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培養7名諾獎得主,他才是物理學界的「無冕之王」

2021-01-15 科研圈

您緊皺的眉頭總是讓我深感敬畏。自從 1918 年我第一次見到您以來,一個深藏的秘密無疑就是,為什麼只有您能成功地讓我感到敬畏。這個秘密毫無疑問是很多人都想從您那兒細細挖掘的,尤其是我後來的老闆,包括玻爾先生。

——沃爾夫岡·泡利


來源 公眾號「原理」

編譯 烏鴉少年


1951 年 3 月 28 日,阿諾爾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正在德國慕尼黑的住所附近散步時,被一輛汽車撞倒。正是因為這場不幸的意外,讓物理學界痛失了一位偉大的導師。


索末菲並不被大眾所熟悉,但他的學生卻足可鋪成一條 20 世紀物理學的星光大道:


索末菲的部分學生。(圖中泡利獲獎的年份應為 1945 年;德拜的成就應為「固體比熱的德拜模型」。)


1868 年 12 月 5 日,索末菲出生於科尼斯堡——曾經的東普魯士的一座城市,如今是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這裡也是數學家哥德巴赫希爾伯特、哲學家康德、作家霍夫曼的出生地。


1891 年,從哥尼斯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索末菲來到當時德國的數學聖地哥廷根大學,在那裡,他最終成為數學家克萊因的助理,教授數學和理論物理課程。


在亞琛工業大學工作數年之後,1906 年,索末菲接替玻爾茲曼成為慕尼黑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所長和理論物理學教授,在這裡,他建立了一所享譽世界的理論物理學院。


索末菲比普朗克(1858-1947)年輕十歲,比愛因斯坦(1879 - 1955)年長十歲多一點,他是輝煌一代的德國物理學家的一份子,他們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德意志帝國的倒塌、魏瑪共和國的誕生、希特勒掌權執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儘管身處動蕩不安的時代,他們卻為量子物理學的誕生、發展與整合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索末菲對數學衍射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1912 年,他建議自己的學生埃瓦爾德(Paul Peter Ewald)在博士研究中探索在原子晶格中,波長處於光學區域的電磁波的行為。根據維恩(Wien)和索末菲的一些理論來看,X 射線的波長可能大約為 10-11 米,並且他們認為 X 射線屬於電磁波。當時,正在索末菲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勞厄(Max von Laue)在與索末菲的討論中萌生了一個想法:當穿過晶體時,X 射線應會產生衍射圖樣。後來,索末菲的助手弗裡德利希(Friedrich)以及學生尼平(Knipping)進行了這項實驗。在 1912 年的 6 月 8 日,索末菲嚮慕尼黑科學院展示了 X 射線的波屬性。


然而,索末菲最重要的遺產是眾所周知的索末菲原子模型。1915 年,索末菲發展了玻爾的原子模型(發表於兩年前)。雖然玻爾的模型適用於氫原子,也就是只有一個電子的原子,但它無法解釋擁有多個電子的原子的行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玻爾模型的圓形軌道之外,索末菲考慮了橢圓軌道,以及一些原子中的電子以相對論速度運動這一事實。索末菲的原子模型是玻爾原子模型的推廣,它結合了經典物理學和普朗克量子理論的概念,是「舊量子理論」最重要的結果之一。


索末菲原子模型中的橢圓軌道。| 圖片來源:Pieter Kuiper


索末菲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是在狹義相對論的框架內對類氫原子的研究,這為氫原子的精細結構提供了理論解釋。


1916 年,索末菲引入精細結構常數(α=1/137),作為根據玻爾模型來預測原子的譜線偏離的相對論度量。但是,多年以來,精細結構常數被用來在量子電動力學(QED)中描述帶電基本粒子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力。


直到 1920 年左右,由於薛丁格、玻恩等當時已經很著名的物理學家以及狄拉克、德布羅意、泡利、海森堡等年輕物理學家的貢獻,量子力學的時代開始到來,然而在此之前,索末菲的原子模型(或稱玻爾-索末菲模型)一直是確鑿有效的。薛丁格的波動方程以及玻恩對波函數的概率詮釋標誌著玻爾-索末菲原子模型的最終消亡,儘管它成功地描述了氫原子的光譜。



索末菲在科學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他從未榮獲諾貝爾獎,儘管他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充分證明他完全有理由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他創造了一些與這一獎項相關的記錄,這些記錄恐怕很難被打破:




索末菲有 21 名博士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做出了重要貢獻,3 名博士後研究生獲得了諾貝爾獎——鮑林(Linus Pauling)、拉比(Isidor Rabi)和勞厄,還有另外 3 人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非常著名,這些事實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玻恩曾說,索末菲的技能包括「天賦的發掘」,以及為什麼愛因斯坦曾對索末菲說:


「我特別佩服你的是,你一跺腳,就有一大批才華橫溢的青年理論物理學家從地裡冒出來。」


埃克特(Michael Eckert)在他的傳記《阿諾德·索末菲:科學、生活與動蕩年代 1868-1951》(Arnold Sommerfeld: Science, Life and Turbulent Times 1868-1951)中恰當地總結道:


「普朗克是權威,愛因斯坦是天才,索末菲是老師。」


毫無疑問,索末菲可謂是大師之師。


1949 年,也就是索末菲去世前兩年,他被授予奧斯特獎章(以電流會產生磁場的發現者,漢斯·奧斯特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物理教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同年,在《美國物理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索末菲承認,對自己教學活動的這次認可是他整個科學生涯中最快樂的事情之一。


更多的認可來自索末菲的學生,他們出版了《現代物理學的問題》一書來祝賀老師的 60 歲生日,以 1938 年 12 月的《物理學評論》作為他 70 歲生日的獻禮,海森堡將十五個演講整理為《宇宙輻射》一書來紀念老師的 75 歲生日。


1951 年 4 月 26 日,索末菲因意外去世。在他永遠離開這個世界的第二天,他的兒子恩斯特(Ernst Sommerfeld)寫道:


「我們相信,他沒有因為與心愛的物理學、家人和朋友分離而感到悲傷。」


今年 12 月5 日,是索末菲的 150 歲生日,讓我們共同緬懷這位物理學史上最令人崇敬的導師。


參考來源:

https://www.bbvaopenmind.com/en/sommerfeld-the-eternal-nobel-candidate/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114/2963/383.full.pdf

https://aip.scitation.org/doi/pdf/10.1063/1.1710387?class=pdf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原理」

(ID: principia1687)


更多故事

盡在👉領研網科研生涯頻道



▽ 精彩回顧 ▽

相關焦點

  • 桃李滿天下為大師之師 無緣於諾獎成無冕之王
    ,在當年就已經引產了數十名諾貝爾獎得主。然而,讚賞之餘有遺憾,物理學界量子之林中,也有幾個光環沒有照到的死角。任何獎項都不可能是絕對公平的,多數人是實至名歸,但也有幾個被「漏獎」的大魚,令人扼腕嘆息!德國物理學家索末菲(Sommerfeld,1868年-1951年)就是典型的一位。
  • 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培養出9位兩彈一星功臣,兩位諾獎得主
    而在當今物理學界,楊振寧、李政道則是權威,二人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葉企孫。他的父親是晚清舉人,家風嚴謹。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資質聰穎的葉鴻眷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一身儒雅的氣質。而他的父親雖然生活在舊社會,但卻不迂腐,在他學習孔孟之書的過程中,也讓他接觸了西方科學文化。1907年,9歲的葉鴻眷到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讀書。
  • 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培養出9位兩彈一星功臣,兩位諾獎得主
    而在當今物理學界,楊振寧、李政道則是權威,二人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葉企孫。 他的父親是晚清舉人,家風嚴謹。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資質聰穎的葉鴻眷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一身儒雅的氣質。而他的父親雖然生活在舊社會,但卻不迂腐,在他學習孔孟之書的過程中,也讓他接觸了西方科學文化。1907年,9歲的葉鴻眷到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讀書。
  • 她15歲就考上中科大少年班,被譽為化學無冕之王,卻加入了美國籍
    莊小威的父母從來不期望自己的女兒有多大的成就,只希望她平安喜樂一生。沒想到的是年僅46歲的她,就已經是享譽全球科學家。她15歲就考上中科大少年班,被譽為化學無冕之王,卻加入了美國籍莊小威有一個好的家庭,父親和母親退休前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在父母親的影響下,她打小就愛科學,喜歡物理這種嚴謹的推理之美。
  •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一個領頭人是文小剛(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在與牛謙合作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拓撲序的概念。拓撲序後來成為拓撲量子計算的基礎。拓撲物態的研究對於量子計算的實現也是很有意義的。」話音剛落,文小剛即獲獎,施鬱又發表博文祝賀,並笑稱自己「英明」。文小剛2000年即升任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但他的工作太抽象,因此較少被媒體關注。
  • 培養了29名諾獎得主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
    「諾貝爾獎科學獎的孵化器」,業內許多人這麼稱呼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立至今,這裡共培養出29位諾貝爾獎得主,佔整個劍橋大學諾獎總數的三分之一。那麼,這樣一間神奇的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呢?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史丹福大學平分秋色,各自擁有兩名諾獎得主而今年加州系又添三名諾獎得主。維基百科曾經統計過1901年至2018年之間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美國除了有傳統的哈佛耶魯家喻戶曉,更是有洛克菲勒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明尼蘇達大學等誕生了眾多諾獎獲得者。雖然這些大學排名不夠靠前,但它們在學術科研能力方面依舊獨樹一幟。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圖說: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圖說:魯加諾·馬亞尼(右一)物理學界真有「謝耳朵」上世紀60年代起,科學家們發現物質世界是由夸克和輕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基本粒子組成,夸克間和輕子間有著相互獨立的對稱性
  • 超對稱粒子賭局:諾獎得主輸給「民科之王」—新聞—科學網
    超對稱賭局:諾獎得主輸了!?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難怪這兩天網上流傳著一張諾獎得主和高校歸屬統計表,美國哈佛大學以158人得獎勇冠全球,英國劍橋大學以118人得獎位居榜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107人得獎摘得探花。得獎人數排名前30的高校,諾獎得主均達25名。館主了解到,自1901年諾獎開頒以來,將近900名人文和科學巨匠登頂戴冠。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諾獎得主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獲獎的理論在中國究竟在哪些層面得到了應用?從2007年開始,共有21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獲獎者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談起中國經濟,其中,樓市、消費、創新和全球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最關心的中國經濟話題。此外,2016年的獲獎者奧利弗·哈特更是在20多年前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探索中。
  • 無冕之王!三名超引力理論發明者獲得基礎物理特別突破獎
    無冕之王!三名超引力理論發明者獲得基礎物理特別突破獎  Connor Feng • 2019-08-13 09:14:42 來源:前瞻網 E1904G0
  • 物理學中的「大師之師」 ——阿諾爾德·索末菲
    「無冕之王,大師之師」在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們大都獲得過物理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也有少數物理學巨匠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德國理論物理學家阿諾爾德·索末菲算得上其中最了不起的一位。索末菲的了不起體現在兩個方面——「無冕之王」和「大師之師」。
  • 物理學中的「大師之師」——阿諾爾德·索末菲
    「無冕之王,大師之師」在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們大都獲得過物理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也有少數物理學巨匠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德國理論物理學家阿諾爾德索末菲算得上其中最了不起的一位。
  • 「元素帝國」的無冕之王,憑啥玩轉世界?
    「無冕之王」的靈感啟蒙門捷列夫(1834年-1907年)出生於西伯利亞的託博爾斯克。1850年,門捷列夫隨母親輾轉來到聖彼得堡,在一所師範學院開始了教師培訓。1857年,門捷列夫擔任聖彼得堡大學化學系副教授。1859年至1861年間,門捷列夫被公派出國,先後在巴黎的勒納爾特等地學習。1861年,門捷列夫回到聖彼得堡。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總人口不到4000萬(還沒有上海和北京2個城市總人數多),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77名諾獎得主聯名上書,抗議美政府砍科研機構經費
    當地時間5月21日,77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上書」,譴責NIH砍經費的決定,直指美國政府將疫情「政治化」、「太荒謬」。 4月17日,川普在新聞發布會上被問到這一項目,他表示「我們將會很快停掉資助」。7天後的24日,NIH便寫信告知「生態健康聯盟」主席達扎克,他們「為了方便」,決定中止對有關蝙蝠冠狀病毒研究的項目資助。還聲稱NIH認為「當前的項目成果與項目的目標不相符,也不是NIH的優先事項」。 但達扎克表示,在去年提交的申請中,「我們的優先事項得分名列前三位。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近日,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得主之一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成為諾獎熱門人選,培養三名院士,他25歲才讀研一
    今天開始,諾獎將陸續公布新一批獲獎者名單。在名單尚未出爐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位諾獎級的科學家。在央視《開講了》的舞臺上,曾請來了世界著名的光化學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島昭。提起藤島昭,可能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但他卻是在光催化領域首屈一指的科學家,每年都是諾獎的熱門候選人。
  • 南京高中學霸自學大學化學 與諾獎得主英語對話
    今年3月30日,南京一中迎來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學校的幾位化學學霸獲得與諾獎得主對話的機會,高二(2)班的劉天嘯就是其中一位。他高中才開始化學競賽,已經自學到大學的內容。目前,他獲得2016年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二等獎、江蘇省一等獎。英語也是他的強項,獲得2016年全國中學英語能力競賽全國一等獎,所以,他與諾獎得主可以輕鬆用英語對話。 「自然生長」出來的小學霸 劉天嘯的成長經歷,處處體現著「自然」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