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肆虐,不僅人類的生命受到威脅,現有研究還表示連動物可能也難脫感染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它們其中有些甚至是瀕危或極度瀕危的生物,這對我們人類而言又意味著什麼呢?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有些專家建議暫停有關動物的參觀以減少它們接觸病毒的可能性,但這卻引來一些以野生動物旅遊業為支柱產業的國家的不滿,我們該如何在保護動物和發展經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作為《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觀察員,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現將《公約》發布的專題文章編譯如下,以饗讀者。
原文標題:
類人猿(Great Apes)可能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2020年4月21日,波恩——專家得出結論,類人猿也可能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野生動物健康專家組和靈長類動物專家組都強調,雖然沒有此類動物被感染的病例,但是可以明確認為它們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先前的研究表明,類人猿容易感染人類呼吸道病原體。大猩猩和黑猩猩均是受《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保護物種。
類人猿已經面臨著許多威脅,例如棲息地喪失、偷獵和伊波拉病毒等傳染病,而新型冠狀病毒則是對這一全球瀕危或是極度瀕危生物的又一潛在威脅。
降低類人猿感染風險最有效的措施是最大程度地減少它們和感染者之間的接觸。
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專家建議暫停類人猿的參觀遊覽並減少相關實地研究。為響應這一號召,截至2020年3月23日,大部分參觀大猩猩的旅遊景點已經關閉。
雖然這些景點的關閉對於降低感染風險至關重要,但旅遊業收入減少帶來的損失可能會對類人猿保護以及相關國家的國民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在2019年6月舉行的《大猩猩協定》(Gorilla Agreement)締約方第三次會議上,烏幹達共和國旅遊、野生動物和遺產保護部部長伊弗雷姆·卡蒙圖教授(Ephraim Kamuntu)強調旅遊業的重要性,他指出:
「比如在烏幹達,基於野生生物的旅遊業貢獻了國家9%的國內生產總值。與此同時,旅遊業也是烏幹達外匯的主要來源,每年創匯14.5億美元。該產業為烏幹達提供了1173000個工作,佔該國總就業崗位的8%。[…]僅僅是大猩猩旅遊業一個產業就佔了烏幹達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總收入的60%」
由於在國家封城期間許多人被迫失業,人們越來越擔心偷獵珍貴物種的現象可能會增加。因此,人們呼籲通過經濟援助來彌補旅遊業遭受的收入損失和減少的就業,並採取措施支持當地社區的公共衛生工作。考慮到野生生物旅遊業對類人猿所在國家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在推動經濟復甦的同時,也需要重視類人猿保護工作。
文/夏明美 審/Cyan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