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發疾病」,隨著患病人數和治癒出院人數的增長,關於它的越來越多的「熱點言論」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科學預防,嚴格減少外出活動,做好個人的衛生防護,做到密切的健康監測和及時就醫,保持「優秀的健康習慣」。對於「新冠肺炎」來說,有些人需要格外注意,他們的「患病風險」更高,他們在生活中更需要重點「防控」,謹以此文獻給那些更需要預防的人。
「新冠病毒」的汙染源和傳染途徑是什麼?
現有的證據顯示:
1.通過咳嗽或打噴嚏在空氣中傳播;
2.沒有安全防護情況下與病人密切接觸;
3.觸摸被汙染的物體表面,然後用被汙染的手觸碰嘴巴、鼻子或眼睛等。
4.接觸到可疑的被感染的動物。
先告訴大家一個基本的概念,請更正思維:
其實,從科學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說,其本身是一種「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的疾病」,只要是某個人接觸到「足夠多的病毒」,在很大程度上即會患病,坊間流傳的「某種人根本不會患病」的言論屬於謠言,並不可信。
當然,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對於一些「特殊人群」來說,他們的患病風險的確會比正常人要高一些,值得大家去重視。
這些人患「新冠肺炎」的風險更高:
需要重點防控的「老年群體」:
關注現在的「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年齡分布」,「老年人群」的佔據比例是最大的,老年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皆屬於「年齡分布中的最大份額」。
相對而言,老年人群的機體能力處於下降階段,臟器能力和免疫能力皆低於年輕人,所以他們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擊敗」,患病風險自然會更高。
由於各種原因,經常出現在「人流密集場所」的人群: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來說,其傳染方式更多是「飛沫」傳染,因此,人多的地方,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自然就會更高。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不甘於寂寞」,總是習慣到人多的地方停留、玩耍,有些人也可能是由於工作的特殊原因,然而在封閉、空氣不流暢且人流密集的地方更容易發生「病毒傳染」的情況,人多,病毒就多;空間小,病毒單位空間內的數量就多,這樣一來傳染的風險自然就會增高。
本身存在「某些基礎疾病」的人群:
通過官媒的數據報導,我們發現在公示的「重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屬於本身存在呼吸系統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等問題的患者;存在嚴重基礎性疾病的人群也屬於「新冠易感人群」,需要重點關注。
生活習慣不好、自身免疫力較低的人群:
如果您在平常的生活中並不喜歡運動鍛鍊,如果您平日裡長期久坐、吸菸、飲酒;如果您很容易就會被旁邊的人傳染感冒,那證明您的「抵抗力相對較低」,這類人群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這類人群需要靠譜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模式,多鍛鍊,吃動睡平衡安排,增強對病毒的防禦能力。
除此之外,像小朋友、孕婦以及接觸患者的醫護人員也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這些人更需要在生活中「重點防控」,避免被疫情侵襲。
科學預防,請這樣做:
避免「踏入」疫情高發區,從根本上降低風險。
相對而言,家裡是最安全的地方,避免到人流密集的場所,人多病毒多,別給自己找麻煩。
在家,別忘了多通風、勤消毒;開窗通風可以降低室內病毒的數量,預防呼吸系統疾病。
飯前便後要洗手,接觸過「雜物」後要洗手;總之要「勤洗手」,肥皂、洗手液與手要搓洗20秒以上。
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發熱或者相關呼吸道感染症狀,請佩戴口罩後立即就醫。
出門戴口罩,開車要戴口罩,與人溝通戴口罩,而且要戴「醫用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
關注「重點易感染人群」,做好科學的防護,希望患病人數越來越少,希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被傳染。
註:王思露原創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