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那些事:如何做好腦死亡患者的器官管理?最新指南告訴你!

2020-11-30 健康界

在全球範圍內,器官移植的需求都繼續超過其供應量,優化潛在器官捐獻者的醫療管理是保障器官供應的重要戰略。重症監護病房(ICU)死亡的器官捐獻者管理的明確目標是穩定潛在捐獻者,提高移植器官的數量和質量。2020年4月6日,加拿大血液服務中心(Canadian Blood Services)更新了2006年由加拿大器官捐獻與移植協會(Canadian Council for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提出的器官移植供者管理實踐指南,旨在從確認患者腦死亡到外科移植團隊介入這段時間內更好地保存待移植器官的功能,供從事成人及兒童器官移植的醫務工作者借鑑。

新版的指南對作為潛在供體的腦死亡患者的管理給出了推薦意見,包括八大方面,作者認為甲狀腺素給藥、冠脈造影、治療性低體溫、保護性肺通氣策略四項內容對指導臨床實踐意義最為重大。

證據水平

給出的推薦均是有條件的推薦(conditional recommendation),

絕大多數證據的水平是低確定性證據(low-certainty evidence)或很低確定性證據(very low-certainty evidence),

對部分證據不充分的臨床問題,作者未給出推薦意見。

心血管功能監測和血流動力學支持

1. 血管活性藥物

靜脈使用血管加壓素應作為治療低血壓的一線血管活性藥物(有條件的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對單用血管加壓素無反應的,建議靜脈使用去甲腎上腺素作為治療低血壓的二線藥物(有條件的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建議不使用任何劑量的多巴胺(有條件推薦,低確定性證據)。

對其他血管活性藥物和正性肌力藥物無法給出推薦意見。

2. 降壓藥物

建議按照每家ICU的常規,靜脈使用短效抗高血壓藥物,以防終末器官損傷(有條件的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3. 可接受的目標血壓最低值

建議將平均動脈壓維持在65mmHg以上(有條件的建議,很低確定性證據)。

4. 液體復甦

進行血漿擴容時,建議輸注晶體液而非膠體液(條件推薦,低確定性證據)。

5. 液體管理流程

對合適的液體管理流程無法給出推薦意見。

血糖控制與營養

1. 血糖控制

建議將血糖水平保持在6-10 mmol/L範圍內,而不是4-6 mmol/L(有條件的建議,很低確定性證據)。

2. 葡萄糖、胰島素和鉀的輸注

建議不輸注葡萄糖、胰島素和鉀的聯合溶液(有條件的建議,很低確定性證據)。

3. 營養支持

與不提供營養支持相比,建議提供腸內營養(有條件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尿崩症和高鈉血症

1.血清鈉控制

建議將血清鈉濃度保持在正常範圍(135-155 mmol/L)(有條件的建議,很低確定性證據)。

2.尿崩症和血管加壓素

尿崩症是顱腦損傷供者常見臨床症候群,其發生可能會影響供腎質量。

在血流動力學穩定期間,建議使用去氨加壓素或血管加壓素治療尿崩症(有條件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在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情況下,建議用血管加壓素治療尿崩症(有條件的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激素治療

1.甲狀腺素

由於腦死亡導致的心肌功能抑制,垂體功能減退使甲狀腺素釋放減少,患者心輸出量減少,影響心功能和其他器官的灌注,為開展移植帶來負面影響。理論上補充外源性甲狀腺素有助於改善臨床結局,但RCT顯示補充甲狀腺素不能提高可供移植心臟的數量或心臟標誌物水平的改善。

建議不常規補充甲狀腺素(有條件推薦,低確定性證據)。

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心功能不全患者是否應補充甲狀腺素,無法給出推薦意見。

2.皮質類固醇

糖皮質激素對兒茶酚胺有很好的允許作用,有利於維持循環血量,還可以通過減輕與腦死亡相關的炎症反應,減輕移植器官水腫。

建議對需要血管加壓素支持的供者靜脈使用皮質類固醇(有條件的推薦,低確定性證據)。

是否對潛在的肺供體進行大劑量皮質類固醇治療,無法給出推薦意見。

輸血治療

1.啟動輸血的參照值

除非血紅蛋白水平低於70g/L,否則不建議輸血(有條件的建議,很低確定性證據)。

2.糾正凝血功能障礙和血小板減少症

建議在沒有臨床顯著出血的情況下,不輸注新鮮冰凍血漿;除非血小板水平低於10×109/L,否則無需輸注血小板(有條件的建議,很低確定性證據)。

細菌感染

1.抗生素

一般認為,通過移植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大部分細菌感染可以通過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治療避免供者來源的細菌感染發生。

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已知或疑似感染(有條件的建議,很低確定性證據)。

2.常規細菌培養

根據患者的臨床狀況,血液、尿液和痰液的篩選培養間隔時間與ICU的常規一致(有條件的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器官特異性的考慮:心、肺和腹腔內器官

1.心臟檢查

建議不常規使用肺動脈導管(有條件的建議,很低確定性證據)。

建議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間隔時間與重症監護病房常規一致(有條件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2.心臟標誌物

不建議檢測血清心臟標記物(有條件的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3.冠狀動脈造影

不建議常規行冠狀動脈造影(有條件的建議,非常低的確定性證據)。

冠狀動脈造影應在存在冠脈疾病(CAD)危險因素的情況下進行(good practice statement, 良好實踐聲明)。

(註:提出該良好實踐聲明的依據——儘管缺乏這方面的臨床證據,作者認為若能通過冠脈造影證實發生CAD從而確定無法進行心臟移植,這項益處要大於為供者進行冠脈造影本身帶來的風險)

4.保護性肺通氣

推薦保護性肺通氣策略,包括低潮氣量(6–8 mL/kg)、高呼氣末正壓(≥8 cm H2O)和潛在肺供體脫離呼吸機後的肺開放/復張策略(強烈推薦,中度確定性證據)。

(註:現有證據表明保護性肺通氣策略對肺移植的益處最大,因此作者將推薦意見的範圍局限制在潛在肺供體,但在初期常無法得知確切的作為供體的器官,因此為了確保臨床獲益,推薦對所有可能成為供體的腦死亡患者都進行保護性肺通氣。)

5.支氣管鏡檢查

建議對潛在的肺供體進行診斷性支氣管鏡檢查(有條件的推薦,低確定性證據)。

6. 吸入β-激動劑治療

建議不常規使用吸入β受體-激動劑(有條件的推薦,中度確定性證據)。

7.胸片和計算機斷層掃描

建議對肺供體進行一次常規診斷性胸片,並根據臨床需要進行額外的胸片檢查(有條件的推薦,低確定性證據)。

8.白蛋白:肌酐比值(Alb/Scr)篩查

對患1型或2型糖尿病的潛在腎臟供體進行評估時,建議使用白蛋白/肌酐來檢測微量蛋白尿(有條件的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9. 血紅蛋白HbA1c檢測

建議在考慮將胰腺作為供體的潛在供者中進行血紅蛋白HbA1c檢測(有條件的推薦,很低確定性證據)。

10.腹部影像

建議只對年齡>50歲、有合併症、高BMI或有惡性腫瘤病史的患者進行腹部CT或超聲檢查(有條件的推薦,低確定性證據)。

體溫管理

低溫治療

目標體溫管理是許多ICU的常規護理措施;腎是報導最多的移植物功能延遲恢復的器官,研究表明低體溫對移植腎功能恢復有保護作用。但低體溫對除腎以外的器官的益處證據有限。

建議將患者的核心體溫保持在34°C~35°C;當確定腎臟不會用作移植器官時,可以轉為保持正常體溫(有條件的建議,低確定性證據)。

參考文獻

1. Ball IM, Hornby L, Rochwerg B, et al. Management of the neurologically deceased organ donor: A Canadia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MAJ. 2020;192(14): E361-E369.

2. 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國家肺移植質量管理與控制中心.中國肺移植供體標準及獲取轉運指南[J].器官移植,2018,9(5):325-333.

3. 陳忠寶,周江橋,邱濤, 等.顱腦損傷尿崩症供者維護策略及其供腎移植療效分析[J].中華移植雜誌(電子版),2019,13(2):114-117.

4. 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學分會,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中國實體器官移植供者來源感染防控專家共識(2018版)[J].中華器官移植雜誌,2018,39(1):41-52.

5. 解立新,王穎.呼吸力學指導下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個體化機械通氣策略[J].中華醫學雜誌,2018,98(34):2703-2705.


相關焦點

  •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八原則 腦死亡患者可器官移植
    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將出臺 確立八項原則———  本報訊 在昨天舉行的第六屆國際臨床肝臟移植研討會上,衛生部官員透露,我國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現正面向社會徵求意見,隨後將上報國家相關部門。據了解,即將出臺的《條例》中首次規定,腦死亡患者可以進行器官移植手術。
  • 《腦死亡法》器官移植的意義在最後一位
    《腦死亡法》器官移植的意義在最後一位 2002-11-15 15:09 作者:朱步衝 2002年第45期
  • 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按照器官捐獻中的倫理要求,醫護人員遵守「雙盲原則」,鄧德成沒有告訴兩位患者,器官來自何處。記者問起時,鄧德成只是透露,這兩例腎臟來自一位腦死亡的捐獻者。   這名捐獻者原本屬於市中醫院的重症患者,在他的家屬表達了自願捐獻器官的意願之後,器官捐獻協調員馬上介入,查看捐獻者的家屬身份證明以及確定家庭關係。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不讓窮人成為富人的器官庫
    2016年下半年,婁滔將自己希望捐獻器官的想法告訴父親婁功餘和母親汪豔梅時,父母非常不理解。婁滔一家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人,土家族一直以來都有全屍土葬的傳統習俗,聽說婁滔想去世後把頭部捐獻出去,汪豔梅哭了好幾天。近一年來,經過婁滔的反覆勸說,婁功餘和汪豔梅逐漸接受了器官捐獻這件事。
  • 器官移植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專訪《當死亡化作生命》作者約書亞...
    在醫學的其他領域,我們畢生都在和死亡做鬥爭,保護患者免受疾病折磨,或者減輕疾病為患者帶來的痛苦。但器官移植卻從死亡開始,死亡是我們的另一個起點。對於那些在名單上排隊等待的受捐者來說,這其中存在著巨大的挑戰:人們期盼著有一個器官可以拯救他們的生命,結束他們的痛苦,但同時人們也明白,這意味著必須有人死去。很多受捐者會把自己接受移植的日子當作新的生日,與捐獻者一同分享新的開始。
  • 山東明確器官捐獻不實行「腦死亡」標準
    本報記者 劉軍 攝  器官捐獻是否實行「腦死亡」標準?   捐獻者是否可反悔?  如何做到讓捐獻者和家屬都滿意?   山東試點何時開始?  「腦死亡」標準暫不實行  近日,在國家將啟動建立人體器官捐獻體系的消息公布後,有多位醫學器官移植專家呼籲修改現有死亡標準,希望確認「腦死亡」標準,以便在心臟停止跳動之前能將捐獻者的器官摘除用於移植,從而避免捐獻的器官因缺血而質量下降的情況。
  • 復旦大學兒科醫院可進行腦死亡判定 對器官移植意義重大
    通過衛計委驗收並獲頒合格證書  東方網2月17日消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近日順利通過國家衛生計生委腦損傷質控評價中心對醫院腦損傷評估工作的實地驗收,並認定合格後獲得《腦死亡判定質控合格醫院證書》。兒科醫院自此成為全國第一家通過國家衛計委腦死亡判定質控合格的兒童專科醫院。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2006年11月14日,在廣州召開的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擴大會議暨全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上,一份有關人體器官移植的公開聲明,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它的應用體現了對生命健康的尊重,為患者解除了痛苦,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據統計,至今全球接受過器官移植已累計達到50萬人次。我國自1964年成功開展腎移植至今,每年的器官移植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發展更快,腎、心、肺、肝、胰等移植的數量和技術普遍提升,肝臟移植技術已經達到或者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 如何判定腦死亡? 腦死亡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如何判定腦死亡? 腦死亡的判斷標準是什麼?時間:2016-11-14 11:51   來源:蝌蚪五線譜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如何判定腦死亡? 腦死亡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死亡是每個人的人生終點,如果有人問你怎麼判定一個人是否死亡,或許你首先會想到心臟停止跳動,也沒有呼吸了。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成熟,越來越需要指南和規範來保證器官移植的科學和健康發展。中國器官移植髮展進入發展建設階段,開始建設法制化、規範化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2006年,原衛生部出臺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確立了器官移植機構實行技術準入制度;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條例》)並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 衛生部副部長:目前用腦死亡者器官進行移植非法
    中新網11月16日電 據信息時報報導,11月3日,在醫生告知陳桂馨腦死亡時,番禺王傑豪三姐弟開始了捐贈媽媽的器官之旅。國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指出,目前使用腦死亡者的器官進行移植屬非法行為。  國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前日在廣州出席《全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表示,腦死亡是科學的進步,已有89個國家和地區對腦死亡做了立法。衛生部起草完成了腦死亡標準,但立法工作還有待於全國人大決議。昨日黃潔夫進一步指出,中國尚未對腦死亡進行立法,目前使用腦死亡者的器官進行移植屬非法行為。  至今為止,全國已有24位腦死亡患者捐贈了106個器官,救助了100例患者。
  • 器官移植費用高昂讓患者望而卻步
    參會的各方專家坦言,儘管中國器官捐獻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高昂的自付費用仍讓部分患者望而卻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肝膽疾病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葉啟發教授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全國適用的器官移植服務收費標準正在起草和制定中。黃潔夫也透露,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推進將腎移植率先納入醫保,促進器官移植收費「透明化」。不僅如此,至2020年,我國器官移植示範醫院有望增至300家,成為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國。
  • 腦死亡患者捐出心臟、肝臟和肺 3臺器官移植手術同時進行
    「對於肺移植患者,移植手術的成功因素大約佔整個移植成功的40%,術前的評估調整和術後的管理,各佔30%。」郭璐介紹說,隨著肺移植手術經驗的積累,肺移植手術已經是普通胸外科手術模式。整個手術時間用時6個小時,主要是肺部雙側的吻合、開胸後的吻合。而術前和術後的管理維護,也非常重要。「除了防感染、急性排斥外,手術中,患者需要在體外膜肺的支持狀態下接受手術。
  • 人體器官移植的倫理促進意義
    楊耕身  衛生部近日發布《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新規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規定提出: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醫學倫理學原則的,不得開展器官移植。醫療機構每例次人體器官移植前,必須將人體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與倫理委員會進行充分討論,並說明人體器官來源合法性及配型情況,經同意後方可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等等。  人體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名稱悄然地出現在一部法律當中,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在立法化解器官移植與傳統倫理的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器官捐獻供需矛盾突出 每年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以華西醫院為例,每年可開展100多例肝臟移植手術,但每年新增需進行肝移植手術的患者達600名。「器官嚴重短缺,有一大批患者在等待合適的移植器官源。」制約器官移植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連接生死的器官移植,該如何填補缺口?
  • 巴西:器官移植政府全額「埋單」
    在巴西,人們不管身份高低或貧富貴賤,如果病情需要器官移植,只要你進入電子登記排隊系統,總有機會得到上天的眷顧。令人稱道的是,人體器官捐贈一方分文不取,志願捐贈者的家屬也願意救死扶傷,做出無私奉獻。更令人羨慕的是,巴西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不需要支付手術費和其他醫療費,一切開支都由政府承擔。
  • 衛生計生委關於印發人體器官移植醫師培訓與認定管理辦法等有關...
    為做好審批下放後的有關工作,加強人體器官移植醫師管理,依據《執業醫師法》、《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我委制定了《人體器官移植醫師培訓與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和《人體器官移植醫師培訓基地基本要求》(可從國家衛生計生委網站下載)。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各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本通知要求制訂具體實施方案,認真開展有關工作,並依法依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附件:1.
  • "沒有規矩"道德倫理難容 器官移植立法迫在眉睫
    管德林先生是我國器官移植的權威,1998年,他在澳大利亞親身經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只有26歲的姑娘,因為車禍導致腦死亡,靠插管維持呼吸和心跳。血壓正常,心跳正常。死者親屬告訴醫生願意將器官捐獻。  管先生回憶說:「當時我們取了她的心臟、肺、肝、兩個腎臟、胰腺,一共七個臟器。
  • 衛生部副部長談器官移植 提出兩種死亡判斷標準
    實行「兩種標準並存,兩種選擇自主」方針  是否捐贈器官由家屬決定  三湘都市報9月18日訊(記者 胡忠民通訊員曾慧華)對於我國每年上百萬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來說,一個好消息即將來臨。《人體器官移植管理條例》(討論稿)已準備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徵詢意見,衛生部黃潔夫副部長今天在長沙湘雅三醫院詳細介紹了即將面世的《條例》。《條例》如果通過,我國將實行心跳停止、腦死亡兩種標準並存,兩種自主選擇的方針。我國器官移植髮展有望走上一個新臺階。
  • 向死而生:紅會專家解讀器官移植基本常識
    探訪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  涉及到器官移植,很多問題都有待釐清。器官移植的管理者——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成為關鍵一環。本文從器官捐獻移植的基本常識入手,採訪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業務部醫學博士高新譜先生。(採訪高新譜的前一天恰好是世界紅十字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