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細胞研究》的「30」年和「20分」

2020-11-23 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晨陽

「它的結構是什麼樣的?生理功能是什麼?有怎樣的作用機制?」

一連串問題「砸」過來,讓俞立有點為難。

俞立是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2014年,他的課題組在細胞裡發現了一種長得像石榴的結構。他們相信這是一種新的細胞器,並取名為「遷移體」。像其他取得重大發現的科學家一樣,俞立第一時間把這篇論文投到了領域內最具聲名的國際期刊。

審稿意見回來了,審稿人的要求非常中肯,就是補充「遷移體」的更多信息和證據。

「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再花上幾年時間。但在那種情況下,我等不了。」這時,俞立想起了曾經打過一次交道的國內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

想摘果實 先付代價

《細胞研究》編輯團隊明白俞立的難處。

在今天,發現一個新細胞器,就好比發現了一個哺乳動物的新物種。同行很難立刻採信,他們想要看到更確切的證據。

但對俞立來說,如果不能在有同行評議的高端學術期刊上正式宣布「遷移體」的發現,他們的後續研究就不那麼容易開展,要回答審稿人的那些問題,也就更遙遙無期。

這成了一個「悖論」。

「從期刊的角度來講,審稿人的意見非常合理。但從作者的角度來說,又的確有些強人所難。」《細胞研究》編輯部主任程磊對《中國科學報》說。

同樣的問題擺在《細胞研究》面前,他們又該如何抉擇呢?經過慎重考慮,《細胞研究》最終發表了這篇論文,並作為2015年第一期雜誌的封面文章。

程磊說:「我們考慮這是一個很有新意的工作。同時,為了更好地幫助作者推廣這一研究成果,我們找了同領域的『大牛』——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Sandra Schmid。這位科學家也很認真,她說她一個人可能判斷不了,於是又找來自己的同事,兩人合寫了一篇評論文章。」這篇文章寫道,「遷移體」的研究呈現了一些「驚人」的線索,為未來的研究開闢了很多途徑。

5年後,俞立團隊獲得了「遷移體」的關鍵功能性數據。2020年9月29日,他再次在《細胞研究》上發表一篇關於「遷移體」的機理研究成果。加上《自然—細胞生物學》上連續發表的兩篇相關論文,國際同行開始逐漸接受這個嶄新的概念,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呼之欲出。

「對我來說,《細胞研究》刊發的這篇論文是一個寶貴的起點。我們在這裡插下了一面小旗,然後從此出發,不斷地向下開掘。」俞立說,「那篇文章之後,《細胞研究》成了我的首選期刊之一。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它成長為一個國際化程度更高的期刊。」

對《細胞研究》來說,這個案例同樣意義獨特。

「國家一直鼓勵原始創新,但真正的創新是很難的,它意味著風險和代價。」程磊說,「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每一步都踏在『對』『錯』之間。只有更多後來者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才能知道這是一個突破還是一場誤會。」

發表這樣一篇文章,註定是冒險的。但「中國科學家做出來的工作,如果中國自己的期刊都不敢發表,那發在哪裡呢?」程磊說,這是《細胞研究》必須要有的擔當。

從「馬太效應」的一頭走向另一頭

一本好的學術期刊,永遠是編輯和作者共同努力的產物。

但遊戲規則是殘酷的:科學家只會把最好的工作發表在最好的期刊上。漸漸地,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200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接任《細胞研究》主編時,它的SCI(科學引文索引)影響因子已經在2分上下徘徊多年了。在「馬太效應」盛行的期刊世界裡,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勢頭。

《細胞研究》創刊於1990年,首任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姚錱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國際化的辦刊方向。它不僅是當時國內少有的全英文期刊,而且在稿源、期刊檢索和網絡、編委和地區編輯等方面的國際化上都做出了努力。然而,受限於當時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的整體發展水平,這本雜誌的學術水平徘徊不前,一度走入了發展瓶頸。

於是,裴鋼從海外引進了曾任國際頂級期刊《細胞》副主編的李黨生,讓他擔任《細胞研究》的常務副主編,全面負責期刊的學術工作。

「當時國內多數學術期刊都是由科學家兼職做編輯。《細胞研究》則借鑑《細胞》《自然》的經驗,建立了專業科學編輯負責制的運作方式。」李黨生說,「這或許不是優質期刊的唯一運作模式,但最契合《細胞研究》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目標。」

其後10餘年間,《細胞研究》團隊陸續培養了10多名專業、專職的科學編輯,全員博士學歷,甚至還有做過多年獨立研究的科學家「轉型」來做專職編輯。

如果說編輯團隊的培育是「栽樹」,爭取優秀作者的優秀作品就是「引鳳」。後者,是更艱難的任務。

「2分的期刊,引不來5分的文章。」李黨生清楚,「我們只能一點一點來。」

作為編輯,他們主動接觸作者,爭取那些「比期刊平均水平好一點點」的文章。影響因子暫時拼不過,就在用戶體驗上下功夫。如果作者的文章在其他期刊那裡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審稿後要求大修或者退稿,《細胞研究》可以根據已有審稿意見給作者快速答覆——或者小修,或者重新送審;當某個領域的科學研究競爭太過激烈,作者希望儘快發表時,《細胞研究》在發揮編輯獨立判斷能力的同時,也會力促同領域科學家及時審稿。

基於這些服務上的優勢,《細胞研究》每年都能爭取來幾篇「好一點點」的文章,每年都能「進步一點點」。

2010年,8.151分。

2014年,11.981分。

2017年,15.606分。

2020年,20.507分。

不斷攀升的數字背後,正是程磊所說的「一個一個作者去爭取,一篇一篇文章去爭取」這樣一個艱辛卻也充滿滋味的過程。

以「中國速度」追逐「世界高度」

「From China, For the world(來自中國,服務世界)。」

這是《細胞研究》編輯們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作為一本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期刊,《細胞研究》有著與生俱來的中國特色。「比如——我們經常用微信收發稿件。」程磊笑道。

國外的期刊編輯往往通過電子郵件開展工作,好處是節假日可以不受打擾。但在程磊他們的手機上,不論節假、不分晝夜,隨時可能跳出一條微信消息,告知他們又有新的稿件來詢問了。

2020年1月25日,特殊的農曆春節。這一天,《細胞研究》收到一篇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北京藥理毒理研究所的投稿:氯喹和瑞德西韋對新冠病毒有體外抑制效果。

「在全民戰『疫』最艱難的時刻,我們知道,這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探索。」程磊說,「我們編輯放棄了春節休假,協同審稿專家和出版商,快馬加鞭,在2月4日就上線了這篇文章。」

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的新冠病毒候選藥物篩選實驗結果,迄今瀏覽量已經超過了120萬次。在非常時刻,中國的學術期刊同樣跑出了「中國速度」。

有了「中國速度」,更要有「世界高度」。《細胞研究》的成長逆襲之旅,也是一條漫漫修遠的國際化之路。2006年,《細胞研究》和世界著名出版商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現為施普林格·自然)建立合作關係。「通過這次合作,期刊的後期製作、展示、銷售都交給世界上最專業的團隊負責,編輯得以全神貫注地做好內容把關。而我們的產品,則順理成章地登上了國際一流的發布平臺。」李黨生說。

2009年,《細胞研究》同全球知名藥企賽諾菲安萬特籤署協議,聯合設立了「Sanofi-Cell Research優秀論文獎」。自2018年起,每年舉辦Cell Research分子細胞科學國際研討會,促進分子細胞科學領域中外科學家的交流與合作……這些舉措都在逐步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2020年是《細胞研究》的「而立之年」。這一年,它的影響因子首次突破了20分,再次刷新了中國主辦期刊的紀錄。但是,《細胞研究》團隊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我們是一個成長中的期刊。科學家,特別是國外的科學家,對我們的認識不會隨著影響因子的攀升而迅速改觀。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至少在5年以上的時間裡,把位置坐穩,才能贏得更多人的認可,才能吸引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來投稿。」程磊說。

在破「五唯」的當下,科學界正在重新審視SCI影響因子的價值和意義。《細胞研究》的成長,同樣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攻城略地。「打個比方,如果把《細胞研究》比作一個學生,我希望他是追求素質教育的優等生,而不是只追逐考試成績的『優等生』。」李黨生說,「我們辦一本雜誌,目光還是會放在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希望能考個好成績,並不會只盯在分數上。」

期刊簡介

《細胞研究》創刊於1990年,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原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細胞研究》於2013年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且於2013年、2015年、2017年三次獲得「百強報刊」的稱號,連續8年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第一名。

《中國科學報》 (2020-11-2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細胞研究》的「30」年和「20分」—新聞—科學網
    200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接任《細胞研究》主編時,它的SCI(科學引文索引)影響因子已經在2分上下徘徊多年了。在「馬太效應」盛行的期刊世界裡,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勢頭。 《細胞研究》創刊於1990年,首任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姚錱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國際化的辦刊方向。它不僅是當時國內少有的全英文期刊,而且在稿源、期刊檢索和網絡、編委和地區編輯等方面的國際化上都做出了努力。
  • 《細胞研究》的「30」年和「20分」
    《細胞研究》創刊於1990年,首任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姚錱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國際化的辦刊方向。它不僅是當時國內少有的全英文期刊,而且在稿源、期刊檢索和網絡、編委和地區編輯等方面的國際化上都做出了努力。然而,受限於當時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的整體發展水平,這本雜誌的學術水平徘徊不前,一度走入了發展瓶頸。
  • 《細胞研究》啟示錄:自信之路(上)—新聞—科學網
    經過多年培育,以《細胞研究》為代表,上海一批科技期刊對標世界一流、立足自身特色,進行了有益探索和積極實踐,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了 「上海樣本」,樹立起「中國標杆」。 為此,本報於今明兩天分上下篇推出長篇通訊《自信之路》,細述《細胞研究》30年發展的歷程和啟示,以期為各方提供借鑑和思考,希望更多本土科技期刊走出自己的「破圈之路」。
  • 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中新網上海6月30日電 (申海鄭瑩瑩)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30日發布消息稱,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2019版最新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於新近發布,其中,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在ClarivateAnalysis(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 【中國新聞網】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30日發布消息稱,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項客觀的期刊評價指標。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  《細胞研究》主編裴鋼30日受訪時表示,該期刊影響因子的突破,是中國基礎研究發展的一個表現,但不能過度量化,「『分』只是外在表現,期刊還是看口碑,要支持真正科研的發展,支持更多原創的工作。」
  • 上海《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前不久,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是「上海智造」的《分子植物》影響因子突破12,在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中穩居第二,連續9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躋身前十
  • 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常用於測量石細胞的冷凍鹽酸分離法操作繁瑣、費時,無法滿足高效開展梨品種資源評價和遺傳育種工作的需求。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梨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工具Pearprocess。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2020年第6期。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3月24日凌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國紅課題組在
  • 生物學家勒柏辛斯卡婭,曾創立「新細胞學說」,研究20年都是錯誤
    19世紀前期,生物科學家們通過對動植物機體結構的研究,發現生物原來具有共同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細胞。在確定了動物、植物都同樣是由細胞構成的認識之後,很自然又提出一個問題:細胞從何而來?從1840年至1860年的20年中,許多科學家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弄清了有機體內所有的細胞都是從先前的細胞分裂來的。德國著名生物學家微耳和從病理學研究出發,於1855年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科學論斷——「細胞來自細胞」。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為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4月30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雜誌。 植物細胞壁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üdhof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德國3位科學家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  James E.
  • 簡單機械力實現人造細胞分裂—新聞—科學網
    在這樣的分裂過程中,細胞外膜必須經歷一系列的形態轉變,最終膜分裂。近日,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在人工細胞膜上固定低密度的蛋白質,現在已經實現了對這些形狀轉變和由此產生的分裂過程前所未有的控制。 為了控制分裂過程,今天的細胞依賴於由ATP驅動水解的高度特化蛋白質複合物。然而,正如研究人員認為控制分裂可以通過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實現。
  • 影響因子破20後,而立之年的《細胞研究》瞄準期刊「百年老店」
    創刊30年,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細胞研究這也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不斷攀升的影響因子是中國基礎研究壯大的表現,《細胞研究》的發展之路也是中國科學的『自信之路』。」《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黨生在今天由《細胞研究》舉辦的創建一流學術期刊座談會上說。影響因子20不是終點,秉持著「科學優先、科學家優先」的辦刊理念,《細胞研究》想做期刊「百年老店」——來自中國,服務全世界。
  • 看清活細胞裡分子運動速度的快慢—論文—科學網
    不僅我們人類需要每天通過運動來增強體質,我們體內所有的生物大分子也無時無刻不以運動來維持生命的運轉。 在生物體內,分子的運動速度是用擴散速率來表徵。它能提供例如細胞活性,反應速率以及大分子相互作用等重要信息。
  • 李勁松團隊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1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美國新冠病毒複製特性—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迫切需要為進一步研究新冠病毒提供參考試劑。公共衛生界也需要病毒裂解物作為診斷參考,而研究界需要病毒分離物測試抗病毒化合物、開發新疫苗和進行基礎研究。 美國第一例患者於1月20日被華盛頓州和美國疾控中心確診。研究人員從該患者鼻咽(NP)和口咽(OP)標本中分離出病毒,並對病毒序列、複製特性和細胞培養向性進行了表徵。
  • 【文匯報】《細胞研究》啟示錄:自信之路(上)
    經過多年培育,以《細胞研究》為代表,上海一批科技期刊對標世界一流、立足自身特色,進行了有益探索和積極實踐,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了 「上海樣本」,樹立起「中國標杆」。  為此,本報於2020年1月1日、2日兩天分上下篇推出長篇通訊《自信之路》,細述《細胞研究》30年發展的歷程和啟示,以期為各方提供借鑑和思考,希望更多本土科技期刊走出自己的「破圈之路」。
  • 僅14年,影響因子從2到20,《細胞研究》有何招數?
    今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提升至20.507,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2006年,《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只有2.161,一份名不見經傳的期刊要想爭取國內外科學家的優秀論文並不容易。2007年2月7日,《細胞研究》發表了原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陳正軍課題組關於DNA修復的一篇論文。文章發表後,同時得到了《細胞》和《自然•細胞生物學》的點評,引發了科學界關注,不少科學家開始青睞《細胞研究》。
  • 《細胞研究》啟示錄:自信之路
    正是有了它,我們才在過去十五年,在Cell Research走出了一條自信之路。」2020年12月4日,《細胞研究》滿30歲。在期刊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為雜誌舉辦的「慶生會」上,《細胞研究》的靈魂人物——常務副主編李黨生如是說。就在這一年,這本紮根上海的本土原創學術期刊,在競爭激烈的國際一流學術出版陣營牢牢站穩了腳跟。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17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