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一個漢字的讀音

2021-01-09 學一代的敘事散文
《沁園春·雪》書法作品

一天下午,女兒小樂放學後一回家就翻《辭海》。「怎麼沒有『成吉思汗』的『汗』注音啊?」她感到很失望。「這有什麼難的?第二聲啊。」我說。

「今天班主任給我們分析《成吉思汗和鷹》這篇文章,她把『成吉思汗』的『汗』念成了『漢』,結果有好些同學認為該念『韓』。她讓我回家查一下大字典。」小樂說。

我讓小樂先做其他作業,幫她查找。沒想到我翻遍了家裡的工具書都沒有找到,網上兩種讀音都有。忽然我又想起初中時學過毛主席的《沁園春·雪》,裡面有「成吉思汗」的「汗」注音。

很快我又從網上查到了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一課就是這首詞,但死活找不到相關圖片來印證。於是我向微信上的幾十個朋友求助,問他們誰有《毛主席詩詞》或那本教材。結果有人不以為然,說沒必要費這個功夫去考證一個字音;也有人幫我找了,但一無所獲。

我只從網上找到了人教版語文的相關習題和答案,然後截了圖。這種證據缺乏說服力,但聊勝於無。

終於,同事成某給我發來了某地方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相關頁面照片,上面清楚地注著這個「汗」讀第二聲。雖然沒找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但這畢竟是文獻證據。

隨後網友老周給我發來了PDF掃描版的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材上冊,我很快找到了想要的內容,迅速截了圖。

接著我又從某視頻網站下載了唐國強和侯希平朗誦的《沁園春·雪》,遺憾的是沒有找到趙忠祥版的,夏青版的又是錯誤讀音。

最後我將上述資料通過QQ發給了班主任。晚上11點,班主任在QQ上對我表示感謝,並告訴我她們辦公室的老師白天也一直在討論這個字的讀音。

次日,班主任通過小樂再次表達了對我的謝意。

相關焦點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繞口令能讓人舌頭打結並不稀奇,可是你有沒有體驗過單獨一個漢字的發音都能讓你的舌頭「十八彎」的感覺?微博「當時我就震驚了」發布的一條微博確實讓不少網友震驚了一把。在博大精深的漢字面前,眾多網友惶恐地發現自己「失語」了。  作為中國人,還能被漢字給難倒?那讓我們先從一個構造簡單的漢字開始見識一下吧。「怾」這個字怎麼讀?看清楚,這可不是白熾燈的「熾」。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和」字有7個讀音,竟然只能排第二
    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象形上,也體現在讀音上,比如多音字。所謂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用以區分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性、不同詞意或者不同用法。(常見多音字)情況一:不同讀音,詞性或詞意不同。這種情況又被稱為「破音異讀」,是多音字的主流用法,佔比在80%以上。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讀音。這種現象只有在漢語當中存在,在其他的任何語言當中可能都找不到。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多音字一般都只有兩個讀音。比如說長,一般有很長(cháng)、長(zhǎng)大兩個讀音。又比如說降,一般有降(jiàng)落,投降(xiáng)兩個讀音。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因為多年文化的沉澱,漢字裡同一個讀音裡常常會衍生出來不同的文字。比如說漢字中的他、它,最初的時候他代表的泛指單個的人,而它則代表某一種事物或者動物。直到一個人又發明了另一個「她」,這個字出現後才有漢字上ta的男女之分,現在她這個詞泛指單個的女性。 漢字中的「她」是民國時期一個人發明的,這個人叫做劉半農。劉半農原名壽彭,初字半儂,後改名為半農。光緒十七年,他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自小飽讀詩書,做對聯能力更是當第一家。
  • 日語裡五個常見漢字的生僻讀音
    各位同學好,今天老師想談一談日語裡常見漢字的讀音問題。大家都知道,日語裡的漢字讀音分為音讀和訓讀兩種,但不管是哪種,讀音都不是唯一的,有些訓讀的單詞,漢字後的送假名不同,意思和讀音也不同。比如最常見的「生」,就有:生(なま)、生(い)きる、生(う)む、生(は)える等許多種讀音,前面這四個詞分別表示「生的」,「活著」,「生(孩子、蛋等)」,「生(蟲子、鏽等)」。下面老師想介紹五個特別常見的漢字的生僻讀音,據說這些詞99%的人都會讀錯,看看你認不認得吧!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瞿秋白也提議在全國廢除繁體漢字的使用,改用拉丁拼音代替;魯迅也在一次報社的採訪中說出了「漢字不亡中國必亡」的結論。
  • 中國有一個神奇的漢字,所有方言讀音都一樣,大多數人都讀錯了
    當然雖說方言人們聽不懂,但是好在我國還有統一漢字可以正常交流。這個獨特文字3000年都是一個讀音我國文字多種多樣,叫法也是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個字,在同一個省內,叫法都不相同,而我國的文字更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所表達的意思也是各不相同叫法更是不一樣,然而現在卻是有一個漢字從古至今卻一直是一個讀音,這個字就是"街",這個字大家都知道叫"jie"但是這只是在普通話中叫"jie",那麼方言則是叫"gai"而從古代到現代這個字在方言中卻一直是叫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對於漢字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倉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開啟了文字的變革,這些漢字幾乎都是根據事物的形態來創造的。此後也就衍生出了諸如篆書,金文,楷書以及隸書等形態。到了近代時期,漢字也經歷了最後一次變革,那就是化繁為簡,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降低了入門的門檻,也使得漢字的傳播更加方便。漢字一直都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字,這些方塊字也正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表示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漢字的重要性,早已被歷史所證明。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清朝英語教材:漢字標讀音 奇怪發音為晚清「普通話」
    一些近代史研究專家則表示,漢字注音學英語的現象在近代非常普遍。漢字標註讀音 清朝人學英語「自揣摩之」七八年前,成都市民堯先生從重慶的舊書市場淘回一堆舊書,其中一本沒有封面的繁體字書籍引發了他的興趣。「繁體字下面還有英語字母。」 堯先生告訴記者,這本書共有四五十頁,從左往右翻,開始的幾頁裡面有「鹹豐十年」(1860年)的字樣。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這幾個容易「讀錯」的漢字,有些人讀錯也不知道,你知道讀音嗎?
    這幾個容易「讀錯」的漢字,有些人讀錯也不知道,你知道讀音嗎?中華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文化底蘊使我國的漢字功底造詣非常高,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漢字的文化博大精深。不僅一詞多意,還經常有一字多音,不同的讀音就有不同的意思,因此生活中面對多音字我們難免會有讀錯的尷尬事件發生。曾經有一副對聯因為都是多音字組成,因此讀錯的人很多,而成了千古的經典名句。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聊幾個易讀錯的漢子,希望大家會喜歡。
  • 「丨」字筆順不同讀音不一樣 網友嘆漢字博大
    「丨」字筆順不同讀音不一樣 網友嘆漢字博大 2012年05月16日08: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中國漢字形狀有道理,讀音有內涵&我們為什麼要識字?
    我們通過對識字法的分類,現在可以清晰地回答這個問題,識字的目的有兩個:一個目的就是純粹識字。所謂識字,就是這個字,我認識它就行了,念什麼,常用意義是什麼。關於它為什麼那樣寫,我不去管。另一個目的就是明理。人們除了認識這個字,還要費很大的勁,知道它是為什麼。這就不僅僅是識字,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是真正教你懂事的,是教你明理兒的,是傳承漢字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在兩種目的下,我們再來認識這個「人」字。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引言中國的漢字,從創造至今也經歷了許多的改變和變革,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不過其實文字的誕生也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荀子·解蔽》有言:「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所說的其實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但傳說也都是虛無縹緲的,故而文字的創造也還有多種說法,倉頡造字只是其中一種。
  • 改讀音網文引發關注: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原標題: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最近,一篇網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引發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是為了遷就文盲嗎?
    一般來說,白讀讀音是從方言裡固有的語詞衍生出來的,而文讀讀音可能受古代文言文、術語和官話的影響較深。可以看出,異讀詞的讀音規律性不強,要掌握所謂的標準讀法只能靠死記硬背。曾有研究在河北對審音表中文白異讀詞的認知度做了調查,發現讀音的準確程度並不規範,人們有時傾向文讀,有時傾向白讀,有時會將兩者混用。