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時代》雜誌公布了一個重磅榜單,評選出了從2010~2019這十年間,最具影響力的十款電子設備,其中有大疆的無人機、亞馬遜的智能音箱Echo、任天堂的Switch等等。
而蘋果更是唯一一個有多個產品上榜的品牌,包括2010發布的iPad,2015年發布的蘋果手錶,還有這幾年很火的蘋果耳機Airpods。
2016年蘋果剛推出Airpods的時候,飽受吐槽和嘲諷,因為長相奇怪,又容易丟。不過,等到2019年10月,蘋果公布了第四季財報,發現Airpods竟然成為蘋果所有產品裡增長最快的業務,預計2020年會創造150億美元。
那蘋果的Airpods是如何逆襲呢?
Airpods好在哪?
Airpods的成功,不僅在於產品設計,更是在於突破了一個新的商業化空間:耳朵經濟。
耳朵經濟到底有什麼商業潛力?
相比起身體的其他部位,耳朵的商業化程度相對比較低。你的脖子佩戴的項鍊和領帶,眼睛上的眼鏡、眼影,手臂的手錶。而耳朵一般是耳環,後來就有了耳機,但一般都是廉價耳機。直到Airpods的出現,才讓耳朵的商業價值潛力充分顯示出來。
美國有一位專門撰寫文章分析蘋果產品的分析師,就分析了為什麼Airpods為什麼會流行起來。
原因在於,Airpods為耳朵創造了一種新的身份標籤,把耳朵變成一個跟手腕、脖子等身體其他部位一樣,能釋放社交信號的空間。
什麼意思呢?首先,蘋果白色的耳機,識別度非常高,獨特的設計風格,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蘋果的產品。耳機沒有線,佩戴就非常方便,適合任何的場景。人們飯後散步、跑步、旅遊都可以攜帶,這讓Airpods的出鏡率大大提高。帶手錶可能還會被衣服遮住,佩戴耳機幾乎是時刻露在外面。
再者,Airpods的價格比一般的耳機都昂貴,願意花錢買Airpods的消費者,起碼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2016年推出時,Airpods的定價是159美元,國內售價是1288元。當時市場上主流的藍牙耳機,大部分的價格都在600元以下,Airpods是貴了一倍多。
還有一點,佩戴Airpods的用戶,兜裡一定還有一部iPhone,這也是一種社交信號。
有一段時間,網絡上出現不少嘲笑的表情包,嘲諷那些佩戴Airpods炫富的人。這些段子又無形中給Airpods製造了話題,提高曝光率。
所以,Airpods 不能簡單看做是一部耳機,而應該看成是社交貨幣。本來容易丟失的耳機,在蘋果的改造下,成了一股流行文化。
音頻內容崛起
分析師分析了Airpods在谷歌被搜索的趨勢,發現在2017年節假日期間,Airpods的搜索指數比2016年增長100%,到了2018年,又增長了10倍。
如今的Airpods,已經成為其他科技公司爭相模仿的對象。亞馬遜的Echo Buds、小米的Airdots、谷歌的Pixel Buds等等。
未來,這些耳機類的產品,可能會發展為獨立平臺,成為跟手機、平板一樣的硬體工具,可以收發信息、叫外賣等操作。這是耳朵經濟帶來的硬體市場。
除此之外,耳朵經濟還有另外一個發展空間,就是配套的音頻內容。相比起視頻內容,音頻內容的價值一直被低估。
很多網際網路數據平臺調查發現,人們用在視頻上的有效時間,跟音頻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是視頻行業的估值是1萬億美元,音頻行業卻只有1000億美元,用眼看的價值比用耳朵聽高十倍。
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2019年就花了不少力氣,在音頻內容上下功夫。原本Spotify主要是做音樂的,不過2019年他們一口氣收購了三家做播客的公司,投資了4.5億美元,讓Spotify平臺上的播客數量達到了50萬個。
2019年第三季度,Spotify公布用戶聽播客的時間,增長了將近40%。Spotify預測,在未來平臺上20%的收入都將會來自於播客。
他們的播客形態是百花齊放,非常有創意。比如帶有角色扮演性質的音頻遊戲、硬核歷史故事、懸疑故事的有聲劇,還有喜劇明星對前男友或者前女友的訪談等等。除了播客之外,有聲書以及車裡面的廣播也是「耳朵經濟」重要的環節,在美國,一半的美國人都聽過一本有聲書。
中國市場巨大
美國的音頻播客、有聲書這麼豐富,那中國「耳朵經濟」的前景怎麼樣呢?
從總體的音頻內容市場來看,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最大的市場。
國內的博客公司荔枝,在2019年納斯達克提交了上市招股書,裡面就分析了音頻市場的前景:
截止2018年,中國音頻市場用戶數量是3.77億,內容包括博客、廣播、有聲書、直播音頻、社交音頻等等。預計接下來的5年時間,用戶數將達到9億人的規模,上漲一倍多。
這意味著未來,每3個人裡面,就有2個人會聽音頻節目。真的有這樣的可能嗎?這背後有三個原因在推動。
首先,隨著5G的到來,物聯網會經歷一個爆發期,各種家居智能設備和產品會迅速普及,這就讓音頻內容的使用場景一下子增加了。智能音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預計未來3到5年,每家每戶都有擁有一個智能音箱。
其次,現在所有的網際網路用戶當中,音頻用戶的滲透率只有45.5%,並不算高。相比之下,遊戲用戶的滲透率達到80%,視頻用戶的滲透率達到73%,這意味著音頻用戶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最後,現在的音頻內容跟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領域的結合還比較少,未來如果有更多的智能推薦和用戶互動,還會再上一個臺階。
基於上述的原因,中國的線上音頻市場,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和擴展空間。「耳朵經濟」的潛力正在蓄勢待發,可聽設備未來極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平臺。
現在每天看8個小時電腦和手機屏幕,如果把場景切換下,把其中4個小時拿出來,用在耳朵聆聽的時間,不知道又會有什麼不一樣的體驗和生活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