複雜  「『人造太陽』只是為了便於大眾理解的一種比喻說法,它是指科學家利用太陽核反應原理,為人類製造一種能提供能源的機器——人工可控核聚變裝置,科學家稱它為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我國核聚變取得新突破
    因為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但要推動社會持續發展下去,人類現有的能源使用方式能否取得突破相當關鍵。而化石能源時代過去之後,人類最有希望、也最可能依靠的就是核能。但到目前為止,人類對於核能的使用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雖然核電站的出現幫助人類緩解了一些壓力,可目前所有核電站的建設基礎都是核裂變,而核裂變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很難處理的核廢料。更嚴重的是,如果發生了核事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大。
  • 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裝置建成,「人造太陽」將要來了
    煤炭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的,人類要想辦法尋找新的能源,核能目前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但是存在一定的危險,一旦發生核洩漏事件,將會對環境造成無法可逆的破壞,因此研究可以控制的核能技術,未來的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世界上最強大超導磁鐵問世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取得重大成果
    【觀察者網 曹澤熙/編譯】日前,世界最強大超導磁鐵在義大利西北部拉斯佩齊亞問世,這是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的一大重要成果,標誌著人類向「人造太陽」又邁進了一步。目前該計劃的目標是在2025年對反應堆實現首次點火,以證實核聚變的能源利用可行性。
  • 能源歸途:核聚變
    當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學燃料、裂變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及地熱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汙染環境、資源枯竭、利用率低、受地域限制大等,難以長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一種既清潔安全,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聚變核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但我們想實現的,不僅僅是利用太陽能,而是在地球上造出一個「迷你太陽」,也就是核聚變。  如果我們能解決各種極為複雜的科學和工程問題,便能通過核聚變獲取清潔、安全、無窮無盡的能量了。只要每日從水中提取出一千克的氘(氫的一種同位素),產生的電量就足夠成千上萬個家庭使用。
  •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曾經拒絕中國的西方國家,如今後悔嗎?
    中國可控核聚變近日首次放電,新一代的「人造太陽」,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但是在之前,中國曾因為美國,而被攔在「人造太陽國際俱樂部」的門外。而在今年8月,聚變實驗就像是一場舞步表演,等離子被控制在高效穩定的狀態。他認為中國核聚變達到一分鐘燃燒,獲得的重大突破是一次具有裡程碑的事件,增強了人們對於研究核聚變的信心。這一分鐘的突破主要是歸功於中政府對於這一領域的大量投資。雖然現在還沒有達到讓這件技術商業化,但是也在聚變研究方面把其他國家遠遠落在後面。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丨科技視界
    高翔說,受控熱核反應是聚變反應堆的基礎,聚變反應堆一旦成功,就有望向人類提供清潔而又取之不盡的能源。  物理學家們研究發現,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中的任何一種進行釋放:其一是核裂變,即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其二是核聚變,即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合能;其三是核衰變,這是原子核在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
  • 核二三事 | 淺談核聚變
    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是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將兩個較輕的核(主要是氘和氚)結合形成一個較重的核和一個較輕核(或粒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在此過程中,物質沒有守恆。因為有一部分正在聚變的原子核的物質被轉化為光子(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