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發文紀念B淋巴細胞50年—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回首B淋巴細胞50年

 ——《自然》發文紀念這一開創現代免疫學的發現

該成果所產生的影響再怎麼高估都不為過。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單克隆抗體遍布實驗生物學的所有角落。

B淋巴細胞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片來源:Eye of Science/SPL

1963年,當Max Dale Cooper加入Robert Good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實驗室時,免疫學領域出現了兩個陣營。它們彼此都非常不喜歡對方。

當時,免疫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脊椎動物如何調整自己的防線以應對細菌和病毒,而後兩者的化學物質表現出幾乎無限的多樣性。在加入Good實驗室的兩年裡,Cooper作出了一項關於淋巴細胞的發現,其被證明為破解上述謎團並最終統一該研究領域的兩大陣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50年前,Good、Cooper和他們的同事Raymond Peterson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提出淋巴細胞有兩種類型的觀點。這左右了現代免疫學的進程,並且影響了對免疫缺陷疾病和免疫系統腫瘤的研究和治療以及強大的研究工具和治療方法——單克隆抗體的發展。

關於克隆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其中一個陣營的免疫學家主要關注化學術語,並在當時取得了長足進步。該陣營的科學家發現,抗體分子是擁有兩個結合位點的蛋白質,能識別大量外在分子(抗原),甚至是合成抗原。同時,抗體由兩種重鏈和兩種輕鏈組成。其中,每個重鏈和輕鏈N末端的胺基酸多變,而C末端相對穩定。

第二個陣營關注的是細胞和整個有機體水平上的免疫學。在該陣營中,克隆選擇學說當時正越來越被接受。該理論認為淋巴細胞是多樣的,而且每個細胞都是獨特的或者可以生成克隆。每個細胞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表面受體,當其與抗原結合時,會觸發細胞的克隆和擴散。該理論由澳大利亞墨爾本沃爾特和伊萊扎霍爾醫學研究所(WEHI)的Frank Macfarlane和芝加哥大學的David Talmage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克隆選擇學說為免疫學提供了概念框架,但關於其存在和作用機制的證據一直沒有找到。

1961年,同在WEHI工作的Jacques Miller發現,胸腺被移除的小鼠並未像動物通常表現的那樣,對來自其他種群小鼠的植皮手術產生排斥反應。這表明胸腺是一類能調節排斥反應等現象的關鍵細胞源,但該實驗並未獲得廣泛認可。當時,研究人員認為,淋巴細胞是抗體的唯一來源。不過,免疫學家並不知道產生抗體的淋巴細胞和參與移植排斥反應的淋巴細胞是否以及如何關聯。

以此為背景,身為兒科專家和臨床免疫學家的Cooper開展了一系列臨床觀察,這為發現有兩種淋巴細胞類型存在提供了早期的線索。一種同X染色體相關的疾病——維斯科特—奧爾德裡奇症候群的患者,會產生嚴重的、與免疫缺陷相關的皰疹病毒病變。不過,這些人擁有很高水平的抗體。與之相反,患有同X染色體相關的遺傳性免疫缺陷丙種球蛋白缺乏症的男孩能控制這種病毒感染,儘管他們缺乏抗體反應。這表明產生抗體的淋巴細胞和來自胸腺的、可產生移植排斥反應的淋巴細胞可能是兩種不同的類型。

關鍵的實驗

Cooper是少數幾位發現這種矛盾結論中所藏線索的免疫學家之一。他和Good決定重新研究雞的腔上囊和胸腺所起的作用。直到那時,關於雞的器官移除研究還有著相互矛盾的結果。Cooper推斷,這些差異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一些雞可能在器官被移除前便擁有了免疫細胞。他的解決辦法是在移除器官後1天用放射線照射孵化的雛雞,這會消除在雞孵化前由其腔上囊或胸腺產生的任何細胞。因此,這些雛雞能揭示這兩個器官在免疫系統發育中所起的作用。

1965年1月9日,研究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引起廣泛關注。沒有腔上囊並經放射線照射的雞被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或布魯氏菌後,均未產生抗體。來自這些雛雞的血清完全缺乏主要的抗體類型。然而,依賴胸腺的脾臟白髓區完全正常。這種反差極大的表型極易讓人聯想到同X染色體相關的丙種球蛋白缺乏症患者。

次年,Cooper和同事在一篇發表於《實驗醫學期刊》的重要論文中擴展了他們的開創性研究。他們利用不含腔上囊和胸腺的輻照雛雞,闡明了由這兩種器官產生的免疫細胞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同時,他們發現抗體反應需要來自腔上囊的B細胞,而來自胸腺的T細胞則能夠調節遲髮型超敏反應、移植物抗宿主的排斥反應和植皮排斥反應。

針對免疫缺陷疾病的兩種淋巴細胞模型的解釋力是巨大的。由於同X染色體相關的丙種球蛋白缺乏症患者在抗體產生上有缺陷,但在細胞免疫方面正常,因此他們的疾病或許只能歸因於B細胞發育缺陷。相反,細胞免疫和基於抗體的免疫都嚴重缺乏的瑞士型無丙種球蛋白血症,可能是由一種對T細胞和B細胞均有影響的前體細胞缺陷引起的。一點也不奇怪的是,相較於免疫學家,臨床醫生更能接受Cooper的發現。

接下來,Cooper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在哺乳動物中發現同腔上囊作用相同的器官。在隨後的近10年間,該研究的關聯性和通用性一直備受爭議。

在哺乳動物中找到和腔上囊作用相同的器官被證實異常艱難。起初,Cooper和同事懷疑腸道組織是B細胞的來源。他們在這個死胡同裡花費了巨大的精力。

1974年,答案最終浮出水面。當時,Cooper和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Martin Raff、John Owen從懷孕14天的小鼠中獲得其胚胎肝臟細胞。在4~7天的培養之後,B細胞產生了。與此同時,由來自WEHI的Gustav Nossal和瑞士日內瓦大學的Pierre Vassalli領導的小組利用小鼠骨髓細胞有了類似發現。換句話說,造血或形成血液的組織在哺乳動物中充當了腔上囊在雞中所起的作用。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這種對於不同淋巴細胞類型的理解開始改變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療。如今,這些腫瘤的細胞起源可被用來對癌症進行分類,並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可能源自B細胞或T細胞,亦或兩者都不是,而非霍奇金和伯基特淋巴瘤源自B細胞。針對這些腫瘤的不同療法的效果如何,通常和它們的分類密切相關。

藥物和疫苗

B淋巴細胞生物學所產生的最大影響之一是雜交瘤的發明,這是一種可無限繁殖產生抗體的細胞系。1975年,來自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Georges K?觟hler和César Milstein報導稱,他們將B細胞同一種骨髓瘤細胞融合後,得到的雜交細胞可不間斷產生特定抗體。這就是單克隆抗體技術的起源,並使K?觟hler、Milstein和Niels Jerne獲得198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該成果所產生的影響再怎麼高估都不為過。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單克隆抗體遍布實驗生物學的所有角落。這些分子是一類可被用來鑑定、分離研究人員感興趣的幾乎任何分子或細胞的潛在特定試劑。在臨床上,單克隆抗體已成為最有力的診斷和治療方式之一。

Cooper的發現還為回答克隆選擇學說的最根本問題奠定了基礎,即克隆多樣性是如何產生的。1976年,Susumu Tonegawa闡明了該問題:B細胞通過結合3種類型的基因片段「召集」了多個系列的抗體。

最終,這些在化學水平上得到詳細闡明的抗體,如今在基因、細胞和組織層次上也有了更好的理解。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T細胞的克隆屬性也被解釋清楚。通過發現B細胞和T細胞,Cooper和同事開啟了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現,並最終統一了該領域中的化學和分子陣營。

不過,B淋巴細胞生物學仍存在一些關鍵問題。尤其是在開發針對HIV、流感和很多其他致病原的疫苗時,還有很多未被滿足的要求。理解B細胞如何被選擇分化成保護身體免受感染的長壽細胞,將為人們在實證研究失敗的地方提供指導。

隨著這些發現繼續影響人類健康,記住它們源自50年前Cooper利用雛雞進行的一次實驗仍然有著重要意義。(閆潔)

《中國科學報》 (2015-01-14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普閒談|破解謎團:B淋巴細胞發現50年!
    1965年1月,《自然》期刊發表了麥克斯 戴爾 庫珀等人的研究論文,這標誌著B淋巴細胞首次被人類發現。這一划時代的發現解開了免疫學重要的謎團,並且為眾多藥物和疫苗的研發生產奠定了基礎。在50年後,《自然》期刊在網站上發表了這篇紀念文章,對50年間的淋巴細胞研究的歷史進行了回顧。
  • ...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清華生命學院劉萬裡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日電 11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裡研究組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發表題為《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和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平衡以及胞質分裂作用因子2蛋白的招募和活化調控B細胞抗原受體微簇體成熟》(Growth
  •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分化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自身免疫病相關IgG1變異體調控B細胞活化及分化》的研究論文,報導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
  • 第七章 淋巴細胞群及其亞群--第一節 B淋巴細胞的分化和表面標誌
    本章主要討論T淋巴細胞及其按功能和表面標誌不同所區分的T細胞亞群,B細胞發育和分化,NK細胞的表面標誌和功能特點,以T細胞或NK細胞在高劑量IL-2刺激下所誘導的LAK細胞的功能。    圖7-1 骨髓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的分化 第一節 B淋巴細胞的分化和表面標誌   與其他造血細胞相似,B淋巴細胞的祖細胞存在於胎肝(胚胎小鼠14天或通順兒8-9周)的造血細胞島(islanks of haemopoietic cells)中,此後B淋巴細胞的產生和分化場所逐漸被骨髓所代替
  • Immunity:NK B 細胞調節天然淋巴細胞抗感染機制
    2016年7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天然免疫系統是宿主抵抗微生物感染與惡性腫瘤的第一道屏障。天然淋巴細胞,包括NK細胞與最近鑑定出來的ILC(defined innate lymphoid cells)等對於天然免疫反應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些天然免疫細胞存在於宿主的不同組織,在組織損傷,感染以及炎症反應中起到了最初的保護作用。
  • 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區別
    T淋巴細胞(T lymphocyte)簡稱T細胞,是由來源於骨髓的淋巴幹細胞,在胸腺中分化、發育成熟後,通過淋巴和血液循環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組織中發揮免疫功能。B淋巴細胞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在廣東省科研機構中的排名由原來的第二躍居第一,在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公衛·科普 | 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的臨床意義
    公衛·科普 | 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的臨床意義 2020-07-27 1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B淋巴細胞一直被忽視的功能:預防和治療早產
    最近發表在首席生物醫學研究雜誌「自然醫學」上的一項研究,由韋醫學院的婦產科助理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類型的關鍵功能的母親免疫細胞-B淋巴細胞,抵抗由炎症引發的早產。根據Chen,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以保護身體免受感染,但是科學家和臨床醫生一直認為這些細胞在子宮內膜中是罕見的或不存在的,並且對於懷孕不重要。
  • 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身體裡有很多的細胞,淋巴細胞只是其中一種,但是淋巴細胞的重要性我們還是了解的,淋巴細胞的主要的作用掌握身體的免疫系統,抵禦外來入侵。所以淋巴細胞是越多越好嗎?其實不然。那麼淋巴細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淋巴細胞也是有分類的,淋巴細胞是身體抵禦外敵的最後一層防護網,如果淋巴細胞出現問題一定要重視,因為如果免疫系統癱瘓了,身體的狀況就會變得很差。
  • 【盤點】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B細胞發現50周年紀念-T、B...
    2015年2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今年距B細胞被鑑定為一種獨立的細胞類型已經有50周年。作為紀念,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市La Jolla Institute的Shane Crotty教授在Nature review immun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總結了T細胞與B細胞相互作用的研究歷史,本文簡要摘取文章的重點進行介紹。  為B細胞提供輔助是T細胞最早被鑑定具有的功能之一。早在1966年,Claman等人就對此做出了第一次的總結。
  • PNAS:先天性淋巴細胞引起T細胞免疫反應
    2014年8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發生炎症反應時,身體會釋放物質提高免疫防禦機能。一個來自巴塞爾大學生物醫學系的研究小組發現先天性淋巴細胞一旦被激活,就在炎症反應中誘導特異性T細胞和B細胞產生免疫應答反應。因此這些淋巴細胞的一個重要靶向目標就是治療感染和慢性炎症。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先天淋巴細胞(ILCs)是一種免疫細胞,它通過釋放可溶性的因素調節對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早期免疫反應。
  • 淋巴細胞是什麼 淋巴細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人會出現淋巴細胞百分比偏高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偏高低的情況。那引起淋巴細胞百分比偏高與偏低的原因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想知道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淋巴細胞是什麼淋巴細胞(lymphocyte)白細胞的一種。
  • 全球首個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成果發表—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腫瘤介入科主任翟博教授團隊與科濟生物醫藥(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CAR—GPC3 T細胞的發明人李宗海教授團隊共同合作完成。據悉,這項研究成果聚焦CAR—T細胞治療的安全性研究,是全球首個靶向GPC3基因的CAR—T細胞治療肝細胞癌的臨床試驗報告。
  • 「自然出版指數」數據更新 中科院列亞太第一—新聞—科學網
    「自然亞洲」(natureasia)網站「自然出版指數」排名8月13日進行了更新,此次更新數據時間段為2012年8月13日至2013年8月12日,從過去12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獲「自然生態守護者」稱號—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WWF授予中科院
  • 報導機械力調控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閾值效應的新進展
    B淋巴細胞作為抗體免疫應答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維繫著人類的健康,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進程在其質膜表面的BCR識別外來病原體抗原後啟動。該課題組之前的工作揭示B淋巴細胞具有靈敏的機械力感知功能,利用BCR來精確地識別抗原的理化性狀。
  • 《細胞研究》的「30」年和「20分」—新聞—科學網
    5年後,俞立團隊獲得了「遷移體」的關鍵功能性數據。2020年9月29日,他再次在《細胞研究》上發表一篇關於「遷移體」的機理研究成果。加上《自然—細胞生物學》上連續發表的兩篇相關論文,國際同行開始逐漸接受這個嶄新的概念,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呼之欲出。 「對我來說,《細胞研究》刊發的這篇論文是一個寶貴的起點。我們在這裡插下了一面小旗,然後從此出發,不斷地向下開掘。」
  • 科學家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如何影響肝臟免疫功能—新聞—科學網
    NK細胞,並揭示了其功能發揮的機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細胞》出版集團旗下《免疫》雜誌。 肝臟具有獨特的免疫耐受屬性,是許多病毒在體內進行複製的主要場所。肝臟T細胞往往不能產生有效的免疫應答去清除病毒,造成病毒持續性感染。然而,肝臟T細胞抗病毒能力低下的調控機制並不十分清楚。 自然殺傷(NK)細胞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被視為循環淋巴細胞。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譴責新冠起源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