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三個媒介時代的電影宣發「獵食者」

2021-01-16 站長之家

傳媒理論大亨麥克盧漢曾在他那本享譽世界的《理解媒介》一書中寫道:媒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工具或技術……但又不僅僅是傳播信息或傳播思想的消極管道。

技術的變革,某種意義上說,讓每一個人都成為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羊,牛羊逐水草而居。人也如此,從報刊到電視再到社交媒體,大眾眼球隨著媒介的變遷而遷徙。

捕食者逐水草而行。那些想俘獲大眾眼球的營銷者正如「獵食者」。電影宣發方作為「獵食者」之一,他們的行為變化足以看到媒介環境的變遷。

從《英雄》、《集結號》,到《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再到《二十二》、《紅海行動》,每個年代的電影的都有每個年代的宣發方式。不同的宣發方式,見證了三個時代媒介差異。

2002 年在上映的《英雄》,被譽為中國電影走進市場營銷開山之作。

在上映 5 個月前,《英雄》在《新快報》上首次曝光劇照,並附上了「論千古英雄,還看《英雄》」的廣告語——這是《英雄》營銷矩陣中的第一步。

後來的新聞發布會、首映會、見面會,幾乎都是以《新快報》曝光劇照為起點展開的整合營銷。要知道,《新快報》在 2002 年、 2003 年連續兩年成為全國平面媒體廣告增長最快的平面媒體。《英雄》這次廣告投放,幾乎昭示著這是紙媒最輝煌的年代。

2002 年,報業的黃金年代開啟。那年全國共組建 39 家報業集團,報業集團的全國性布局基本形成——後來有名的報紙幾乎都是在 2002 年左右成立的。

如今回頭再看《英雄》的營銷手段,和今天的華麗策略相比只能算是「常規操作」。

但是作為張藝謀執導的第一部商業片,《英雄》無論是票房還是營銷策略,都在當時開創了一個時代。

它在中國內地狂攬2. 5 億元票房,全球票房共計1. 77 億美元,成 2002 年華語電影票房冠軍。 2004 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十大佳片,提名奧斯卡金像獎。

報刊營銷,幾乎是那個時代的標配。前期預熱需要報紙,中期推廣需要報紙,後期導演專訪需要雜誌。報紙和雜誌,通過高低檔、短平快與挖深度的搭配,成為了當時最好的傳播手段。

張藝謀可能想像不到,他的《英雄》只能在央視廣告時間蹭個幾十秒,而 5 年後的 2007 年,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直接把廣告做到了CCTV1《新聞聯播》上。

2007 年 12 月 21 日,央視一套的《新聞聯播》以 1 分零 9 秒的篇幅對《集結號》進行了長篇累牘的報導。

爭議聲未平息,焦點訪談又以「國產影片新探索」為主題播出了長達 10 分鐘的《集結號》長篇報導,稱其「為國產電影發展做出了值得借鑑的有益探索」。

娛樂消遣的電影似乎登上了大雅之堂。這種重磅報導雖然引發了一片爭議聲,在爭議中,《集結號》的社會熱度卻被拉到了最高。

尼爾森在 2008 年曾經做過《 2007 年中國電視劇收視市場回顧》,這則報告顯示,當時人們每天看到電視劇的時間就長達1. 09 小時,佔人均收視時間的三分之一——按照這個數據換算的話,當時人均收視時間就長達3. 27 小時。

電視作為那個時代的霸主,是所有電影營銷必搶的戰場。《集結號》的營銷策略幾乎是電視時代的巔峰。

2 年後的 2010 年,姜文的《讓子彈飛》營銷渠道覆蓋了電視、報紙、雜誌、廣播以及幾乎整個北京的公交路牌,依舊沒包含網際網路。

但《讓子彈飛》的製片人和發行方馬柯說,真正買票的是什麼人?是天天去公司上班的上學的,我們要根據他們的邏輯去鋪我們的宣傳。

如果說,張藝謀《英雄》的那個年代,電影宣發是告訴公眾,「我有什麼你就看什麼」,那麼到了姜文《讓子彈飛》的年代就是「我想讓你看什麼就看什麼」。

馬柯那句話雖然誕生於電視時代,但卻成了網際網路時代電影營銷的註腳。

1 年之後, 2011 年,票房黑馬《失戀 33 天》 900 萬製作、 600 萬營銷費用帶動了1. 5 億票房。

令人驚嘆的是,《失戀 33 天》的 600 萬營銷費用全部投到了微博、人人網、豆瓣網等社交媒體營銷之上,而非《讓子彈飛》所選擇的電視、報紙、雜誌、廣播、公交路牌。

社交媒體一戰成名,威力從此顯山露水,成為所有電影宣發方的標配。

博客女王徐靜蕾吃盡了博客年代的甜頭,這種慣性延續到了微博年代。 2011 年在導演《親密敵人》時,直接@黃曉明和趙薇,利用他們數千萬粉絲的微博影響力為自己的電影造勢。

2012 年,《泰囧》宣發方則是乾脆開通了《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官方微博,在上映前後幾乎發布了 20 多條博文。

當時有人開玩笑比喻微博的影響力:

粉絲超過100,你就是本內刊;超過1000,你就是個布告欄;超過 10 萬,你就是份都市報;超過 100 萬,你就是份全國性報紙;超過 1000 萬,你就是省級電視臺;超過 1 億,你就是CCTV。

但這還不是社交媒體真正的威力,社交媒體真正的價值在於,報紙、電視年代幾乎沒有活動,只是電影宣發方「我說你聽」,這種單向灌輸式的傳播顯然不如社交媒體上大眾互動來得更有參與感和親和力。

要知道 2013 年上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圖》原名本來是《美麗有緣》,經過網友徵集後才改成了後來的名字。

這種媒介參與度帶來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電視和報紙年代,也正如虛擬實境之父杰倫·拉尼爾(Jaron Lanier)所說的:

「新媒介當然不同於舊媒介,但主要的區別之一不是內容,而是我們思維方法的強化。我們所見的互動媒介比如網際網路不僅是創新的結果,而且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機制和過程,它使所有人同覽和分享。這是非常令人激動的成就。」

社交媒體已經滲透到電影的製作、宣發、口碑、票房等方方面面,對公眾觀影行為和影片社會評價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今天的電影,早已到了觀眾想看什麼,你才拍什麼的時代。社交媒體和公眾評價,對票房影響愈發明顯。社交媒體的公共性和意見領袖的引導力,也可以避免「唯票房論」。

紀錄片《二十二》是誕生於這個時代的幸運兒。由於慰安婦題材特殊,這部紀錄片此前並沒有做大規模宣發投放,上映之初排片只有1.5%。去年電影上映前,馮小剛發博呼籲增加排片, 100 多位明星轉發了這條微博,使這個電影從小眾話題變為大眾熱點,引發公眾思考,最終排片達到10.9%。

6 月 17 日的微博電影之夜,某種意義上是從網絡口碑維度對影片和演員做出評價。在電影行業有專業獎、觀眾獎、政府獎,唯獨沒有網民獎。

微博電影之夜恰恰試圖填補這個空白——它的評選權由網友主導,基於用戶的選擇和喜好,使得評選更加大眾化。

這種評選價值顯而易見,因為今天大家都是在社交媒體上討論、評價電影,這也決定了影視宣發方必須要到社交媒體上和觀眾溝通。

早年人人網、豆瓣還紅火的時候,電影宣發往往是在微博、人人網、豆瓣全面鋪開,隨著社交媒體用戶重心偏移,作為整合了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同內容形式,以文章、話題、問答等不同表現方式展示給受眾的全媒體平臺,微博在電影宣發中獲得了越來越高的權重。

2017 年微博上的電影官方帳號達到 297 個,幾乎所有在中國大陸地區公映的影片都會開通微博。迪士尼、環球、派拉蒙、華誼、博納、中影等國內外知名影視公司,都與微博建立深度合作關係。近兩年來,票房過億的影片中80%都在微博進行過營銷推廣活動。

微博就像是電影宣發這門生意的賣水者,它一方面撮合了大眾,另一方面又撮合了影視公司乃至影視明星,讓所有人在這個輿論廣場上展開對話,了解雙方的訴求。甚至縱觀整個網際網路行業,幾乎沒有一個平臺能做到這樣大規模的對話機制。

這也是微博有能力組織起一場又一場微博電影之夜的核心原因。曾經在報紙、電視「大撒幣」的張藝謀、姜文「逐水草而居」,他們以更親和的姿態面向大眾,接受來自微博上大眾網民的評價。

社交媒體「由下而上」的大眾整合機制,讓電影宣發「獵食者」這個曾經高高在上,通過電視、報紙高舉高打的猛獸,逐漸走向平民,在普通人之間形成張力。

電影「網民獎」通過社交媒體產生,這種現象也正如麥克盧漢所說的:

信息的即索即得正在創造著更深層次的民主。

--

作者:深幾度,微信號:852405518,公眾號「深幾度」,歡迎署名轉載。

相關焦點

  • 騰訊《WOZ》變異者家族 獵食者詳解
    火熱六月,《生化戰場》(簡稱WOZ)變異者狂舞可謂熱鬧非凡,這款以生化視野打造的FPS細分之作又是如何呈現各種變異者的呢。現在,就藉由獵食者的視角一探究竟。 獵食者的起源作為WOZ最早的變異者之一,獵食者的誕生不僅標誌著RF9集團研製變異者的開始,更是宣告人類生存危機的來襲。RF9集團是擁有超級資本能力的局勢企業,他們和聯合軍隊WGF一同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組織。
  • 作為頂級獵食者的它,還有天敵嗎?
    引言:美國曾經拍攝了一部名為《巨齒鯊》的電影,電影中還有中國演員參演。這部電影的重點是描述巨齒鯊重現的故事,巨齒鯊給觀眾的總體印象就是兇殘、無敵。那麼遠古時期的巨齒鯊到底有多可怕?作為頂級獵食者它真的沒有天敵嗎?
  • 黃渤做電影宣發,在短視頻平臺打響又一槍
    這也是首部採用「短視頻+演員導演直播」電影宣發新模式的電影作品。直播的總觀看人數達到1105.2萬,點讚數1465.7萬。10月28日當晚,快手老鐵們在直播間評論區刷起了電影名和「1106」(電影上映日期),搶光了快手聯合貓眼送出的100萬電影代金券。 短視頻平臺興起,推動了電影宣發模式新的變革。
  • 三種消失的頂級獵食者,第三咬合力勝過霸王龍,是最強悍的生物
    是典型的肉食鳥類,如此龐大的身軀可謂也是頂級獵食者恐頜豬 恐頜豬體型稍大於巨豬和完齒豬, 又名恐豬,是巨豬科家族中身材極其巨大的一類。恐頜豬是史上最大的巨豬偶蹄科動物 ,它長著巨大的獠牙和頜骨,屬雜食性物種,體型頗似犀牛,性情兇殘,也是屬於頂級獵食者巨齒鯊 巨齒鯊也許是地球歷史上已發現的咬合力最強的生物之一,最大咬合力推測為20噸,其口腔撕咬力量超過了霸王龍,可以很輕鬆咬碎鯨魚的肋骨。 ,是其生存年代的海洋頂級掠食者。它們被很多古生物學家譽為地球史上最強悍的生物。
  • 人類手無縛雞之力,為什麼也長著獵食者的眼睛?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什麼樣的是獵食者的眼睛?如果細心觀察身邊的動物,就會發現,動物的眼睛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眼睛長在頭的兩側,比如雞、牛、羊、馬等,另一種是眼睛聚集在面部,朝前看的,例如猴子、老虎、狼等。眼睛的位置,其實是生物體權衡利弊後的結果。
  • SCP-157幻像獵食者,你以為你吃的三明治?其實你吃的是蟲子
    SCP-157幻像獵食者的外表SCP-157幻像獵食者是一種未知的緩步動物門的動物,SCP-157幻像獵食者是一種陸生捕食者。SCP-157幻像獵食者和其他緩步動物一樣SCP-157幻像獵食者對惡劣環境有極強的抵抗力,當沒有食物時可進入隱生狀態。SCP-157幻像獵食者通常表現為由數百萬獨立個體組成的一團無定形物質。
  • 南美有一種兇猛昆蟲,全身布滿嚇人尖刺,還敢張牙舞爪對峙獵食者
    這次來認識南美洲的一種兇猛昆蟲,外形非常魔幻,全身布滿嚇人的尖刺,個性也兇猛,敢張牙舞爪對峙獵食者的——鬼王螽斯。鬼王螽斯的外形顯得異常兇猛,額部頂端有黃色棘狀突起,頭部邊緣有3對大刺,看起來像是3個小眼睛,還有非常可怖的口器,最讓人驚訝的是這種昆蟲全身上下,包括頭部兩側以及六足的腿節,脛節上都布滿了嚇人的尖刺,進化出如此盔甲,一看就知是兇猛的昆蟲。
  • 胡狼被稱為機會主義獵食者,也有兇狠一面,捕殺非洲野貓!
    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著七種主要食肉獸,而胡狼是在七種食肉獸中的最弱者,也被稱為「機會主義獵食者」,是說胡狼更喜歡跟隨在獅子等猛獸撿漏,很少自己捕食,但實際上胡狼也有兇狠的一面,也具有很強的捕捉技巧和力量等,曾就拍攝到一隻胡狼輕易捕殺一隻非洲野貓,犬科難得贏一回貓科
  • 人類的眼睛為什麼和獵食者一樣長在前邊?
    相信很多人都曾發現過這個問題,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如長頸鹿、牛、馬、羊等草食性動物,它們的眼睛都分布在頭部兩側,而如獅子、老虎、鬣狗、豹子等大型獵食者的眼睛都長在正前方,那麼可想而知它們的視線範圍是不同的。
  • 北京影視研究基地舉辦研討會 探討電影營銷新時代
    針對當下短視頻營銷業務的興起,張文伯分別從新消費時代和跨媒體營銷兩個方面,解讀了內容和渠道的重要價值。他認為媒介、媒體、渠道,近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如今短視頻在電影營銷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傳統媒體也依然發揮著重要價值,幫我們定位守正、正本清源。媒介形態的演化將會持續下去,現在不是終點。只有關注用戶和渠道的變化,時刻保持對這種變化的敏銳嗅覺,才有可能把電影營銷做好。
  • 「後疫情」國慶檔《姜子牙》現象:口碑/票房分化與宣發得失探析
    一、回顧與總結:2020年「後疫情」國慶檔的成績與問題恰逢中秋佳節的2020年國慶檔作為後疫情時代第一個重大節慶日,對於電影行業來說無疑頗為重要:它擔負著後疫情時代電影產業重振旗鼓的重擔,其票房成績對2020全年電影產業統計具有重要性,它更被「義不容辭」地寄予了承擔促使受眾步入影院,重新養成觀影習慣的某種「責任」,電影業界都眼巴巴期待著一種
  • 快手「淘寶」電影宣發 短視頻商業化加速
    與《一齣好戲》的宣發形式不同,《碟中諜6》的片方與快手採用一些碟中諜的元素設計了線上活動及魔法表情,吸引用戶參與。比如,在一個「挑戰不可能」的活動中,一個快手用戶用西瓜雕出了艾菲爾鐵塔,這是《碟中諜6》的一個元素之一。《碟中諜6》在快手上的「挑戰不可能」活動這個短視頻播放量超過40萬,獲得超過8000個贊。
  • 獅子VS鬣狗,非洲大草原的頂端獵食者,常因食物發生打鬥
    獅子VS鬣狗,非洲大草原的頂端獵食者,常因食物發生打鬥 2020-11-24 14
  • 人類沒有攻擊性的器官,為何長有獵食者的眼睛?科學家道出原因!
    自然界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但是人類並沒有進化出攻擊性的器官,而且與一些兇猛的大型生物相比,人類的體型也也不大,為什麼人類卻長著一雙獵食者的眼睛呢?如果我們細心觀察,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就會發現,自然界中動物的眼睛大概分為兩種,一種動物的眼睛長在頭的兩側,而另一種動物的眼睛則聚焦在面部。
  • 奪命的獵食者,虛空之女·卡莎(英雄聯盟)介紹
    為了在掠食者中生存,卡莎自己也成為了其中一員,虛空之女身披著一隻虛空生物進化而成的皮膚,追蹤落單的獵物,設下避無可避的致命埋伏。關於勇猛的虛空獵手卡莎,最值得稱道的可能要數她不值一提的出身。她並不是飽經戰鬥洗禮的部族戰士的後裔,也不是響應召喚遠道而來,對抗恕瑞瑪地下不可知邪魔的勇者。相反,曾經的她只是個普通的小女孩。
  • 網際網路+電影2.0時代的電影新生態
    網際網路+電影2.0的全新故事正在展開。或可概括這一階段的特徵。一方面是對網際網路既有的宣發推廣功能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在1.0時代票務和宣發之外開發更多角度,打開了電影上下遊的更多可能性,並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下一階段整個產業鏈線上化的某種端倪。
  • 瞄準獵物、拋撒誘餌、獵而食之 圍獵者說:這些領導就是獵物
    『圍獵』者必有所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教授戴焰軍分析,一些人之所以挖空心思「圍獵」領導幹部,都有獲取自身更大利益的圖謀。為什麼非要使出各種手段去「圍獵」呢?因為通過正常的途徑遠不能滿足「圍獵」者的欲壑,「他們想要獲得的是超常的暴利,於是就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達到目的」。2 「圍獵」三部曲:瞄準獵物,拋撒誘餌,獵而食之什麼樣的對象最好「圍獵」?
  • 發個朋友圈都要算成高價軟文!丁晟PK光線揭開電影宣發的髒亂汙
    《英雄本色2018》在上映3個多月後,關於「英雄」的故事仍在傳續,只不過戰場從戲裡轉移到了戲外。「投資方支付的2700多萬元宣發費和1000萬票補款,是怎麼花的?」有網友表示,英本的宣發太悽慘,宣發物料等於沒有,很多影院幾乎是零宣傳,連一張海報都沒有,「很明顯地不想賣這部片子」;排片簡直慘不忍睹,排片影院的地段、時段也都非常不友好。也有網友稱,丁晟此次發聲是等到電影下線才說,不炒作,有本分。
  • 姜宇輝:假若媒介永生—— 「生態電影」與「以物觀物」
    本屆論壇學術主題為「後真相時代的影像真實」( Reality of Image in the Post-Truth Era),由學術講座、學者論壇和作者論壇三部分構成。後來一大批研究Ecocinema的學者、導演都提出了疑點,你別說今天媒介是永生的,今天我們拍數碼電影,以及拍一些數碼制式的影像作品時,其實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比膠片時代的電影大得多。所以像CUBITT用三個詞:過剩的存儲,冗餘的系統,過量的供電,這三個詞裡面都加了「過度」(over-)。
  • 【學術擷英】李茜|「現場性」與「媒介化」:媒介時代的劇場
    最後,本文指出,媒介時代中劇場的現場性訴求在根本上所涉及的是當代劇場的公共性問題。總的來說,本文探討了媒介時代的「現場」所處的理論場域,並將劇場作品中的「現場性」與「媒介化」問題置於媒介時代之中進行整體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