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研究》的「30」年和「20分」—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它的結構是什麼樣的?生理功能是什麼?有怎樣的作用機制?」

一連串問題「砸」過來,讓俞立有點為難。

俞立是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2014年,他的課題組在細胞裡發現了一種長得像石榴的結構。他們相信這是一種新的細胞器,並取名為「遷移體」。像其他取得重大發現的科學家一樣,俞立第一時間把這篇論文投到了領域內最具聲名的國際期刊。

審稿意見回來了,審稿人的要求非常中肯,就是補充「遷移體」的更多信息和證據。

「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再花上幾年時間。但在那種情況下,我等不了。」這時,俞立想起了曾經打過一次交道的國內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

想摘果實 先付代價

《細胞研究》編輯團隊明白俞立的難處。

在今天,發現一個新細胞器,就好比發現了一個哺乳動物的新物種。同行很難立刻採信,他們想要看到更確切的證據。

但對俞立來說,如果不能在有同行評議的高端學術期刊上正式宣布「遷移體」的發現,他們的後續研究就不那麼容易開展,要回答審稿人的那些問題,也就更遙遙無期。

這成了一個「悖論」。

「從期刊的角度來講,審稿人的意見非常合理。但從作者的角度來說,又的確有些強人所難。」《細胞研究》編輯部主任程磊對《中國科學報》說。

同樣的問題擺在《細胞研究》面前,他們又該如何抉擇呢?經過慎重考慮,《細胞研究》最終發表了這篇論文,並作為2015年第一期雜誌的封面文章。

程磊說:「我們考慮這是一個很有新意的工作。同時,為了更好地幫助作者推廣這一研究成果,我們找了同領域的『大牛』——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Sandra Schmid。這位科學家也很認真,她說她一個人可能判斷不了,於是又找來自己的同事,兩人合寫了一篇評論文章。」這篇文章寫道,「遷移體」的研究呈現了一些「驚人」的線索,為未來的研究開闢了很多途徑。

5年後,俞立團隊獲得了「遷移體」的關鍵功能性數據。2020年9月29日,他再次在《細胞研究》上發表一篇關於「遷移體」的機理研究成果。加上《自然—細胞生物學》上連續發表的兩篇相關論文,國際同行開始逐漸接受這個嶄新的概念,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呼之欲出。

「對我來說,《細胞研究》刊發的這篇論文是一個寶貴的起點。我們在這裡插下了一面小旗,然後從此出發,不斷地向下開掘。」俞立說,「那篇文章之後,《細胞研究》成了我的首選期刊之一。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它成長為一個國際化程度更高的期刊。」

對《細胞研究》來說,這個案例同樣意義獨特。

「國家一直鼓勵原始創新,但真正的創新是很難的,它意味著風險和代價。」程磊說,「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每一步都踏在『對』『錯』之間。只有更多後來者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才能知道這是一個突破還是一場誤會。」

發表這樣一篇文章,註定是冒險的。但「中國科學家做出來的工作,如果中國自己的期刊都不敢發表,那發在哪裡呢?」程磊說,這是《細胞研究》必須要有的擔當。

從「馬太效應」的一頭走向另一頭

一本好的學術期刊,永遠是編輯和作者共同努力的產物。

但遊戲規則是殘酷的:科學家只會把最好的工作發表在最好的期刊上。漸漸地,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200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接任《細胞研究》主編時,它的SCI(科學引文索引)影響因子已經在2分上下徘徊多年了。在「馬太效應」盛行的期刊世界裡,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勢頭。

《細胞研究》創刊於1990年,首任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姚錱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國際化的辦刊方向。它不僅是當時國內少有的全英文期刊,而且在稿源、期刊檢索和網絡、編委和地區編輯等方面的國際化上都做出了努力。然而,受限於當時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的整體發展水平,這本雜誌的學術水平徘徊不前,一度走入了發展瓶頸。

於是,裴鋼從海外引進了曾任國際頂級期刊《細胞》副主編的李黨生,讓他擔任《細胞研究》的常務副主編,全面負責期刊的學術工作。

「當時國內多數學術期刊都是由科學家兼職做編輯。《細胞研究》則借鑑《細胞》《自然》的經驗,建立了專業科學編輯負責制的運作方式。」李黨生說,「這或許不是優質期刊的唯一運作模式,但最契合《細胞研究》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目標。」

其後10餘年間,《細胞研究》團隊陸續培養了10多名專業、專職的科學編輯,全員博士學歷,甚至還有做過多年獨立研究的科學家「轉型」來做專職編輯。

如果說編輯團隊的培育是「栽樹」,爭取優秀作者的優秀作品就是「引鳳」。後者,是更艱難的任務。

「2分的期刊,引不來5分的文章。」李黨生清楚,「我們只能一點一點來。」

作為編輯,他們主動接觸作者,爭取那些「比期刊平均水平好一點點」的文章。影響因子暫時拼不過,就在用戶體驗上下功夫。如果作者的文章在其他期刊那裡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審稿後要求大修或者退稿,《細胞研究》可以根據已有審稿意見給作者快速答覆——或者小修,或者重新送審;當某個領域的科學研究競爭太過激烈,作者希望儘快發表時,《細胞研究》在發揮編輯獨立判斷能力的同時,也會力促同領域科學家及時審稿。

基於這些服務上的優勢,《細胞研究》每年都能爭取來幾篇「好一點點」的文章,每年都能「進步一點點」。

2010年,8.151分。

2014年,11.981分。

2017年,15.606分。

2020年,20.507分。

不斷攀升的數字背後,正是程磊所說的「一個一個作者去爭取,一篇一篇文章去爭取」這樣一個艱辛卻也充滿滋味的過程。

以「中國速度」追逐「世界高度」

「From China, For the world(來自中國,服務世界)。」

這是《細胞研究》編輯們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作為一本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期刊,《細胞研究》有著與生俱來的中國特色。「比如——我們經常用微信收發稿件。」程磊笑道。

國外的期刊編輯往往通過電子郵件開展工作,好處是節假日可以不受打擾。但在程磊他們的手機上,不論節假、不分晝夜,隨時可能跳出一條微信消息,告知他們又有新的稿件來詢問了。

2020年1月25日,特殊的農曆春節。這一天,《細胞研究》收到一篇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北京藥理毒理研究所的投稿:氯喹和瑞德西韋對新冠病毒有體外抑制效果。

「在全民戰『疫』最艱難的時刻,我們知道,這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探索。」程磊說,「我們編輯放棄了春節休假,協同審稿專家和出版商,快馬加鞭,在2月4日就上線了這篇文章。」

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的新冠病毒候選藥物篩選實驗結果,迄今瀏覽量已經超過了120萬次。在非常時刻,中國的學術期刊同樣跑出了「中國速度」。

有了「中國速度」,更要有「世界高度」。《細胞研究》的成長逆襲之旅,也是一條漫漫修遠的國際化之路。2006年,《細胞研究》和世界著名出版商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現為施普林格·自然)建立合作關係。「通過這次合作,期刊的後期製作、展示、銷售都交給世界上最專業的團隊負責,編輯得以全神貫注地做好內容把關。而我們的產品,則順理成章地登上了國際一流的發布平臺。」李黨生說。

2009年,《細胞研究》同全球知名藥企賽諾菲安萬特籤署協議,聯合設立了「Sanofi-Cell Research優秀論文獎」。自2018年起,每年舉辦Cell Research分子細胞科學國際研討會,促進分子細胞科學領域中外科學家的交流與合作……這些舉措都在逐步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2020年是《細胞研究》的「而立之年」。這一年,它的影響因子首次突破了20分,再次刷新了中國主辦期刊的紀錄。但是,《細胞研究》團隊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我們是一個成長中的期刊。科學家,特別是國外的科學家,對我們的認識不會隨著影響因子的攀升而迅速改觀。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至少在5年以上的時間裡,把位置坐穩,才能贏得更多人的認可,才能吸引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來投稿。」程磊說。

在破「五唯」的當下,科學界正在重新審視SCI影響因子的價值和意義。《細胞研究》的成長,同樣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攻城略地。「打個比方,如果把《細胞研究》比作一個學生,我希望他是追求素質教育的優等生,而不是只追逐考試成績的『優等生』。」李黨生說,「我們辦一本雜誌,目光還是會放在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希望能考個好成績,並不會只盯在分數上。」

期刊簡介

《細胞研究》創刊於1990年,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原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細胞研究》於2013年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且於2013年、2015年、2017年三次獲得「百強報刊」的稱號,連續8年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第一名。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細胞研究》的「30」年和「20分」
    200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接任《細胞研究》主編時,它的SCI(科學引文索引)影響因子已經在2分上下徘徊多年了。在「馬太效應」盛行的期刊世界裡,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勢頭。 《細胞研究》創刊於1990年,首任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姚錱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國際化的辦刊方向。它不僅是當時國內少有的全英文期刊,而且在稿源、期刊檢索和網絡、編委和地區編輯等方面的國際化上都做出了努力。
  • 《細胞研究》的「30」年和「20分」
    2010年,8.151分。2014年,11.981分。2017年,15.606分。2020年,20.507分。不斷攀升的數字背後,正是程磊所說的「一個一個作者去爭取,一篇一篇文章去爭取」這樣一個艱辛卻也充滿滋味的過程。
  • 《細胞研究》啟示錄:自信之路(上)—新聞—科學網
    經過多年培育,以《細胞研究》為代表,上海一批科技期刊對標世界一流、立足自身特色,進行了有益探索和積極實踐,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了 「上海樣本」,樹立起「中國標杆」。 為此,本報於今明兩天分上下篇推出長篇通訊《自信之路》,細述《細胞研究》30年發展的歷程和啟示,以期為各方提供借鑑和思考,希望更多本土科技期刊走出自己的「破圈之路」。
  • 簡單機械力實現人造細胞分裂—新聞—科學網
    在這樣的分裂過程中,細胞外膜必須經歷一系列的形態轉變,最終膜分裂。近日,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在人工細胞膜上固定低密度的蛋白質,現在已經實現了對這些形狀轉變和由此產生的分裂過程前所未有的控制。 為了控制分裂過程,今天的細胞依賴於由ATP驅動水解的高度特化蛋白質複合物。然而,正如研究人員認為控制分裂可以通過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實現。
  • 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常用於測量石細胞的冷凍鹽酸分離法操作繁瑣、費時,無法滿足高效開展梨品種資源評價和遺傳育種工作的需求。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梨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工具Pearprocess。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2020年第6期。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3月24日凌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國紅課題組在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為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4月30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雜誌。 植物細胞壁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研究揭示美國新冠病毒複製特性—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迫切需要為進一步研究新冠病毒提供參考試劑。公共衛生界也需要病毒裂解物作為診斷參考,而研究界需要病毒分離物測試抗病毒化合物、開發新疫苗和進行基礎研究。 美國第一例患者於1月20日被華盛頓州和美國疾控中心確診。研究人員從該患者鼻咽(NP)和口咽(OP)標本中分離出病毒,並對病毒序列、複製特性和細胞培養向性進行了表徵。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擬南芥維管細胞和韌皮部薄壁細胞(青色)      圖片來源:HHU / Ji-Yun Kim 一直以來,對於葉片中的維管細胞,特別是韌皮部薄壁組織,人們知之甚少。近日,德美兩國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單細胞測序對擬南芥葉片維管細胞進行全面分析。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年輕的揚州大學引力和宇宙學中心表現亮眼—新聞—科學網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渝生(中國科技館研究員) 三四十年前,《科學報·科普周刊》主編郭傳傑為我設了一個專欄《科技史上的今天》,每篇稿費20元。一年下來,我成了「千元戶」,高興得不得了!祝《中國科學報》,報中國科學,也報古今中外科學,多報中華傳統科學的復興!
  • 人類細胞能像烏賊一樣變透明—新聞—科學網
    6月2日,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人員Alon Gorodetsky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最新研究稱,他們首次在實驗室內成功將人類細胞可控、可逆地變成透明。 Alon Gorodetsky說:「這是一個瘋狂的、超前的想法。但當你看到烏賊這樣做時,你就會覺得這並不遙遠。」 許多頭足類動物不僅能改變皮膚的顏色,還能控制它們的透明度。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總編輯陳鵬與美國細胞出版社總裁、《細胞》雜誌主編Emilie Marcus共同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陳鵬首先向Marcus介紹了中國科學報社的情況,並對Marcus一行的到訪表示歡迎。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11月21-22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成立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等為主要症狀的帕金森氏病和中風、腦外傷引起的很多神經系統疾病一樣,是因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導致神經功能障礙。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圍繞成體幹細胞的可塑性,為未來徹底治癒糖尿病提供了理論和技術的支持。 「細胞醫學是細胞生物學與醫學交叉融合領域,既是細胞生物學今後發展的方向,也是醫學發展賴以進步的動力。」張學敏總結。 多種複雜機制待解 從細胞命運的時間維度上看,細胞可塑性主要著眼於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未達到成熟和穩定水平的時期——幹細胞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群類,分化後的細胞在應激情況下可以轉換細胞身份和屬性,分化的細胞也可以被誘導產生多能幹細胞…… 在專家們看來,細胞可塑性有著複雜的調控機制,亟待開展深入研究。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8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據悉,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 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然而,與有著近200年觀測歷史的樹木枝葉芽物候相比,樹皮以下樹幹木質部物候則一直難以被詳細監測。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鄒保紅研究團隊通過對水稻基因組編輯產生的功能突變體的缺失研究,探討了蛋白OsCNGC14和蛋白OsCNGC16在水稻耐溫脅迫中的作用。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到溫度等環境因素的高度調控。極端溫度會引起植物的一系列生化、生理和形態變化,通常會對植物的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培育耐高溫和低溫的植物品種是植物生物學和農業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
  •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üdhof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德國3位科學家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  James E.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新聞—科學網
    黃萎病是棉花生產上的重要病害,在世界各產棉國均常年發生,造成嚴重減產和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