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源:文匯網綜合自《自然》雜誌、科研圈、中國工程院
兩周前,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 Elisabeth Bik 在 PubPeer 網站公開指出以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為通訊作者、共同通訊作者或合作者的多篇論文涉嫌「圖像不當複製」問題(inappropriate duplications in figures)。
前幾日,據《自然》(Nature)報導,在事件涉及的 28 家期刊中,《科學》(Science)、《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和《分子免疫學》(Molecular Immunology)都表示已經得知這一事件,已開始審核涉事論文。
《科學》發言人 Meagan Phelan 說,期刊正在審核 Bik 認為有疑點的一篇論文。她補充說,調查學術不端行為由研究機構負責,調查結果將為期刊決策提供依據。
《自然-通訊》主編 Elisa De Ranieri 表示,期刊已經通過 Twitter 和 PubPeer 了解了這些潛在的圖像操縱問題。她說:「我們準備針對所有與《自然-通訊》論文相關的質疑進行調查,按照我們通常的科研誠信程序。「
曹雪濤也是德國科學院成員。該機構一名發言人告訴《自然》,科學院將「密切關注事件調查進展」。
曹雪濤在 2015 年獲得了《自然》 頒發的一個獎項,這是對優秀導師的表彰。他還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期刊《細胞和分子免疫學》(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期刊的共同主編。施普林格·自然的一名發言人表示,公司不負責該期刊的編輯委員會任命,並表示:「我們剛剛得知曹教授作為共同作者發表的一些論文的圖像受到了質疑。在這一階段我們對此不作任何評論。」
該期刊一名發言人表示,期刊已經得知曹的論文引發的質疑,目前不對事件作任何評論。發言人說:「值得注意的是,圖像問題通常不是研究行為不端的結果,但這些問題應當被謹慎評估,並且在必要時應採取得當措施,以糾正科學出版中的錯誤。」
此前,中國工程院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我們已經了解到網絡上有關曹雪濤院士的投訴,我們會調查處理這件事情,但是進一步調查處理也需要花時間,具體以什麼形式展開調查,目前暫時還不掌握最新情況,只是說我們(中國工程院)肯定會調查。」上述人士表示。
在此之前,美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一位署名為Elisabeth Bik的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在社交媒體PubPeer網站公開指出,一位中國學術圈的教授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inappropriate duplications in figures)問題,這位教授還是中國頂尖學府的校長。
11月16日,Elisabeth Bik在採訪時證實,該教授即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Elisabeth Bik表示,她已經發現曹雪濤教授至少20篇論文的圖片可能存在「不當複製」的問題,並強調她只是發現曹教授的論文圖像不當相似比率高於一般概率,並不想就此事作出任何結論。
截至發稿,PubPeer網站上關於曹雪濤教授被質疑的論文超過40篇。11月17日晚,曹雪濤教授在PubPeer網站上作出回應,他表示,已立即採取行動展開調查,「我對(涉及到)的這些出版物所得出的科學性結論的有效性,以及我們工作的可重現性仍然充滿信心。然而,作為實驗室的把關人或領導者,任何失誤都是沒有藉口的。我將以此作為寶貴的學習機會,不僅在促進科學進步方面做得更好,而且在維護科學的準確性和誠實度方面做得更好。」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