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公國際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宏觀經濟主要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率先從全球新冠疫情的衝擊下恢復,國民經濟各項指標持續改善。最新數據顯示,多項主要經濟指標由負轉正,經濟復甦勢頭得以鞏固。前三季度GDP實現7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累計同比增長0.7%,三季度GDP強勁復甦,同比增速恢復到4.9%,環比增長2.7%,一至三季度累計增速實現轉正,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長5.2%~7.0%,全年經濟有望實現2%~2.5%的增長。
四季度供給端增勢將延續,產能利用水平將繼續擴大。
今年以來,國內經濟恢復主要以供給端增長拉動為主。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上半年為下降1.3%。上半年在政策驅動下,各地解除封鎖後供給快速修復,其中工業恢復速度快於服務業,主要表現在工業產出在二季度全面復工復產後呈加速上漲態勢,同期服務業恢復相對滯後。進入三季度後,商業和服務業恢復面擴大,需求回暖帶動服務業回升。
從具體數據來看,工業產出方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增速自4月轉正後,連續6個月保持正增長,9月份當月同比增長6.9%,已超過去年同期水平;累計增速自3月起降幅持續收窄,至8月實現年內首次轉正,同比增長0.4%,9月漲勢延續,累計增速同比再擴大0.8個百分點。產能利用率逐季提高,三季度同比達到76.7%,比上年同期高出0.3個百分點,累計產能利用率較二季度繼續上漲至73.1%,較去年同期下降3.1個百分點。企業利潤方面,由於今年原油價格遭遇巨幅震蕩,工業品價格隨油價呈現先降後升的走勢,隨著PPI價格的逐步回升以及需求側的逐步恢復,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也呈現出加速上漲走勢,當月同比從5月起轉正後加速上行,6月開始轉入兩位數正增長,8月同比增長19.1%,累計同比降幅收窄至-4.4%。
今年以來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始終保持正增長,且增速一直高於工業整體產出增速,成為工業增長的一大亮點。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高出工業增加值增速4.7個百分點。3D列印設備、集成電路圓片、智能手錶等新型高技術產品上半年同比增速在1至5倍之間,進入三季度後仍保持高速增長,對年內工業產出的持續向好形成有力支撐。
從景氣指標來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在2月份封鎖之下均深度探底,隨3月疫情拐點到來呈現V字反彈,快速回升至擴張區間,並在此後一直保持在榮枯線以上。9月份製造業、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環比均進一步回升,企業生產活動有所加快,新訂單、新出口訂單指數均升至疫情以來新高,供需兩端同步向好;小型企業受益於傳統生產旺季和政府紓困幫扶政策幫助,9月PMI升至50.1,這是自今年6月跌穿臨界值以來首次回升到景氣擴張區間。同時,企業用工收緊情況進一步好轉,生產經營活動預期和業務預期均保持在較高水平,企業對「後疫情時代」市場恢復持樂觀態度,市場景氣度較高。
預計四季度供給端的高速增長態勢不會減弱,且伴隨市場需求轉暖、企業庫存壓力減小,增長方式由政策驅動轉向需求拉動,在有效需求支撐下,產能利用率將進一步擴大,景氣度仍將穩定在擴張區間內。受需求端新老基建的拉動,預計上遊能源生產以及鋼鐵、水泥等大類工業品產出將出現一波高增長,產銷率有望進一步提高,但由於近期外需動力的減弱以及後期增長的不確定性,出口交貨值水平可能出現下行,且隨著冬季到來氣候變冷,部分戶外施工將會減少,工業產出增速將在四季末時有所回調。
四季度消費需求有望進一步回升,線上促銷力度加大,雙節旅遊旺季到來將帶動內需深度釋放。
自疫情爆發以來,消費所受衝擊較為嚴重,消費需求始終低迷,一、二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拉動始終為負。三季度後,我國雖有個別地區出現疫情反彈,但均在較短時間內得以控制,全國居民生產生活基本回到正軌,疫情常態化下,居民消費謹慎心理逐步放鬆,各地相繼出臺的消費刺激政策,居民消費潛力得以釋放、消費需求持續改善,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同比增速首次轉正,9月增幅繼續擴大,名義增速同比增長3.3%,實際增速首次轉正(2.4%);1~9月累計同比下降7.2%,降幅較上半年收窄4.2個百分點,三季度消費對GDP首次實現年內正向拉動(1.7%),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當季貢獻率達到34.69%,也實現年內首次轉正。
網上消費持續高速增長,線下消費加速改善。疫情催動新型數字經濟快速興起,線上購物接受度大幅提升,前三季度,全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累計同比持續增長,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累計同比自5月起保持兩位數的較高增速,佔社會消費品總額比重在6月達到峰值,隨防疫措施逐步放寬,居民生活回歸正軌,疫情初期受到壓抑的出行、餐飲、購物等外出需求不斷釋放,包括電影、景區、餐飲等密集接觸式服務行業在內的線下消費收入持續改善,三季度線下消費佔社會消費品總額比重有所回升。
預計四季度消費將從政策保底向需求刺激轉換。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六穩」、「六保」工作的穩步落實有效保證了居民工資性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穩定,而後疫情時期,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政策引導下,居民可支配收入緩慢上升,消費意願加速回暖,消費支出將隨著新冠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逐步降低而穩步增加,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同比將延續9月以來的增長態勢,特別是受雙節及線上促銷活動帶動,10、11月有望呈現較大增幅,根據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雙節黃金周期間,景區預約限流上限擴大至75%,全國遊客接待人次實際達到6.37億,旅遊收入實現4,665.6億元,接近去年同期的80%,受此帶動、住宿、交通、餐飲、商場、影院等密集接觸式服務行業10月收入將大幅改善,進而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一步增長。而線上消費方面,四季度在年度促銷活動「雙十一」、「雙十二」的刺激下仍將保持增長勢頭,但增速或有放緩。今年得益於疫情前期隔離政策對消費形式轉變的加速作用,參與線上購物的消費群體數量進一步擴大,四季度舉行的促銷活動,特別是向來標榜「年內促銷力度最大」的「雙十一」活動關注度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增長,但考慮自年初以來各類促銷月活動的不間斷舉行、線下消費的持續恢復以及疫情對衝動消費、超前消費群體心理帶來一定影響,四季度促銷活動實際效果有待觀察,線上消費規模仍將保持增長但增速或有放緩。綜合來看,預計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降幅將加速收窄,但年內難以恢復至疫前水平。
預計四季度投資驅動效應顯著,基建投資將加速上漲、地產投資相對穩定、製造業投資有望加速回升、高技術產業投資仍將高速增長。
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受政策引導性影響較為顯著,截至9月,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長0.8%。從三大領域來看,製造業因其順周期特性,前兩個季度受疫情衝擊最為嚴重,隨著經濟回暖持續收窄,9月累計同比降幅已收縮至-6.5%。今年以來,高技術製造業增速始終高於製造業整體增速,且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在5月份率先轉正並保持加速回升態勢,成為今年以來製造業投資一大亮點;基建投資增速隨財政投放規模的逐漸擴大逐步回升,在經歷2月最大降幅後逐漸收窄,截至9月,基建投資(不含電力)累計同比年內首次回正(0.2%);房地產領域受益於央行調控引導下的寬貨幣、寬信用金融環境,企業融資成本下降,充裕的流動性帶動地產投資快速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始終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增速在三大領域中首個回升至正值。
預計四季度,製造業將隨著疫後順周期加速回暖。在9月出臺的《關於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新政支持下,預計四季度,生命健康、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新興戰略產業將成為重點投資領域,這將帶動中醫藥製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計算機及辦公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等相關行業加速發展,高技術製造業仍將是提振製造業整體加速回升的主要支撐力。
基建投資作為財政發力重要著力點以及託底經濟的關鍵領域,預計將在年底前加速上行。從近期工程機械銷售數據來看,挖掘機等工程機械銷量連續多月大幅上漲,基建投資增長動能強勁;從近期相關政策來看,擴大「兩新一重」有效投資、加強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仍是未來工作重點,受此帶動,5G、數據中心、綠色城市、智慧農業、新能源、交通、水利、物流等新老基建投資領域投資增速有望進一步加快,基建投資將成為下階段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
房地產投資增速在疫情發生後首個回到正值,但在國家「房住不炒」政策大趨勢下,房地產投資不會呈現過熱增長態勢。隨著「三道紅線」的出臺,房地產行業進入了新一輪去槓桿周期,國內融資環境將逐步收緊、適用範圍將逐步擴大,投資增速難以出現大幅增長,傳統需求旺季「金九銀十」期間,房企促銷力度加強將有助於地產企業資金回籠,短期內房地產投資仍可維持相對穩定狀態。
前三季度外貿走勢整體好於預期,貿易夥伴結構有所變換,新業態推動貿易動能增長,跨境電商交易額逆勢上揚;外部形勢不確定性仍較大,四季度外貿仍存回調可能。
今年以來,針對外貿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黨中央、國務院積極部署,及時制定並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外資政策,使得今年前三季度外貿整體走勢好於預期。前三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23.1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0.7%。其中,出口12.71萬億元,增長1.8%,進口10.41萬億元,下降0.6%。從月度情況來看,自4月份以後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已連續6個月保持正增長,9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1.4%,其中出口增幅擴大,增長9.9%,進口增速轉正,同比增長13.2%,顯示我國貿易正從新冠疫情中穩步復甦。
受疫情影響,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對外貿易格局有所變化,主要呈現以下幾個顯著特徵:第一,外貿市場逐步由傳統的歐美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根據海關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對東協、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進出口總額分別為3.38萬億元、3.23萬億元、2.82萬億元、1.61萬億元和1.4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7%、2.9%、2.0%、1.4%和1.1%,東協在我國外貿總值中的佔比達到14.6%,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最新月度數據顯示,9月我國對美國、東協出口仍然保持高增長,同比分別增長20.5%和14.4%,增速有所上升,而對歐盟出口下降7.8%,對日本出口下降2.7%。海外疫情控制程度及經濟恢復程度的不同導致國外主要市場供需缺口存在差異,這也是我國貿易結構發生轉變的主要原因。歐洲疫情反彈以及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導致對兩個地區出口增長難以持續,美國由於疫情控制不力導致生產恢復相對需求端偏慢,國內存在較大供需缺口,對進口替代的需求較大,這也是我對美貿易仍能保持高增長的主要原因。從目前全球各地區經濟恢復程度及不確定性來看,這一趨勢會隨著全球貿易格局的重組和產業鏈的再布局進一步得到強化。第二,出口主體和區域分布有所變化。從貿易主體來看,民營企業對貿易貢獻度有所上升,在對外貿易中作用突出。前三季度,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0.2%,佔我國外貿總值比重升至46.1%,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外貿經營主體。從區域分布來看,在今年兩會提出的「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中西部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提速加快,逐步承接了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既實現了東部一些地區產業發展的「騰籠換鳥」,又為中西部發展提供了動力。前三季度,我國中西部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3.91萬億元,同比增長8.3%,佔我國外貿總值比重升至16.9%,體現了我國出口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和區域均衡。第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長強勁。前三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3.2%,佔我國出口總值的58.7%。其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電腦、集成電路出口分別增長16.9%和14.9%。同時,受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資出口拉動,前三季度出口醫藥材及藥品201.3億元,增長32.4%,出口產品種類的變化顯示出我國出口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此外,疫情催生新業態的加速發展,帶動外貿動能的轉換,根據海關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進出口1,873.9億元,同比增長52.8%,跨境電子商務優勢在疫情期間凸顯,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逆勢上揚,成為支持我國外貿對衝疫情衝擊的重要工具。
四季度,預計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國際形勢將更加複雜嚴峻,但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指引下,我國進出口貿易向好趨勢仍將持續,全年進出口有望維持去年同期的增速。從外部形勢來看,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國際貿易需求大幅萎縮,二季度全球貨物貿易量環比下降14.3%,也創下有記錄以來最大降幅,但三季度已出現部分反彈跡象,根據世貿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貿易預測,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將下降9.2%,2021年則會增長7.2%,低於新冠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經濟全球化放緩,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阻,經濟不確定、不穩定性明顯增多,全球經濟修復能否持續的不確定性增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降幅仍高達4.4%,發達經濟體增速下降幅度(5.8%)大於新興經濟體(3.3%),而中國將是全球唯一可實現正增長的國家。
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市場疲弱帶來其國內供需缺口的擴大,在國內生產難以全面恢復的情況下,通過進口替代保持國內供給的穩定將成為各國主要選擇,受益於此我國出口有所回升,9月出口訂單PMI已升至榮枯線以上,外貿景氣度有望延續。由於目前全球疫情峰值仍難預測,外部市場對於防疫物資的需求短期仍將延續一段時間,但大規模封鎖措施不再需要,筆記本電腦、家電及家居用品等「宅經濟」產品需求可能減弱,同時,在海外疫情反彈與經濟修復並行的情況下,生產和生活物資的進口替代需求仍將增加,但因歐洲、日本等主要需求市場經濟萎縮帶來消費能力下降,出口增速恢復高位將很難實現,預計四季度出口仍能保持正增長,後期隨國外經濟走勢的不確定,出口增速仍有下探可能。進口方面,在國內經濟加速回暖的拉動下,工業和部分消費品需求也將持續復甦,進而帶動進口持續改善,從前三季度進口產品結構來看,大宗商品和重點農產品進口量增加,部分原因受疫情帶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以及企業提前儲備心理驅動,預計四季度進口產品結構不會有較大改變,但近年來西方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少國家加大了對我國進口關鍵零部件和技術轉讓限制的力度,預計今後一段時期,我國進口產品結構將有所改變,以往依賴國際市場的部分產品或將被國產替代。
前三季度CPI前高后低,PPI持續邊際改善,通脹水平整體溫和,預計四季度將延續溫和態勢。
今年前三季度消費價格水平呈現前高后低走勢,總體由食品價格主導,消費品和服務價格始終低迷,預計四季度食品價格將繼續下行,非食品消費中有需求支撐的可選消費品需求將有所回暖,帶動非食品消費價格回升。
非洲豬瘟自去年底延續至今年一季度,疊加疫情和春節期間需求短期高漲導致食品價格在2月當月同比到達21.9%,CPI在1、2月份升至5.4%和5.2%的歷史高位。二季度疫情好轉以來,國內物流恢復、生豬調運逐步恢復正常,同期非洲豬瘟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年前屠宰場積壓存貨得到釋放,豬肉價格開始逐步回落,同時隨著氣候回暖,肉類消費進入淡季,蔬果供應充沛,CPI價格一路回落,僅在7月受南方洪水短期擾動略有回彈,至9月CPI已回落至1.7%。預計消費價格仍將持續回落,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均恢復到正常年份80%以上水平,生豬規模養殖比重提高到53%,加之去年四季度受非洲豬瘟影響導致的翹尾因素,食品價格下行將對CPI走勢呈現負向拉動,但四季度因節假日消費旺盛以及冬季食品儲備需求增加,將部分抵消翹尾因素帶來的價格下行幅度,同時非食品價格可能隨著PPI的回升以及消費需求的回暖而回升,預計總體四季度CPI可能回落至1%左右。
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方面,受疫情和全球油價震動疊加影響,PPI在上半年持續下行,直至5月全球油價企穩後築底反彈但仍未回正,前三季度整體較為低迷,但邊際持續改善。隨著疫情企穩以及兩會後國家在各領域陸續出臺的經濟修復和宏觀調控政策的帶動下,工業生產恢復面持續擴大,生產資料需求上漲拉動價格回升。預計四季度PPI將延續改善勢頭,生活資料價格仍將保持穩定,但隨著下遊需求的回暖,穩中或有小幅上漲;生產資料價格可能震蕩回調,但仍存較大不確定性,一方面全球油價仍有波動,OPEC+減產一直未達標,四季度能否完成補償減產變數較大,國際油價仍將震蕩,主要大類大宗商品價格難以穩定;另一方面,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拉動下,下遊基建和製造業在年底前將有較大反彈,地產保持穩定增長,從而帶動黑色、有色等大類工業產品價格進一步回升。在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下,預計四季度PPI仍將持續改進,但年內轉正可能性不大。
總體來看,前三季度國內通脹水平處於溫和態勢,CPI持續回落,PPI持續改善,貨幣投放水平適度,未對通脹形成負面影響,預計四季度通脹水平將延續溫和通脹態勢,不會對後續政策激勵形成阻礙。
宏觀政策將從跨周期調控逐漸轉向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貨幣政策強調結構性適度,財政政策注重預算平衡。
人民銀行在保持貨幣政策穩健的基礎上,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及時進行靈活適度調整。今年上半年,為應對疫情衝擊和支持復工復產,貨幣政策整體明顯寬鬆。具體表現在: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推出抗疫專項再貸款和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下調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創設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旨在解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三季度以來,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和經濟企穩復甦,貨幣政策邊際收斂,轉而狠抓各項政策落地效果。與此同時,加強監管和改革力度,落實7月政治局會議要求的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的目標。預計四季度,貨幣政策將保持結構性適度寬鬆,同時配合財政政策發力。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政策空間依然充足。遇到特殊時期(如國內疫情出現反覆或外部環境大幅惡化),人民銀行可通過降準、降息來滿足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起到託底經濟的作用。此外,當前我國經濟中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的,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在解決結構性的經濟問題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可確保資金精準直達經濟的薄弱領域,避免「大水漫灌」。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前9個月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16.69萬億元、新增社融29.62萬億元,同比分別多增2.79萬億元和9.01萬億元,反映了較強的融資需求水平和較高的資金供給水平。受財政政策錯位發力影響,預計四季度政府債券供給將會處於較高水平,亦需要貨幣政策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今年以來的財政政策可以歸納為「一個信號,四個對衝」,即提高赤字率至3.6%,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加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包括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和3.7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發揮政府投資引領帶動作用,對衝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減稅降費規模,對衝企業經營困難;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對衝基層「三保」壓力;加強預算平衡,對衝疫情造成的減收增支影響。根據最新統計數據,1~9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0萬億元,同比下降6.4%;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52萬億元,同比下降1.9%。面對「支多收少」局面,需要在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的同時,切實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和重點領域支出。從預算完成進度看,截至9月底,全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分別完成全年預算的78.2%和70.7%;相比近年來同期水平,財政收入完成進度較好而財政支出節奏較慢。預計四季度,隨著實體經濟逐步回暖以及直達資金支出進度加快,財政支出狀況將得到改善。此外,考慮到財政部已要求地方專項債力爭在10月底前發行完畢,近期地方債供給將保持高位。
結語
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深刻影響著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我國經濟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我國在黨中央的正確決策部署下,疫情得到快速控制,適度靈活的政策組合支撐國內基本盤的穩定,在經過一季度經濟深度探底後,自二季度開始逐步回升,從供給端發力至需求端回暖,國民經濟整體有序恢復,三季度中央政治局經濟工作會議確立「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為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和宏觀金融和財政政策取向確立指導指針。在這一發展新格局的大環境下,三季度經濟已開始轉向以內為主,以內促外的新模式,內需各項指標開始陸續轉正,隨著疫情後復工復產由局部恢復轉向全面恢復和內需的全面啟動,四季度經濟將延續三季度的增長態勢,四季度GDP增速預計將繼續擴大1-2個百分點,全年GDP有望實現2.0%~2.5%的增長,明年經濟增速或由於今年的歷史低位呈現8.0%~9.0%的高增速,未來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進,經濟增速將回落至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